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23
- 3
- 1
- 23
- 8
- 6
- 5
- 3
- 3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动物学报》 2006年52卷4期 655-662页SCIMEDLINEISTICCSCDBP
【摘要】 1999至2002年,在法国东南部的阿尔卑斯山,通过无线电追踪方法研究了花尾榛鸡的性比问题.首先,我们通过直接观测无线电标记雄性的配对比例,在消除可能的捕捉误差后,发现繁殖种群性比为1.26(即未配对的雄性占21%).然后,我们估计了标记个...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罗雅文 周蕾 等 《生物学通报》 2017年52卷6期 1-3页ISTICCA
【摘要】 雕鸮是夜行性猛禽,主要捕食鼠类,对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有重要作用.为了解雕鸮及其他猛禽在放飞后的活动轨迹,实现救助的最终目标,对3只放飞的雕鸮进行无线电追踪,以评估经过救助的雕鸮在野外的生存能力与活动情况.采用最小凸多边形法分别计算其活动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沈纹 裴剑驰 等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16卷3期 284-289页
【摘要】 无线电遥测技术是利用无线电波对目标物进行远距离测定的技术,自20世纪诞生以来,已经发展为多种不同的运用类型,包括追踪定位以及温度、力、血压、心率和振动频率的测定等,并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当前,无线电遥测技术正在向小型化、耐久化、多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潘超 郑光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39卷4期 537-540页
【摘要】 对麻雀(Passer montanus)进行无线电追踪,确证了冬季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麻雀的活动范围相对固定,面积约为7 600m2(90%调和平均转换法计算).麻雀是集群性鸟类,取食地点相对固定,作为环境监测的指示物种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鲁彬悦 李坤 等 《生物多样性》 2024年32卷5期 169-191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对动物的标记、定位与追踪是研究其空间运动的重要途径.自20世纪80年代起,以动物个体佩戴的传感器为核心的野生动物追踪技术被引入我国,广泛用于野生动物行为与生态研究.为全面地了解中国野生动物追踪技术的应用现状,本研究系统检索了 1970-20...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瀹文 王江月 等 《兽类学报》 2024年44卷6期 781-794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大型猫科动物是其所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具有至关重要的生态功能,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大型猫科动物通常活动隐蔽、对人类警惕性强,为其野外调查与生态研究带来诸多困难.随着技术的发展,颈圈追踪为大型猫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满都呼 袁帅 等 《兽类学报》 2021年41卷4期 441-450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动物的活动节律是对环境条件的综合适应,营地下生活的啮齿动物常年栖息于相对低氧和黑暗的土壤环境,其活动节律及强度如何受栖息地土壤温度和湿度影响,是否具有性别差异特征,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这种影响的结果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出地下生活啮齿动物对其栖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飞宇 周富斐 等 《动物学杂志》 2020年55卷3期 297-305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研究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繁殖季的活动模式,对于了解它们的生存策略及生态防治非常重要.于2019年选择高原鼢鼠繁殖期(3至5月)在甘肃省玛曲县采日玛乡,利用无线电跟踪技术监测高原鼢鼠繁殖季活动模式,并分析高原鼢鼠活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姬程鹏 周建伟 等 《兽类学报》 2018年38卷2期 201-210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Understanding of the activity pattern of subterranean rodents has a great importance to understanding their survival str...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瑞萍 高海洋 等 《动物学杂志》 2024年59卷6期 879-886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活动隐秘且穴居,对其进行野外观察和追踪困难极大.目前尚无中华穿山甲aurita亚种的个体持续监测记录,迫切需要总结有效的追踪方法,填补该物种活动区和野外活动规律等方面的信息空白.2022年6...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成 钱天宇 等 《生态学报》 2024年44卷21期 9989-999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野生动物路杀严重影响道路使用者和动物,导致人员伤亡、重大经济损失和高昂的生物多样性成本.降低路杀死亡率在野生动物保护、平安交通和发展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两栖爬行动物是受路杀影响的主要野生脊椎动物类群,因此,监测和评估路域两栖爬行动物多样...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杨韬导师:李成 中国科学院大学 生物学 生物工程(硕士) 2022年
【摘要】
路杀成为陆生脊椎动物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两栖动物具有明显的繁殖期、育肥期和冬眠期,生活史周期所必需在水生和陆生栖息地之间迁移,个体较小和移动速度缓慢等成为受道路和车辆影响最严重的动物类群之一。
国内外研究发现路杀普遍存在着物种差异...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齐银 Zachary FELIX 等 《动物学报》 2007年53卷6期 974-981页SCIMEDLINEISTICCSCDBP
【摘要】 我们于2006年7月对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高寒湿地的7只高原林蛙 (Rana kukunoris) 进行了追踪研究.Monte-Carlo模拟表明:在研究期内高原林蛙的运动是随机的,还没有开始迁移.高原林蛙的平均运动距离为7.1 m,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动物学报》 2007年53卷2期 373-377页SCIMEDLINEISTICCSCDBP
【摘要】 为了解道路对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空间生态和时间生态的影响,使用无线电追踪技术对6只雌性个体和4只雄性个体进行了为期1-18个月的监测.道路上的车辆主要在白天出现,似乎不影响豹猫的位置或活动,即便在周末或假...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动物学报》 2007年53卷1期 1-14页SCIMEDLINEISTICCSCDBP
【摘要】 于1997年10月到1999年10月在泰国Khao Yai国家公园对两种同域分布的物种(即豹猫和云豹)进行了研究.使用带诱饵的陷阱捕捉了这些动物,进行麻醉,确定了性别、年龄,并戴上了无线电项圈,对6只雌性豹猫和4只雄性豹猫进行了1-18个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贾陈喜 郑光美 等 《动物学报》 2001年47卷4期 376-380页SCIMEDLINEISTICCSCDBP
【摘要】 1994年11月至1995年9月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地区,采用无线电追踪技术并结合野外观察,对血雉育雏期家族群的活动和暖雏行为进行了研究.双亲共同育雏组成家族群活动.雌鸟每次暖雏持续时间7.87±0.45(90)min,与雏鸟的日龄无...
【关键词】 血雉育雏期暖雏行为12;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贾陈喜 郑光美 等 《动物学报》 1999年45卷2期 135-142页SCIMEDLINEISTICCSCDBP
【摘要】 1994年11月至1995年9月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地区,采用无线电追踪技术并结合野外观察,对血雉的社群组织进行了研究.血雉冬季集群活动,相邻群体相遇,有驱逐行为发生.分群配对时,雌鸟长距离迁移.血雉为单配偶制,配偶关系联结紧密,可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戎可 宗诚 等 《兽类学报》 2009年29卷2期 142-151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在2006年冬季预观察的基础上,于2007年10月31日至2008年3月25日在40 hm2范围内使用无线电颈圈和彩色塑料颈圈标记8只松鼠.结合无线电追踪技术和雪地痕迹技术,采用目标取样法对凉水自然保护区冬季松鼠行为进行了连续21周的定位观...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群秀 Richard B.Harris 等 《兽类学报》 2007年27卷4期 370-375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2006年9月21日至10月21日、2007年1月14~20日、2月6~12日和3月13日至4月8日,应用无线电追踪技术对青海省都兰县沟里乡3只藏狐(2雄,1雌)进行追踪定位,采用Kernel方法计算了3只藏狐的家域面积,确定了该物种的核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贾陈喜 郑光美 等 《四川动物》 2004年23卷4期 349-352页ISTICPKU
【摘要】 采用无线电追踪技术并结合野外观察,对血雉繁殖期活动区与栖息地特征进行了研究.孵卵期(5月)雄鸟的活动区面积为31.90hm2,雌鸟为8.67hm2.育雏期一个家族的活动区面积为15.45hm2(6月)和17.33hm2(7月).繁殖季节相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贾陈喜 郑光美 等 《动物学杂志》 2003年38卷1期 37-40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1995年4~6月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地区,采用无线电追踪技术结合野外行为观察,对血雉繁殖期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繁殖前期雄鸟在警戒行为的频次及持续时间上均显著地高于雌鸟(T-test,频次, t=-4 73, P<0 01;...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周鹏导师:史海涛 龚世平 海南师范大学 生物学 动物学(硕士) 2013年
【摘要】 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原产于美国中南部的密西西比河流域至墨西哥湾周围地区,为世界最危险的100个外来入侵物种之一,现已在欧洲、非洲、澳洲、亚洲和美国原产地以外的美洲等世界范围内成功入侵。在我国,近20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王穎 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 2013年
【摘要】 草原夜鹰(Caprimugus affinis)为台湾地区普遍的繁殖鸟,然到了秋冬季节其族群数量便锐减,去向不明.本研究透过繁放、无线电追踪、观鸟者目击纪录等多项方法,尝试了解其可能的移动模式.本研究分别在2011年8月1日至2012年1月...
【关键词】 草原夜鹰 ; Caprimugus affini ; 移动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齐银导师:王跃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生物学 动物学(博士) 2010年
【摘要】 作为外温动物,两栖爬行动物在长期的演化适应过程中形成了领域、巢域、迁移和扩散等行为,以应对周期性变化的外界环境。但是,上述行为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生存和繁殖资源的变化,特定物种的领域、巢域和扩散行为会发生相应地变化。本文选择青藏高原东缘高...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摘要】 <篇首> 无线电测向是一门实用技术,广泛应用于无线电管理、军事侦察、交通导航、救援搜索、天文观测、野生动物追踪等方面.自然也成为业余无线电活动的内容之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宁 张雁云 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42卷3期 295-299页
【摘要】 利用无线电追踪技术测定了北京小龙门林场黄眉姬鹟(Ficedula narcissina elisae)和白眉姬鹟(F.zanthopygia)繁殖期的活动区,活动区面积为2000~5000m2,2种姬鹟主要在距巢60~70 m的山沟底部和山...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成 江建平 等 《生物多样性》 2023年31卷12期 182-194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两栖爬行动物是良好的环境指示类群,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目前正经历着全球范围的种群快速下降和物种灭绝.最新的《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发现,37.05%的两栖动物和30.5%的爬行动物受到威胁.开展国家级科学监测,研究和分析两栖爬行动物...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