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463
- 27
- 8
- 373
- 20
- 7
- 6
- 5
- 163
- 131
- 75
- 22
- 2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陈永财 王彬辉 等 《河南中医》 2021年41卷5期 805-810页ISTIC
【摘要】 桂枝-白芍为典型的相制配伍,源于《伤寒论》之桂枝汤,为临床常用的调和营卫、温通止痛药对,其研究主要包括:桂枝-白芍的配伍理论规律、临床应用及药效学效应、功效物质基础、桂枝-白芍药对的配伍作用机制等方面.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配伍效应的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洋 石志超 等 《中医学报》 2021年36卷6期 1172-1175页ISTICCA
【摘要】 小柴胡汤事件指20世纪70年代,日本厚生省将小柴胡汤制剂作为治疗肝病的首选药物,贯穿肝病治疗始终,出现不论何种原因导致的肝病,皆用小柴胡汤治疗.20世纪90年代,日本陆续报道了小柴胡汤引起间质性肺炎的案例.从此在日本全面禁止各型肝炎、自身免...
【关键词】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事件;"古方今病,不相能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帆 朱恒 等 《河南中医》 2021年41卷5期 692-696页ISTIC
【摘要】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小青龙汤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筛选出小青龙汤中8味中药的有效成分,经Uniprot数据库进行基因注释,通过GeneCards数据库筛选出过敏性鼻炎的靶点,将二者的靶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邢玉瑞 《中医杂志》 2018年59卷1期 78-80页ISTICPKUCSCD
【摘要】 “《伤寒论》组方术数机制研究的意义”一文认为基于现代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对《伤寒论》组方规律研究为其薄弱环节,提出从象数结合的角度研究《伤寒论》组方的术数机制,涉及到《伤寒论》组方规律研究的导向与方法等重大问题.通过对术数概念演变的梳理,术数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龚轩 《中医杂志》 2017年58卷11期 901-904页ISTICPKUCSCD
【摘要】 《伤寒论》组方的术数机制是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中十分吸引人却又很难得其要领的领域.从人类智能的本质与知觉物体概念,象数思维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伤寒论》组方规律研究的意义、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机器学习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伤寒论中的术数研究5个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聪 付先军 等 《中医杂志》 2017年58卷18期 1594-1597页ISTICPKUCSCD
【摘要】 目的 分析近20年来经方的研究状况、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为今后经方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检索1997年1月至2017年1月中国知网(CNKI)资源总库期刊数据库中经方研究的相关文献,提取题名、作者、研究机构、基金资助、载文期刊、关键词等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宁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年30卷6期 1922-192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通阳法,是针对导致阳气不通的原因进行治疗,以达到疏通气机、通达阳气之目的的治疗原则.在伤寒与温病中都可以见到阳气不通之证,如:寒邪凝敛、真寒假热、燥结腑实、热入心包、肝郁气滞、血行瘀阻、痰湿郁遏、阳气亏虚等.分别采用相应的方法治疗,都可以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童 翟华强 等 《中国中药杂志》 2015年40卷4期 744-748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为了系统整理和分析《伤寒论》中有关中药药嘱的文献资料,归纳概括中药药嘱的主要内涵.对《伤寒论》中有关药嘱的内容,按照中药剂型的制法、中药的服法、服药禁忌、服药后护理等4个方面进行收集、筛选、比较、归纳和分析.查阅相关研究《伤寒论》中方剂用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弘毅 高靖 等 《中医杂志》 2015年56卷4期 351-354页ISTICPKUCSCD
【摘要】 《伤寒论》中的麻子仁丸和《金匮要略》中的厚朴大黄汤均有“厚朴一尺”记载,因其计量的不精确性,故临床运用有所争议.我们从药物计量法、药物炮制、字形演化、药物配伍、类方配伍方面探讨“厚朴一尺”的可疑性以及“厚朴一斤”的可能性,以供临床应用参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萌 张瑞卿 等 《湖南中医杂志》 2021年37卷1期 103-105页
【摘要】 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落实到课堂是当今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本课程组在《伤寒论》教学过程中,重视以目标定位为导向、策略运用与资源开发为抓手、课程思政为翼助的授课模式.此模式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情感、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发展有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登岭 李乔 等 《国医论坛》 2021年36卷1期 1-3页
【摘要】 诸多版本的《伤寒论》教材或将四逆散证划归为少阴病类似证、兼变证,或将其划归为厥阴病.笔者结合少阴和少阴病本质、四逆散方药组成及化裁加减,一论将四逆散证条划归少阴病类似证之非,二论将四逆散证条划归少阴病兼变证之过,三论将四逆散证条划归为厥阴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梦鸷 张喜奎 等 《国医论坛》 2021年36卷1期 4-6页
【摘要】 《伤寒论》中药物组成相似的方剂可归纳为类方,如桂枝汤类方、承气汤类方、泻心汤类方等.而桂枝汤作为仲景第一方,《伤寒论》原文论述时笔墨较重,临床应用也颇为广泛.本文通过分析桂枝汤类方的药物加减、药量变化及所治证候,阐述张仲景辨病、辨脉、辨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焦亮 黄丹 等 《国医论坛》 2021年36卷2期 7-8页
【摘要】 《伤寒论》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一语,古今医家多解释为素有喘疾复感风寒,在表虚症状基础上以咳喘表现突出,故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以解表降气平喘.笔者认为《伤寒论》第18条重在强调"加厚朴、杏子佳",即平素有咳喘病史的人,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楠 许二平 《国医论坛》 2021年36卷4期 69-72页
【摘要】 文章从教学手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法举例等方面,论述了基于慕课的疑探教学法在《伤寒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论证了《伤寒论》课程知识特点和高等中医院校教学条件以及学生自身素养与疑探教学法的高度适配性,提出了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等教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邓森涛 《国医论坛》 2021年36卷3期 70-73页
【摘要】 《冉注伤寒论》是著名中医学家冉雪峰先生的遗著,原书主要学术特点有以下七个方面:注重书名辨析;重视《康平伤寒论》;撷取众长,会通群言;详论条文排列意义;阐发仲景脉理精奥;阐发仲景奥义;六经气化脉证事实论.持论平正,见解深刻,对《伤寒论》的学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景欣 景洪贵 《国医论坛》 2021年36卷3期 3-4页
【摘要】 《伤寒论》涉及小便的条文计有60余处,笔者对《伤寒论》中涉及小便的条文进行了分析整理,认为《伤寒论》中小便的异常变化,不仅可以阐明病机,而且可以作为辨识疾病证候、指导治疗的主要依据.总结《伤寒论》中小便在辨证论治中的意义,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范延妮 田思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年29卷5期 1333-133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伤寒论》中的文化负载词可分为中医疾病类、中医症状类、病因病机类、中医哲学类及其他,这些词语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是翻译的难点和重点.透过语言国情学理论视角,分析不同译者对《伤寒论》文化负载词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原则...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维娜 李炳茂 《中医杂志》 2014年55卷1期 22-24页ISTICPKUCSCD
【摘要】 《伤寒杂病论》按照患者患病时间、症状、体征、脉象、体质、既往疾病、饮食嗜好以及疾病变化、传经、变异等情况制订疾病治疗的标准流程,对医生规范治疗方法、详细护理方法、患者饮食起居等注意事项都详尽列出.其条文中体现出注重个体差异,遵从整体规律的思...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屈杰 张平侠 等 《河南中医》 2020年40卷8期 1135-1137页ISTIC
【摘要】 当归四逆汤功效为温气养血,散寒除湿,祛邪止痛.主治气血亏虚,寒湿内侵,阻滞脏腑、九窍、肌肉、筋骨,气络与血络不畅所致的疼痛、麻木、肿胀等病证.按照当归四逆汤单味药物主治疾病进行归纳,当归四逆汤7味药物的主治病证共有33种.按照系统分类,所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敏 李赛美 《中医杂志》 2013年54卷2期 96-98,106页ISTICPKUCSCD
【摘要】 通过对《伤寒论》的研究探索其与易学思想的关系,发现《伤寒论》对易学中“阴阳合德”、“阳重于阴”、“道法自然”等思想和理念做了较好的继承;对“象”、“数”模型进行了很好的借鉴与发挥,并将其融入到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各层面.可以说易学思想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冯青 柳井杜莎 等 《中草药》 2013年44卷9期 1211-121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通过对日本汉方685首处方进行研究,探讨了我国经方常用50味药(Top 50)在汉方临床的用量情况,包括用药频次、最小用量、最大用量、平均用量.日本汉方中使用频次排列前50味的药物有41味与Top 50相同.在Top 50中,超过80%的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姗姗 郑丰杰 等 《中医杂志》 2013年54卷6期 534-536页ISTICPKUCSCD
【摘要】 汇集学界公认的、具深厚伤寒功底的川籍历史医家及近现代名家,研究其与《伤寒论》相关的学术思想,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学术特点,探寻川派中医伤寒学术发展的源头.主要从重视人体阳气;重视察脉辨证;重视后天,胃气为本;精于辨证,善遣方药;重视气化学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宋俊生 熊俊 等 《中医杂志》 2011年52卷1期 4-7页ISTICPKUCSCD
【摘要】 从最佳证据提炼、重视评价思想运用、蕴含荟萃分析的雏形,以及具有证据推荐的分级4个方面,再次阐述<伤寒论>具有循证医学的框架,只有认识到<伤寒论>是循证医学框架的有效载体,才能更好地理解张仲景确立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是基于古代循证医学思辨过程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渡舟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年23卷2期 1-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篇首> 我认为,一部<伤寒论>经过归纳分析研究之后,极为清晰、极为醒目地突出了三个字,也就是:证、治、辨而已矣.证与治是指方证,即<伤寒论>中的方证与治疗.其中既有仲景的继承,也有仲景的发展.如以证言,<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汲取了<内经·热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马星雨 谢雪姣 等 《中医学报》 2019年34卷3期 483-485页ISTICCA
【摘要】 仲景其人其书必深受当时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影响.汉末天灾人祸客观上促进了医学的自我发展,使悬壶济世尤为重要,同时道教及道术的发展繁荣有利于张仲景吸收其优秀成果;政治上的“领官制”为“仲景守长沙”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且地域特色发挥了潜移默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冯文战 张传涛 等 《河南中医》 2019年39卷12期 1789-1791页ISTIC
【摘要】 经络理论的形成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文献中已有描述,《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相比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经络学说已经有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对比《难经》和《黄帝内经》,在针刺补泻的手法上或存在不同的学术流派....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樊尊峰 何磊 等 《时珍国医国药》 2015年26卷3期 738-739页PKUCSCDCA
【摘要】 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方法的基础,如何帮助学生对抽象的八纲形成深刻理解至关重要,《伤寒论》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辨证论治思想,将《伤寒论》与八纲辨证教学相结合,无疑有益于加深学生对八纲辨证的理解,也是对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一次尝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马加路 陈宪海 《国医论坛》 2020年35卷5期 3-4页
【摘要】 升降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源于《黄帝内经》,其后,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在阐述病因病机、遣方配伍以及指导立法等方面继承和发扬了升降理论.本文从八法属性、营卫失调、脏腑气机、遣方用药和煎服方法等五个方面,探究《伤寒论》中升降理论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静波 裘秀月 《国医论坛》 2020年35卷1期 7-8页
【摘要】 中医方药治疗疾病是利用药物的偏性来调整机体脏腑阴阳的偏性,使人体从病理状态转变为生理状态的一种方式,强调用药应小心谨慎,“中病即止”.医圣张仲景对此原则最为重视,在《伤寒论》中以汗、吐、下三法为主,对太阳病、阳明病等邪盛正不虚疾病的将息法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常学辉 李元正 等 《国医论坛》 2020年35卷4期 5-7页
【摘要】 不寐的病机不外乎阴阳失和,阳不入阴.《伤寒论》中辨治不寐以虚实分之,实者因于热扰胸膈,或水热互结、血热互结、阳明热盛、阳明腑实等;虚者因于阳虚、血虚等;虚实夹杂者多因阳虚痰扰、胃虚水犯、阴虚热扰、阴虚水热互结等.其具体方药有栀子豉汤、栀子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胡冠书 《国医论坛》 2020年35卷1期 3-4页
【摘要】 探讨《伤寒论·平脉法》中“三焦不归其部”的含义.通过对历代学者的代表性观点进行辨析,结合《金匮要略》及《礼记》中的相关内容,认为“三焦不归其部”之“部”,实为《金匮要略》所言之“三焦竭部”,“三焦不归其部”即三焦竭部不复,指上、中、下三焦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登岭 赵红霞 等 《国医论坛》 2020年35卷2期 1-5页
【摘要】 目的:探讨宋本《伤寒论》“397法”之条目计数及法条实质.方法:通读《仲景全书·伤寒论》影印本复印件及参阅其他版本,对“397法”进行分类、统计,并辨析法条的实质.结果:“397法”是宋本《伤寒论》特定称谓,其分类包括提纲“法”条、正文“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洋洋 《国医论坛》 2020年35卷4期 3-5页
【摘要】 胡希恕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医经方临床家,对《伤寒论》有其独到的见解.通过对胡希恕《伤寒论》学术思想学习,理解到阳明病并非局限于《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中,临床上凡表现出邪客于胃肠或邪源于胃肠的里实证疾病,多可归属于阳明病范畴,可结合其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召平 黄天生 《国医论坛》 2020年35卷6期 2-3页
【摘要】 目前多认为《伤寒论》甘草泻心汤证为气虚痞,以炙甘草为君益气补中.笔者反复研读甘草泻心汤证及相关条文,认为误下所致的严重下利是导致甘草泻心汤证一系列症状的根由,下利乃反复误下之后邪气内陷,人体气机随下药而趋下趋内,下迫大肠所致,痞由利而成,痞...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利锋 《国医论坛》 2020年35卷5期 5-7页
【摘要】 关于《伤寒论》第29条“本证”(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的治法方药,张仲景只提出了不能用桂枝汤及桂枝加附子汤发汗,没有明确指出该用何方治疗,以致于使之成了千古疑案,后世医家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联系前后文,结合《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景欣 景洪贵 《国医论坛》 2020年35卷6期 1-2页
【摘要】 由于句读的不同,历代医家对“额上陷脉急紧”有不同的解释.其一解释为“额上肌肉塌陷,头额的血脉急紧”;其二解释为“额上肌肉塌陷,寸关尺脉急紧”;其三解释为“额部两旁凹陷处的经脉拘急”.笔者反复研读原文,结合有关文献,认为解释为“额部两旁凹陷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田嘉禾 王新 《国医论坛》 2020年35卷1期 5-7页
【摘要】 《伤寒论》中关于喘证的论述精炼,分列于太阳、阳明两篇中.笔者根据方证病因病机的不同,把喘证归纳为太阳经之外感风邪、外感寒邪、外寒内饮、邪热壅肺、里热挟表以及阳明经之里热迫肺六类,并结合原文加以分析整理.思悟仲景治喘之妙义,期许对临床应用有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国华 谢雪姣 《河南中医》 2018年38卷7期 982-986页ISTIC
【摘要】 彭子益关于《伤寒论》六经的学术观点可以概括如下:六经是六气所化;六经是由脏腑、经络、气化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人身的表是六经之表,统属荣卫,为十二经络经气的统称;人身的里是六经之里,各分脏腑;人身的半表半里是六经之半表半里,为少阳经.荣卫是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晓琳 刘国伟 等 《中医学报》 2017年32卷8期 1449-1451页ISTICCA
【摘要】 四逆汤源自《伤寒论》,是治疗少阴阳虚阴寒证的代表方,病机主要为阳虚,但阳虚病机同中有异,故其所治病症的主证既可为手足逆冷,又可为下利清谷、呕吐等其他表现,不拘于四肢逆冷一症.郑钦安深得仲景“扶阳”学术思想宗旨,对阳虚病情辨认细致入微,灵活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