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785
- 2
- 1
- 385
- 195
- 167
- 144
- 102
- 54
- 52
- 39
- 33
- 33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陈丽丽 陈笑语 等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5年15卷2期 124-128页ISTIC
【摘要】 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是干眼(DED)的常见原因。它是一种慢性且弥漫性病变,属于临床高发的眼表疾病。MGD的病因比较复杂,目前尚无统一定论。明确MGD的发病机制对临床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对有关MGD发病机制的研究已取得部分进...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祉昱 裴月红 等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年18卷1期 64-70页ISTIC
【摘要】 偏头痛发作通常分为前驱期、先兆期、头痛期和恢复期,2018年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3版重新定义了前驱症状。过去30年,许多临床研究关注成人和儿童前驱症状的发生率和常见表型。现有的神经电生理和功能影像学证据提示下丘脑的激活和疼痛调制通路改变与前驱...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曹亚丽 高雨萌 等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年18卷5期 510-515页ISTIC
【摘要】 坐位不耐受是与体位改变相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常于久坐或卧位转为坐位后出现,以头晕、头痛、视物模糊、心悸、胸闷等为主要表现,严重者甚至可以出现晕厥,其频繁发作会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2020 年,儿童坐位不耐受的两种分型即坐位性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任加发 邬步云 等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 2023年12卷5期 276-281页ISTIC
【摘要】 对2022年急性肾损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重要进展作综述总结,其中,基础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肾小管损伤的发生机制、免疫炎症微环境、细胞间"交互通讯"等;临床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各临床类型急性肾损伤的再认识、诊断与生物标记物、肾脏替代治疗时机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金刚 李英真 等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3年13卷5期 315-319页ISTIC
【摘要】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复杂且与年龄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明确。PD的发生和发展与基因遗传、基因突变、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反应、免疫炎性机制、胃肠相关功能障碍、神经黑色素过度累积、铁死亡调控机制等密切相关,各因素既能交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芬 苏冠华 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1年49卷6期 638-642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是我国城乡居民死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防治任务重大。病理生理学、遗传学以及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表明低密度脂蛋白(LDL)是导致ASCVD的明确病因,干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可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
【关键词】 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中立 《神经解剖学杂志》 2021年37卷4期 488-49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病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患病后导致患者失能,对患者及其家庭产生严重影响,增加沉重负担.然而关于PTSD发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清楚,对于其机制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恐惧记忆领域.随着近年来研究的深入,大量证据表明突触可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何佳璨 周桂荣 等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20年32卷1期 117-12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功能性肠病,目前已有研究表明IBS的致病机制、症状的产生和持续时间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且不同IBS亚型患者体内的肠道菌群种类有差异.IBS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备 房龙 等 《神经解剖学杂志》 2020年36卷3期 341-34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脊髓损伤(SCI)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经济负担.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SCI的病理生理机制逐步有了清晰的认识.细胞移植治疗给SCI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诸多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能够对SCI的各个病理生理过程产生一定积极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铭传 李林成 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9年29卷22期 3511-3514,3520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脓毒症作为重症监护室常见的危重症之一,过去几十年来,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并未得到有效改善.最新的脓毒症定义中指出要及时认识到宿主针对感染所出现的反应失调,因为由此导致的器官功能障碍将会极大影响患者生存率.本文从脓毒症定义及流行病学数据出发,按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9年37卷10期 843-84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是真核细胞内重要的蛋白质降解系统,参与调节细胞周期、基因转录、抗原递呈、细胞增生与分化以及信号转导等各种病理生理过程.泛素-蛋白酶体功能异常与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致病机制相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卢冠文 张艳利 等 《针刺研究》 2019年44卷5期 388-390,封3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针刺疗法广泛应用于中枢缺血性疾病的不同临床治疗时期并取得良好疗效.近年来,大量研究致力于探讨针刺促使脑功能改善的病理生理机制,发现针刺能通过调节中枢血流量、流速,降低血液黏稠度等改善脑血流微循环,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基底前脑胆碱能血管舒张系统及...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马怡然 张源秦 等 《中国输血杂志》 2021年34卷4期 432-434页ISTICCA
【摘要】 CAR-T细胞治疗对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是1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已经有2种CAR-T治疗药物被美国FDA批准应用到临床,但CAR-T疗法得以广泛应用的障碍就是输注后毒性问题的出现,包括细胞因子综合征和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毒性,其中神经毒性是引起...
【关键词】 CAR-T细胞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毒性;病理生理机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曾世永 林锦乐 等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8年30卷7期 703-707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急性肾损伤(AKI)是脓毒症常见并发症,预后差,病死率高.脓毒症致急性肾损伤(SAKI)的发病机制与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炎症损伤、适应机制等密切相关.既往基于尿量和肌酐的诊断标准对SAKI早期诊断的能力有限,新型生物标志物将弥补早期诊断的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丽 徐良额 等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8年17卷10期 1068-107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吞咽障碍是帕金森病(PD)患者主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其口腔期、咽期和食管期各阶段的吞咽功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受损.PD吞咽障碍与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的病理生理改变密切相关,早期临床症状隐匿,进行性进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PD吞咽障碍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晓白 刘璐 等 《中国针灸》 2017年37卷10期 1134-1140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慢性偏头痛是致残率高但关注度不足的一种神经功能障碍疾病.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中国传统的针刺疗法是一种疗效高、不良反应少的治疗方式.通过对1981年至2017年中国知网及PubMed数据库中针灸和偏头痛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探索针刺对慢性偏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旺标 李叶扬 《中华烧伤杂志》 2017年33卷5期 317-320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Integrin-linked kinase (ILK) has been found for twenty years,and it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汪立鑫 周岩冰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2016年24卷3期 179-18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肌肉减少是处于恶病质期癌症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之一。癌性恶病质下肌肉减少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在慢性炎症介导下出现的肌肉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通路异常。目前针对癌性恶病质肌肉减少的治疗主要包括激素治疗、营养支持、运动疗法和其他药物,但目前仍无法实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夏禹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0年14卷3期 175-179页ISTIC
【摘要】 轻型缺血性卒中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约占1/3。轻型缺血性卒中通常被认为是症状轻、恢复快、结局良好的一类疾病,所以极易被忽视。国内外多项研究均表明其卒中再发风险高,致残性强。为了更好地认识轻型缺血性卒中,本文对其定义、病因及危险因素、病因学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齐道达 丁宁 等 《国际呼吸杂志》 2020年40卷4期 313-316页ISTIC
【摘要】 心力衰竭(HF)患者常合并睡眠呼吸紊乱.目前有研究认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可促进HF的发生、发展,OSA引起的心功能恶化继而导致OSA向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SA)转变.并且,CSA也可认为是心功能加重到一定程度的代偿表现,然而这种代偿只在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敬胜 童卫东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2年15卷7期 758-760页MEDLINEISTICPKUCSCD
【摘要】 慢传输性便秘( STC)是常见的慢性顽固性便秘类型,临床症状顽固,综合的保守治疗往往效果不佳,临床滥用泻剂的现象较为普遍,但最终导致便秘的进行性加重,手术切除动力缓慢的结肠是目前最终的治疗选择.STC的病理生理机制至今不完全清楚,给临床防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白春宏 王莎莉 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0年32卷6期 580-58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探讨家兔脊髓损伤后肠道菌群移位和内毒血症的肠道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建立兔脊髓损伤性截瘫模型,12只家兔行脊髓损伤前后胃肠道电生理和压力测定.另外24只家兔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和实验组(18只),在无菌条件下,采集门静脉血进行内毒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宋志强 柯美云 等 《中华消化杂志》 2010年30卷10期 729-73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分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是否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评价80例FD患者[罗马Ⅲ标准,男∶女为22∶58,平均(44.2±14.6)岁]消化不良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分型,并行多种胃肠功能检查.结果 上腹痛综合征(EPS)...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姚裕家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8年23卷14期 1057-105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新生儿缺氧缺血所致的肾损害发病率较高,严重时可引起肾衰竭.缺氧缺血时肾小管上皮细胞能量供应障碍.细胞极性丧失所导致的骨架破坏、钙蛋白酶激活等均参与肾损害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分子机制.对围生期重度窒息缺氧的新生儿应早期监测肾功能.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董利 陈玉川 等 《法医学杂志》 2002年18卷1期 52-55,59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探讨电流损伤的发生机制及病理生理学改变,阐述电流的热效应与非热效应引起机体各器官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变化,揭示非热效应的选择性决定了远离触电点的脏器损伤,而临床上和法医实践中见到的损伤则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给临床清创带来困难,法医学实践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宋鸽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7年44卷2期 206-209页ISTIC
【摘要】 偏头痛是常见的特发性慢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疾病.其中慢性偏头痛是偏头痛最常见的致残并发症,其中约有8%的患者由发作性偏头痛转化而来.慢性偏头痛患者中,约26%的患者病情可在两年得到缓解.其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本文从下行疼痛调节网的功能...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海潮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7年16卷11期 829-832页ISTICCSCD
【摘要】 呼吸困难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尽相同的呼吸不适的主观感受,呼吸困难受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其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呼吸困难特征的3种常见类型分别是呼吸用力/费力、空气饥饿感和胸闷,同一患者可有多种机制参与.呼吸困难的病因主要包括...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静 吴雪芹 等 《白血病·淋巴瘤》 2017年26卷7期 429-431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提高对T细胞淋巴瘤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诊治认识.方法 对2例T细胞淋巴瘤合并AIHA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T细胞淋巴瘤合并AIHA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原则.结果 2例患者均以多发浅表淋...
【关键词】 淋巴瘤,T细胞;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理生理机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政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4年41卷4期 345-348页ISTIC
【摘要】 帕金森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由多因素参与,目前认为病因包括年龄、遗传,发病机制包括氧化应激损伤、兴奋性神经毒性、同型半胱氨酸、免疫炎性反应、线粒体功能缺陷及细胞凋亡及自噬作用等方面,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展开综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天琳 霍星 等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4年31卷12期 1057-1060页ISTICCA
【摘要】 谵妄的发病可能由多种因素所致,包括神经递质功能紊乱、异常的应激反应、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解剖学损害等.本文通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以了解谵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现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杨 陈伟庆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4年11卷5期 78-80,87页ISTIC
【摘要】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主要存在于循环系统中,胃肠道同样也有RAS成分的表达,且分布广泛.胃肠道的不同部位所含的RAS成分不同,这些成分主要涉及水电解质平衡、炎性反应、细胞增殖、纤维化、平滑肌功能调控等方面.本文重点介绍RAS在胃肠道的...
【关键词】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胃肠道;病理生理机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周伟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3年40卷3期 285-288页ISTIC
【摘要】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可涉及胃肠道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探讨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机制文献及报道较少,本文综述了自主神经病变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这其中主要涉及山梨醇/NADPH,一氧化氮(N0),非酯化脂肪酸,神经纤维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腾飞 《心脏杂志》 2012年24卷4期 544-545,548页ISTICCA
【摘要】 传统的心肾综合征(CRS)指慢性心力衰竭引起的进行性肾功能损害、利尿剂抵抗和心脏容量负荷过重,最终导致心力衰竭恶化的一系列病理变化.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CRS的定义范围得到大大扩展.CRS的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阐清,本文就近年CRS病理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敏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2012年35卷5期 450-453页ISTICCA
【摘要】 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为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所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尽管细胞免疫异常已被公认为AA发病机制中的主要环节,然仍有部分AA患者免疫抑制治疗无效.此类患者较之免疫抑制治疗有效者及同年龄正常人,其染色体端粒长度明显缩短且端粒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静 田鸣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年32卷1期 78-81页ISTICCA
【摘要】 背景 以往研究显示老年患者更易受到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的困扰,近年来随着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的增加,POCD的发生率随之增加,POCD是指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苏丽 刘流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9年9卷13期 2565-2568页ISTICCA
【摘要】 外伤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是目前临床上面临的一个较为常见的问题,而手术的操作过程更增加了的瘢痕发生率.虽然损伤后瘢痕的发生机制仍不清楚,但共同的结果都是产生严重的功能障碍.本文主要针对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机制,从病理生理、炎症介质、局部细胞因子的相...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车贤达 屈百鸣 等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3年17卷1期 22-26页ISTIC
【摘要】 探讨右房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起源及折返机制,为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提供指导.对阵发性房颤的病人用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EnSite3000)标测其驱动房颤的房性早搏(简称房早)的起源点、起始激动部位、房颤折返途径与传导方向.结果:7例右房...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孙沣 张涤生 《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 2003年30卷2期 104-106页ISTIC
【摘要】 原发性肢体淋巴水肿是国际公认的医学难题,对其病理和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研究从未间断.近来由于在原发性肢体淋巴水肿家系中VEGFC-R(FLT4)及FOXC2(MFH-1)的发现,使其分子机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介绍并总结了这一研究的进展情况.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