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26
- 12
- 1
- 5
- 4
- 4
- 2
- 1
- 3
- 3
- 2
- 2
- 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吴震 董玉兵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8年29卷1期 141-148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本试验对比观测研究了在稻田土壤中经3年陈化后的生物炭(B3)和新施入生物炭(B0)对稻麦轮作系统CH4和N2O综合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强度的影响,旨在明确生物炭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长期效应.田间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对照(CK)、施用氮肥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建粲 王泽林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8年29卷4期 1197-1204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以旱作雨养条件下的春玉米为试验对象,在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地膜覆盖和施氮量对农田净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地膜覆盖与增加施氮量都会影响净温室效应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地膜覆盖条件下(FM),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代光照 李成芳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09年20卷9期 2166-2172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2008年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鄂东南免耕不施肥(NT0)、翻耕不施肥(CT0)、免耕施肥(NTC)和翻耕施肥(CTC)4种处理下稻田CH_4和N_2O的排放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各处理CH_4排放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季节性规律,而N_2O排...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冷方伟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11年38卷11期 1015-1019页SCIISTICPKUCSCDCABP
【摘要】 近百年来,温室效应的日益加剧,引发了全球温暖化、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重大环境问题,碳循环研究因此而受到全球范围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东亚地区因其独特的气候特征,多样化的物种和生态系统,以及活跃的人类活动而成为世界碳循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卜容燕 李敏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21年32卷1期 145-153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本研究开展了连续3年(2017-2019年)的田间试验,通过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F)、等氮条件下有机肥配施化肥(FM)(有机肥全部于早稻季施用)3个处理,对双季稻轮作系统作物产量、土壤肥力进行分析,并连续2年(2018-2019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蔡丽希 楚云猛 等 《生物工程学报》 2019年35卷1期 1-12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急剧上升引起全球温室效应加剧.碳酸酐酶是地球上反应速率最快的几种酶之一,可以大幅提高CO2捕获和生物矿化的效率,从而降低大气中CO2的排放量.但捕获过程在高温条件,而CO2生物矿化形成CaCO3的过程则需要碱性条件.因此,迫...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马彩霞 李洪杰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9年30卷3期 718-726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受低温限制的高山林线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暖较为敏感,可能直接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碳氮过程.本研究假设气候变暖会改变高山生态系统土壤活性碳氮含量,在四川省理县米亚罗高山生态系统定位站,采用开顶式模拟增温装置(OTC)模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珺 樊芳芳 等 《生物技术通报》 2019年35卷1期 90-9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利用微生物回收和固定CO2气体的生物固碳方法,成为解决"温室效应"这一重大环境问题的焦点,本研究目的是分离筛选固碳微生物菌株.利用无碳源无机培养基从活性污泥、沼液和设施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以CO2为碳源的菌株24株,选取其中生长较快的8株菌进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施曼 张维国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8年29卷12期 4239-4247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大气CO2浓度升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水体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然而,该过程如何影响与其耦合的氮循环过程仍不明确.水体硝化、反硝化过程作为水体氮循环的重要环节,必然会对大气CO2浓度升高产生一系列的响应.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大气CO2浓度升高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栋 郁红艳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8年29卷8期 2559-2565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研究大气CO2浓度升高对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SOC)稳定性的影响对深入理解高浓度CO2下SOC转化具有重要意义.以FACE (Free Air Carbon-dioxide Enrichment)平台长期定位试验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SOC...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晶晶 张阿凤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7年28卷1期 169-179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灌溉对农田温室效应与碳足迹贡献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关中平原小麦-玉米轮作(2014-2015年)农田温室气体(CO2、CH4和N2O)排放通量进行了监测,并用净增温潜势(NGWP)和碳足迹两个指标评估不同灌溉量对关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军 邹桂娟 等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5年8期 695-699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中暑是指在高温热辐射或高强度体力活动情况下,机体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导致核心体温升高,引起潜在致命性机体紊乱[1]。依据致病因素,中暑可分为经典型中暑(高温环境所致)和劳力性中暑(高强度体力活动所致)。按照临床表现,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博 李巧玲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4年25卷9期 2651-2657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研究施用生物炭与添加硝化抑制剂对菜地周年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用生物炭相比,施用生物炭处理N2O和CH4的综合温室效应增加8.7%~12.4%,蔬菜产量增加16.1%~52.5%,温室气体强度降低5....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啸林 潘晓健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3年24卷3期 690-696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以南京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为对象,研究了不同农业管理措施对CH4和N2O排放通量及年度动态变化的影响,用田间观测数据验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DNDC)在该耕作制度下的适用性;利用DNDC模型模拟不同环境因子和管理措施对CH4和N2O综合温室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唐小红 常影 等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1年31卷9期 124-13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温室效应、水资源短缺和能源危机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挑战.微藻是一种水生植物,在CO2减排、废水生态修复及生物能源领域已成为全球研究热点.综述了微藻在CO2生物捕集和废水生态修复的应用研究进展.微藻生物柴油现已成为全球研发热点,但研究主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金城 《微生物学通报》 2010年37卷11期 170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篇首> 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单分子甲烷的温室效应作用是二氧化碳的25倍[1],对全球气候变暖有显著影响,同时还影响对流层以及平流层的臭氧浓度[2].地球上的甲烷主要由湿地、反刍动物瘤胃等生境中的产甲烷菌产生.我国是湿地分布面积较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礼煜 《生态学杂志》 2009年28卷7期 1406-1414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香根草系统是一种价格低廉、用于水土保持、基础设施保护、污染控制和治理、减轻自然灾害等的有效系统,自1988年引入我国已历经20年.本文回顾了香根草系统在我国农业、边坡防护、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情况,介绍了香根草网络的发展和作用,并提出香...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颜崇淮 沈晓明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8年42卷10期 707-710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篇首>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儿童的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加快,由此带来新的健康问题逐渐成为儿科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突出表现在环境因素对儿童健康的影响.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主要包括生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谢美蕴 潘勤 等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1年19卷2期 143-144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篇首>由于温室效应的存在和人体热耐力下降,中暑仍是夏季急诊中的主要疾病之一。特别是每年6~7月份正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湿热季节,35 ℃以上气温常持续数周,士兵武装越野跑训练及考核常在此期间进行,中暑常有发生。我们分析了1996~1999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肖寒 欧阳志云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00年11卷4期 481-484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以尖峰岭地区为研究区域,探讨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并使用市场价值、影子工程、机会成本和替代花费等方法评价了海南岛尖峰岭地区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生态经济价值.结果表明,在尖峰岭地区,面积为44667.00hm2的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许林军 施莼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2008年15卷6期 377-379页ISTICCSCDCA
【摘要】 <篇首> 舰船在航行期间所产生的各种废弃物统称为舰船垃圾,这些垃圾如果直接倾倒于海洋,会引起严重的海洋污染使海洋生物聚积毒素.食用含有大量毒素的鱼、虾等海洋生物,会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严重的海洋污染还会使海洋生物死亡或发生畸形,改变整个海洋的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肖纯凌 富成志 等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01年14卷1期 21-22,27页ISTIC
【摘要】 <篇首> 21世纪是生物的时代或称为生命科学的世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的生物技术产业,随着人口激增、人类老龄化、粮食危机、能源危机,以及地球环境的人为破坏所导致温室效应等问题的出现,在21世纪是最有前途的领域.生物技术是实现丰富的人类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石碧清 《健康人生》 2010年5期 8-9页
【摘要】 <篇首> 近年来,环境激素的污染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同温室效应、臭氧层被破坏、地球变暖及厄尔尼诺现象等问题一样,它正严重威胁着全球环境和人类健康.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湘辉 《中国保健营养》 2009年8期 16-19页
【摘要】 <篇首> 有了空调的当今时代,暑期却比从前更难熬了!全球温室效应不断累积之下,盛夏、三伏、秋老虎的平均气温越来越高,酷热难当的天气越来越长, "火炉"城市越来越多;城市里的人们走在下班的路上,就像走进撒哈拉大沙漠,炎炎的烈日、逼人的暑热似乎将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谭亚丰 林旭 《中国保健营养》 2009年12期 65-67页
【摘要】 <篇首> 尽管如今的温室效应造就了暖冬,但偶尔的"回冷"的确让习惯了四季恒温的现代人感到肤如刀割,不管这个冬天是寒潮当道,还是艳阳高照,我们需要在舌尖,在心里营造一个四方柔和的暖冬.冬天,最好是泡在蒸气氤氲的热水里,或是躺在松软的被窝里按着遥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开朗 王加启 等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9年21卷4期 354-35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反刍动物释放的甲烷不仅消耗6%~10%的能量摄入,而且是重要的温室效应气体.过去20多年以来,研究人员围绕瘤胃甲烷生成及其调控展开了大量的研究,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1)提供电子释放新途径;(2)利用疫苗、生物控制剂(噬菌体和细菌素)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牛晓莹 导师:赵以军 程凯 华中师范大学 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硕士) 2012年
【摘要】 本文研究了在四个不同条件下培养的敏感鲍氏织线藻:(1)25℃+400ppm C02(对照组),(2)29℃+400ppm C02(温度升高组),(3)25℃+800ppm C02(C02升高组),(4)29℃+800ppm C02(温室效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黄云飞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 2011年
【摘要】 古、中生代之交,全球经历了显生宙历史上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同时发生了火山喷发、全球温度上升、大气CO2含量上升、海洋分层与缺氧、温室效应等一系列的环境事件.这次灭绝事件对海相生态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促使古生代型生态系向中生代型(现代)生态...
【关键词】 早三叠世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孙柏年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 2009年
【摘要】 <正>工业革命以来大气CO2浓度的不断攀升以及由此引起的温室效应,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关注的焦点.陆地植物的演化与全球环境变化存在着密切关系,环境的变化必然改变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繁衍机理,并最终在植物体...
【关键词】 被子植物化石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陈强 "基因、进化与生理功能多样性"海内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理学会第七届比较生理学学术会议 2009年
【摘要】 爬行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遗传依赖型性别决定(geneticsex determination,GSD),另一种是环境依赖型性别决定(environmental sex determinationESD),ESD中最为...
【关键词】 温度性别决定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王军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 2009年
【摘要】 <正>目前,地球正处于从"冰室(Icehouse)"到"温室(Greenhouse)"转换的大背景下.预测全球温室效应可能带来的后果已成为人类社会拯救自身、拯救地球的基础.毫无疑问,温室效应将促使陆地植被分布模式发生适应性调整.这种调整因为...
【关键词】 冰期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Peter 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 2007年
【摘要】 植物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提供我们吃穿等多种生活需求,净化生态环境,美化生活.但是根据近500年来的记录表明,平均每年超过1000个物种消亡;而对650万年前的研究表明,平均每年约100个物种消亡:当代物种消亡速度的加快令人忧心忡忡.加速物...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王丽勉 2007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会议 2007年
【摘要】 城市化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绿化的重视,而合理的绿化树种选择离不开其功能的发挥.植物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便是固碳放氧,通过吸收空气中的 CO_2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温室效应.本研究选择了上海绿化中常见的151种植物,通过测定其光合速率和总叶面积,探...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吴昊 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 2006年
【摘要】 甲烷氧化菌(methanotrophs)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类独特微生物,它能够以空气中的氧气作为电子受体,在温和的条件下,将唯一的碳源甲烷直接催化为甲醇.因此,不仅可用于生物催化生产甲醇,环氧丙烷等大宗化学品,合理利用天然气,沼气等自然资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谈建国 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 2003年
【摘要】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热浪成为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这使得热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问题成为许多国际机构(如WHO、WMO、UNEP)和各国气象、环境和流行病等方面科学家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世界各地热浪发生如此频繁,首要原因归...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于维汉 第二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 2002年
【摘要】 生活方式病中中国有两类,一为传统农业生产后期的克山病,二为全球性的生活方式病.1980年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后,克山病戏剧性地从中国消失,而就在此前后,现代生活病悄悄地在中国城乡露面,且来势凶猛.由于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和人民对舒适方便...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胡雨帆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 2001年
【摘要】 1."全球变化"的历史因素在"全球变化"这一重要课题中,我们认为应考虑到"全球变化"的各阶段历史情况.新生代尤以第四纪以来的"全球变化"除了考虑人的活动还必须考虑到自然的因素,如"温室效应"也不仅是人的活动所至,还至少包括大气环境,地球大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刘玉明 第二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 1996年
【摘要】 由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性变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全球变暖对物种的影响是一个复杂和难以预测的过程,它会加速物种灭绝的过程.本文综合评述了由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性变暖对物种生存与灭绝的影响.全球变暖对物种生存的影响包括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
【关键词】 全球性变暖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吴功建 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 1992年
【摘要】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前国际共同面临的三大问题,为了解决世界环境等问题,从而推动了科学的发展,90年代一个地球科学的重要领域问世了,国际科学联合会确定并执行了岩石圈-生物圈计划,其中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地震...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