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285
- 200
- 1
- 286
- 201
- 179
- 164
- 132
- 72
- 63
- 62
- 49
- 49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王若伊 宋珏娴 等 《中医杂志》 2018年59卷21期 1877-1879页ISTICPKUCSCD
【摘要】 从脏腑风湿理论出发探讨皮肤病病因病机,认为风寒湿邪为皮肤病始动因素,从肌表、肺表、胃肠表三种途径侵袭人体,伏于脏腑,每逢外感引动伏邪,风寒湿邪蕴阻肌表,化火化毒化燥,其中红色皮疹与风寒郁热有关,水疱渗出与寒湿束于胃肠有关,干燥皮疹与痰湿阻滞...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梁耀先 刘雪梅 等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12年28卷4期 301-30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探讨干细胞因子(SCF)和肥大细胞(MC)与慢性肾衰竭大鼠皮肤损害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36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模型组(n=18)用腺嘌呤灌胃诱发大鼠慢性肾衰竭,对照组(n=18)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分别于实...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小芳 杨春芬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0年03卷4期 243-24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篇首> 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又称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s),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tsutsugamushi)所致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类是主要的传染源,因通过恙虫幼虫(恙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才 《中国热带医学》 2009年9卷9期 1809-1810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 探讨近20年来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皮肤粘膜损害的临床变迁.方法 将118例IE分为1988~1997年53例(A组)和1998~2007年65例(B组),对其基础心脏病因、致病菌、皮肤粘膜损害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基础病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许诚 黄朝伟 《中国热带医学》 2009年9卷5期 873-874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 探讨近20年来感染性心内膜爽(IE)的皮肤粘膜损害的临床变迁.方法 将118例IE分为1988~1997年53例(A组)和1998~2007年65例(B组),对其基础心脏病因、致病茼、皮肤粘膜损害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基础病因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袁细伟 周蓉蓉 等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7年34卷6期 574-578页ISTICCSCD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适形放疗(3D-CRT)与调强放射治疗(IMRT)剂量学分布的优劣及对皮肤损害的影响.方法:70例接受早期乳腺癌保乳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依据术后放疗方式分为3D-CRT组(n=35)和IMRT组(n=35),处方剂...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良 成会荣 等 《职业与健康》 2012年28卷10期 1165-1168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探讨职业砷接触致皮肤病发生与尿中砷甲基化产物的关系.方法 选择偏远山区冶炼厂为研究现场,暴露组为91名工人,对照组58人.监测作业场所工作岗位中砷化合物浓度,进行健康监护体检和尿砷形态分析,计算3种砷化合物百分率及一、二级甲基化指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丹 沈斯瑶 等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2年15卷4期 538-539页ISTIC
【摘要】 目的 观察羟氯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皮疹的疗效.方法 选择87例SLE患者,随机分成羟氯喹组、非羟氯喹组.羟氧喹组49例,口服羟氯喹400mg,2次/d及醋酸泼尼松;非羟氯喹组38例,仪使用醋酸泼尼松治疗,疗程4周.结果 观察治疗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黄丽婵 卢柳岑 等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28卷20期 185-186页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标准化皮肤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放疗后皮肤损害修复的影响.方法:选取阳春市人民医院2015年3月至2017年11月接收治疗的乳腺癌放疗后皮肤损害患者56例进行临床研究,将之按照随机对照分组法分成观察组(28例),均给予标准化皮肤护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叶显凤 林惠珠 等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年17卷34期 4214-4215页ISTIC
【摘要】 目的 研究绿茶水加金霉素眼膏对临床肛周皮肤损害的疗效观察.方法 将50例入住ICU后因腹泻发生肛周皮肤损害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25例采用绿茶水清洁肛周皮肤待干后,使用金霉素眼膏外涂患处皮肤,对照组25例采用温水清洁肛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言 鲍达 等 《中国临床研究》 2011年24卷3期 257-257页ISTICCA
【摘要】 <篇首> 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是恶性淋巴瘤的一大类型,在中国恶性淋巴瘤中,NHL所占的比例远高于霍奇金病(HD).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浅表淋巴结肿大或形成结节肿块为最常见的首发临床表现;皮肤等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玲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年26卷34期 45-46页ISTIC
【摘要】 目的 观察一次性输液敷贴在固定小儿静脉留置针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将208例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108例和对照组100例,实验组采用输液器配送的一次性输液敷贴固定,留置针Y型分叉处另垫一张输液敷贴,外加自粘弹力绷带辅助固定,3 d后更换1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志伟 夏雅娟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0年27卷10期 937-939页ISTICCA
【摘要】 砷是一种常见的环境毒物,长期暴露于无机砷可以引起人体多个系统与器官的癌性与非癌效应,对砷病区居民的健康及经济的发展等造成严重的影响,闪此,地方性砷中毒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最常见的砷的毒性效应为皮肤损害,其对砷病区人群砷中毒状况的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赖燕 肖雄斌 等 《中国职业医学》 2010年37卷3期 235-237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分析职业性慢性砷中毒病例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临床病例统计及分析的方法总结病例特征.结果 94例砷中毒病例中,93例神经肌电图改变为周围神经源性损害,主要表现为乏力(81.9%)、四肢麻木(85.1%),符合轻度中毒性周围神经病;肝功能...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润英 韩冬梅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9年12卷2期 213页ISTIC
【摘要】 <篇首> 肺炎支原体(MP)是引起人类疾病的一种常见病原体,目前认为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随着近年来MP感染发病率不断上升,MP引起的肺外损害报道逐年增多[1].现对我科2003年2月-2007年3月收治的36例MP感染致皮肤损害患...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素珍 黄煜华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9年15卷19期 1852-1854页ISTIC
【摘要】 目的 探讨预防老年尿毒症患者会阴部皮肤损害的最佳护理方法.方法 将180例65岁以上的尿毒症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患者入院2 h内进行入院护理评估及会阴部皮肤损害的危险因素评估,对照组入院时只进行护理评估,对2组患者的会阴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罗永娟 温瑜 等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年24卷18期 23页ISTIC
【摘要】 目的 探讨以关节肌肉皮肤损害为主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6例以关节肌肉皮肤损害为主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给予了疼痛护理,基础护理,心理辅导,用药护理,饮食指导,健康教育,出院指导和随访.结果 6例患者治疗过程顺利,除2例失...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何春欢 卢少萍 等 《现代护理》 2007年13卷34期 3387-3388页ISTIC
【摘要】 <篇首> 老年人会阴部皮肤损害是老人的一种常见和多发皮肤病,其主要表现为会阴部、肛周及骶尾部皮肤发生红色红斑或白斑,局部瘙痒,如有细菌或霉菌感染可产生糜烂、溃疡和褥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邵霞 《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2005年11卷6期 520-521页ISTICCA
【摘要】 报告1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在使用大剂量MTX化疗后导致出现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儿的皮肤护理.我们通过对病人进行控制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力,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并根据皮肤损害的不同阶段、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保护皮肤,减少皮肤受压刺激、防止皮肤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黄柳青 曾夏杏 等 《现代护理》 2004年10卷11期 1019-1020页ISTIC
【摘要】 目的应用循证护理(EBN),探索糖尿病皮肤损害有效干预方法,减少残疾及死亡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方法通过临床评估确定护理诊断,查阅文献,选择最佳护理证据,制定护理干预措施.结果通过治疗及护理干预,22例糖尿病患者皮肤损害,显效21例,有效1...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毛越苹 曾凡钦 等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4年8卷1期 13-15页ISTICCA
【摘要】 目的了解抗皮肤基底膜带(BMZ)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循环中的存在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0例SLE患者血清抗BMZ抗体,并分析其与SLE的临床表现、免疫指标的相关性.结果47例(67%)SLE患...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侯彩妍 《现代护理》 2004年10卷5期 424-425页ISTIC
【摘要】 目的为研究白血病特异性及其它皮肤损害的鉴别处理及处理后效果.方法总结我院血液科1990~2002年确诊为白血病前后皮肤损害102例.结果就其皮损形态、分布部位、发生时间以及如何处理等进行讨论,分析.结论特异性与其它皮肤损害确立对于病人的治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蒋宇利 冯琳 等 《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3年3卷4期 271-272页ISTICCA
【摘要】 <篇首> 2002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式成立药品不良反应(ADR)机构后,全年度共收集上报的ADR有效报告表298份,其中涉及引起药物性皮肤损害的有110例,比例高达36.9%,为ADR报告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此将该年度本院收集的AD...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明 王慧霜 等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2年4卷3期 176-177页ISTICCSCD
【摘要】 异长春花碱治疗肺癌具有较好疗效,但因其对局部血管刺激性大,易致血管周围皮肤损害.1996年至2000年我院应用该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致皮肤损害3例,经应用地塞米松、透明质酸酶、普鲁卡因局部封闭3d,庆大霉素、654-2伤口换药以及紫外线照...
【关键词】 异长春花碱(诺维本,NVB)化疗;皮肤损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婷 孙洁 《实用护理杂志》 2002年18卷5期 64-64页ISTIC
【摘要】 <篇首> 2001年7月初,我科收治了1例伴有皮肤损害的艾滋病患者,由于采取了适宜的防护措施,很好地配合了临床确诊和治疗,报告如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邓荔 付倩丽 《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5年8期 20-21页
【摘要】 目的:观察纱块隔离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PCI)后穿刺口使用桡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中的应用,减少术后压迫止血器并发症之一局部皮肤损害[1]的发生。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4月经桡动脉行 PCI 术后,穿刺口使用桡动脉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顾盼盼 董传莉 等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4年20卷4期 446-451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探讨不完全性川崎病(IKD)患儿临床特点和冠状动脉损害(CAL)情况,以及其与完全性川崎病(CKD)患儿的差异。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蚌埠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92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
【关键词】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不完全性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覃江龙 卢亦波 等 《中国热带医学》 2020年20卷1期 77-80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 探讨伴发皮肤损害的HIV/AIDS患者的皮肤病理类型及其特点,为艾滋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无菌条件取伴有皮肤损害的HIV/AIDS患者的皮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通过HE、抗酸、过碘酸雪夫(PAS)和淀粉酶消化后过碘酸雪夫(D-...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孟一星 黄辉 等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1年15卷6期 374-378页ISTICCA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相关的皮肤损害已陆续被报道。本文总结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皮肤损害的类型及特点,并分析其病理机制、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以丰富临床医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认知,做到早期鉴别和治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家安 顾恒 等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0年38卷2期 120-121,132页ISTICCA
【摘要】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过程中,反复或长时间穿戴口罩、手套、防护服等防护用品有可能导致多种皮肤问题甚至皮肤伤害,如机械性损害、接触性皮炎、皮肤浸渍、痤疮样损害等.就此提出相关防治建议,供抗疫一线人员参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叶姝 《中国基层医药》 2020年27卷9期 1111-1115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探讨清热利湿方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中、重度痤疮患者疗效及对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选择宁波市中医院201...
【关键词】 寻常痤疮;清热利湿法;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月华 谷雨枫 等 《中国妇幼保健》 2020年35卷7期 1222-1224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研究长效抗菌材料JUC联合盆底功能锻炼对尿失禁老年女性排尿功能及皮肤损害的影响,为临床相关工作提供借鉴资料.方法 选取该院2018年9月-2019年8月诊治的尿失禁老年女性122例作为研究对象,遵照知情同意原则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文超 李勇 等 《中国公共卫生》 2013年29卷4期 573-57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探讨女性慢性低浓度砷(As)暴露者皮肤损害情况及与DNA氧化损伤的关系.方法 选择山西大同某村长期饮水型低As暴露女性54人(病例组)和经济水平相近的邻村女性18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当地水As及研究对象体内尿As水平;并测定...
【关键词】 低浓度砷(As)暴露;皮肤损害;8-羟基脱氧鸟苷(8-OHdG);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杜阿帅 杨京 等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3年21卷5期 354-358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探讨男性肝硬化患者面部皮肤损害的发生机制与性激素水平及肝功能等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同期50例有面部皮肤损害(蜘蛛痣、毛细血管扩张、特殊类型皮疹)的肝硬化患者为病例组,30例无面部皮肤损害的肝硬化患者为对照组,检测血清中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丁立 陈浩 等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0年25卷21期 1651-165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观察雷公藤总苷(TWP)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HSP)难治性皮肤紫癜的疗效,同时观察TwP预防HSP肾损害的作用.方法 67例单纯性皮肤紫癜患儿经一般治疗2周后皮疹仍反复发作,且无肾损伤患儿随机分为泼尼松治疗组32例(泼尼松1 mg·k...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曹黎明 秦玉明 等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0年25卷7期 531-53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评价平板运动试验对川崎病(KD)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T2100活动平板对本院2008年4月-2009年4月诊断为KD且存在冠状动脉损害的32例患儿进行平板运动试验.男27例,女5例;年龄4.5~14....
【关键词】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平板运动试验;冠状动脉损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曾军 陈兆鸿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9年24卷21期 1652-165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川崎病患儿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测定,探讨MMP-9与川崎病及其冠状动脉损害(CAL)发生的关系.方法 观察组为2005年1月-2006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23例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各抽取患儿外周静脉血...
【关键词】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冠状动脉损害;基质金属蛋白酶-9;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宝红 陈晓波 等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9年24卷1期 31-3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分析川崎病器官损害的临床表现,提高KD的诊断水平.方法 2000年1月-2007年10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202例KD患儿,行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胸部X线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脑电图、脑脊液、肠道、呼吸道病毒等检...
【关键词】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器官损害;儿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立健 韩波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年22卷1期 62-6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川崎病(KD)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儿童的急性血管炎综合征,目前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该病发病率已超过风湿热成为儿童期后天性心脏病的首位病因.冠状动脉损害是其严重并发症,可进一步导致心肌梗死、猝死及缺血性心脏病等后遗症.本文主要从KD冠状动脉损害的...
【关键词】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冠状动脉损害;病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