-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351
- 79
- 7
- 1
- 114
- 65
- 32
- 18
- 13
- 233
- 54
- 51
- 46
- 45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孔令誉 夏超然 等 《中国食品学报》 2022年22卷12期 360-372页
【摘要】 乳酸菌细菌素作为一种天然抑菌物质,是化学防腐剂和抗生素的理想替代品.本文从细胞通讯的角度阐述乳酸菌合成细菌素的不同诱导信号来源及其诱导机制,细菌素的合成机制,共培养过程中的多细胞交流以及在复杂环境下的群体感应(QS)信号网络,系统地介绍乳酸...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海亮 张文举 等 《动物营养学报》 2022年34卷1期 93-103页
【摘要】 细菌群体感应(QS)是细菌用来调节集体行为的细胞间通讯过程.QS依赖于细胞外信号分子动态调节多种代谢和生理活动.研究发现,细菌QS在调控肠道微生物及肠道对营养素的吸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是营养素主要的吸收器官,也是微生物菌群的聚集地,肠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许春青 李阳 等 《中国酿造》 2022年41卷4期 46-53页
【摘要】 该实验考察了不同理化因子、山西老陈醋源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SAV-CP 297细菌素对5种病原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单增李斯特菌)产信号分子二酮哌嗪(DKPs)能力的影响,并将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鸿 胥志敏 等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9年18卷6期 465-47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评价PA1864基因在铜绿假单胞菌(PA)毒力及致病性中的作用.方法 比较野生菌株(PAO1)与PA1864基因敲除菌株(△PA1864)急性感染小鼠肺或A549肺癌细胞后细菌毒力表型及致病性的差异,包括小鼠的生存率、肺水肿、组织损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智勇 宋凯 等 《激光生物学报》 2021年30卷6期 494-504页ISTICCA
【摘要】 生物体能够合成脂肪酸,它们以不同链长、化学构型和功能存在于体内,参与生物体合成代谢、能量代谢、信号传导等重要的生理活动.生物体能通过不同氧化途径分解和利用脂肪酸,其中β-氧化是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脂肪酸降解的主要途径.脂肪酸β-氧化机理在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纪明宇 徐明杰 等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25年45卷6期 529-534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细菌在不利的生存环境和压力选择下,通过群体感应等调控机制形成小菌落变异体(small colony variants,SCV),从而构成了一个生长缓慢的细菌亚群。SCV具有独特的表型和致病特征,表现为生长速度慢、非典型菌落形态和不同寻常的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孙长龙 吴思 等 《山东化工》 2021年50卷2期 89-91页
【摘要】 近些年来,许多研究都表明细菌等微生物之间存在群体感应现象(quorum sensing,QS).许多细菌都能合成并分泌自诱导物质来调控基因的表达调控生物膜的形成,以此保证细菌在生长过程中适应新的环境.生物膜(biofilm)的存在与细菌的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冯闪 杨莹莹 等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40卷4期 305-312页CA
【摘要】 生物膜是导致慢性细菌感染疾病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细菌群体感应现象有调节生物膜形成的功能,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使用群体感应抑制剂来抑制生物膜的形成.本文主要介绍了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作用机理,整理总结其分类;同时,根据群体感应抑制剂的来源简要归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幸 阿热爱·巴合提 等 《生物加工过程》 2020年18卷2期 184-192页ISTICCABP
【摘要】 微生物群体感应(QS)是其群体密度变化时,通过信号分子的产生与接收对种内或种间菌体生理代谢状况进行调节的一种现象,其本质是微生物种内或种间的信息交流.当前,受微生物侵染腐败影响,世界范围内的食品损失巨大,有大量证据表明群体感应现象参与食品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天震 刘伶普 等 《生物加工过程》 2020年18卷2期 177-183页ISTICCABP
【摘要】 群体感应(QS)是微生物之间的通讯机制,通过信号分子调控基因表达,这种交流可使细菌表达不同的生理行为,包括病原微生物的毒性、对抗生素的形成、生物膜的形成与生长等.生物膜的形成对微生物的代谢、毒力因子的表达等密切相关.群体感应现象与生物膜的形...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长亮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2年11卷3期 228-230,23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鲍曼不动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和医院环境中,能在潮湿和干燥的表面生存,也可存在于健康人的皮肤和上呼吸道,为条件致病菌.但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在非发酵菌中,其临床标本分离率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1].由于高度的多重耐药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晓兵 府伟灵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年21卷13期 2866-2870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篇首> 细菌产生自诱导物质(autoinducers,AIs)作为细菌间相互联系的信号分子,其浓度随着细菌的增殖而升高.由于该信号分子能自由通过细胞膜,因此细胞内外的浓度相近.当该信号分子浓度达到一定浓度,就激活细菌胞内的受体,从而改变基因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梁燕 王志钢 《生物技术通报》 2011年6期 35-3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微生物的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也称为自诱导,是微生物间通过小分子分泌物(自诱导物)在细胞与细胞之间扩散以感知群体密度,并通过自诱导物的浓度及其与转录因子的相互作用调控整个群体细胞中一系列目标基因表达的一种自我感知系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秀春 郑立 等 《微生物学报》 2008年48卷4期 545-550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目的]选择一株海绵共栖细菌Pseudoalteromonas sp.NJ6-3-1,研究其抗菌物质的代谢是否受到群体感应的调控.[方法]我们研究了在不同生长条件细菌NJ6-3-1代谢物的抗菌活性与细胞密度的关系;通过模拟自然的竞争环境,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华 余加林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6年31卷7期 385-387,411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群体感应(quorum-sensing,QS)系统是细菌依赖于群体密度的信号交流机制,细菌依靠该机制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协调统一的应答.目前对铜绿假单胞菌的QS系统已有较深入的研究,该菌的QS系统由两种相互作用的酰化高丝氨酸内酯(AHL)及非...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燚 刘小锦 等 《微生物学报》 2004年44卷1期 122-126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细菌根据特定信号分子的浓度可以监测周围环境中自身或其它细菌的数量变化,当信号达到一定的浓度阈值时,能启动菌体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来适应环境中的变化,这一调控系统被称为细菌的群体感应调节系统(Quorum-Sensing系统).本文系统介绍了细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黄雨霞 武瑞赟 等 《生物加工过程》 2019年17卷3期 251-256页ISTICCABP
【摘要】 乳酸菌细菌素具有广谱的抑菌活性,但其合成量低,限制了行业应用.群体感应是细胞间的通信过程,细菌通过感知信号分子浓度变化,调控相关的生物学过程.三组分系统在调控细菌素合成的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本文中,笔者综述了调控乳酸菌细菌素合成的三组分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肖梦圆 武瑞赟 等 《食品科学》 2020年41卷13期 227-234页
【摘要】 细菌生物被膜是细菌附着在生物或非生物体表面形成的多细胞群落,对机械干扰、宿主防御以及抗生素具有很强的抵抗力,是引起慢性感染的主要原因.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细菌某些基因的表达受到与群体密度相关信号分子调控的现象,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宋刚 曹春振 等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20年39卷11期 12-17页
【摘要】 细菌素是一种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由核糖体合成的具有抑菌作用的抗菌肽,因此被作为天然、无毒抗菌剂并广泛应用到食品行业中.群体感应是细菌细胞间通过对自诱导物浓度的感知,从而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的行为,现已证明乳酸菌的群体感应是细菌素合成的关键调控机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少博 张扬 等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0年41卷3期 21-24页
【摘要】 目前抗生素耐药问题已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新的抗生素研发进入瓶颈阶段,中医药治疗抗生素耐药值得期待,扈晓宇教授单用中药治疗肺炎克雷伯杆菌全耐药重症肺炎验案一例,从中医药角度探讨细菌耐药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于鹏 叶海斌 等 《渔业科学进展》 2020年41卷5期 82-91页
【摘要】 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ai)养殖体系中筛选得到具有群体感应淬灭(Quorum quenching,QQ)活性的潜在功能菌,并对菌株进行16S rDNA鉴定、安全性评估及发酵条件优化.采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欧阳净 陈耀凯 《临床内科杂志》 2018年35卷3期 149-151页ISTICCA
【摘要】 由于临床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等原因,细菌耐药问题日趋严重,给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带来严峻考验,其中最为棘手的是多重耐药菌(MDRO),即机体对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耐药的细菌[1].导致细菌多重耐药机制主要包括产生灭活酶(如碳青霉烯酶)、药物...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谢楚玉 《重庆医学》 2018年47卷4期 560-563页MEDLINEISTICCA
【摘要】 慢性创面是指在可预测的时间内(一般指1个月)仍不能通过有序的修复阶段达到创面愈合的创面[1],临床中常见的慢性创面有糖尿病足溃疡、压力性溃疡、下肢静脉溃疡、手术部位伤口感染、脓肿、创伤性溃疡等.BESSA等[2]报道了创面中常见的细菌种类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彭吕文 《生物学教学》 2008年33卷12期 10-11页PKU
【摘要】 本文简述了细菌群体间的通讯感应机制,以及对该种通讯感应进行干扰的方法与思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罗礼阳 罗晓星 等 《山东医药》 2017年57卷28期 102-105页ISTICCA
【摘要】 香豆素类化合物是一类含苯骈α-吡喃酮结构的芳香含氧杂环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和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中,具有抗菌、抗病毒、抗凝血等生物活性.目前,对香豆素类化合物抗菌活性的研究广泛且成绩斐然.天然香豆素类化合物由于衍生物种类繁多,其抗菌活性亦不尽...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曾善超 宋宏锐 等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016年43卷3期 476-480页ISTICCA
【摘要】 目的:发展具有群体感应(QS)抑制活性的3-氨基-2-吃恶唑烷酮类化合物。方法以2-肼基乙醇为原料,经过环合,缩合,水解再缩合的方法合成了一系列以3-氨基-2-吃恶唑烷酮为母核的化合物。并对目标化合物进行紫色色杆菌QS抑制活性评价。结果本研...
【关键词】 细菌群体感应;3-氨基-2-吃恶唑烷酮;抑制活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胡昌俊(综述) 李德辉 等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年4期 520-521页ISTICCA
【摘要】 细菌群体感应系统是存在于细菌个体间、实现信息传递的一种普遍机制,通过细菌胞体合成、分泌信号分子(又称为自诱导分子)控制整个细菌种属群体的行为,当细菌分泌的信号分子浓度达到一定阈值时,即可启动信号传递、调控某些特定基因的表达,最终实现对整个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国荣 任桂美 等 《食品科学》 2018年39卷12期 161-166页
【摘要】 bifidocin A是由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BB04代谢合成的一种新型广谱高效细菌素.为探讨该细菌素的群体感应合成调控行为,本研究通过监测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及细菌素抑菌活性变化规律,分析菌体密度和细菌素合成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严银春 陈小春 等 《发酵科技通讯》 2018年47卷2期 71-74,87页
【摘要】 为了从东太平洋深海沉积物中筛选得到具有群体感应抑制活性的细菌菌株,为进一步以抑制病原菌群体感应系统为靶点研究抗感染药物提供新颖、有效的天然产物资源.采用10倍梯度稀释法涂平板从深海沉积物中分离细菌菌株,以紫色杆菌ATCC12472和紫色杆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秀春 郑立 等 《中国海洋药物》 2008年27卷5期 1-7页ISTICCSCDCA
【摘要】 目的 选择一株具有抗茵活性的海绵共栖细菌NJ6-3-1为实验茵株,研究其抗茵物质的代谢是否受到群体感应诱导信号分子的调控.方法研究在不同生长条件细菌NJ6-3-1代谢物的抗茵活性与细胞密度的关系,利用细菌NJ6-3-1自身代谢产物的3种二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婷婷 国竞文 等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7年7卷1期 1-7页
【摘要】 细菌生物被膜是细菌耐药性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是许多感染性疾病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也是食品加工中存在的重大污染源.在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细菌的群体感应系统起重要作用.文章在现有的理论和研究基础上,就细菌生物被膜的特性以及群体感应系统在细菌生物...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贾芳芳 孟祥晨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7年8卷4期 1298-1304页
【摘要】 众所周知,一些乳酸菌拥有产生抗菌化合物的能力,一般采用分离单一培养物和抑制特定靶标微生物的方法筛选产生抗菌化合物的微生物,揭示诱导微生物抗菌活性产生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通过与其他微生物共培养.目前为止,已有一些研究探讨了共培养诱导细菌素产生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孔凡栋 周丽曼 等 《热带生物学报》 2017年8卷2期 236-240页
【摘要】 以自诱导肽(autoinducter peptide) AIP为信号分子的细菌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存在于多种革兰阳性细菌中,是研究新型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细菌药物的重要突破口.目前发现的AIP型群体感应抑...
【关键词】 细菌群体感应;AIP型群体感应系统;群体感应抑制剂;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马艳平 梁志凌 等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17年42卷1期 1-5页
【摘要】 长期抗生素滥用导致了多重耐药菌株及其超级细菌的出现,由密度感应系统调控的生物被膜的形成和成熟是造成细菌感染的机制之一.自然界存在的生物活性物质能够淬灭密度感应系统,这些生物活性物质被称为群体感应信号分子抑制剂(quorum sensing ...
【关键词】 群体感应系统;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抑制剂;种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钟增涛 郑会明 等 《生命的化学》 2003年23卷6期 421-424页ISTIC
【摘要】 群体感应 (quorum sensing)是细菌根据细胞密度变化进行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种生理行为.具有群体感应的细菌能产生并释放一种被称为自体诱导物(autoinducer)的信号分子,它随着细胞密度增加而同步增加.当自体诱导物积累到一定浓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申锴 高飞 等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24年51卷1期 145-157页SCI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水中构筑物表面生物膜的形成会加速构筑物的腐蚀,严重影响其使用效率和寿命;成熟后的生物膜老化脱落或受水力剪切作用进入主体水中,会造成水体二次污染,对动植物生长和人类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生物膜的形成是由单个细菌黏附到表面开始的,经过可逆黏附到不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罗安勇 陈万英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2期 73-73,74页
【摘要】 在自然状态下口腔中种类繁多的细菌以生物膜(biofilm)的形式生活。它们彼此混合生长、共同生存,想要保持菌群的构成比始终平衡,就需要对菌种的信号进行高效传导。近年来的研究发现AI-2群体感应信号分子是口腔中细菌与细菌之间的信号传导的一种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满丽莉 孟祥晨 等 《食品科学》 2013年34卷7期 180-184页
【摘要】 植物乳杆菌KLDS 1.0391 与76株乳酸菌分别共培养后,测定培养物的抑菌活性和活菌数,判断与乳酸菌共培养对植物乳杆菌细菌素合成的影响及细菌素合成与菌体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KLDS 1.0706、KLDS4.0315、KLD...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董浩 吴清民 《动物医学进展》 2013年34卷2期 88-91页
【摘要】 布鲁菌病(布病)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之一,布鲁菌作为布病的病原可以导致患病动物的流产及人类的马耳他热.群体感应系统对布鲁菌在胞内生存起到重要的作用,它调控着细菌的Ⅳ型分泌系统和鞭毛相关基因的表达.除此之外,布鲁菌群体感应系统在布鲁菌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