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9
- 7
- 1
- 8
- 2
- 1
- 5
- 4
- 3
- 2
- 1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郭强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13卷9期 3-5页
【摘要】 17、18世纪耶稣会士来华时期,中西医发展水平大致相当,耶稣会士以文化交流的心态来审视中医,他们所翻译的西医书籍主要以性学的面貌出现,在中国影响有限.而19世纪新教传教士来华时期,西方医学已经完成了向现代医学的转变,他们以现代医学的标尺来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杨欣 导师:李浩 江西师范大学 中国史 中国近现代史(硕士) 2008年
【摘要】 1840年后,伴随着西方坚船利炮叩关,同时到来的还有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尽管其目的主要是传播宗教,或为西方获取在华政治经济利益,但客观上也充当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在近代西方医学的“东渐”过程中,新教传教士将一些近代先进的西医理论和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刘春华 导师:郭大松 山东师范大学 中国史 中国近现代史(硕士) 2004年
【摘要】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依据不平等条约,西方基督教教会纷纷涌入山东.新教传教士们在山东建教堂、发展教徒,并从事"慈善"活动,其中"医药卫生事业"是传教士们活动的重点,在传教过程中他们把西洋医学传入山东,在山东的土地上建诊所、医院,开展西方医学教育...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方靖 导师:雷雨田 广州大学 中国史 专门史(硕士) 2002年
【摘要】 鸦片战争之前,基督教新教经过马礼逊等人的努力已经传入中国,但是外国人不能以传教士的身份进入中国,更不能进入内地传教.广州在鸦片战争以前是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是中国较早接触西学的地方.而早期西人带到广州的西方文化中最突出的是医学.第一次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邓纯旭 邓丽萍 《大连大学学报》 2022年43卷4期 57-61页
【摘要】 19世纪初英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华利用十几年时间编撰的《华英字典》,不但是汉语、英语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工具,更是一部融汇了中西文化的百科全书.《华英字典》从西方汉语学习者的需要出发,在字源剖析、释义、例证上大量引进中国文化,为19世纪初...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强 李计筹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768-771页ISTICCA
【摘要】 整理由近代第一位来华的新教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与其同事米怜(William Milne)于1817年在马六甲创办的季刊《印中搜闻》中有关中国医学的文献。《印中搜闻》刊发一系列研究中医的文章,向西方学术界介绍了中医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何兰萍 王磊 《中华医史杂志》 2016年46卷6期 333-336页MEDLINE
【摘要】 自19世纪伊始到鸦片战争之前,在华洋行利用进出中国的便利,出于医疗自救的目的,把牛痘术引入中国,开西医在华传播之先河.1807年以后,伴随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东来,在华洋行又成为传教士隐藏身份进行秘密传教活动的据点,正是借助洋行雇员的合法身份,...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计筹 郭强 《医学与哲学》 2024年45卷8期 74-77页ISTICPKU
【摘要】 《种痘法》是中国人痘术理论技术经验的结晶,被多位近代来华传教士翻译成英文传至西方,尤其以雒魏林的译本最为完整,虽然其译本存在错译、漏译现象,但对该书完整地传至西方贡献很大.雒魏林翻译该书的原因有三:一是中医对天花的病因病机认识深刻且治疗规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郑心闲 导师:王立新 北京大学 中国史 专门史(硕士) 2010年
【摘要】 本文以南丁格尔护理制度的确立和弗罗伦斯·南丁格尔的偶像化为两条主要线索,从制度和观念两方面分析了1884年到1945年间职业护理的传入与中国护士形象的确立,以此反思20世纪跨国的知识传播中的职业运动与民族主义下的社会动员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徐锦华 导师:陶飞亚 上海大学 中国史 中国近现代史(硕士) 2008年
【摘要】 本文主要以1840年至1911年间新教医药传教士所译著的书籍以及在《教务杂志》、《博医会报》等期刊上撰写的涉及中医的文章为基本史料依据,考察来华新教医药传教士是如何看待中国传统医学这一问题。 在以往的研究中,新教医药传教士在中国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颜宜葳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3年34卷2期 159-172页
【摘要】 美部会1834年派遣来华的首位医学传教士伯驾抵达广州不久便因“律劳卑事件”引起的风波仓促转赴新加坡.此行目的并不是文献所惯说的“学习中文并实践行医”,也不在事先计划之中.伯驾在新加坡开设了一间为华人劳工服务的诊所,这是因缘际会的结果,也是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菲雯 《中华医史杂志》 2017年47卷4期 251-254页MEDLINE
【摘要】 英国人施维善(Frederick Porter Smith)是近代基督新教差会派往华中地区的第1位医疗传教士,也是湖北省第1座教会医院——普爱医院的创始人.施维善于1864年5月抵达汉口,7月开始医疗工作,于1870年12月因身体原因离开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张智洋 导师:郭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学(硕士) 2022年
【摘要】 19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重要时段,在医学方面,新教传教士来华引起了西医的二次东渐。广东地区作为重要的通商口岸,是西方世界进入中国的第一道门户,也成为近代时期接受西医的肇始之地,其重要性自不言而喻。医学知识的传播需要借助翻译的手段,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周晓杰 导师:胡卫清 山东大学 中国史 中国史(硕士) 2016年
【摘要】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传教士获准进入中国内地传教,西方基督新教传教士纷纷开始大批进入山东传教。他们在山东巡回布道,建造教堂,开展宣教活动,医疗事业是他们活动的重点之一。这一方面是为了维护传教士及其家属自身的健康,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传教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郑荣领 第十五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五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第二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论坛 2015年
【摘要】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5-1834.8.1)是英国基督新教传教士,1807年来华,1820年、1827年相继在澳门开设诊所与眼科医院.根据网络文献,2015年是中华医学会诞辰100周年.中华医学会的前身是成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孙琢 导师:韩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科学技术史 科学技术史(硕士) 2010年
【摘要】 合信(Benliamin Hobson,1816-1873),英国伦敦会传教医生,1839-1859年在华,先后在澳门、香港、广州和上海开展医学活动。在华期间中英文著作共计21种,其中《全体新论》(1851)、《博物新编》(1854)、《西...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白金艳 导师:彭小舟 河北大学 中国史 中国近现代史(硕士) 2010年
【摘要】 随着新教传教士的到来,西式医院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建立起来,一种新的医疗体系在晚清中国确立,西医的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西医、西药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它们的优势,各阶层对它们的认识不断深化。同时基于军队和防疫等现实需要,直隶的大地上率先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