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290
- 39
- 25
- 2
- 291
- 28
- 16
- 8
- 3
- 52
- 46
- 38
- 37
- 29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张琳 王方明 等 《环球中医药》 2024年17卷12期 2474-2480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探讨捻转补泻手法对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 hypertension rat,SHR)血压和肾脏中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 实验选用12只雄性Wistar-Kyoto(WKY)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36只雄性SHR随机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静 刘继鹏 等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33卷6期 959-962,981页ISTIC
【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下丘脑室旁核(PVN)中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含量以及血清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表达的影响,探寻针刺调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倪娟 陆翔 《中医文献杂志》 2023年41卷4期 36-39页
【摘要】 捻转刺法是现代常用针刺手法之一.其萌芽于秦汉至晋隋时期,出现转针操作,转针有行气功用;成熟于唐代至元代时期,出现"捻针"一词,确定了捻转法的操作是拇指与食指将针体进行左旋与右旋的运动,明确了捻转法有补泻功用,用于痛证;发展于明代与清代时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薛艳君 吴娇娟 等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18卷17期 4-7,17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探讨针刺捻转补泻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海马组织形态及海马中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的影响.方法 18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泻法组、补法组与模型组,每组6只. 6只WKY大鼠为空白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田艳鹏 王朝阳 等 《世界中医药》 2015年7期 1062-1066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血浆及肾组织中肾素、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的影响,探讨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脏保...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肖敏佳 褚亚宇 等 《世界中医药》 2014年4期 482-484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探讨捻转补泻手法与具体捻转方向的关系。方法:将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空白组( A组)、模型组( B组)、留针组(C组)、右手前捻组(D组)、右手后捻组(E组)、左手前捻组(F组)、左手后捻组(G组)。采用放血加限食法制备...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孙娇 梁靖蓉 等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36卷5期 67-70页ISTIC
【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海马形态的改变、糖皮质激素受体(GR)表达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各组分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调控血压的中枢-外周机制.方法:48只雄性SHR大鼠随机等分为模型组、捻转补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郝应林 《世界中医药》 2009年4卷2期 102-103页ISTICPKUCA
【摘要】 <篇首> "捻转补泻法"是针刺手法中使用最广,流派最多,争议最激烈的一种补泻方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发展成熟于金元时期.历史上各流派由于学术交流不畅,理论论述和理解上的差异,导致纷争是正常的.为了能更好地继承古代优秀针刺方法,我们应当去粗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丽 王朝阳 等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年32卷2期 142-14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探讨捻转补泻手法与补泻效应的关系.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A、B、C、D、E组),每组10只, A组不造模,其余各组用电击足底加噪声刺激造成应激性高血压模型,A、B组为对照组,C、D、E组分别施以针刺不做手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陶晓雁 孙彩霞 等 《中国针灸》 2008年28卷3期 191-193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观察捻转泻法重度刺激眼周腧穴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比较轻度、重度2种不同刺激强度及白昼戴镜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根据知情、同意原则,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120例(240只患眼)青少年近视患者随机分为重度刺激组(60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丹 高颖 等 《中国针灸》 2008年28卷3期 202-204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本文以徐凤<金针赋>中"飞经走气"针法的论述为基础,并对高武<针灸聚英>、汪机<针灸问对>、杨继洲<针灸大成>、李梴<医学入门>等多部著作中"飞经走气"针法的论述进行阐述分析,总结出"飞经走气"各针法的技术特点.青龙摆尾法特点在于"一左一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成宏 王玉中 等 《中国针灸》 2008年28卷3期 187-190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观察青龙摆尾法针刺四关穴为主治疗原发性痛经(PD)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80例PD患者随机分为针四关穴组(A组)60例、常规取穴组(B组)60例、月月舒组(C组)60例.A组以青龙摆尾法针刺四关穴(合谷、太冲);B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覃蔚岚 秦谊 等 《中国针灸》 2008年28卷9期 703-706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回顾近15年有关针刺捻转补泻手法的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就捻转补泻的操作方法、机制及其效应做简要概述,并指出目前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几个方面:规范并制定针刺操作的国家标准势在必行,针刺操作的量化参数、捻转补泻的作用机制等仍需进一步研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君 张宝文 等 《中国临床康复》 2006年10卷7期 116-117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观察疾徐捻转泻法针刺足三里对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高血压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5-05/06在大连大学生物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完成.①采用健康家兔1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血压模型组和针刺治疗组,每组6只.②正常对照组滴注生理盐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曦文 杨光 等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9年29卷4期 285-288页ISTIC
【摘要】 目的 观察捻转泻法针刺双侧风池穴对肝郁气滞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即刻眼压影响的差异性及疗效情况.方法 将107例患者(209只眼)随机分为泻法留针组36例(70只眼)、空白留针组35例(69只眼)和静坐组36例(70只眼).泻法留针组与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何晓茜 唐雪青 等 《环球中医药》 2019年12卷7期 1028-1032页ISTICCA
【摘要】 通过查阅古代主要针灸文献及建国后高等中医院校教材对捻转补泻的描述,分析从古至今关于捻转补泻手法操作手法的演变.发现教材从刚开始就重视"轻转为补,重转为泻",1985年将"左转为补,右转为泻"加入并两者共存,至2012年最近的一版教材完全舍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玉龙 贺军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0年9卷3期 109-111页
【摘要】 针刺疗法在临床上有着广泛地运用和明确的疗效.捻转补泻手法作为基本补泻手法之一被广泛运用,合理地运用捻转补泻手法可以提高针刺疗效,但在临床上对于捻转补泻手法的操作手法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及相应的操作标准.通过对古代典籍和现代相关文献的研究和梳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崔兴虎 李桃 等 《医药前沿》 2020年10卷21期 205-207页
【摘要】 目的:观察选穴相同基础上,在内、外膝眼穴分别施以龙虎交战针法和捻转泻法治疗瘀血阻滞型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疗效差异.方法:将2018年6月—2019年12月期间就诊的64例属瘀血阻滞型KOA患者随机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芳媛 刘清国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27卷7期 1129-1132页ISTIC
【摘要】 目的 探讨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海马区乙酰胆碱(Ach)、毒蕈碱型受体1(M1)含量的影响,及其与血压变化的关系,探讨其血压调控机制.方法 10只9周龄WKY大鼠作为空白组对照;40只9周龄SHR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盛灿若 孙建华 等 《江苏中医药》 2017年49卷5期 1-5页ISTICCA
【摘要】 在丰富的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多年的针灸临床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而有效的针刺手法,包括单手捻转进针法、常用补泻行针手法、透刺法、调经御气法、围刺法等,在治疗喑哑、面瘫、痛症、带状疱疹等临床常见病症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满意疗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石鑫 李岩 《四川中医》 2017年35卷9期 163-165页ISTIC
【摘要】 目的:观察长针泻中脘治疗非酒精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非酒精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长针泻中脘组和普通针刺组,每组20例.选穴选取中脘、下脘、天枢、大横、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丰隆、三阴交、太冲.长针泻中脘组采取中脘穴用0.35x60m...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成勇 秦珊 等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35卷9期 1093-1095页ISTICCSCD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新明穴配合强补手法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56眼)视神经萎缩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29眼)和对照组20例(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新明穴配合强补手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洪德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17卷17期 19,21页
【摘要】 目的 探讨采取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肌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在朝阳市中医院针灸科就诊的10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50例采取常规针刺方法进行的治疗,试验组5...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杜小正 王金海 等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5年7期 17-20页ISTICCSCDCA
【摘要】 目的:观察捻转补泻手法对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即刻效应的差异性。方法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捻转补法组(39例)、平补平泻组(37例)和捻转泻法组(40例),选取百会与双侧太阳穴的连线为施术部位,于双侧连线上接力式刺入3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邹艳 吕小笑 等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9期 847-849页ISTICCSCD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曲池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捻转补泻法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治疗的影响。方法将12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40例、治疗2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均针刺曲池穴,治疗1组采用捻转补法(左转)治疗,治疗2组采用捻转...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瑶 《吉林中医药》 2012年32卷3期 311页ISTIC
【摘要】 天津中医一附院王伟志主任医师善用支沟穴治疗急性疼痛,常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选用1.5寸毫针,取对侧支沟穴直刺进针0.5~1.0寸,待得气后,针尖向手掌心方向行针,行大幅度提插捻转泻法,持续行针2~3 min,留针20~30 min,留针期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尹杰 刘海永 等 《糖尿病天地》 2018年15卷5期 38,42页
【摘要】 目的 研究针刺埝转补泻手法为主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耳鸣耳聋的效果.方法 抽调2016.9-2017.9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耳鸣耳聋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穴位,不施手法仅留针30min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阿根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1年45卷11期 32-34页ISTICCSCDCA
【摘要】 通过对比常见针刺补泻手法的特点,探索石学敏院士针刺手法量学研究以研究捻转补泻手法作为突破口的科学性、合理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吕光 孙立明 等 《陕西中医》 2010年31卷5期 587-589页ISTICCA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刺激量对胆囊结石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以及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影响.方法:将32例患者分为四组,分为提插强刺激组、提插弱刺激组、捻转强刺激组、捻转弱刺激组,观察给予不同针刺刺激后四组患者的胃肠功能和血管活性...
【关键词】 胃肠功能紊乱/针灸疗法;穴,足三里;提插补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林祥军 王富春 《针灸临床杂志》 2008年24卷6期 5-6页ISTIC
【摘要】 探析古代捻转补泻技术.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读,总结具有代表性医家的捻转补泻技术要领.研究发现古代捻转补泻技术应分为单式和复式;而捻转角度、速度、方向、力度、作用时间应是捻转补泻的五个基本要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魏连海 《上海针灸杂志》 2004年23卷4期 13-13页ISTICCSCD
【摘要】 <篇首> 捻转补泻是常用的针刺补泻手法.<针灸大成>说"补针左转大指努出,泻针右转大指收入",就是说左捻针,即拇指向前.次指向后为补;右捻针,即拇指向后,次指向前为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高晖 《上海针灸杂志》 2004年23卷4期 24-24页ISTICCSCD
【摘要】 <篇首>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SAE)临床上以痴呆为主要表现,并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症状.SAE属于血管性痴呆的特殊类型,占老年人发病率的1.7%-5%,一般呈慢性进行性加重.我们通过针灸治疗本病34例,现总结如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平 关卫 等 《天津中医》 2002年19卷4期 51-54页ISTICCA
【摘要】 目的:阐明针刺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是否存在效应上的差异,并探讨其效应差异是否为补泻效应的差异.方法:应用红外线热像技术,采用不同的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健康人足三里后,观察其在即刻、10、20、30min,对脘腹部皮肤温度的影响.结果:不同捻转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平 关卫 等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2002年21卷3期 31-33页ISTICCA
【摘要】 目的:阐明针刺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是否存在效应上的差异,并探讨其效应差异是否为补泻效应的差异.方法:应用红外线热像技术,采用不同的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健康人合谷穴后,观察其在即刻,10、20、30min,对局部皮肤温度的影响.结果:不同捻转补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关卫 王芳 等 《天津中医》 2002年19卷5期 29-32页ISTICCA
【摘要】 目的:观察石氏捻转补泻手法对健康小鼠能量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5组,穴位局部组织选取足三里周围的骨骼肌,远端选取胃.将组织切片进行酶组化染色,以Pearson法显示琥珀酸脱氢酶,Seligman法显示细胞色素氧化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利小华 《内蒙古中医药》 2016年35卷15期 121-122页
【摘要】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发病后一般采取被动体位,故在进行针刺治疗前,选择合适的体位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本病虽然有缓急轻重之别,但大部分患者因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后才就医,单一针刺及其他疗法很难达到较满意的治疗效果,选取恰当的体位及正确的穴位后,并运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耀光 胡卡明 等 《中医临床研究》 2010年02卷15期 15-16页
【摘要】 "捻转补泻"手法是针刺补泻手法中常用手法,但其具体的实施存在很多争议.笔者根据<内经><难经>的论述结合"迎随补泻"来探讨"捻转补泻"手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许红君 《光明中医》 2008年23卷2期 166-167页
【摘要】 <篇首> <素问·调经论>说:"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灵枢·经脉>篇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由于病证有虚有实,运用毫针刺穴治病时就必须采用相应的补法和泻法.补是有助于正气的恢复,泻是有助于驱...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易荣 管遵惠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6年27卷2期 1-2页
【摘要】 本文重点介绍了管氏针刺手法体系中起到核心主导作用的"捻转"手法.在管氏针灸流派中,无论是初级补泻手法,高级补泻手法,抑或是特殊针刺手法,都始终贯穿着"捻转"手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