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681
- 61
- 7
- 734
- 483
- 190
- 81
- 26
- 404
- 342
- 270
- 186
- 175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蒋辉 李辉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年29卷19期 2057-2061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探讨脑血康颗粒对非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纳入2017年1月—2018年3月在江苏省中医院接受治疗且符合要求的非急性期脑梗死合并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脑血康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夏青 卢宏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年48卷2期 269-271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组织蛋白酶K(Cat K)和胱抑素C(Cys C)水平与超声评价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16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53例、稳定斑块组53例和不稳定斑块组61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林虹 陈华慧 等 《实用医学杂志》 2013年29卷22期 3766-3768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探讨炎症、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并分析护理干预对于其预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1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炎症因子表达检测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厚度超声测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公理 吴赛珠 等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年32卷9期 1785-1786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人选病例行氧化应激、炎症、免疫及血栓形成等方面的多种生化指标的检测,评价这些指标在老年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患者中的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05例经64层螺旋CT(64-MSCT)颈动脉成像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老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娟 刘宏斌 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2年32卷7期 981-985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技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应用PET/CT技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巨噬细胞炎症活性,整体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方法 运用超声造影技术对1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21个斑块进行斑块内新生血管检测,根...
【关键词】 超声造影;氟脱氧葡萄糖F18;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潘晓峰 邵卫 等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年31卷11期 1479-1482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观察蚓激酶胶囊联合普罗布考片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 将150例脑梗死患者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分为普罗布考片治疗组(对照组)和蚓激酶胶囊联合普罗布考片治疗组(治疗组),每组75例.对照组口服普罗布考片0.5g,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丽 沈加林 等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0年29卷10期 1315-1319页ISTICPKU
【摘要】 目的 利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并评估斑块性质.资料与方法 对206例可疑颈动脉斑块或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行颈部CTA,根据CT值的不同,并与邻近组织结构(肌肉、脂肪以及骨骼)...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邵红 史美龙 等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年29卷24期 3258-3259页ISTICPKUCA
【摘要】 <篇首> 糖调节受损、糖尿病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很好的相关性[1].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准确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颈动脉斑块和动脉管腔狭窄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青芳 梁江红 等 《实用医学杂志》 2009年25卷2期 224-226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能否成为颈动眯不稳定粥样斑块的临床标志物.方法:选择颈内动脉系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128例)和健康对照者(对照组,58例)为研究对象,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
【关键词】 脑梗塞;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彭晓慧 朱蔚 等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年28卷20期 2015-2017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 观察糖调节受损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39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组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7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空腹血糖测定和糖耐量...
【关键词】 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糖调节受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马小秀 鲁建华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22卷20期 2210-2216页ISTIC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5-03—2017-03在咸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首次脑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组,同时收集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利用高频超声技术检测并记录2组颈动脉内-中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玲丽 张凤秀 等 《中国医疗设备》 2019年34卷7期 80-82页ISTIC
【摘要】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脉斑块厚度与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对7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106个斑块行超声造影检查.结果颈动脉不同厚度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分级与斑块的厚度呈正相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骕 董耀荣 等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17卷10期 1448-1452页ISTIC
【摘要】 目的 评价颈动脉超声造影检查益气通络方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气虚痰瘀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益气通络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娜日苏 王秀艳 等 《医学综述》 2019年25卷23期 4747-4751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探讨正常血压、高血压前期(PHT)及高血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流剪切力、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C反应蛋白(CRP)表达的差异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体检的40例高血压颈动脉不稳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曹烨 刘晓晟 等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18卷4期 436-441页ISTIC
【摘要】 目的:探索3.0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效能.方法:对66例超声检查显示颈动脉内膜增厚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贺青军 冯天福 等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17卷16期 2499-2501页ISTIC
【摘要】 目的 观察三七化瘀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病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方法将佛山市中医院心病科2015年3月—2016年5月收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裴晓蕊 于海娜 等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58卷7期 91-93页
【摘要】 目的 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2018年1月~2019年3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进展,将其分为进展组及非进展组,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既往脑梗死病史、糖尿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艳 刘双喜 等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27卷1期 24-27页CA
【摘要】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易损斑块),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脱落导致脑梗死,尤其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研究显示,胱抑素C(Cyst-C)、同型半胱氨酸(Hcy)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同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阚秀珍 梁冰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20年41卷1期 46-49,57页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
【关键词】 老年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露露 彭筱平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0年32卷2期 336-340页
【摘要】 目的:观察祛风化痰稳斑汤治疗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符合要求的患者18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93例,对照组9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针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对照组仅给予阿托伐他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任金锐 杨耀国 等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8年37卷11期 1038-1040页ISTICCA
【摘要】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1],其临床危险性不仅在于斑块进展过程中颈动脉管腔狭窄致颅内供血不足,还在于斑块进展过程中各种因素引发斑块的不稳定性变化从而导致斑块破裂脱落引起的远端颅内循环栓塞,其中斑块不稳定性的形态学主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招树涛 甘智涛 等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年17卷11期 1170-1172页ISTIC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脂质因子salusin-α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并发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患...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春艳 韩广香 等 《河北医药》 2018年40卷1期 92-95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硬化斑块超声图像的风险分级对缺血性中风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内科住院并接受过颈动脉超声检查的缺血性中风患者69例,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斑块形态、回声、表面是否有溃疡或血栓等特征对斑块进行分级,随访1年...
【关键词】 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超声心动描述记术,多普勒,彩色;缺血性中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萍 陈坤 等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16卷6期 690-693页ISTIC
【摘要】 目的 检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水平(PAPP-A)及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探讨血清PAPP-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关系及其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缺血性脑卒中且经颈部血管超声证实有颈动脉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穆斌 郝芳芳 等 《四川医学》 2018年39卷11期 1270-1273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特征联合血栓弹力图诊断斑块稳定性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97例,均进行血栓弹力图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时检测凝血功能.结果97例患者中,稳定斑块52例,不稳定斑块4...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付宁 梁红 等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8年24卷3期 327-332,351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探讨miR-500对小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募集和斑块稳定性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颈动脉硅胶圈植入法建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小鼠模型,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宋丹丹 王晴晴 等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26卷5期 284-287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探讨伴有不稳定斑块的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1例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结果 本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右上肢无力,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提示左侧颈内动脉开口重度狭窄并伴不稳定斑块;在远端脑保护装置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梁虹 张凤秀 等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7年36卷1期 47-50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探讨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声造影(CEUS)特征性改变.方法:对临床经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或平板运动试验心电图诊断的冠心病患者111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5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华涛 徐丽华 等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18卷6期 755-758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厚度(IMT)、血尿酸与斑块不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CHD)患者148例为实验组,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组;依据WHO诊断标准又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
【关键词】 血尿酸;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曲娜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年26卷17期 1847-1849,1853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探讨滋肾祛湿化瘀中药治疗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6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滋肾祛湿化瘀中药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龙安 韩涵 等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20卷8期 12-14页ISTIC
【摘要】 目的 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评估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人颈动脉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择有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100例,随机分成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分别给予20 mg和10 mg阿托伐他汀钙,于治疗前和治疗1 a后行高分辨率磁共振检查,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储海婷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年27卷11期 2211-2213页ISTIC
【摘要】 目的 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性质及斑块所致管腔狭窄程度是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着重对超声成像技术在颈动脉临床应用中的研究及进展进行综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志强 蔡玲伟 等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20卷16期 84-85页ISTIC
【摘要】 目的 探讨脑梗死病情进展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斑块的关系,为早期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降低脑梗死患者病变加重造成的致残率及致死率.方法 对我院脑病科2015—2016年收治的92例脑梗死患者以进展性标准分为病情进展组(58例)和病情无进展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童慧玲 卞家骏 等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25年25卷2期 266-273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脂代谢紊乱及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4年5月我院收治的246例T2DM患者(T...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梁芳 马玉梅 等 《中国医药导报》 2016年13卷1期 121-125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观察稳消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2003年7月~2014年1月符合入选标准的78例患者,分别来自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普陀区中心医院、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上海奉贤区中心医院门诊及病房,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集华 《临床内科杂志》 2016年33卷3期 192-194页ISTICCA
【摘要】 目的:初步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间我院体检者310例,。入选人群均进行血压、血脂、血糖、血清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Lp-PLA2)、颈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何毅 伍健明 等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19卷23期 9-11页ISTIC
【摘要】 目的:探讨外周血与颈动脉斑块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Lp-PLA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颈内动脉系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3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斑块类型进行划定,采用免疫增强比浊法测定血浆和斑块组织提取物中 Lp-PLA...
【关键词】 脑梗死;Lp-PLA2;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崔国雄 李飞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年20卷23期 54-56,60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探讨血脂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脂、炎症因子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 将116例U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2组均给予UA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采用血脂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司慧丽 嵇继宇 等 《广东医学》 2016年37卷23期 3572-3575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6(LRP6)、CD36与脑梗死伴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关系,以及其对脑梗死伴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经头颅CT或MRI及颈动脉彩超确诊的脑梗死伴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50例作为脑梗死组,单纯颈动脉...
【关键词】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6;CD36;脑梗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博 宋彦 等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19卷14期 69-70页ISTIC
【摘要】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颈动脉超声下斑块厚度>2mm的患者80例,根据病情38例纳入进展组,42例纳入稳定组,分析2组斑块成分(斑块内出血、偏心脂质坏死核、纤维帽较薄/破裂...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