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207
- 21
- 1
- 74
- 13
- 5
- 5
- 4
- 44
- 10
- 5
- 5
- 4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梁玲君 李良松 《医学与哲学》 2023年44卷17期 77-80页 ISTICPKU
【摘要】 殷商时期凡事必卜,人们常通过占卜的形式卜问疾病状况,而饮食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故诸多卜辞中蕴含饮食与疾病的关系.对甲骨文中有关饮食与疾病的卜辞进行研究和考证,认为甲骨文是迄今可见最早记载关于饮食与疾病的文献,为后世食疗体系的建立奠定了一...
【中文期刊】 石开玉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34卷3期 595-598页 ISTIC
【摘要】 甲骨文中记载了疾耳、耳疠、耳鸣、听力障碍、疾鼻、鼻瘜肉、疾音等耳鼻喉科病种;记述了天帝(鬼神、先祖)作祟或恶梦致病、外伤致病、内外在环境因素致病等病因;另记载了行巫术、向作祟者祷告求其离开等治疗方法.这些记载反映了殷商时期耳鼻喉科医学发展的...
【中文期刊】 李良松 《中医正骨》 2012年24卷3期 43-45页 ISTIC
【摘要】 通过对133条甲骨文中有关骨伤卜辞的研究和考证,笔者认为甲骨文中的骨伤史料应是我国骨伤医学的最早文献记载,我国骨伤医学应起源于殷商时期.本文从甲骨中“骨”的释义、骨科疾病的病因、骨科疾病的种类与诊疗以及骨科病案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探释,...
【中文期刊】 何乃举 季清华 等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年26卷4期 621-624页 ISTIC
【摘要】 目的 中医有脑无理论,就象中医人知道自己有脑的生物体,却不知道脑的组织体是什么功能作为.面对现代西医学的挑战,中医人寻根问祖,原来自己的脑文化在秦汉前期被"历史断代文化"遗弃.中医人应该在中华文库中找回属于自己的脑文化.方法 去认读甲骨文时...
【中文期刊】 傅妤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8年14卷6期 464-465页 ISTICCSCDCA
【摘要】 <篇首> <黄帝内经>被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然而<黄帝内经>通贯天道、地道、人道,并包容自然、社会与生命之道,实为代表中华文化乃至人类文明之鸿篇巨制.孔安国序<尚书>以"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大道就是天道、地道、人...
【中文期刊】 聂广桥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28卷8期 40-42页
【摘要】 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记载了上古祖先在强大自然前的崇拜.这种自然崇拜反映了上古祖先心中对那种客观不存在的力量的幻想,这就是我们后代所谓的“神”.这些自然崇拜的过程也成为中国神话传说的源头.
【中文期刊】 冉庆欣 《中国信息界:e医疗》 2012年4期 29-29页
【摘要】 目前,随着医院和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的建设日益成熟,信息共享、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再次提上日程,如何将分布在各个医疗系统中的患者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和共享,是医院和区域医疗面临的难题之一。
【中文期刊】 何乃举 季清华 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年7卷10期 212-214页
【摘要】 细胞生物体是十九世纪在显微镜下发现的微观医学,成为当今现代医学生命之主流.但中医在上古天真时期的黄帝时代的甲骨文上,就刻录着细胞生物信息,并称细胞生物上产生的质为素质,构成植物细胞转化为动物细胞的生命体.在当代电子化世界里,素质转化神的生物...
【中文期刊】 赵晓明 宋芸 等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8卷2期 136-139页
【摘要】 通过对甲骨文与更古老刻画符号的比较,确证中国曾存在一个历史悠久绵长、内容博大精深、成就辉煌灿烂的薏苡文化.这个文化可追溯到河姆渡文化及更古老的文化中去.
【中文期刊】 赵晓明 乔永刚 等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7卷2期 124-130,133页
【摘要】 通过甲骨文形态的研究和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判定甲骨文"米","箕"是对薏苡果实(总苞)脱壳过程即远古舂取薏米仁的描述.发现夏商时代薏苡主要以粥和饭的形式消费.
【中文期刊】 赵晓明 宋芸 等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7卷3期 232-237,241页
【摘要】 通过对甲骨文和文献资料的深入研究发现:酒,彝酒即仪狄酒是薏苡粥发酵而成的醴,而酒是对这种醴过滤的产物,以后进一步发展为深发酵.这种食品早在夏代以前的母系社会就已发明.
【中文期刊】 赵晓明 乔永刚 等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7卷1期 33-37页
【摘要】 通过作物栽培学与文献资料和甲骨文的相互印证,研究了夏商时代薏苡的采集、筛选、脱壳的特点.
【中文期刊】 赵晓明 宋芸 等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6卷3期 244-248,254页
【摘要】 通过植物形态学与作物遗传学的研究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认定早在4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中华民族已认识到只在近代才建立的作物产量构成公式全部三因素即株数、粒数和粒重的关系,并用12个不同的甲骨文造型表示.
【中文期刊】 赵晓明 宋芸 等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6卷1期 42-47页
【摘要】 甲骨文"(秜)",是一个争议很大的字,由于从禾被公认为一种谷物,分歧主要在于双人偏旁.本文认为双人偏旁的上下排列根据金文的映象可隶定为(乙)或以,而(乙)或以通假是描述一种植物的种子.结合另一通假字"仁"的字义,双人偏旁可解为双果仁之植物,...
【中文期刊】 赵晓明 乔永刚 等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6卷2期 166-171页
【摘要】 通过植物形态学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认定甲骨文"(炎)"乃隶书苡,为薏苡野生种的文字形式,它与甲骨文"(粉)"即共同组成薏苡属的两个物种,并用"(吕)"即以字归类之.这是世界上首次关于栽培种和相应的野生种并进而提出生物属的文字记录.
【中文期刊】 赵晓明 乔永刚 等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6卷4期 360-364页
【摘要】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发现早在母系社会薏苡就被驯化成栽培作物,在夏商时代薏苡的栽培水平达到相当的高度,已掌握灌溉、圃种及移栽技术.
【中文期刊】 萧世民 萧红艳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26卷2期 8-10页
【摘要】 史有为先生的<叠用符刍议>认为中国人使用叠用符始于金文时代,并且考察了西周至汉代的使用情况.其实,叠用符的使用可以上推至商朝的甲骨文时代,汉代以后中国人还一直在使用它,直至现代社会,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使用的实例,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真可...
【中文期刊】 朱生玉 高飞 《医学与哲学》 2024年45卷3期 70-73页 ISTICPKU
【摘要】 甲骨文中保存了目前所见最早的医疾资料,引起了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中医学者的共同关注,产生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目前,关于甲骨文医疾资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甲骨文医疾资料数量、病症名称、致病原因、诊疗方法等几个方面;以往研究中存在释字不确、观...
【中文期刊】 黄剑浩 谢宇锋 等 《中医药导报》 2024年30卷6期 181-185页 ISTIC
【摘要】 基于太极图、甲骨文和《玄隐遗密》,介绍冯军对厥阴病实质的认识和乌梅丸的临证运用思路.首先从"尽、幽、丑、厥"的甲骨文字意考察厥阴病之"厥"乃为"阖升不利,正气上逆"的气化病变,再结合太极图及《玄隐遗密》的阴阳理论,归纳出厥阴病的五大病机特点...
【中文期刊】 王锦峰 闫思于 等 《中医文献杂志》 2024年42卷2期 40-42,51页
【摘要】 《医学启源》所载"语狂(已)(yǐ)乱"与"面赤(已)(yǐ)黄"两句,在《中藏经》中讹为"语狂目乱",于《灵枢经》中讹为"面赤目黄".通过《说文解字》及其系列笺注探源"(已)"当为"以",为象形字,指代薏苢(苡)仁,秦篆"(已)"字隶变为...
【中文期刊】 张涛 张丰聪 等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47卷1期 94-99,110页 ISTIC
【摘要】 汉字以形表义,属表意体系的文字,蕴含和反映出一定中国古代文化信息.结合汉字研究、考古成果、文献记载,分析"医""药""针"三字及其异体字的甲骨文、金文等早期形态,探讨其中所承载、蕴含的中医文化."医"繁体作"醫""毉","醫"之造字反映出中...
【中文期刊】 李剑波 李溆原 《新乡学院学报》 2023年40卷7期 55-57页
【摘要】 汉字从甲骨文至今,经历了多次的变革,隶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每一次变革,虽然有时代发展的需要,但更多的还是书写的因素促成.隶书的"蚕头"产生于"()"形弧线变横线的过程."()"形笔画收笔时顺势挑出,就形成了燕尾,而"()"形笔画又使...
【中文期刊】 梁玲君 李亚婧 等 《医学与哲学》 2020年41卷14期 70-72,76页 ISTICPKU
【摘要】 纵观古代疾病史料,关于传染病发病记载的文献资料当首推甲骨卜辞.通过对甲骨卜辞中关于传染病的疾病病名、传染病的特点、疾病发病原因以及防治措施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揭示了甲骨卜辞中已出现疾疫、疾蛔、疟疾等传染病名,说明甲骨卜辞中已经认识到传染病有流...
【中文期刊】 靳士英 靳朴 等 《现代医院》 2022年22卷2期 303-309页
【摘要】 1、桑科构树,古称榖,茎皮纤维为良好的造纸材料,木材轻软可作箍板,树汁可作糊料,皮可为衣.2、《名医别录》以楮实入药,主阴萎、水肿,皮间白汁疗癣,皮逐水利小便.唐医喜用穀,《千金要方》用穀白皮治膀胱石水,《千金翼方》以穀白皮切煎汁煮粥防治脚...
【中文期刊】 范崇峰 卞雅莉 《医学与哲学》 2019年40卷5期 61-63页 ISTICPKU
【摘要】 “病”是中医体系的核心概念,“病”概念的起源和发生体现了中医的疾病观.通过文献调查发现,上古时期人们对疾病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广”的字形描绘了疾病的形态,标志着“病”概念明确形成,《尚书》中“病”字已出现,并成为表示“病”...
【中文期刊】 秘红英 李红蓉 等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年37卷15期 3874-3876页 ISTICPKUCA
【摘要】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循环改变引起冠脉血流和心肌需求间的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损害,又称缺血性心脏病.胸闷、胸痛、气短、心悸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胸痹"、"猝心痛"、"真心痛"等病的范畴[1],其发病部位主要在心.冠心病心绞痛症状的描述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