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24
- 4
- 3
- 1
- 2
- 2
- 2
- 2
- 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巨天珍 王彦 等 《生态学杂志》 2012年31卷1期 23-29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在野外调查基础上,采用TWINSPAN和DCA对小陇山林区次生林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和排序,从植物群系组成、植物群落与环境的生态关系方面,研究小陇山植被群落的分布格局,用以确定该区次生林演替,并给予合理的环境解释.结果表明:采用TWINSPA...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芸 贾荣亮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17年41卷9期 972-984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生物土壤结皮(简称结皮)影响干旱沙区生态系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该文基于空间代时间的方法,利用地物光谱仪采集腾格里沙漠不同始植年代(1956、1964和1973年)固沙植被区发育的5种优势结皮的NDVI数据,分析了固沙植被演替过程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正虎 王传宽 《植物生态学报》 2016年40卷12期 1257-1266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会显著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群落结构、生物量C:N:P化学计量及其代谢活动。然而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土壤-微生物C:N:P化学计量的时间格局及其协调关系还不明确。为此,该研究收集了2016年5月以前发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杜建会 严平 等 《生态学杂志》 2012年31卷8期 2137-2144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斑块状分布是植被在水分匮乏环境中长期适应的结果,其演替过程可以作为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产生突变的“指示器”.本文通过对斑块状植被的起源、生态水文过程及其对干旱区植被恢复的启示等方面进行综述,提出了我国干旱区植被恢复中目前尚存在的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汪殷华 米湘成 等 《生物多样性》 2011年19卷2期 178-189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种群更新是森林发育和演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了解古田山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的更新动态,本研究以古田山自然保护区5 ha常绿阔叶林动态样地为对象,在对胸径(DBH)≥1 cm的木本植物个体2002年和2007年两次每木调查的基础上,比较主要树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兆平 沈渭寿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1年22卷5期 1121-1126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基于样方调查和等级聚类分析,研究了雅鲁藏布江中游风沙化土地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砂生槐群落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中游风沙化土地植物群落可分为砂生槐群落、固沙草群落、砂生槐<固沙草群落、砂生槐-固沙草群落、藏沙蒿+砂生槐群落和砂生槐+藏沙...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秦宁强 赵允格 《应用生态学报》 2011年22卷9期 2259-2264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在野外调查采样的基础上,采用单滴雨滴法研究了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不同类型生物结皮对雨滴动能的响应及削减作用.结果表明:生物结皮对雨滴动能的响应与其生物组成密切相关,击穿1 cm厚浅色藻结皮和80%盖度藓结皮的累积雨滴动能分别为0.99 J...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安慧 杨新国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1年22卷12期 3145-3149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采用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的方法,以荒漠草原区不同年限(1、4、9、12和20年)弃耕地为对象,研究弃耕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弃耕年限的增加,弃耕地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0~60 cm土层...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宫超 汪思龙 等 《生态学杂志》 2011年30卷9期 1935-1941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研究了湖南鹰嘴界自然保护区内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这3种处于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类型的碳储量及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3种类型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82.86、179.84和229.12...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利平 姬兰柱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1年22卷4期 866-872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以皆伐后长白山红松阔叶林4个不同演替阶段的林分为对象,分析其群落和优势树种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长白山红松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中,乔木树种的丰富度、Shannon多样性和Simpson优势度变化较小,多度和均匀度变化较大.随着演替的进程,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鸿雁 邢丹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0年21卷12期 3217-3224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矿业废弃地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的植被演替过程与机理是生态恢复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择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4个不同自然恢复年限铅锌矿区为对象,研究黔西北土法炼锌渣场废弃地植被自然演替与矿渣基质理化性质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宋豫秦 常磊 等 《生态学杂志》 2010年29卷4期 643-648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采取3S(GIS,RS和GPS)技术和野外作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河南省具茨山人为干扰后植被次生演替过程.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尺度对不同演替阶段典型群落的结构变化和植被叶面积指数(LAI)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乔木阶段的植被LAI均值...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任萍 王孝安 等 《生态学杂志》 2009年28卷8期 1449-1455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选用物种多度统计模型(对数级数分布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和物种多度生态位模型(分割线段模型、生态位重叠模型、随机分配模型)研究了黄土高原子午岭马栏林区不同演替阶段3种森林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1)物种分布统计模型拟合显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肖云丽 温仲明 等 《生态学杂志》 2009年28卷6期 1087-1092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植被恢复重建是遏制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之一,研究植被恢复重建过程、评价植物群落健康状况对加速植被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特点,建立了植物群落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对草地植被恢复重建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植物群落的健康状况进行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全邦 刘玉成 等 《应用生态学报》 1999年10卷5期 521-524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通过1986和1996年对缙云山森林次生演替系列群落的重复调查,运用构成指数对这些群落进行演替排序,研究缙云山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的物种多样性动态.结果表明,构成指数(CI)可适当改变空间代替时间的局限;在缙云山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安娜 李曾燕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24年48卷3期 377-389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揭示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细菌群落对植被类型变化的响应格局,有助于深化对生态系统地上地下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解.该研究以上海大金山岛处于演替前、中和后期的落叶灌丛、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为对象,通过测定土壤碳、氮、磷含量以及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分析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瑶琪 郭晶晶 等 《生物多样性》 2024年32卷3期 33-47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沉水植物在维持浅水湖泊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掌握其长期动态及驱动因子对湖泊生态系统恢复和富营养化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长江中下游17个湖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近70年(1954-2021)来沉水植物的α和β多样...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孝芳 万金鑫 等 《生物技术通报》 2022年38卷5期 13-2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为了满足日常肉蛋奶的需求,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亟需处理.堆肥作为一种高效、无害化、资源化的处理方式,被广泛应用于畜禽粪便的处理.畜禽粪便堆肥是通过微生物活动,将不稳定的有机物质分解转化合成为稳定的腐殖质的过程.了解...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鸿龄 孙丽娜 等 《生态学杂志》 2012年31卷2期 460-467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的开发,而矿产资源的开发又不可避免要破坏矿区原有的生态环境,形成大量矿山废弃地.因此,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问题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任务.本文从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与重建内涵的发展开始,着重分析了矿山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娜 刘兴诏 等 《生态学杂志》 2011年30卷2期 193-200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马尾松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是南亚热带鼎湖山地区由演替初期到成熟森林过程的典型代表,对3种林地的降雨量及其再分配过程进行观测,并测定该过程中养分(N、P、K、Ca、Mg)浓度.结果表明,大气降雨经过冠层再分配后,除Ca外,各养分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永恒 赵春雨 等 《生态学杂志》 2011年30卷9期 2088-2092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土壤动物的侵入与定居是矿区废弃地群落结构形成的重要途径.随着矿区废弃地废弃时间的增加,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不断改变,这对于矿区废弃地生态系统演替与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矿区废弃地土壤动物生态环境、土壤动物迁居与群落演替、土壤动物活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宪钊 陆元昌 等 《生态学杂志》 2010年29卷1期 22-28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在海南白沙县南开乡按人为干扰程度的不同依次选取次生演替中植被恢复初期、早期、近中期和后期4个典型群落,分别对群落结构、树种组成、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前期次生演替过程冲优势种作用明显,具有最大的生态位宽度;随着次生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严海元 辜夕容 等 《生态学杂志》 2010年29卷9期 1827-1835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森林凋落物的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微生物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系统介绍了森林凋落物微生物分解的过程及其生态学意义,并从参与凋落物分解的微生物多样性、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微生物数量动态及群落演替、影响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翟可 刘茂松 等 《生态学杂志》 2009年28卷6期 1081-1086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盐城滨海湿地是中国最重要的海岸带湿地之一,对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持及我国近海水质安全意义重大,近年来由于持续的开发利用导致生境质量发生了显著变化.为在景观水平上揭示盐城滨海湿地的动态趋势,选择1975、1991、2002和2006年Landsa...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