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15
- 13
- 10
- 5
- 1
- 47
- 23
- 9
- 7
- 5
- 19
- 19
- 16
- 7
- 7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刘晓江 施心路 等 《生物学杂志》 2010年27卷6期 76-78,86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淡水藻类作为水体中的初级生产者,分布广泛,适应性强,在水生生态系统食物链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水质监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对藻类生长与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要的概述,探讨了pH值和氮磷对淡水藻类的生长的影响,以及淡水藻类的生长对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传平 张庭廷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07年18卷1期 219-223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用生物检验法研究了苯胺、苯酚对蛋白核小球藻、斜生栅藻生长的影响,测定了两种藻类在5d内对不同浓度苯胺、苯酚的降解或在藻细胞内的富集情况.结果表明,苯胺、苯酚对两种淡水藻类的致毒作用有所不同,对于同一种藻类,苯胺毒性大于苯酚;在同一毒物浓度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欣伊 阚振荣 等 《生物学杂志》 2005年22卷2期 5-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淡水藻类的许多种属都可产生毒素,如微囊藻属(Microcystis)、节球藻属(Nodularia)、鱼腥藻属(Anabaena)等.藻类毒素可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引起人类或动物的健康问题.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试就国内外近年来对藻类毒...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马群飞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2年19卷2期 155-157页ISTICCA
【摘要】 本文概述了有关研究报告的矿泉水水源及瓶装成品水的藻类污染发生情况、检出种类、检验方法、污染途径及可能造成的危害.从控制污染的观点考虑,列出重要的环节.针对淡水藻类的特点,结合瓶装矿泉水的水源、水处理、灌装、包装材料、管理等生产工艺,介绍并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马群飞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0年17卷5期 277-279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掌握饮用天然矿泉水水源淡水藻类污染现状.[方法]对74个灌装厂家的77处饮用天然矿泉水水源采样调查.[结果]在77份样品中有40份(51.95%)检出淡水藻类.蓝藻、绿藻及硅藻发现频率较高,另外还有黄藻及裸藻.检出的25个藻属中,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丁洁仪 葛利云 等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3年38卷9期 76-80页
【摘要】 以温州市内某一富营养化水体为研究对象,考察本地粘土矿物高岭土联合聚合氯化铝(PAC)混凝沉降工艺的除藻效能,并获得处理工艺的最佳条件,为恢复河流水体生态自净功能提供理论基础.试验结果表明,PAC最佳投加量为40 mg/L;高岭土的最优投加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恒霞 黄静 等 《滁州学院学报》 2011年13卷2期 38-42页
【摘要】 通过对黄山风景区浮溪河水域藻类植物的采集、室内显微镜检分类方法对该水域的淡水藻类资源进行调查研究.镜检过程中在所有样品中共记录到藻类植物112种(其中包括变种和变型),隶属5门42属.根据该水域藻类植物种群结构分析,知该水域中藻类植物群落属...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孙茜 唐红枫 等 《湖北农业科学》 2009年48卷9期 2118-2120页
【摘要】 试验研究了苯胺对无菌衣藻、裸藻、聚球藻和硅藻4种淡水藻类的96 h半抑制浓度EC50.结果表明,半抑制浓度EC50衣藻为70.0 mg·L-1、裸藻为45.0 mg·L-1、硅藻为6.3 mg·L-1、聚球藻为1.0 mg·L-1,耐受性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伟才 熊源新 等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8年27卷4期 305-315页
【摘要】 对贵州岩下大鲵自然保护区藻类组成及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并比较枯水季节、丰水季节藻类的种类数量变化.结果表明,岩下大鲵自然保护区内有6个藻类门的33科、154种淡水藻类,在种类组成上以绿藻和硅藻为主,为保护区内的优势种群.绿藻门藻类共计60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毕列爵 刘国祥 等 《中国科技史料》 2004年25卷1期 32-36页
【摘要】 介绍第一篇由中国作者正式发表的研究中国淡水藻类的论文及其作者.1916年,胡烈(即我国著名昆虫学家胡经甫)在上海博物学会编辑、上海文明书局出版发行的<博物学杂志>上发表了<藻类之研究>一文.对其学术价值和在中国藻类学上的意义进行评价.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盖东滨 郝子成 等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2年16卷11期 47-48页
【摘要】 目的了解地上平原水库淡水藻类分布污染现状.方法对7座正在使用的水库水体、底质用梅花布点法,5、10月份各采集样品5份.结果70份样品均检出淡水藻类(28属43种),硅、绿、蓝藻属为主要优势种群,5、10月份无明显差别,但10月份种类及数量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毕列爵 徐正榜 等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年46卷4期 453-457页
【摘要】 在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编辑出版的<博物学会杂志>第一卷到第四卷(共4期)上刊载的毕祖高撰写的"武昌长湖之藻类"一文是迄今所知由中国科学家研究中国标本所正式发表的淡水藻类分类学的第一篇论文.此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中国淡水藻类的采集、调查研究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立蒲 赵文 等 《生态学报》 2007年27卷7期 2872-287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色谱测定北京市精养鱼池中两种主要土腥异味物质(土臭味素和二甲基异莰醇)含量,同时测定鱼池中浮游藻类和放线菌生物量,研究了土腥异味物质含量与浮游藻类和放线菌生物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试验鱼池中土腥异味物质以土臭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隋海霞 陈艳 等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4年16卷2期 112-11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为探讨淀山湖、东湖、鄱阳湖水系浮游藻类和藻类毒素的污染及鱼体内微囊藻毒素的富集情况,于2000年7月和10月,采集了上述湖泊的水样和鱼样,用ELISA方法对样品的微囊藻毒素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蓝藻已经成为上述三大湖泊的优势藻种.发生水华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汪之波 陈有华 等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09年31卷1期 13-18,24页ISTICCA
【摘要】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甘肃省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但是境内的藻类资源状况未见报道过.在实地调查取样的基础上,初步鉴定出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的藻类共4个门60属161种:硅藻门种类最多,有91种,占总种数的56.5%;绿藻门次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文秀 杨媛媛 等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4年39卷12期 92-94页
【摘要】 以温州市某大学校区内富营养化水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本地明矾石对含藻水体进行混凝除藻、除浊实验研究,分别进行投加量、搅拌强度、搅拌时间、静置时间及pH值对微藻去除效率的影响研究,以获得处理工艺的最佳条件,为恢复河流水体生态自净功能提供理论基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邓坦 李凤华 等 《广东农业科学》 2013年40卷6期 151-155页
【摘要】 对茅台酒生态功能保护区藻类组成及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茅台酒生态功能保护区内共有藻类植物96种,分别隶属于6门8纲15目18科32属.在种类组成上以绿藻和硅藻为主,为保护区内的优势种群.绿藻门藻类共计40种,占比41.7%;其次为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章燕 贲智强 《江苏预防医学》 2003年14卷3期 51-52页CA
【摘要】 <篇首> 近年来,控制食品质量的先进方法已日益受到重视.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引入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环节(HACCP)工作方法,并应用于食品卫生的质量控制和评价,对提高食品卫生质量成效显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秋林 支永威 等 《植物科学学报》 2017年35卷5期 741-749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大型水生植物及其附着藻类是浅水湖泊中的重要初级生产者.淡水螺类作为重要的初级消费者,其密度对沉水植物及其附着藻类的影响存在争议.本研究设置4种初始螺类密度(0、40、80、240 ind·m-2),研究淡水螺类(椭圆萝卜螺Radix swi...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宋玉芝 张亚冬 等 《生态学杂志》 2016年35卷2期 534-541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附着藻类是淡水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者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淡水生态系统营养盐循环及沉水植物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对近年来淡水湖泊生态系统中附着藻类群落组成、生态功能以及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从附着藻类种群结构入手,指出附着藻类通过改变群落中优势...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覃军干 吴国瑄 等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6年33卷4期 335-349页ISTICPKUCSCDBP
【摘要】 本次工作对来自南海北部大陆架地区琼东南盆地LS33-1-1井和LS2-1-1井渐新统—上新统的孢粉、藻类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孢粉分析,确定孢粉植物群,恢复古植被,推测古气候,建立了与气候变化趋势相关的孢粉组合序列.结果显示,研究区内渐新统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侯威 《中国食品学报》 2025年25卷1期 482-483页
【摘要】 一项新的研究揭示,一种生长在湖泊与河流中的绿藻或许会成为下一个"超级食物".它不仅有助于科学家们应对目前面临的全球粮食安全方面的挑战,还能够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高尚 导师:陈震 南昌航空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控制工程(硕士) 2017年
【摘要】 藻类是所有植物中最古老的,大多数藻类生活在水中。藻类不仅具有为水域渔业生产提供营养基础的重要意义,而且可以通过水体中藻类细胞的数量为判断水质是否污染提供依据。在对藻类识别技术的研究中,传统的研究步骤由为显微观测、形态分析以及计数统计组成。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王洁玉 导师:马剑敏 河南师范大学 生态学 生态学(硕士) 2017年
【摘要】 藻类水华现象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浮游藻类,微量元素的需求量虽然不多,但在浮游藻类生长的代谢过程中均有重要作用。主要作为酶的辅助因子参与到诸多的生化反应过程中,从而影响藻类的光合作用及其生长。本论文选择微量元素铁、钴、钼,...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蓝于倩 导师:顾继光 胡韧 暨南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硕士) 2016年
【摘要】 浮游藻类是一类营水生生活、光合自养的微小生物,种类繁多、进化途径多样。因此,它是一个生态学单位而不是一个纯粹的分类学单位,容易在分类时发生混乱。然而,对藻类进行分类是相关科研工作的基础。目前,由于采用分类系统的不同或分类上的困难,不同研究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刘建强 导师:阮榕生 南昌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食品科学(硕士) 2011年
【摘要】 微藻是支持未来生物燃油可持续发展最有前景的原料,但目前微藻生物柴油发展的主要障碍是生产成本太高。在微藻生物燃油生产成本中微藻的规模化培养成本占有重要地位。工业化大规模培养生物燃油原料微藻时,合适藻种、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选择对提高微藻生物质及...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马群飞 第三届国家环境与健康论坛 2007年
【摘要】 目的:掌握瓶装饮用水淡水藻类污染现状。方法:对福建省214个瓶装水生产厂家的产品进行采样调查。结果: 243件瓶装饮用水中44件(18.11%)检出淡水藻类。绿藻、裸藻的发现频率较高,另外还有蓝藻及硅藻。检出的10个藻属中,针联藻、壳虫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章典 李诚 等 《生态学报》 2015年35卷6期 1845-185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利用植物分泌的化感物质进行藻类控制已成为国内外生态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首次探讨了岩兰草油的抑藻效应,建立了岩兰草油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两种藻共培养时抑制作用的数学模型,采用GC-MS分析方法对岩兰草油中主要成分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岩...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何宗祥 刘璐 等 《生态学报》 2014年34卷6期 1527-153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利用大型水生植物的化感作用抑制水华藻类是水域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探讨了不同浓度普生轮藻浸提液对产毒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单纯以及混合藻类)的抑制作用,并根据实验过程中得到的数据和数据特征,在传统的Logistic模型和Lotka-Vo...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菁 裘丽萍 等 《水生生物学报》 2014年6期 1127-1134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主要水华藻类--鱼腥藻(Anabaena sp. strain PCC)和常见淡水藻类--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生长和种间竞争,结果表明在单种培养和共同培养体系中,普通小球藻的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香 张清靖 等 《生态学报》 2006年26卷6期 1739-174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在28℃下,采用群体累积培养法,探讨了不同浓度的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deosa)、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和沙角衣藻(Chlamyclomoras sajao),以及在等生物量条件下,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效宇 刘永定 等 《水生生物学报》 2003年27卷3期 318-319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篇首>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是一类单环七肽的生物毒素,它主要由淡水藻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产生,由于MC的作用靶器官为肝脏,故又称肝毒素.它通过肝细胞膜上的胆汁酸转运系统进入肝细胞...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梅洪 赵先富 等 《生态科学》 2003年22卷4期 356-359,365页ISTICPKUCSCD
【摘要】 概述了中国淡水藻类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现状,讨论了生境的多样性和及其与藻类物种多样性的关系.同时探讨了藻类多样性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关于保护和利用措施方面的建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隋海霞 严卫星 等 《卫生研究》 2002年31卷3期 214-216,封四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微囊藻毒素是微囊藻等淡水藻类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环状七肽物质, 它能抑制蛋白磷酸酶1 和蛋白磷酸酶2A的活性, 打破细胞内蛋白磷酸化/脱磷酸化的平衡, 引起肝损伤甚至肝坏死. 而且它是强促癌剂. 然而, 其毒性及富集作用很少受到人们的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范迎风 顾勤 等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02年19卷3期 321页ISTICPKUCSCDBP
【摘要】 东濮凹陷早第三纪沙河街组产有丰富的藻类化石,淡水藻类与半咸水、咸水藻类相互交替的两个旋回在纵向上分布明显,即:沙四、沙二段为淡水藻类(主要为轮藻)发育期,沙三、沙一段为咸水、半咸水藻类(主要为沟鞭藻)发育期.根据藻类化石的生态分析,认为沙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许晓云 陈倩 等 《农产品加工(下半月)》 2019年5期 69-72页
【摘要】 自然界的水中含有细菌、 淡水藻类、 原生动物、 病毒等多种类型的微生物,其中有一些微生物可直接或间接导致人类患病.虽然市售瓶装矿泉水在装瓶前一般会对水源进行过滤灭菌处理,但是并不排除部分厂家因考虑成本的因素而未进行严格操作,因而目前市场上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谢蕾 《毒理学杂志》 2008年22卷5期 402-405页ISTICCA
【摘要】 <篇首>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是一类具有活性单环七肽,这类毒素主要由淡水藻类微囊藻产生[1].一般结构为环(D-丙氨酸-L-X-赤-(甲基-D-异天冬酸-L-Y-Adda-D-异谷氨酸-N-甲基脱氢丙氨酸),X、Y为2种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孟玉珍 张丁 等 《医药论坛杂志》 2006年27卷10期 60-61,63页ISTIC
【摘要】 目的探讨河南省境内淮河水系生活饮用水源水藻类和藻毒素污染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在位于淮河水系的河南省X市、P市、L市、Z市自来水厂水源地设采样点,对水源水淡水藻类、藻类毒素污染情况及总氮、总磷等水质污染指标进行了连续检测.结果淮河水系四市水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志强 朱琳 《毒理学杂志》 2005年19卷3期 274-275页ISTICCA
【摘要】 <篇首> 目的以2种淡水藻类为研究对象,建立兽医临床常用抗菌药对急性毒性数据,为全面评价抗菌药对初级生产者的毒性效应,了解抗菌药的生态毒理学效应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