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7
- 2
- 7
- 4
- 1
- 1
- 1
- 17
- 14
- 5
- 3
- 3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陈静 张佳宁 等 《中成药》 2024年46卷1期 315-31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研究山苍子精油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活性,并深入探究山苍子精油对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破坏以及毒力酶释放的影响.方法 通过最低抑菌浓度实验研究精油主要成分的抑菌活性;通过细胞表面疏水性实验、结晶紫染色法实验、DNA与RNA泄露实验、Anne...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牛钰杰 马来记 等 《中国美容医学》 2024年33卷8期 187-193页ISTICCA
【摘要】 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是人体皮肤上的常驻菌,是毛囊皮脂腺内的主要微生物.痤疮丙酸杆菌因与痤疮发病有关,使其变得"臭名昭著".然而,随着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以及代谢组学的发展,人们对痤疮丙酸杆菌有了新的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志强 王欢 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3年33卷11期 50-56页ISTIC
【摘要】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痤疮丙酸杆菌的耐药性及其生物膜成膜能力.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月长沙市第四医院皮肤科门诊诊治的114例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离出痤疮丙酸杆菌,通过琼脂稀释法检测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马英 刘晔 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年21卷6期 703-70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分析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形成与抗菌药物耐药的相关性.方法 从2019年1—6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痤疮患者皮损处分离、鉴定获得44株痤疮丙酸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18年标准判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宇甄 曾荣 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0年42卷3期 283-288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探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ALA-PDT)对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的作用.方法 在细胞爬片上培养构建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然后进行ALA-PDT处理.将实验分为不同光照剂量(50、100、200 J/cm2)的ALA-PDT组(ALA-PD...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宇甄 曾荣 等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0年36卷1期 3-7页ISTIC
【摘要】 目的:通过构建痤疮丙酸杆菌(P.acne)生物膜,探索其成膜规律.方法:体外构建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模型,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XTT细胞活力测定法动态检测生物膜在不同时间点(0、1、2、3、4、5、6、7、8、10、15和20 d)的结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齐显龙 孙东杰 等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7年23卷9期 756-758页ISTIC
【摘要】 目的: 检测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复发后分离菌株对常用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及其形成生物膜(biofilm,BF)的能力.方法: 肉汤稀释法测定两次复发后分离培养的痤疮丙酸杆菌标准株(NCTC 737)的M...
【关键词】 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齐显龙 孙东杰 等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7年23卷2期 126-128页ISTIC
【摘要】 目的:构建痤疮丙酸杆菌的生物膜,明确其生长特性,以期更加深入了解痤疮丙酸杆菌的致病机制.方法: 痤疮丙酸杆菌标准株及临床株分别接种厌氧肉汤,麦氏比浊法调整细菌浓度,接种96孔板,XTT法检测490 nm吸光值,取平均值判定最佳成膜细菌浓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裴璐 郑娜娜 等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4年57卷4期 302-30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探讨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诱导人原代角质形成细胞发生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构建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模型,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三维立体结构。将培养的人原代角质形成细胞分成3组: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仅加入0.01% DMSO...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蒙 郑娜娜 等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3年56卷10期 920-92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探讨DNaseⅠ对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的抑制效应。方法:构建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并给予DNaseⅠ处理,分为不同DNaseⅠ浓度组(0、5、10、20 U/ml)。采用四甲基氮盐法检测生物膜活力,结晶紫半定量法检测生物膜含量,激光共聚焦显...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宇甄 曾荣 等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2年55卷3期 208-21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探讨氨基酮戊酸(ALA)孵育不同时间对ALA光动力疗法(ALA-PDT)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效应的影响。方法:在预先放置细胞爬片的24孔和96孔细胞培养板中构建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使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生物膜的形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犹忠萍 曹碧兰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8年32卷12期 1459-146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痤疮丙酸杆菌是皮肤共生菌,在痤疮炎性皮损的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抑制或杀灭痤疮丙酸杆菌,能够有效控制及治疗痤疮.然而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痤疮丙酸杆菌对痤疮常用抗生素产生耐药.耐药菌株的存在使得痤疮患者抗生素疗效降低,甚至引起其他耐药细菌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宁如 吴绍熙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5年31卷3期 169-170页MEDLINEISTICCSCD
【摘要】 近来研究发现,由于痤疮丙酸杆菌深藏于毛囊皮脂腺内可形成一种生物膜,这种多糖钙架多聚体可形成一个保护性外骨架而构成物理性屏障,从而形成生物膜微环境,使体外有效的抗菌药物浓度达不到治疗作用.这种由痤疮丙酸杆菌分泌形成的生物膜即起到了此菌的免疫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羽侬 孙娅楠 等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4年17卷4期 226-230页ISTIC
【摘要】 寻常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皮脂分泌旺盛、毛囊角化过度、皮肤菌群失调和局部免疫炎症反应是寻常痤疮发生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对痤疮发生机制的研究成果包括:痤疮丙酸杆菌(C acnes)生物膜形成与体内毒力因子增强有关;C acnes多样...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罗丽棋 郑柳琪 等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4年31卷2期 142-146页
【摘要】 痤疮致病菌主要有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群体感应与细菌毒力因子的表达及生物膜的形成密切相关,是细菌存活的重要因素.目前已确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的群体感应系统的类型,但痤疮丙酸杆菌的群体感应类型尚存在争议.副作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孟昭成 王丽欣 等 《精准医学杂志》 2023年38卷4期 350-355页
【摘要】 目的 探讨松油烯-4-醇(T4O)和α-红没药醇(Bis)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痤疮丙酸杆菌(C.acnes)的协同抑菌作用.方法 采用微量棋盘稀释法测定 T4O、Bis 联用时上述两种实验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刘宇甄 导师:李岷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临床医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博士) 2020年
【摘要】
痤疮丙酸杆菌是痤疮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是痤疮炎症反应的重要因素。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形态在痤疮皮损中广泛存在。本研究将探讨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的耐药情况及其对人角质形成细胞的炎症反应应答的影响机制,主要分三大部分:
首先,利用痤疮丙酸...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高剑 导师:高天文 第四军医大学 临床医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博士) 2010年
【摘要】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Fatal bacterial granuloma after trauma,FBGT)是一种慢性致死性感染性疾病,绝大多数继发于轻微的面部皮肤外伤,1996年由我科高天文教授发现并命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
【关键词】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 ; 痤疮丙酸杆菌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川 杨志胤 等 《中华烧伤杂志》 2018年34卷9期 658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白色念珠菌耐药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其可较快适应不同的环境,并黏附在不同物体表面以生物膜的形式生长.生物膜的出现使得临床治疗白色念珠菌感染变得更加困难.生物膜内的白色念珠菌对各种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和氯己定等具有高度的抵抗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