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96
- 1
- 54
- 12
- 9
- 4
- 4
- 5
- 5
- 4
- 4
- 4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周敬群 曾秋棠 等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4年18卷5期 377-379页ISTIC
【摘要】 探讨房室顺传和逆传对窦房结功能障碍时心房电生理特性的影响.选择60只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家兔,开胸打开心包膜,于上腔静脉与右心耳交界处消融,有50只成功建立单纯窦房结功能低下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心房起搏(1∶1房室顺传)组,心室起搏组(又分1∶1...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春姣 舒慧 等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4年38卷2期 140-143页ISTIC
【摘要】 患者男性,47岁.因发作性心慌2年,再发1周入院.体表心电图示A型心室预激.经食管调搏检查发现刺激心房的激动经另一条左侧房室旁道下传心室.程序刺激诱发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VRT),逆传P波(P波)呈2种形态及2种RP间期交替,均>...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食管调搏;显性与隐性房室双旁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金鄂 周梦桥 等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3年37卷2期 190-192页ISTIC
【摘要】 患者男性,17岁,因反复心悸3年 、晕厥1次入院,动态心电图示可疑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1阵.行平板运动试验诱发宽窄Q RS波心动过速,食管电生理诊断:隐匿性左侧旁道,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内电生理证实该诊断.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室内差异性传导;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欧阳清彦 邹月娥 等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年09卷3期 295-296页ISTIC
【摘要】 目的 探讨aVL导联切迹在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顺传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138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成功的阵发性窄QRS波心动过速患者12导联心电图进行分析,其中AV...
【关键词】 aVL导联切迹;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顺传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梁萍 姜波 等 《医学信息》 2012年25卷9期 169-170页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电图在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有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患者60例(AVNRT 39 例,AVRT 21 例),都进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诊断.结果 心电图对于AVNRT与AV...
【关键词】 心电图;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崔勇 高翔 等 《淮海医药》 2001年19卷4期 313,314页CA
【摘要】 目的介绍房室顺序起搏器临床应用初步经验.方法观察6例双腔起搏器置入患者植入时各项参数及临床疗效.结果双腔起搏器应用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初步应用结果表明房室顺序起搏符合生理要求,不引起起搏器综合征,尤适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周敬群 导师:曾秋棠 华中科技大学 临床医学 内科学(心血管病)(博士) 2006年
【摘要】 心脏起搏是治疗窦房结功能障碍相关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近来,临床上对比研究心室起搏及心房心室同步起搏,发现以VVI起搏方式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其远期不良影响,除能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外,还可引起房性心律失常。但对房性心律失常的产生机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忠杰 洪银维 《心电学杂志》 2009年28卷5期 358-361,363页
【摘要】 <篇首> 裂隙现象(gap phenomena)是指发生在心动周期某个时域内的激动在心脏传导系统中受阻,而较早或较晚出现的激动却能传导的一种电生理现象.传导受阻的时域即称为裂隙带.早在1965年Moe等在动物实验中首先发现房室传导的裂隙现象,1...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惠杰 刘志华 等 《心电学杂志》 2002年21卷1期 3-5页
【摘要】 目的探讨在体房室结无室房逆传或逆传功能明显低于房室顺传的机制.方法对128例心脏介入性诊疗术患者,分别作心房、心室刺激,观察经房室结顺传及室房逆传的电生理特征.结果除21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外,107例房室顺传文氏点大于150次/rnin;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惠杰 杨向军 等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4年18卷5期 355-357页ISTIC
【摘要】 比较冠状动脉狭窄与冠状动脉正常者,其房室传导系统房室顺传及室房逆传的电生理特征.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者103例,其中男58例、女45例,年龄64.7±9.6(48~78)岁.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两组,管腔直径狭窄≥50%者为Ⅰ组;<50%...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浩 许轶洲 等 《心电与循环》 2023年42卷5期 454-458页
【摘要】 目的 探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心房内和心房间电传导时间变化.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20 年 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且术前行食管电生理检查、刺激并诱发PSVT的285例患者为P...
【关键词】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波持续时间;心房间电传导时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韩红伟 吴丹宁 等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2年36卷2期 159-160页ISTIC
【摘要】 第二代无导线起搏器(M icra A V)与M icra V R有相同的外观,植入心脏的技术相同,保留了M icra V R的全部优势,增加了一个三轴的加速度传感器,实现了起搏时的房室同步功能.多个临床试验证明了M icra A V房室顺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斯 张春来 等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8年34卷2期 139-142页ISTICPKUCSCD
【摘要】 目的 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STE)评价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和右心室流出道起搏(RVOP)对左心室心肌功能及同步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DDDR模式起搏器植入的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61例,根据右心室电极位置分为右心室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敬锐 王雅洁 等 《实用医学杂志》 2012年28卷2期 277-279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评估固定的长AV间期下的DDD起搏模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在减少心室起搏方面的效果;比较应用固定的长AV间期保留自身房室传导与最适AV间期下房室顺序起搏两种模式的优劣性,为此类患者选择具有最佳血流动力学效应的起搏参数设置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卢孔杰 袁高辉 等 《医用生物力学》 2008年23卷1期 57-60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比较右心室间隔部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及血脑钠肽的影响.方法 48例病窦综合征及20例完伞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共68例,均植入DDD型起搏器,按心室导线固定部位不同随机分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组和有心室心尖部起搏(RVA...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晓堃 马宁 等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3年23卷11期 722-723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评价右房-右室间隔上部顺序DDD起搏(RA-URIS)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重构的逆转效应.方法 37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伴心力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RA-URIS组(18例)和右房-右室心尖起搏治疗(RA-RVA)组(19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明 谢秀成 等 《实用医学杂志》 1999年15卷3期 177-178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探讨房室结加速传导(EAVNC)对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VRT)的影响.方法:对27例具有突发突止心慌患者作食管心房调搏(TEAP)检查及对6例左侧旁道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术.结果:发现具有EAVNC 9例与无EAVNC 9例比较...
【关键词】 束支传导阻滞;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电描记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广平 上官文锋 《医学综述》 2019年25卷20期 3953-3957页ISTICCA
【摘要】 人工心脏起搏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所致心性猝死的防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型无导线起搏器的技术创新在减少起搏器导线引起的相关并发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存在房室起搏不同步等不足,尚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解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艳春 田海萍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27卷1期 108-111页ISTIC
【摘要】 心脏起搏器是目前治疗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但起搏部位的选择尚存在一些争议.既往研究表明,生理性起搏可最大限度地恢复心脏正常激动和传导顺序.传统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属于非生理性起搏,右心室流出道(RVOT...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树均 张伟强 等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8年27卷3期 204,206页ISTIC
【摘要】 临床资料:患儿男,2.5h,因出生后心率慢由产科转入新生儿科.系G4P4孕41W+1/7在我院产科经阴道顺产,体重3.05kg,羊水清,脐带、胎盘正常,否认产伤、窒息史,出生时心率90bpm,Agar评分1min评分8分(心率、肤色各扣1分...
【关键词】 心电图;新生儿;先天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马聪玲 王永刚 等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25卷1期 181-182页ISTIC
【摘要】 起搏器综合征[1]是因生理性房室顺序活动丧失及房室逆传所致的一类以低输出量为主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活动能力下降、低血压、心悸、胸闷,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多见于安装单腔心室起搏器(VVI)的患者,但随着起搏器的发展和完善,起搏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孟繁芝 郭薇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17卷19期 43-44页
【摘要】 目的 分析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心律失常治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122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根据患者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n=62)、对照组(n=60).观察组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对照组采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涵 《心电与循环》 2019年38卷1期 67页
【摘要】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是心力衰竭治疗史上里程碑式的进步,通过改善房室收缩顺序和双心室收缩顺序,改善心脏搏出量.大量临床试验发现,QRS波群显著增宽(>130ms)的患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罗熙 《现代医药卫生》 2019年35卷19期 3006-3009页
【摘要】 人工心脏起搏器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来,经过60年的发展,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成为包括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多分支传导阻滞等缓慢型心律失常最重要的治疗手段.其中,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因其操作简单、容易到位、脱位率低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邢智 《医学综述》 2015年21卷2期 246-248页ISTICCA
【摘要】 随着对生理性起搏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意识到要做到生理性起搏不仅要保证房室顺序、频率适应性起搏,还应减少不必要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最小化心室起搏策略);保持心肌电-机械收缩活动的同步性(最大化近生理起搏部位的选择).在接近正常传导束(His)...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楼红红 《浙江医学》 2014年10期 916-917页ISTICCA
【摘要】 心肌梗死因梗死的位置不同,预后和并发症也不同。下壁心肌梗死的预后较前壁好,但下壁心肌梗死如果合并右心室梗死时,发生低血压、心源性休克、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均较单纯下壁心肌梗死要高,预后较前壁差[1]。低血压、休克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多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奕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4年4期 301-303页ISTIC
【摘要】 目的探讨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室电极植入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有症状的慢-快综合征需置入起搏器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45例,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B组45例,采用被动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阳贻红 谢东明 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13年11卷3期 237-239页ISTICCA
【摘要】 <篇首> 隐匿性房室旁路是指仅仅具有逆向传导功能的房室旁路,参与产生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其电生理特点及消融治疗国内亦有报道[1].显性旁道因其前向传导在窦律下即可显示心室预激,但有部分间歇性房室旁路的前向传导表现为间歇性,当不显示前向传导...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敬锐 王雅洁 等 《山东医药》 2012年52卷1期 70-72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评估固定的长AV间期下的DDD起搏模式对SSS患者在减少心室起搏方面的效果;比较应用固定的长AV间期保留自身房室传导与最适AV间期下房室顺序起搏两种模式的优劣性,为临床选择具有最佳血流动力学效应的起搏参数设置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因SS...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建勇 陈元禄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2年26卷6期 565-566页ISTIC
【摘要】 蝉联现象是心电图常见现象,但多由于心脏内存在解剖或功能上的两条传导径路所致.1例女性患者,60岁,因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安置DDD起搏器后出现了起搏器介导的房室传导阻滞的蝉联现象,正常的房室通道作为一条径路,而起搏器房室顺序起搏或心房感知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熊德高 石建 《贵州医药》 2012年36卷10期 907-908页ISTICCA
【摘要】 右室流出道靠近希氏束,此部位起搏可以获得较为生理状态的心室激动顺序,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有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我科至2007年3月以来,成功地开展了40例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右室流出道主动固定电极安置,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永权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2年21卷3期 172-174页ISTIC
【摘要】 一.概述1975年,Fontaine等[1]首次提出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概念.根据预激综合征时折返环路前传支与逆传支的不同,将预激折返性心动过速分成顺向型和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逆向型AVRT以旁道为前传支,以房室结和正常房室传导...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田杰 《医疗装备》 2018年31卷14期 38-39页
【摘要】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监测在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急性发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80例接受心血管系统疾病治疗(包括住院与门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秦娟萍 《医药前沿》 2018年8卷3期 262-263页
【摘要】 目的:分析讨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急救措施以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68例,根据治疗的先后顺序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两组各为34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汤长春 向力群 等 《海南医学》 2011年22卷4期 1-3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探讨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与心尖部(RVA)起搏对起搏依赖性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植入双腔起搏器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63例),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不同随机分为RVA起搏组(RVA组)32例及RVS起搏组(RVS组)31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宗宁 杨松生 等 《中国美容医学》 2011年20卷z1期 240-240页ISTICCA
【摘要】 <篇首> 传统的右室心尖部永久起搏具有安置电极方法简单、电极尖端易于固定的优点,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证据显示心尖部起搏可引起心室激动顺序异常,双心室收缩和舒张的同步性丧失,从而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而文献报道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的激动顺序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韩清河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10年25卷4期 222页ISTICCSCD
【摘要】 <篇首> 患儿男,2 d,因生后心率缓慢2 d入院.母孕7~10个月间多次检查发现胎心缓慢(75次/min左右).患儿顺产,产后一般情况较好,但发现心率缓慢,心电图提示:心房率140次/min,心室率76次/min;电轴右偏127度;Ⅲ度房室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9年18卷2期 150页ISTIC
【摘要】 <篇首> 预激综合征患者伴发的室上速是最经典的折返性心动过速.具备折返的三要素时才能发生:①激动传导方向上存在双径路;②一条径路出现前传阻滞;③另一条径路出现缓慢的前向传导.预激综合征患者房室之间的传导除正常房室传导系统外,还多了一条异常的房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卢孔杰 袁高辉 等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8年8卷4期 232-233,236页ISTIC
【摘要】 目的 比较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起搏依赖性患者血BNP(脑钠肽)的影响.方法 36例慢室率房颤伴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6例窦律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0例显著窦性心动过缓,共72例患者,均植入VVI型心脏起搏器,按心室电极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蔚 孟素荣 等 《心脏杂志》 2007年19卷2期 226-229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研究比较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与右室流出道起搏(RVOTP)两种不同起搏方式对室壁运动的同步性、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病窦综合征,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实施右室心尖部起搏15(男9,女6)例;实施右室流出道起搏10(男6,女4)例.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