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6
- 6
- 2
- 20
- 1
- 8
- 4
- 4
- 3
- 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蒋孝保 蒋南楠 《中医杂志》 2003年44卷7期 548-550页ISTICPKUCSCD
【摘要】 <篇首> 在中医药学中,寒热是中药的基本药性,寒热程度自古至今只有文字的叙述而无数值的界定,这无疑会影响中药研究发展.本文仅对中药寒热量化进行一些探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诗雨 高蕊 《西部中医药》 2023年36卷11期 90-96页ISTIC
【摘要】 目的:基于多维宏观量化方法解读《伤寒论》寒热错杂证组方规律.方法:采用量化计算方法对《伤寒论》中7首寒热错杂证代表方药进行四气五味作用度比较,分析方证的寒药热药比例轻重、药物五味偏重及处方整体偏性;运用数学方法设定四气五味计分,并将中药实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夏丽娜 吴贤波 等 《时珍国医国药》 2011年22卷10期 2507-2508页PKUCSCDCA
【摘要】 目的 通过“持冷热杯画线测试”的新方法量化气机,为《黄帝内经》“寒则气收,炅则气泄”理论提供现代科学实验证明.方法 将受试者64人随机分成两组,令受试者先手持冷杯在有四个象限的空白纸上画竖线条,随后手持热杯在有四个象限的空白纸上画竖线条,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宏栩 卢永锵 等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36卷2期 31-35页ISTICCSCDCA
【摘要】 中医触诊为"四诊"中"切诊"的组成部分,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医触诊人体体表各部的寒热主要凭测量者的主观温度觉来衡量,缺乏仪器辅助检查的准确性.通过对传统中医寒热触诊的诊断思路分析及温度觉量化指标的考量,初步提出中医寒热触诊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夏丽娜 王米渠 等 《国医论坛》 2013年28卷4期 15-17页
【摘要】 目的:量化评定寒热刺激前后气机的状态和变化.方法:将受试者17人随机分成两组,令受试者先手持冷杯在有四个象限的空白纸上画竖线条,随后手持热杯在有四个象限的空白纸上画竖线条,根据画线的多少、长短、力度、粗细、起点、尾点、弯曲度、整齐度、倾斜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玥 郑丰杰 等 《环球中医药》 2019年12卷11期 1765-1769页ISTICCA
【摘要】 开展中药寒热度的定量研究,建立一套系统的中药药性寒热度评价体系,是中药药性研究和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热力学方法鉴于其具有的整体性、可量化性,是中药寒热量化比较理想的方式之一.本文总结了近10年从热力学角度研究中药寒热药性的主要方法:冷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寿圆 杨彦彪 等 《中南药学》 2022年20卷9期 2023-2028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采用数理分析方法识别寒热并用型感冒中成药,并进行组方和功效特征分析,为中成药处方审核和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筛选出国家医保目录、基药目录中所有解表剂,以及"药智网"中功能主治含有"解表""外感""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及其等价概念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范东东 郑丰杰 《世界中医药》 2017年12卷1期 186-190页ISTICPKUCA
【摘要】 通过对《伤寒论》方证的归纳分析与整理,从脏腑表里辨病位、寒热虚实辨病性、证候演变辨病势、脉证合参辨预后,这4个方面来探析仲景辨证的量化思维,理解其所蕴含的辨证论治的精准化和规范化内涵,以期对临床实践有所启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孙燕 郑丰杰 等 《世界中医药》 2015年1期 17-21页ISTICPKUCA
【摘要】 基于《伤寒论》六经阴阳及中药“四性”理论的“量化组方”研究是作者研究团队的三个研究方向之一,围绕这一主题主要开展了基于生物代谢热成像( TMI)技术、微量量热法、数学建模技术的中药寒热属性的定量分级及经方“量化组方”可视化分析研究,通过多种...
【关键词】 中药四性;红外热代谢成像(TMI);微量量热技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杨佳敏 全国第二十四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 2016年
【摘要】 《伤寒论》以"六经"为辨证论治的纲领,六经又分为三阴三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伤寒论》继承与发扬了《内经》治病求本,本于阴阳的精神,对每一病证,遵照审证求因的原则,辨病因之阴阳,病性之阴阳,病位之阴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潘超 导师:郑丰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临床基础(硕士) 2016年
【摘要】 寒热是中医的核心问题,无论是对阴阳理论的探讨,六经分证的研究,还是对中药药性的研究等,均直接或间接的涉及到寒热问题.中药四气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历代医家由于所处的历史年代及实践经验、认识水平等存在差异,对药性寒热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潘超 全国第二十三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 2015年
【摘要】 本文将从恶寒发热的量化、手足寒热的量化、寒热错杂的量化、少阴阳虚的量化等几个方面举例探讨寒热辨证的量化思想在《伤寒论》中的体现。治病求本,本于阴阳,然燮理阴阳,总不离寒热之辨.《伤寒论》首创中医临床辨证体系,义理精深,仔细研读即能体察其所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孙燕 全国第二十三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 2015年
【摘要】 中药的四气,是说明药物功能疗效作用的重要理论依据,也可以从四气来反推药物的功能疗效作用.而经方的寒热属性是方中药物四气的综合体现,因而明确方剂的寒热属性对于方剂的理解和把握也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方剂的寒热信息,多是基于药物的寒热信息来推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夏丽娜 第四届国际系统生物信息与中医药学术研讨会 2010年
【摘要】 目的:通过建立画线测试的新方法,以量化评定寒热刺激前后气机的状态和变化. 方法:将受试者17人随机分成两组,在耶鲁大学冷热咖啡测试评定人际关系的启示下,令受试者先手持冷杯在有四个象限的空白纸上画竖线条,随后手持热杯在有四个象限的空白纸...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夏丽娜 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 2010年
【摘要】 目的:通过"持冷热杯画线测试"的新方法量化气机,为《黄帝内经》"寒则气收,炅则气泄"理论提供现代科学实验证明。方法:将受试者64人随机分成两组,令受试者先手持冷杯在有四个象限的空白纸上画竖线条,随后手持热杯在有四个象限的空白纸上画竖线条,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高晶晶 导师:李宇航 陈根才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临床基础(博士) 2009年
【摘要】 1、目的: 为“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经方现代应用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所测定的经方中药寒热定量数值建立一个方剂寒热属性的量化、可视化分析平台。 2、方法: 研究中综合运用了文献整理、数学建模、软件工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石现 丁宇 等 《中国针灸》 2002年22卷2期 103-104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人体经络原穴的伏安特性与寒热证的关系,探索中医的人体功能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康威人体经络特性分析系统,检测分析了80例寒、热证患者和25例正常人的十二经原穴的伏安特性.结果:寒热证患者的异常经络数明显多于正常人,其伏安面积值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翟笑枫 王双双 等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5年3期 305-307页ISTICCA
【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接受华蟾素注射液治疗过程中客观舌质颜色等的动态变化,分析该药的寒热药性。方法借助中医舌诊综合分析系统,对4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接受华蟾素注射液治疗前后的舌质颜色、寒热证候和临床疗效进行动态观察。结果接受华蟾素治疗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贺秀云 宋捷民 等 《中国中医急症》 2013年22卷11期 1825-1826页ISTIC
【摘要】 目的 观察寒热因素共同作用造成大鼠寒热一体后的量化指标.方法 将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与模型组各8只,模型组长时间采用丙硫氧嘧啶和寒凉中药灌胃,加上冰柜中冷冻的多因素复合造模法,制作虚寒证模型,在此基础上,皮下注射干酵母混悬液致大鼠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唐忠涛 黎忠民 《四川中医》 2012年30卷1期 40-42页ISTIC
【摘要】 本文根据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从“辨证用药、以法统药(表里同治、寒热并用、虚实兼治、调和阴阳)、权衡药量、量化煎服”四个方面探讨了其反成用药的经验,突出了仲景用药精华,足资吾侪鉴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陆明 王米渠 等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年14卷23期 3049-3050页ISTICCA
【摘要】 目的广泛分析寒热证辨证因子,通过一个寒证家系来集约化研究寒热证的计量评价体系.方法使用自制的37类167项"六纲及肾虚四诊八纲调查量表"调查1个3代12人的寒证家系和12例正常人,将积分分为4类,分析寒热症状分布并评定寒热证.结果通过问诊及...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袁忠玉 康世瀛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0年26卷6期 429-430页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针药结合治疗面瘫的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的定性和量化问题以及如何获取最佳治疗方案.方法:预先对面瘫病例按照寒热属性、针刺时机、腧穴配伍、证候状态、中药处方、针刺得气与否等6个因素及5个交互作用,拟定正交交设计实验方案.结论: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斌芳 庄燕鸿 等 《上海生物医学工程》 2002年23卷4期 61-62页CA
【摘要】 中医寒热辩证客观化研究需要客观化临床资料,体表温度是中医寒热辨证分析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了获取体表温度的可靠性数据,我们研制了ZT-1"体表温度测试仪".该仪器有三个PN结温度传感器,经过测试,反应快,精度高,解决了中医按诊中触摸感知寒热存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蒋孝保 全国中医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病临床研讨会暨全国针灸推拿疗法临床应用研讨会 2002年
【摘要】 本文对中药寒热量化最小量原则进行了研究。文章围绕中药寒热程度的原始表述及其不足、中药寒热程度传统表示的数字界定、中药寒热程度与用量关系、中药寒热量化的最小原则等进行了论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