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48
- 38
- 9
- 7
- 2
- 2
- 18
- 9
- 3
- 3
- 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会议论文】吴广利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白塞病是一种原因不明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进行性、复发性多系统损害的结缔组织疾病。该病以同时或先后发生的口腔钻膜溃疡以及眼、生殖器、皮肤病理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但也可累及胃肠道从食管起至结肠的任何部位。肠道溃疡以回盲部最多见。消化道症...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吴广利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原发于胃的内分泌肿瘤十分罕见,占整个消化道内分泌肿瘤的2%-6%。在所有胃癌中,内分泌肿瘤仅占0.1%-0.90/。其中原发于胃的神经内分泌癌更为罕见。胃神经内分泌癌为类癌的一种、高度恶性,以中老年人多见。 本文报道的一例男性患者以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范如英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本文报道的一例患者为风湿免疫性疾病累及消化系器官,导致患者反复发作性腹泻、发热,病程长达4年,为明确病因患者也接受的手术探查,但术后病理为炎性渗出性改变,经仔细追问病史及查体,结合患者病理变化,首先考虑风湿免疫病,请专科会诊得以诊断,经免疫...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胡伏莲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1982年澳大利亚病理医生Warren在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胃镜活检标本中分离出一种叫幽门螺杆菌(Hp)的弯曲形或S形细菌,随后,Warren和他的同事Marshall经过深入研究,发现这些细菌与胃黏膜炎症密切相关,他们随即在著名的医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曹海燕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肝小静脉闭塞病(HVOD)临床上比较少见,1945年始有病例报道,1954年采用HVOD的名称。本文结合一例肝小静脉闭塞病患者,对该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行等进行了阐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王继恒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烟雾病(MM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的脑血管闭塞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颈内动脉(ICA)、远端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前动脉(ACA)近端狭窄或闭塞伴脑底部和软脑膜烟雾状、细小血管形成,这些异常扩张的血管在脑血管造影上表现似“烟雾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李恕军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慢性腹泻、黏液血便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uc),但是,仍需要与多种疾患进行鉴别,包括缺血性肠病和一些自身免疫性疾患以及一些少见病。本病就是其中1例。该例患者曾经在外院就诊多年,按照溃疡性结肠炎诊疗,症状不能缓解。最终经骨髓活检明确诊断,再次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赵文婕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又名先天性胆总管囊性扩张、胆管囊肿、特发性胆总管扩张,上至肝内胆管下至十二指肠壁段的任何胆道均可发生。病变的胆总管部分呈囊状或梭状扩张,伴或不伴肝内胆管扩张,多见于婴幼儿,约有2 00/到成年才发病,以女性患者多见。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刘烨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Ménétrier病(MD)是以胃黏膜皱璧粗大肥厚为突出特点,伴有低蛋白血症和胃酸减少的罕见疾病,也被称为胃黏膜巨大肥厚症、肥厚性增生性胃炎等。M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部分学者认为CMV或Hp感染、TGFα过表达所致EGFR信号传导增强与本...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付蕾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由食管狭窄引起的吞咽障碍性疾病的鉴别诊断,除了食管的本身病变以外,还应考虑到食管的压迫性病变,如纵隔病变、心血管疾病、甲状腺肿大和脊柱病变。胸段食管位于后纵隔,各类型纵隔肿瘤如体积较大,均可压迫食管而引起吞咽困难,并可伴有失音和咳嗽。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疑难疾病的诊断,除常规诊断手段外,需借助先进的基础研究手段,这就要求临床医师对基础科学要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有效的敏锐地捕捉临床有价值的发现,并提供给基础研究者。本文结合一例病例对血管淋巴滤泡增生性淋巴结病的诊断及治疗进行介绍。本研究发现CO...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吴广利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消化科与肝脏病医师遇到肝功能损害伴发热的患者,用常见病难以解释时,应考虑嗜血细胞综合征的可能,及时行有关检查,以免误诊误治。本文结合一例患者,对嗜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进行了阐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临床上腹痛症状很常见,针对腹痛的诊断应考虑以下几点:腹痛病程的长短、起病的缓急及诱因、腹痛的部位、腹痛的性质、腹痛的伴随症状、腹痛与体位的关系。 本文报道的一病例特点:中年女性,慢性病程,间断脐周腹痛,伴贫血。查体:贫血貌,右下腹压痛...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姬广敬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极少见的疾病,以胃肠道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黏膜水肿增厚为特点。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因胃流出道梗阻而急性起病,也可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也有患者出现肠梗阻、腹水等症状。可表现为急性起病,也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罗珠林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类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肿瘤,于1907年Oberndorfer首先描述并命名本病。它起源于APUD系统中的肠嗜铬细胞Kultschizsky细胞,此种细胞来源于胚胎的神经嵴细胞。因为类癌细胞有嗜银性,又称为嗜银细胞瘤。因为类癌能产生许多肽类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姚宏昌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缺血性肠病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组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点的独立性疾病,是肠血管功能或形态变化等原因所致的肠壁血液灌注不良而引起的肠壁缺血性病变。病变局限在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此病可累及整个消化道,但主要累及结肠,故又称为缺血性结肠炎。是临床...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于庆英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溃疡型结肠炎是肠道非特异性慢性炎性疾病,。病变主要局限于结肠粘膜,以溃疡糜烂为主,多累及远端结肠,但是可以向近端蔓延,以至遍及全结肠。本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轻重不一,多数病人病程反复发作,发作间期症状可以缓解;少数病人首次发作后病情可以长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杨昭徐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本文对消化系统淀粉样变性疾病进行了研究。淀粉样变性是由β-折叠片段结构具有刚果红染色特征的淀粉样蛋白在细胞外沉积引起的疾病。1854年Virchow发现沉淀在组织中的一种物质,在接触碘和硫酸之后呈现与淀粉相似的颜色反应,故名为淀粉样物。生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孟庆顺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本文对一男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及紫瘢,颈软,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无杂音,腹部平坦,全腹压痛,部位不固定,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活跃,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并对其超声诊断进行了描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宋捷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腹膜恶性间皮瘤是起源于腹膜间皮细胞的肿瘤,为罕见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起病隐匿,早期多无症状,当肿瘤长到一定大小或累及胃肠道后才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发热、厌食、恶心、呕吐、便秘、体重下降。本文结合的一例男性患...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程莉娅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胃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属恶性淋巴瘤的一个特殊类型,易被误诊。近年来,炎症性肠病例数逐年上升,临床工作中需注意与小肠T淋巴瘤的鉴别诊断,防误诊。本文结合一例胃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患者,探讨了提高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孙洪宪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自腹部彩超普及临床以来,肝囊肿与多囊肝已属临床常见疾病,两者有时难以区分。肝囊肿为肝内某个胆小管,由于炎症、水肿、瘢痕或结石阻塞引起分泌增多或胆汁潴留所致,多为单个。先天性多囊肝为多个、无胆汁潴留,多伴有肾脏或其他脏器的多囊症。 本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韦玉芳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有家族史,基因定位于13q14.3。WD常发生于青春期,主要病理变化为豆状核变性和肝硬化,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加剧的肢体震颤、肌强直、构音困难、精神改变、肝硬化及角膜色素环形成。铜代谢障碍是WD发生的重要环节,曾...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潘国宗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本文对Behcet病的胃肠道病变及其鉴别诊断进行了阐述。Behcet病(BD),又称Behcet综合征(BS),是一种原因不明、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多系统性疾病。该病于1937年由土耳其皮科医生Behcet氏首先报道。其临床基本特点是反复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本文所报道的一例食道粘膜隆起待查患者,行全麻下颈部肿块切除术,患者取仰卧位,颈部切口消毒,铺巾,左侧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口,依次分离各层组织,可见一肿块质硬,与食管及周围组织关系密切,切除部分送冰冻示食管纤维结缔组织中可见肉芽肿性表现,符合结核...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吴广利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脾囊肿罕见,可分为真性囊肿与假性囊肿二种。真性囊肿又可分为表皮性、内皮性及寄生虫性等,本文对一例术后病理诊断为脾脏皮样囊肿的男性患者进行了观察,本例为皮样囊肿。假性囊肿可区分为出血性、血清性或炎症性。本例病前无脾肿大与腹部外伤史,可排除脾假...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赵文星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小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临床甚少见,一般原因常为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结核、克罗恩病、空回肠憩室炎、溃疡及肿瘤等。小肠憩室没发生并发症前常无症状,且空肠憩室较回肠多见。并发症常有憩室炎、出血、穿孔或梗阻。出血是较常见的并发症,常是小量慢性出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梁淑文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内科常见的病症,消化性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消化道内镜下高频电切治疗消化道某些隆起性病变后部分病灶出现即时出血或术后当天或数天血痴脱落后出现出血,是消化内科常见急症。多数消化道出血用药物治疗可收到良好效果,但有部分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于庆英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本文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体会到中医的辨证治疗和西医的辨病治疗,有机的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的医疗检查设备,不仅可以明确西医诊断,向患者说明病情,同时可以观察一些指标的变化,说明中药治疗的疗效。文章结合一病例,对中医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胃溃疡的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周仁荣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噬血细胞综合征又称噬血细胞性网状细胞增生症,于1979年首先Risdall等报告。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受累,渐进加重,并伴免疫功能紊乱的巨噬细胞增生性疾病,也是一组病原不同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发热,肝脾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 本文所介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欧阳钦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炎症性肠病(IBD),无论是溃疡性结肠炎(UC)或是克罗恩病(CD),多呈慢性迁延过程,症状扰人、难以治愈、影响生活质量。常规的药物治疗如5氨基水杨酸(5-ASA)、糖皮质激素(GCS)治疗的反应率约仅70%~80%,缓解率约仅50%左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严雪敏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C1酯酶抑制物(C1INH)缺乏症,亦称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为杂合体方式遗传,约80%有家族史。 本文报告的一例患者虽无明确家族史,但有比较典型病史,发作期及缓解期血清补体水平、总补体的活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姬广敬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是胃肠道息肉综合征的一种,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偶见于无家族史者。大多数无症状,最早期症状可以表现为腹泻,也可有出血、腹绞痛、贫血、体重减轻和肠梗阻等,临床症状没有特异性。结肠镜检查见全结肠与直肠可有多发性腺瘤,息肉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程留芳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常见的急症,诊断和治疗已有国内外的指南和共识意见,可作为临床医师遵循的原则。但在临床工作中有一些少见疑难病例,诊断困难,治疗处理特殊。本文对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少数较难诊治病例进行了总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钟岚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本文所报道的腹膜恶性间皮瘤(MPM)是罕见的腹膜原发性肿瘤。本例的临床表现典型,依据剖腹探查、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所得出的诊断比较明确,对于提高对这一罕见病的认识有所裨益,提示在对有腹痛、腹胀、腹水等症的患者进行鉴别诊断时,需要考虑到原发于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冯燕凌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血管瘤是一种良性错构瘤,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少发生在内脏,一般认为本病源于中胚层的胚胎残余,血管内皮细胞增大导致微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微小静脉之间产生异常交通或扩张,组织学显示厚壁或壁厚薄不均,扩张并充满血液的动静脉组织,小肠血管瘤主要源于粘...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酸相关性疾病是指一类与胃酸攻击作用密切相关的上胃肠道疾病,包括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难治性酸相关性疾病无标准定义,指凡经标准剂量及疗程的抑酸治疗失败者。本文探讨了酸相关性疾病的病因及治疗策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吴广利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慢性胰腺炎临床表现变化多且无特异性,诊断有一定困难。本文报道的以例男性患者在术前据临床表现及一系列辅助检查皆未确诊。术后经病理检查确诊。术前误诊为胆总管下段狭窄,胰头癌。因胆道疾病引起的慢性胰腺炎的病变主要在胰头部,易合并阻塞性黄疽,该病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赵晓军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2009年
【摘要】 本文报道的一例患者入院前22天因发作性右下腹痛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术后第二天,又出现持续性右下腹痛,呈阵发性加剧,伴有黑便及反酸烧心等症状,每日解黑色稀便5-6次,无腹胀。为明确诊断,行剖腹付探查术,手术所见:阑尾残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