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42
- 3
- 2
- 32
- 1
- 1
- 13
- 9
- 6
- 6
- 4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邵宝平 黄艳春 等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2年56卷7期 43-47页ISTICCSCDCA
【摘要】 以《黄帝内经》为依据推导构建三阴三阳六经体系模型.其包含了中医理论中的阴阳、表里、脏腑、经络、三阴三阳、时辰顺序等关系概念,且这些概念在该体系中可以相互印证、相互联系;对六经本质的解释消弭了历史上对六经本质的多种争论,体现了三阴三阳六经体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田合禄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40卷7期 507-513页ISTIC
【摘要】 [目的]阐发《伤寒论》两套三阴三阳体系的由来、内涵和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发生认识论的方法,追溯《内经》关于三阴三阳的认识以及脏气法时的思想,并借此论述《伤寒论》的两套三阴三阳体系的由来、内涵和临床意义。[结果]包括《伤寒例》在内的《伤寒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于金振 乔九星 等 《山东中医杂志》 2023年42卷3期 221-224页ISTIC
【摘要】 立足伤寒学术研究,提出依据《伤寒论》三阴三阳体系辨治耳石症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眩晕发作时伴有下肢浮肿、精神淡漠、呕吐稀薄痰涎、脉沉细等脾肾阳虚、水气上泛表现者,可按少阴寒化证治疗,处方以真武汤为基础,酌加滋阴药、风药.通过解析一则应用真武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曼 闫新宇 等 《辽宁中医杂志》 2025年52卷1期 34-36页ISTICPKUCA
【摘要】 《伤寒论》辨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脉证并治,其核心是以"津液"为基础的六病辨证体系.六病辨证体系以表里三分法为基础,因感邪程度和表里不同,论述津液在机体输布离合的代谢状态以及病传衍化的证治规律,从太阳感邪开始,遵循"...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尹相乾 导师:马文辉 山西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临床基础(硕士) 2020年
【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古代典籍记载的外感热病文献资料,探求寒温统一的源流;运用三阴三阳系统辨证体系,从“时、位、性、度”四维角度归纳清代吴鞠通有关于温热病的症候、方药以及病位病性的医案诊籍文献;进一步运用基于《伤寒论》三系统划分所构建的中医人体解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廖晓倩 范星宇 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5年31卷8期 1329-1333页ISTICCSCDCA
【摘要】 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存在滞后和不足,尚未形成完整的辨治体系.本文分析了心衰六经辨证要点,并对其六经病证特点做出总结.心衰的六经辨证要点在于辨六经病位、辨寒热虚实、辨病理产物三个方面.太阳经治疗心衰重在解表散寒...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邓嘉帅 贺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5年31卷4期 557-560页ISTICCSCDCA
【摘要】 "厥阴""阳明"是中医学三阴三阳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但关于二者的起源与内涵,一直缺乏令人信服的阐释.本文通过文献追溯,认为"厥"之本义为男性前阴,是基于对人体重要器官命名的经脉称谓;"阳明"为人体面南受到阳光照射的体表部位.二者称谓的设立本...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毕伟博 第五届仁心雕龙学术论坛 2019年
【摘要】 文章旨在探讨经方学术体系中的重要概念——“法”.从《伤寒杂病论》成书时代的整体背景出发,简论从法家思想脱胎的经方“法”的理念;分别从立意精神和方证实践的角度,论述经方方证群的整体性和联系性,试图揭示方证的“法”的体系;由此进一步分析在整体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孙志其 第八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学术论坛 2017年
【摘要】 立于古代哲学中"以虚代全、以中为用"的方法论,揭示"三"为后天起用之层次的内涵;从气本体论的层次讲述三阴三阳的产生,进而提出阳明、厥阴的由来本于《黄帝内经》所述的"幽明之变",而幽明与寒暑的变化揭示了天地气运变化的规律;阐述三阴三阳的排列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郭振环 导师:曲夷 赵永山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临床基础(硕士) 2016年
【摘要】 目的:对《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体系中所体现的营卫生理、营卫病理及营卫证治进行研究和探讨,将营卫理论在三阴三阳辨证中的应用规律进行总结、归纳,以期丰富《伤寒论》辨证体系内涵.方法:本文从营卫的角度出发,结合《黄帝內经》有关营卫理论的论述及研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马文辉 全国第五次中医学术流派交流会 2013年
【摘要】 阴阳最初的含义是指昼夜,三阴三阳最初是对昼夜时间的进一步划分.哲学范畴的三阴三阳可拆分为"一分为二"的属性论和"一分为三"的时空观两个命题.三阴三阳是两者的有机结合,涉及到时间、空间、属性、程度四个维度. 《伤寒论》中三阴三阳以"某某病"形...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子苇 赵乐 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4年30卷10期 1739-1741页ISTICCSCDCA
【摘要】 敷和汤出自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为十六首三因司天方之一.补肝泻金针为基于五行相生相克理论,运用相关经络五输穴五行属性,通过调节厥阴与阳明的相互关系而组方.三阴三阳的开、阖、枢是中医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是人体阴阳之气升降出入的主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雨欣 吴蕙宏 等 《环球中医药》 2024年17卷5期 869-872页ISTICCA
【摘要】 运动神经元病在临床上属于难治性疾病,起病隐匿,病情迁延不愈,预后不良,临床上多从脏腑辨证人手.区别于采用传统的单一辨证体系,文章从《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体系之三阴角度出发,蕴含脏腑、经络、八纲、三焦辨证以及运气学说的内容来探析运动神经元病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于金振 《山东中医杂志》 2023年42卷5期 505-509页ISTIC
【摘要】 司国民教授治疗男科疾病深受中医经典理论以及伤寒名家学术思想的影响,立足于《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体系,认为早泄表现为营卫不和者,可辨为太阳病,选用经方桂枝汤为底方予以治疗.并且依据多年临床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兼顾调心、运用子实类药物的治疗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伍文龙 刘文平 《四川中医》 2023年41卷12期 29-32页ISTIC
【摘要】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发展的基石,也是中医概念范畴体系延续的载体.通过对《黄帝内经》中的"精""气""神"、"天地阴阳"与"人中阴阳"、血脉理论与经脉(络)理论中概念融合现象的剖析,表明《黄帝内经》中的概念融合现象与中医理论构建的思维方式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于金振 《山东中医杂志》 2022年41卷9期 990-993页ISTIC
【摘要】 司国民教授立足"齐鲁伤寒流派"学术研究,从《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体系入手,认为郁病有寒热错杂表现者,当辨为厥阴病,可予乌梅丸随证加减.用药特色上,将临床经验与中医学理论结合,主张在以厥阴论治的基础上,酌情加用理血药可增强疗效,并强调心理疏导...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佩诗 贺娟 《中医杂志》 2025年66卷1期 6-11页ISTICPKUCSCD
【摘要】 关于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目前通识性观点突出表达十二经脉在人体体表呈现纵向分布.但如此定位则难以解读三阴三阳"关、阖、枢"理论和《素问·热论篇》外感热病六经传变理论.通过梳理《黄帝内经》中相关内容,提出经脉在人体除呈现纵向区域化分布外,亦存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邢玉瑞 乔文彪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年29卷8期 517-51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篇首> <黄帝内经>将阴阳三分,形成太阴、少阴、厥阴和太阳、少阳、阳明一组名词,十二经脉、十二经别等即以这组名词来命名;<素问*热论>在论述外感热病时,也将热病的进程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此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赖雅芳 杨洪艳 《四川中医》 2018年36卷10期 14-16页ISTIC
【摘要】 介绍杨洪艳主任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经验.杨师善用三阴三阳开阖枢六经辨证体系进行妇科内分泌疾病的治疗,具有颇为丰富的诊疗经验,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治疗更是有其独道的见解.其根据女性生殖周期衰退理论并结合刘完素提出的“天癸已绝,当属太阴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进喜 张立山 等 《环球中医药》 2018年11卷9期 1373-1375页ISTICCA
【摘要】 三阴三阳辨证方法,俗称六经辨证,出自《伤寒论》,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三阴三阳辨证方法的内容丰富,实质上在三阴三阳各系统病病变基础上,参照患者的体质类型所进行的方剂辨证,即"辨方证",具有辨体质、辨病机的内涵.学习《伤寒论》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尹相乾 马文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7卷7期 122-126页
【摘要】 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三阴三阳辨证体系,用来辨治外感热病.宋时,因六经辨证的提出使后人对三阴三阳辨证体系的理解产生偏差,导致其不能更好的服务于外感热病的辨治,于是温病理论逐渐兴起,弥补了伤寒六经辨证的不足.至清代,温病基本成熟,成为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于长雷 陈茂蒙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12-14页ISTIC
【摘要】 仲景的阴阳理论与《内经》一脉相承。《内经》本义:只以部位和出入言阴阳,寒热虚实是阴阳出入的结果。本文从阴阳出入的角度解读六经证治体系,认为《伤寒论》三阴三阳是阴阳出入的六种病理状态。运用这一理论,可以更好地指导六经辨证的临床应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秭林 段晓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16卷5期 105-106页ISTIC
【摘要】 柯韵伯以《伤寒论》第7条为全书之总纲,意在点出仲景以阴阳为纲,但失之于以狭括广,有失于仲景本义,李培生教授特为正之.柯韵伯认为,仲景之六经不同于经络之经;李老特为纠正,认为仲景之六经与经络之手足三阴三阳并不对立而是有联系的.柯韵伯认为,仲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梁铨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2年31卷1期 3-5页ISTICCA
【摘要】 <汤液经法>与<伤寒论>之间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汤液经法>强调天人相应,主要从人体正气、生理的角度来探讨疾病诊疗规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论述了经方的组方规律.<伤寒论>则是从临床角度出发,收集大量的临床病案,综合人体正气和外感邪气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婵 唐诗韵 等 《内蒙古中医药》 2018年37卷4期 39-40页
【摘要】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有着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阴阳乃中医理论体系中重要概念,又可分为三阴三阳,乃内经与伤寒论中重要范畴,可较好的归纳人体六系统病变,广泛用于各类疾病的防治诊疗中,本文通过结合基础理论与自身临床经验论三阴三阳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祎 吕灵申 等 《养生保健指南》 2018年31期 256页
【摘要】 认识中医药学的真谛.方法:通过探索中医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渊源,以及历史上的政治、文化、哲学等外部因素对中医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结论:在张仲景三阴三阳六病理论体系指导下,应用汉唐经方治疗疾病,才是传统中医药学的真谛.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苏庆民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年16卷6期 447-449页ISTICCSCDCA
【摘要】 <篇首> 三阴三阳是中医学重要的概念,是阴阳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伴随着阴阳学说的发展而形成的独特的理论方法,不仅成为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而且被<伤寒论>应用于临床诊疗实践,成为中医临床重要的诊疗模式之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黄芳 曹铁军 等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年9卷3期 29-30页ISTICCA
【摘要】 阴阳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三阴三阳理论,对于十二经脉理论的构建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鲍艳举 花宝金 《北京中医》 2006年25卷8期 471-473页ISTIC
【摘要】 笔者通过总结古今医家对柴胡桂枝干姜汤在病机、方解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即认为《伤寒论》具有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根据厥阴病的提纲证及《伤寒论》 三阴三阳病变的规律,认为厥阴病的特点是半表半里虚寒、上热下寒、冲逆明显. 柴胡桂...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马文辉 《基层医学论坛》 2017年21卷10期 1281-1285页
【摘要】 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容主要来源于《伤寒论》的三阴三阳辨证,是对仲景学说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整体气血论和局部证治观,是刘绍武老师的原创性内容,与中医文献及现行主流中医学说多有不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永军 李俊明 《中国民间疗法》 2016年24卷12期 48-50页
【摘要】 经方大家胡希恕毕生研究《伤寒论》,认为《伤寒论》六经来源于八纲,六经的实质是病位在表、里、半表半里,病性分阴阳的三阴三阳的六类证型.少阳病是经方医学体系独特的理论概念,是不同于《内经》脏腑经络的肝胆概念,是经方六经辨证体系之一,是病位在半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邹勇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年14卷23期 45-49页
【摘要】 继承传统中医思维,创新发展辨证论治方法,构建天地人病时系统辨证理论体系.在总结经典与历代医家临床思维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辨证论治思维方法,通过临床实践,形成临床系统思维方法理论.天之辨体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理论基础,地之辨体现了不同的方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罗桂青 李磊 《光明中医》 2014年5期 915-917页
【摘要】 本文探讨了《伤寒论》中辨证论治体系的理论渊源以及“六经辨证”一说的由来,认为宋代朱肱提出的“六经辨证”说是对《伤寒论》中“三阴三阳辨证”的误解,《伤寒论》并非以“六经辨证”为纲,张仲景所创立的实际上是“三阴三阳辨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董世炜 《中国民间疗法》 2012年20卷10期 46-47页
【摘要】 <篇首> <灵枢·岁露>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天人相应"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之一,也就是人体通过脏腑的生理功能(三阴三阳)与天时的六气分别配合,把人体与自然结合为内外协调的统一有机整体.正是这一生物钟现象所提出中医学辨证论治的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付岚岚 《中外医疗》 2011年30卷7期 130-130页
【摘要】 用伤寒六经辨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之病位病性,对三阴三阳六病辨证论治体系的了解,明白六病不是独立的病种,而是多种疾病六类病理过程的规律性总结与概括.
【关键词】 伤寒六经;"血栓闭塞性脉管史";病位病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彩慧 包巨太 等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8年10卷2期 197-199页
【摘要】 <篇首> 中医历经千年不衰,其理论体系内必然存在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内核.中医学从<周易>的阴阳到<内经>的三阴三阳,从<伤寒论>的六经到后世的八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红萍 马文辉 《中国民间疗法》 2007年15卷2期 3-4页
【摘要】 <篇首> 《周易》的两个哲学原理"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是两个哲学命题,讨论的不是一个范畴的内容."一分为三"《周易》称之为"三极之道",是对时空的划分,是宇宙的生成论,研究的是事物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秩序;"一分为二"《周易》称之为"一阴一阳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年7卷4期 7-8页
【摘要】 <篇首> <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以三阴三阳为基础构建的,三阴三阳是中医的时位观和属性论.<伤寒论>中"六病"和"六证"是两个不同概念,六病讲病时,六证辨表里寒热,应加以区别.这也是造成<伤寒论>千余年来以经解病的根源,也是引起三阴三阳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傅贞亮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5年28卷1期 1-4页
【摘要】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同时也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文章主要从阴阳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三阴三阳理论的创立以及对阴阳范畴特性的认识等方面,论述了<黄帝内经>对中国古代哲学阴阳学说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袁毅鹏 张毅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年39卷11期 5726-572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十二经脉理论完善于《黄帝内经》,该理论增强了经脉之间的联系性,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经脉以三阴三阳分成了六组同名经,同名经是具有相同阴阳属性的经脉,其内在的关联性是人体体表经脉上下密切联系的依据之一.文章从《黄帝内经》出发,根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