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51
- 21
- 5
- 54
- 6
- 1
- 1
- 1
- 44
- 20
- 14
- 5
- 4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任志鹏 万四妹 《中医药导报》 2024年30卷2期 165-168页 ISTIC
【摘要】 通过中医文献学方法,从淋证的病因、病机和治疗三方面,对戴思恭著作《推求师意》《秘传证治要诀》《金匮钩玄》三书中有关淋证内容进行辨析.在病因上,戴思恭提出湿邪致淋,湿由热盛而生的观点.在病机上,戴思恭从五脏一体着眼,以肾与膀胱为核心病机,认为...
【中文期刊】 李露芳 胡滨 等 《中医药文化》 2024年19卷1期 10-16页
【摘要】 区域文化与医派的发展与嬗变密切相关.婺学是浙学 ①之源,婺州(金华)是宋元书院文化的高地,质疑问难、经世致用、兼取其长构成婺州书院文化的主要内涵,对朱丹溪学术思想和医学观影响深刻.梳理丹溪医学的发展传承脉络,探讨宋元婺州书院文化的治学特点和...
【中文期刊】 徐晓聪 郑洪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47卷4期 353-360页 ISTIC
【摘要】 [[目的]]考证《金匮钩玄》的资料来源及成书方式,为戴原礼编辑《金匮钩玄》提供新证,进而探讨明代丹溪学派文本体系的形成路径.[[方法]]运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将《金匮钩玄》中的相关内容,与楼英《医学纲目》所收录的丹溪医论进行对比研究,辨明《...
【中文期刊】 余凯 江凌圳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47卷3期 277-279页 ISTIC
【摘要】 [目的]考证《宁坤秘笈》引用丹溪文献的情况,分析两者间的学术关联.[方法]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宁坤秘笈》引用丹溪(包括丹溪学派)文献的情况进行摘录,并考证其出处,总结其学术观点.[结果]《宁坤秘笈》全文自言共引丹溪文献十一处,均在卷中《...
【中文期刊】 周向锋 《江西中医药》 2022年53卷3期 20-22页 CA
【摘要】 虞抟作为丹溪学派的重要传人,继承并发扬了金元时期各学派脾胃病证治精髓.通过《医学正传》中有关文献的收集整理,探析其脾胃学说的来源,总结归纳其相关学术观点和临床方药特点,说明虞抟治疗杂病过程中对脾胃的顾护及治疗大法对丹溪学派的脾胃学说体系形成...
【中文期刊】 熊玲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年25卷7期 1435-1436页 ISTICPKUCA
【摘要】 通过分析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的理论体系及学术思想,探讨其中所蕴涵地中医体质学思想,说明中医体质学说作为深入研究历代医家学术思想体系的新的切入点,可使对各家学说的更加深刻.
【中文期刊】 杜松 张玉辉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1年34卷6期 1-3页 ISTIC
【摘要】 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曾师从刘完素的二传弟子罗知悌,旁参张从正、李东垣两家,为金元四大家中最晚出者,滋阴派创始人.丹溪成名后,弟子众多,通过师徒授受,学派流传,风行全国,历有三百年而不衰,形成了丹溪学说和丹溪学派,其学说思想卓然可观,对明...
【中文期刊】 柏芸芸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年33卷3期 304-305页 ISTIC
【摘要】 朱震亨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为丹溪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格致余论>中的医学思想,拿到现代来思考,仍很有指导意义.笔者从注重清淡饮食和养胃气,"治病求本"的本质,师古人法而不泥于古人方三方面来论述其医学思想.
【中文期刊】 冯丽梅 薛芳芸 等 《光明中医》 2011年26卷5期 861-863页
【摘要】 明清江南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地域医学局面,医学文化中心的南移、金元医学的繁荣与流派纷呈、丹溪学派广泛传播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中文期刊】 汤琼 《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0年23卷12期 4431-4432页
【摘要】 通过对"阳有余、阴不足"理论的应用分析,本文提出了将丹溪医案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应用于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的思想.借助医案库中丰富的丹溪学派经典病例,通过对医学专家诊疗过程思维模式的模拟,在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治过程中,中医临床诊疗支持系统能为...
【中文期刊】 胡素敏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2年14卷1期 5-6页
【摘要】 <篇首> 朱丹溪是我国杰出的医学家,其弟子众多,通过师徒授受,学派流传,学风行全国,历有三百年而不衰.本文试从丹溪学派形成的时代背景、学派特点及丹溪医学哲学思想进行评述.以冀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丹溪学术思想.
【中文期刊】 徐晓聪 郑洪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48卷9期 1116-1125页 ISTIC
【摘要】 [目的]考察丹溪学派早期文本的生成过程.[方法]明初楼英《医学纲目》、刘纯《玉机微义》等医著中,多有引用丹溪医论.将此部分医论与丹溪著作相比对,辨明异同.并运用"文本生成论"的文学研究方法,分析丹溪著作与明初医籍征引的丹溪医论存在差异的原因...
【中文期刊】 宋佳 《新中医》 2024年56卷21期 191-197页 ISTICCA
【摘要】 阴虚证是丹溪学派与温补学派共同关注及重点探讨的临床证候.通过梳理从丹溪学派到温补学派"阴虚"概念的嬗变,认为这种概念内涵的嬗变凸显了不同时代对"阴"的具体指代以及对"阴虚"的发生机理、变化转归等认识的不同.朱丹溪本人对"阴虚"的认识就有阴血...
【中文期刊】 丁旭晖 高宴梓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47卷12期 1445-1450页 ISTIC
【摘要】 [目的]探析《家藏集》所载医学人物的概况与特点,考证明代中期吴中地区丹溪学派的传承关系.[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整理分析《家藏集》所记载的医学人物的家族背景、医事活动、交游情况等,梳理丹溪学派在吴中地区的传承脉络.[结果]《家藏集》中的医学...
【中文期刊】 郑若凡 杨东方 等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45卷5期 534-538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明末医家王肯堂系统地继承了丹溪学派的相火学说,并运用这一学说恰当地阐释了一些疑难病证的发病机制.目前中医教材的理论不易解释阴虚何以发生水肿,王肯堂则从肾经受邪,相火郁遏,郁极而发,引动水气的角度提出一种独特的解释.一般认为癫痫是体内固有的痰...
【中文期刊】 潘波 王未寒 等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46卷9期 1040-1042,1054页 ISTIC
【摘要】 [目的]为"丹溪学派"的研究传承与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新途径,提升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为中医药人才的现代化培养提供可供借鉴的新方法.[方法]在分析现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开展以"丹溪学派"情景模拟教学门诊、"...
【中文期刊】 杜菲 陈明显 等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45卷6期 633-636,640页 ISTIC
【摘要】 [目的]探析朱丹溪"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的学术思想及临证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学习《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中有关窠囊的论述内容,总结窠囊的病因病机特点,阐述朱丹溪辨治窠囊、遣方用药的独到之处,并附以验案二例以示临床应用.[结果]...
【中文期刊】 许宝才 陈伟 等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45卷7期 752-757页 ISTIC
【摘要】 [目的]探索挖掘雷氏医学与丹溪学派之间的渊源以及雷氏医学对丹溪学说的传承发挥.[方法]采用传统医史文献整理研究方法和现代数据库挖掘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雷氏医学与丹溪学派之间的渊源以及雷氏医学对丹溪学说的传承发挥进行系统分析、总结.[结果...
【中文期刊】 朱建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26卷4期 436-440,450页 ISTICCSCDCA
【摘要】 丹溪学派通过其医著被《东医宝鉴》引用而对朝鲜医学产生了既深且广的影响.研究发现,《东医宝鉴》引用丹溪学派医著有14种2900多次,遍及内景、外形、杂病、汤液、针灸各篇.具体引用情况包括引文与原文内容相同,多为中医理论;引文与原文内容基本相同...
【中文期刊】 程志源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44卷10期 960-962页 ISTIC
【摘要】 [目的]对丹溪学派虞抟的《医学正传·小儿科》进行整理研究.[方法]采用中医文献学方法,对《医学正传·小儿科》的主要内容及其学术渊源进行归纳点评,并对其学术特点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医学正传·小儿科》先总论小儿病因和脉法,后记载急慢惊风、发...
【中文期刊】 程霜 邹丽珺 等 《浙江中医杂志》 2019年54卷11期 844-845页 ISTIC
【摘要】 丹溪学派始于元代,是以朱丹溪、戴思恭、王履、虞抟、王伦、汪机、孙一奎等为代表人物,通过师承、私塾的方式,形成的一支具有理论延续性及创新性的医学学派,朱丹溪为创始人.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金华义乌人,因居于丹溪河旁,...
【中文期刊】 周向锋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28卷24期 1-2页
【摘要】 虞抟为丹溪学派的重要传承人,传承与发挥了李杲升散阴火 、朱丹溪滋阴降火等治法,对完善火热病的证治体系具有重大作用.该文通过收集整理有关文献,探析虞抟火热学说的来源,总结、归纳其相关学术观点和临床方药特点.
【中文期刊】 程志源 《中医文献杂志》 2020年38卷6期 76-78页
【摘要】 本文采用中医文献学方法,对《推求师意·小儿门》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进行总结分析.该书《小儿门》先述根据小儿脉象、指纹颜色、皮肤温度判断所主病证的方法;其次,分别论述蛔虫、丹瘤、脱肛脱囊、木舌、解颅、夜啼、斑疹、惊、疳9种儿科病证的病因病机、治...
【中文期刊】 孙庆莲 《光明中医》 2011年26卷5期 965-965页
【摘要】 <篇首> 自2008年7月~2010年7月,我科应用紫金锭软膏治疗血栓浅表性静脉炎取得了满意疗效.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00例均来自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发病部位均为下肢单纯静脉曲张并发症.外伤、继发性静脉曲张或药物刺激所致静脉炎不在本...
【会议论文】程志源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2019年儿科分会学术年会 2019年
【摘要】 目的:对丹溪学派戴思恭的《推求师意·小儿门》进行整理研究. 方法:采用中医文献学方法,对《推求师意·小儿门》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学术渊源和特色及其对儿科临床的贡献进行了点评. 结果:该书"小儿门"先述以小儿脉象、...
【会议论文】吴敬颖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2018年丹溪学派研究分会(筹)学术年会 2018年
【摘要】 丹溪学派名医辈出,元明时期已逐渐形成名医群体,通过广泛地探索、研究、发挥、介绍、传播丹溪著作,逐渐形成了丹溪学说,学说风行全国,绵延三百年而不衰.本文主要通过遴选出九位代表性医家,通过他们的生平成就来呈现丹溪学派的历史影响和学术特色.认为丹...
【会议论文】李剑霜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2018年名老中医经验与学术流派传承分会(筹)学术年会 2018年
【摘要】 医灯续焰,学术创新与传承千百年的浙江中医药学术流派在2017年7月终于有了自己响亮的名字:“浙派中医”,其中包括:温补学派、钱塘学派、绍派伤寒、温病学派、本草学派、丹溪学派、永嘉学派、伤寒学派、针灸学派、医经学派。而身为在浙江八姿之地中医小...
【中文期刊】 朱明锦 傅睿 等 《北京中医药》 2024年43卷5期 537-539页 ISTIC
【摘要】 朱丹溪临证重视中焦脾胃作用,治疗养阴不离脾胃,形成了"温脾清胃"的脾胃学学术思想体系,其代表著作《金匮钩玄》中以气、血、痰、郁的"四伤学说"为纲,将气血痰郁病与脾胃升降紧密结合,基于脾胃是五脏气机和合的中心,形成了滋阴精、养脾胃的脾胃学说,...
【会议论文】冯丹丹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第二十次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 2017年
【摘要】 中医历来重视区域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朱丹溪是医药中心南移的标志性人物,弟子及私淑者众多,形成丹溪学派,其中以江浙赣皖等江南地区为主,其学说较多体现了南方医家临床实践成果.本文通过地域因素与疾病发病、临床用药养阴理论形成等方面的相关性,就地域因...
【学位论文】 作者: 衣标美 导师:潘桂娟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博士) 2016年
【摘要】
研究目的:
阐明丹溪学派宗师朱丹溪及其8位弟子的痰证诊治理论、学术传承脉络;总结提炼朱丹溪及其弟子从痰诊治相关病证的理法方药特点。
研究方法:
2.1 朱丹溪的痰证论及其临床运用
提炼和总结朱丹溪的痰...
【会议论文】衣标美 2016年第二届全国心血管及中医痰证研讨会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痰证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律失常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 2016年
【摘要】 目前,丹溪学派诊治痰证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朱丹溪学术思想的概要整理或某些具体问题的探讨方面,未见对丹溪学派痰证理论与诊疗经验的系统疏理、总结与阐释.因此,本文以丹溪学派医家为对象,对其诊治痰证的理论与经验进行系统研究,综合运用文献学、医...
【会议论文】江凌圳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文献与流派研究专业委员会首届国际学术大会 2016年
【摘要】 丹溪学派作为一个中医学术流派,传承七百多年,有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容,本文从家学、师传、理医转变、人脉环境及师承关系等五个方面进行探析,构建丹溪学派的医学文化内涵.
【会议论文】潘桂娟 2016年第二届全国心血管及中医痰证研讨会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痰证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律失常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 2016年
【摘要】 丹溪学派医家对痰证的诊治,以朱丹溪的痰证论为宗,但多有创新与发挥.朱丹溪的直传、再传与私淑弟子中,有8位医家在继承其痰证论的基础上,于痰证诊治卓有建树.丹溪学派医家有关痰证的新概念、新命题、新学说,开创了中医痰证理论发展的新局面,也促进了痰...
【会议论文】张祐彰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 2012年
【摘要】 后代丹溪学派的治法从表面上看起来是对朱震亨治法的继承,但它只重视病症的分类而不重视病机的阐明,只重视治痰补虚而不重视泻火滋阴,所以说这是能带来‘毫厘之差千里之缪,的错误的严重事件。再以后,随着朱震亨极力启发的脏腑火证病机的衰落与新的温病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