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32
- 11
- 3
- 3
- 29
- 1
- 1
- 1
- 1
- 13
- 10
- 6
- 4
- 3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孟祥娟 欧阳国强 等 《生物学杂志》 2017年34卷4期 82-8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为深入了解塔里木油田高温高压环境中内源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及潜在功能,利用原油高压物性仪在轮南和塔中区块分别选择LN-A井和TZ-B井进行深井原位采样和井口采样,比较油水样品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差异.环境基因组技术分析结果显示:在深井原位采集样...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谷峻 石成芳 等 《生态学报》 2007年27卷1期 323-32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油藏微生物群落的解析和认知是开发和应用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基础.利用各种提高油藏微生物可培养性的方法和非培养技术解析不同油藏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功能和多样性,对定向调控油藏微生物群落、开发和应用有效微生物驱油技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调查新近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谭天伟 王芳 等 《生物加工过程》 2003年1卷1期 32-36页ISTICCABP
【摘要】 对生物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包括燃料酒精、生物柴油、生物制氢及微生物采油技术等的国内外现状进行了综述,对其研究的意义和前景进行了分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摘要】 目前,微生物采油技术引起了微生物学界、石油工业界、石油地质界和地球化学界等相关学科的广泛兴趣和关注.详细介绍微生物采油技术概况.明确分析微生物采油技术概况机理,并探讨其发展方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承磊 仇天雷 等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6年12卷5期 740-744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地下深层油藏是独特的缺氧环境,目前还没有直接的微生物学证据表明油藏中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本源微生物",但经注水开发后的油藏中确实蕴藏着复杂的微生物区系.油藏性质决定了油藏厌氧微生物特殊的群落结构,而油藏微生物的作用也可以改变油藏的理化及地质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春明 李大平 等 《石油学报》 2007年28卷5期 89-92页
【摘要】 从原油及含油污水中分离并培育出一株能有效地降解稠油中重质组分的菌株3-28,其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用该菌株对渤海和新疆等油田的稠油进行了微生物降解实验,分析了细菌降解对原油粘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雪 涂波 等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0年26卷4期 783-790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为研究互营烃降解菌系的短链脂肪酸(VFAs)降解能力,并解析相关的功能菌群,以3种不同温度下生长的互营烃降解菌系SK、M82和Y15作为接种物,分别添加甲/乙/丙/丁酸钠进行传代培养,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细菌和古菌的16S rRNA基因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关越 导师:吴晓磊 汤岳琴 北京大学 力学 力学(能源动力与资源工程)(硕士) 2011年
【摘要】 微生物采油技术是对低品位油藏的开采非常有效的采油技术。青海油田地层水矿化度极高,辽河油田是我国最大的超稠油油田,两类油藏均不适合常规的石油采油技术。因此为了应用微生物采油技术提高两类油藏的原油采收率,需要解决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一是需要了解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佘跃惠 张学礼 等 《微生物学报》 2005年45卷3期 329-334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通过多聚酶链式反应-温度梯度凝胶电泳(PCR-TGGE)和构建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两种方法对比研究了大港油田孔二北断块注水井和采油井的微生物群落结构.16S rDNA V3区PCR扩增产物的TGGE图谱分析表明,这两个油井的微生物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邹少兰 刘如林 《微生物学通报》 2002年29卷5期 70-7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内源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因其工艺简单、成本低而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综述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基础研究进展和矿场试验情况.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汪卫东 《生物加工过程》 2017年15卷3期 74-78页ISTICCABP
【摘要】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油藏极端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的研究.随着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MMM)的不断进步,对油藏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也不断深入,虽然目前微生物采油技术仍没有进入大规模工业化应用阶段,但对油藏环境中微生物认识的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盟华 陆原鹏 等 《生物技术》 2010年20卷6期 69-72页ISTICCA
【摘要】 目的:进一步研究大庆聚驱后油藏微生物种类.方法:应用T-RFLP方法比较系统地分析比较了聚驱后油藏微生物多样性,分析了与采油功能相关的主要微生物组成,初步研究了聚驱后油藏微生物分布特点及规律.结果:利用聚驱后油藏细菌群落16S rDNA构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郝春雷 刘永建 等 《生物技术》 2007年17卷1期 87-90页ISTICCA
【摘要】 聚合物驱后仍会有大量的剩余油残留在低渗透层中,而且油层中滞留的聚合物还会给后续的驱油带来负面影响.有很多证据表明,在聚驱油藏中、聚驱油田产出液中、油田土壤中,存在能降解常用驱油聚合物,并以之为唯一营养源的细菌.这样人们就可以利用微生物的降解...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玲革 向廷生 等 《生物技术》 2004年14卷6期 58-59页ISTICCA
【摘要】 从青海油田地层水中分离培养出4株微生物菌种,对其进行了耐温性、耐盐性等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微生物处理前后原油组份及物性变化情况,并采用岩芯流动试验探讨了微生物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这几种微生物菌种均能适应青海油田温度及高矿化度地层环境,作用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坛珍 郑占 等 《生物加工过程》 2003年1卷2期 53-58页ISTICCABP
【摘要】 微生物采油技术是一种提高原油采出率的卓有成效的方法.本文通过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江苏油田韦4区块的储层情况,进行岩芯的驱替实验,对微生物采油技术在韦4区块的运用作了一些研究和评价,并得出应用结论,为该技术在现场的实验奠定了理论基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相春 孙卫 等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44卷5期 801-807页
【摘要】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技术已成为中国油气开采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微生物采油作为现代生物技术在采油工程领域开拓性的应用,特别是对于高含水和近枯竭的低渗透老油田更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文中根据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A油田的地质特征和开发特点,结合现场应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任国领 曲丽娜 等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11年35卷4期 71-76,82页
【摘要】 应用分子生态学方法,从大庆油田萨南开发区高台子油层样品(包括1个注入水样和8口油井产出液样组成的混合样)中提取总DNA,扩增其18S rDNA片段,克隆到大肠杆菌,建立16S rDNA克隆文库,研究细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从注入水样的微生物...
【关键词】 高台子油层;16S rDNA克隆文库;细菌群落结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周圣 导师:岳湘安 杨振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油气田开发工程(硕士) 2006年
【摘要】 论文针对大庆油田萨中西部过渡带油藏条件进行微生物驱油技术的室内研究。从油井产出液中分离得到一株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Y-1,它能够将培养基/原油的界面张力(45℃)由31.5mN/m降至3.22mN/m;在与碱复配的情况下,Y-1菌株发酵液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梁凤来 迎接21世纪西部大开发暨微生物教学科研和成果产业化研讨会 2001年
【摘要】 针对大港油田官69断块的油藏条件和流体特性选育出高温细菌N80.在缺氧条件下对菌的生长代谢和改善原油性质等方面进行了评价.在油藏温度(73℃)条件下用人选均质岩芯进行的物理模拟驱油实验表明,微生物驱较水驱提高石油采收率6.6﹪.在官司69-...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黄英 迎接21世纪西部大开发暨微生物教学科研和成果产业化研讨会 2001年
【摘要】 采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LH-18)与短杆菌(Brevibacterium sp. LH-21)的混合菌群与营养剂一起注入近井地带采油,经5口特重原油油井矿场试验,表明,微生物增油降水效果显著,5口井共增产原油558.5...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大威 张健 等 《生物技术通报》 2016年32卷9期 83-9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分析渤海 N 油田注水和未注水油藏中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组成及分布特征,试分析注水过程对油藏微生物群落丰度和种群的影响,为开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辉 林匡飞 等 《微生物学通报》 2011年1期 21-2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烃降解菌和产甲烷菌是油藏环境微生物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功能菌群,采用DGGE和FISH方法分析了不同油藏样品中两类菌群的多样性和产甲烷活性.DGGE结果表明,不同水样的alkB基因多样性相差较大,而且注水井条带明显多于采油井.FISH结果表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汪卫东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0年16卷3期 415-419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应用分子生态学方法,分析了孤岛油田中一区馆3单元油藏样品的微生物多样性,包括两个注入水样和4口油井产出液样,发现注入水样的微生物多样性明显高于油井产出液样,其中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和β-变形菌纲(Betap...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马挺 陈瑜 《微生物学杂志》 2018年38卷3期 1-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油藏是一个高温、高压、少氧、寡营养和封闭的极端环境,油田经过多年注水开发后,在油藏内部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微生物群落体系,这些微生物以石油烃分解为起始,形成了一个复杂的食物链,对油藏碳、硫和金属离子的元素地球化学循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微生物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俊平 潘琪露 等 《生物工程学报》 2025年41卷1期 148-172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高,强化原油自给是保障国家能源稳定与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三次采油技术特别是聚合物驱技术已在我国大型油田中实现了广泛应用,其可以在水驱基础上增加15%-20%的采收率.然而,目前广泛应用的驱油聚合物具有不耐温耐盐、单体合成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红丽 黄立信 等 《古生物学报》 2008年47卷4期 493-49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青海油田跃进油区尕斯油藏中浅层地层平均温度65℃,地层水矿化度高达10%~17%.为探索微生物采油的可行性,对尕斯油藏地层水进行微生物种类及数量的鉴定,在分析地层水组分的基础上,设计两种激活体系,并考证激活剂对本源微生物的激活效果以及作用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凤兰 王晓东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7年13卷4期 597-600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分子微生物生态学技术近年来在研究油藏环境中微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指导微生物采油技术开发和应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本文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利用分子微生物生态学方法研究油藏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进展,其中包括大庆油田和西...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袁三青 薛燕芬 等 《微生物学报》 2007年47卷2期 290-294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应用T-RFLP(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分析和比较了胜利油田单12区块的一口注水井(S12-zhu)和三口采油井(S12-4、S12-5和S12-19)的油藏微生物多样性.基于T-RFLP图谱的多样性指数表明注入水样品具有更丰富的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许增德 张建 等 《生物技术》 2005年15卷2期 61-64页ISTICCA
【摘要】 针对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和滨南采油厂联合站罐底污泥的含油污泥进行了微生物处理技术研究工作.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分离含油污泥的油、泥和降解污泥中的污染物的性能,达到油泥分离和污染物降解的目的.经过了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和诱导培养,选育到了合适的菌株,...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虹 任国领 等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33卷3期 90-93页
【摘要】 应用分子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大庆油田聚驱后油藏微生物调剖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变化规律.从大庆油田聚驱油藏样品中提取总DNA,扩增其16S rDNA片段,PCR-DGGE实验,通过切胶测序分析研究了细菌群落结构演替规律.微生物调剖试验结果显示,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吉喆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年6期 33页
【摘要】 生物表面活性剂是由微生物生长在水不溶的物质中并以它为食物源产生的.在当今的石油开采业中,以利用生物表面活性剂为主的微生物三次采油技术是提高石油采收率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主要介绍了在测定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产生的方法中较为常用的排油圈法以及生物...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卞立红 曲丽娜 等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30卷6期 117-120页
【摘要】 掌握石油微生物的16S rRNA基因保守区的扩增方法是先进分子水平鉴定微生物种类一种有效的实验方法.通过研究利用分子生物技术提高对石油微生物的了解,进行未来对石油的开采,摸索出石油微生物的DNA提取方法,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反应...
【关键词】 DNA提取方法;16S rRNA基因;PCR扩增条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君 马挺 等 《环境科学》 2008年29卷2期 462-468页
【摘要】 采用PCR-DGGE技术对高温油藏的微生物群落进行了多样性分析,并将得到的信息用于指导油藏微生物的分离.本研究通过PCR-DGGE技术对油藏水样中DNA的16S rDNA V3、V8、V9 3个高可变区的扩增产物进行了比较,确定采用可得到更...
【关键词】 油藏;梯度凝胶变性电泳(DGGE);16S rDNA;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蔚 马挺 等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39卷6期 98-100页
【摘要】 利用芽孢杆菌DY-5的培养液对原油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原油样品酸值由0.009 5 mg KOH/g增加至0.082 mg KOH/g,上升了7.6倍.菌液与原油接触72 h后,大庆脱水、脱气原油与碱/化学表面活性剂体系间的界面张力值由3.9...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黄英 郭鹏飞 等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36卷1期 109-113页
【摘要】 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对高温采油微生物菌种进行改良,获得了具有双亲的基本特性、能以烃为碳源、适应高温且产高表面活性物质的融合株N21大大提高了该融合株在油田的应用价值.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南照东 相艳 等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年37卷4期 613-616页
【摘要】 <篇首>微生物提高石油采收率(MEOR)是三次采油技术的一种.由于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已成为引起人们重视的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方法之一.我国主要油田如大庆、胜利、克拉玛依等都已注水开发20多年,产出油的含水率高达75%~80%或更多,迫且需要开发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成果】 0801060223 北京 TE345 TE357.9 应用技术 天然原油和天然气开采 2008年
【成果简介】 为开发普通稠油注水开发区块微生物采油技术,实现延长油田的开发寿命,减缓递减,实现稳产、增油,进行微生物采油可行性研究。通过采用室内所保藏的10余种菌种对井楼油田普通稠油楼八区区块的普通稠油、乳化、降粘、产气性能进行考察及其生长代谢特征的分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成果】 0801230082 黑龙江 TE355.9 应用技术 工程和技术研究与试验发展 天然原油和天然气开采 2008年
【成果简介】 国家对石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但老油区产量递减又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随着油田采出程度的逐步增加,虽然还有近60%的剩余未动用或难以动用的地质储量,但其开采的技术难度非常大,成本也越来越高。为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石油勘探开发工程领域的科研攻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成果】 99022413 天津 TE357.9 应用技术 天然原油和天然气开采
【成果简介】 南开大学开展的石油微生物及其产品提高采收率的研究,筛选出多种利用液蜡或原油的菌株。其中S114菌生产的聚合物在大港、胜利油田进行了稠化水驱油模拟试验,分别增产9.5~29.4%和8.3~27.6%。95年采用自行开发的微生物产品进行了采油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