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356
- 87
- 51
- 6
- 259
- 179
- 9
- 6
- 6
- 131
- 53
- 47
- 36
- 33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黄亮 陈志良 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7年27卷4期 541-542,545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比较经皮给药制剂的利多卡因微乳制剂与酊剂的皮肤渗透能力.方法 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建立了利多卡因制剂的体外经皮渗透试验方法.结果 利多卡因微乳单位面积累积透皮量高于利多卡因乳膏和酊剂单位面积累积透皮量.结论 利多卡因微乳的体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静 王冬梅 等 《中草药》 2005年36卷8期 1254-125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随着近年来经皮给药制剂的迅猛发展,有着悠久历史的中药复方经皮给药制剂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主要从体外经皮渗透研究、在体经皮吸收研究、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等3个方面对近年来中药复方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行概述,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展望....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彩云 王卓娅 等 《中国美容医学》 2016年25卷12期 49-53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本实验研究防脱复合中药单体自微乳及其微乳凝胶剂,并对其理化性能、稳定性能进行评价。方法:筛选合适的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并采用水滴定法绘制伪三元相图,筛选最佳Km值,考察防脱复合中药单体自微乳及其微乳凝胶剂的平均粒径和稳定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娟玲 王英 等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5年9期 134-136页ISTICCSCDCA
【摘要】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是目前国内研究的热点,促透剂在处方中的合理应用及其评价方法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天然促透剂与合成促透剂在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处方设计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马建芳 罗华菲 等 《世界临床药物》 2012年33卷8期 496-502页ISTICCA
【摘要】 现代经皮给药制剂的概念、内涵和应用范围已突破传统的皮肤用药,它包括透皮给药系统(TDDS)和皮肤局部外用制剂,可以用于治疗全身性疾病或皮肤局部疾病.本文按剂型特点综述近年国外上市的多种经皮给药制剂产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肖玲 张蜀 等 《药学进展》 2011年35卷5期 212-219页ISTICCA
【摘要】 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性激素类药物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包括化学促渗技术以及新剂型技术在此方面的应用情况,旨在为性激素类药物经皮给药制剂的深度开发提供参考.经皮给药制剂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显著延长药物作用时间,为需长期用药尤其是性激素类药物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孙丽梅 周忠光 等 《中医药信息》 2010年27卷1期 20-22页ISTIC
【摘要】 目的:研究三种促透皮吸收剂即脂溶性氮酮、水溶性氮酮、二甲基亚砜对脂溶性基质脐中穴经皮给药制剂吸收的促透作用.方法:制备含不同浓度的促透皮吸收剂的脂溶性基质的制剂,将昆明小鼠脐部皮肤剥离,进行预处理,采用Franz扩散池体外透皮试验,于不同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庞凤华 曾亚仑 等 《中国医药导报》 2009年6卷6期 127-128页ISTICCA
【摘要】 本文对经皮给药制剂的应用研究及质量控制进行了总结分析,随着新方法、新技术及新辅料的不断涌现,经皮给药制剂将会呈现更加广阔的运用前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茂森 《内蒙古中医药》 2017年36卷3期 104-105页
【摘要】 目的:探讨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局部外敷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11月~2014年11月的乳腺增生患者128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采用口服乳核散结片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经皮...
【关键词】 乳腺增生;中药经皮给药制剂乳酥贴;乳核散结片;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熊鑫 宋志龙 等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5年21卷z2期 367-368页CA
【摘要】 目的:介绍微透析采样技术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方法:查阅近年表与之相关的文献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微透析采样技术能在微创的前提下,在体进行连续、定量的采样,突破了外用制剂药动学研究的局限.结论:微透析采样为经皮给药制剂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唐天平 《内蒙古中医药》 2014年33卷18期 63页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腹泻患儿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6例,两组都予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予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97.8%)明显高于对照组(87.0%)(P...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春光 陈宝明 等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3年23卷6期 30-32页CA
【摘要】 目的:探究复方中药超声波经皮给药方法治疗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慢性闭合性组织损伤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方法:选取黄柏、延胡索、芦荟、龙血竭、红花、羌活、伸筋草和桂枝配制复方中药超声波经皮给药制剂,通过超声波理疗仪治疗49例慢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结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夏裕发 褚克丹 等 《中医外治杂志》 2012年21卷1期 44-46页
【摘要】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因无“首过效应”、血药浓度稳定、毒副作用小、疗效好、使用方便等优点已成为药物制剂研究开发的热点之一.本文从中药经皮给药机理、特点、常用剂型3个方面,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研究为例,综述了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并简要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璐 刘立鹃 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10卷9期 159-160页
【摘要】 <篇首> 纳米药物是以尺寸在1~100nm 间的纳米级高分子微粒或微球、微囊为载体,以一定方式与药物结合在一起后制成的药物[1] ,也可以是直接将原料药物加工制成的纳米粒,具有缓释、靶向功能,稳定性好、副作用较少、对胃肠刺激小、生物利用度高等优...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静 《内蒙古中医药》 2010年29卷1期 128-132页
【摘要】 根据中医经络理论提出的经络穴位贴敷疗法具有药物的经皮吸收以及经络穴位效应的双重治疗特性,中药经皮给药(TTS)制剂结合中医的经络学理论,继承和发扬了中医药学的传统.中药经皮给药有多种剂型形式,且中草药资源丰富,毒副作用小,可成为TTS研究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苏璇 吴素香 《海峡药学》 2009年21卷9期 1-3页
【摘要】 综述了青藤碱新剂型的研究进展.为提高青藤碱的疗效和稳定性,降低毒性和副作用,减少给药次数,方便给药,近年研究开发了如经皮给药制剂、缓控释制剂等多种新剂型.青藤碱新剂型很有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谢光杰 邓启华 《内江科技》 2009年30卷9期 31-32页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经皮给药系统的舍叉、主要剂型与优缺点,经皮给药剥荆的研究方法与促进药物渗透方法的研究现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华生 朱庆文 等 《中医外治杂志》 2007年16卷3期 3-5页
【摘要】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由于其突出的特点越来越受到药剂工作者的关注,而开发适宜的符合中药特点的辅料是其关键.本文回顾了中药经皮给药制剂辅料的发展概况,并对其在中药经皮给药制剂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分析.随着新方法、新技术及新辅料的不断涌现,中药经皮给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胥云 庄桂霞 《中医外治杂志》 2005年14卷2期 6-7页
【摘要】 <篇首> 1中药经皮给药的优点药物被人体吸收主要有三个途径,即消化道、黏膜和皮肤.经皮给药是人体接受药物治疗的途径之一,主要是指药物有效成分通过皮肤吸收进入皮下组织和血液,直接治疗浅表疾病或经血液运送到全身,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强 吕志平 《中医外治杂志》 2004年13卷1期 31-33页
【摘要】 <篇首> 经皮给药系统,又称为经皮治疗系统,是指皮肤给药而起到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他具有超越一般给药系统的独特优点,可以绕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胃肠道的破坏,提供可预定的和较长的作用时间,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降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提高疗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钟华林 苏兰宜 等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1年13卷4期 191-192页
【摘要】 <篇首> 近年来有关经皮给药领域的研究十分活跃,文献报道很多,本文仅就影响经皮给药系统(TDDS)作用的因素及药物经皮渗透研究技术作一综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田璐 张蜀 等 《中国药房》 2012年23卷29期 2761-2764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为规范经皮给药制剂体外透皮扩散试验方法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文献,以接受液的选择为主要对象,综述经皮给药制剂体外透皮扩散试验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结果与结论:接受液的选择需考虑药物的理化性质及制剂处方组成.目前报道方法中存在的主要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宋雅梅 《中国药房》 2011年22卷15期 1431-1433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总结和展望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骨伤科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方法:查阅国内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结果:目前国内对中药经皮给药制剂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治疗病种和作用机制阐释、药物的筛选和有效成分的提取、基质配方研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潘宪伟 苏梅 等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24年41卷11期 1426-1436页ISTICCSCDCA
【摘要】 外用药物制剂具有复杂的药物递送途径,通常局部起效,辅料成分复杂,处方组成和制备工艺参数的微小差异就有可能导致产品出现不同的质量特性,从而影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近年来,体外透皮试验(in vitro permeation test,IVP...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殷连珍 李慧敏 等 《中南药学》 2024年22卷3期 741-747页ISTICCA
【摘要】 外用药物制剂具有复杂的药物递送途径,通常局部起效,辅料成分复杂,处方组成和制备工艺参数的微小差异就有可能导致产品的质量特性不同,从而影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体外释放试验(IVRT)可用于表征一个产品批次的稳态药物释放速率,表征某些工艺、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汤宏敏 郑丽娥 等 《中国药品标准》 2024年25卷2期 118-125页CA
【摘要】 通过梳理微透析(微灌注)技术的原理及特性,总结其在经皮给药制剂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关建议,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彩霞 王雪纯 等 《中国药房》 2022年33卷3期 372-377页ISTICPKUCA
【摘要】 中药新型外用制剂主要包括经皮给药制剂和经黏膜给药制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新型外用制剂在内科、妇科、儿科等疾病中的应用日趋广泛.本文通过对中药新型外用制剂技术(促透皮吸收方法、载体包封技术等)、中药新型外用制剂剂型(微针、凝胶剂、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薛雅琪 王著显 等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38卷11期 983-98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分子药剂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制剂作用规律与机理的学科,它可阐明经皮给药制剂的成型原理以及药物、基质、生物机体三者之间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影响制剂释药、经皮渗透行为的分子机制.近年来,分子药剂学在经皮给药制剂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通过对分子药剂学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宋怡 周州 等 《四川农业科技》 2023年8期 118-122页
【摘要】 中药经皮给药因避免肝、胃肠损伤的"首过效应"、患者可控制给药、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减少给药次数、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已成为现代制剂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皮肤的独特解剖位置和结构以及对大多数药物的相对不渗透性,导致经皮给药领域进展缓慢,并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马秀兰 韩佳琦 等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22年25卷6期 557-562页ISTICCA
【摘要】 经皮给药作为一种非侵入式药物递送方式,与传统的注射、口服等给药方式相比具有许多优势.皮肤外用局部麻醉剂不仅能缓解穿刺、针灸、活检等医疗手段引起的皮肤浅表创伤性疼痛,还能避免注射麻醉导致的注射部位疼痛,具有给药方便、安全性高等优点.近年来,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金媛媛 周栩妍 等 《吉林中医药》 2022年42卷12期 1477-1480页ISTIC
【摘要】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医者与患者对于药品如何降低药物刺激性,减少不良反应、用药次数和提高患者的用药顺应性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药物剂型的选择成为解决以上问题的的关键.经皮给药具有避免首过效应,减少不良反应、控制药物释放速率等优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宝宝 王微 等 《解放军药学学报》 2022年35卷5期 412-417页ISTICCA
【摘要】 经皮给药系统是药物经过皮肤吸收参与体循环的一种新型给药系统.自1980年以来,该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尚未完全发挥其替代口服和皮下注射给药的潜力.角质层的屏障特性和药物的渗透效果是限制其应用的主要因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晓琳 丁亮 等 《中国新药杂志》 2020年29卷23期 2683-268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局部皮肤外用制剂因其给药方式的特殊性,在进行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BE)研究时需根据药物本身的特点和作用部位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体内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方法、体内药效学(pha...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煜 马云淑 《西北药学杂志》 2021年36卷2期 324-329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对近年来的醇质体及其二次制剂在经皮给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进行综述.方法 查阅国内外关于醇质体及其二次制剂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醇质体是一种包封率高、渗透性好、皮肤安全性高的给药载体,醇质体的二次制剂可广泛用于抗真菌药、非甾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卢春颜 邱建永 等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21年16卷8期 41-43,47页
【摘要】 目的 探讨桂龙风湿巴布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白云医院和广东省第二中医院2019年1—12月进行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龚前飞 任静 等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1年36卷5期 339-345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随着现代科学与技术的长足进步,新辅料、新设备、新技术和新理论的不断涌现,抗生素的新剂型研究呈现出更广阔的前景,使得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更有效、更安全、更方便、更好地满足临床用药需求.本文综述了速释、缓控释、靶向、经皮给药途径及复方制剂在抗生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包家立 《中国药学杂志》 2008年43卷12期 881-886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综述经皮给药电穿孔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 脉冲形态、脉冲电压、脉冲时间、脉冲数、脉冲能量等是促进药物经皮渗透的主要因素.电脉冲促进药物经皮渗透的机制主要是依赖新孔道假设理论,脉冲能量转移到皮肤,皮肤出现局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宗建成 韩旻 等 《时珍国医国药》 2002年13卷10期 629-630页PKUCSCDCA
【摘要】 从基质、制备工艺、促进透皮吸收方法和透皮实验研究等几个方面对中药经皮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孝储 刘蒙 等 《武警医学院学报》 2011年20卷3期 227-230,248页ISTICCA
【摘要】 <篇首> 辣椒碱(capsaicin)是辣椒果实中一种极度辛辣的香草酰胺类生物碱,具有消炎镇痛、促进脂肪代谢、催泪催嚏等作用.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其独特的长效镇痛作用和镇痛机制.其作用机制不同于传统的中枢镇痛药(阿片类)和解热镇痛药(非甾类),主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肖树雄 林华庆 等 《中国药师》 2005年8卷12期 1046-1048页ISTICCA
【摘要】 <篇首> 中药制剂现代化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之一.近些年来,中药制剂的生产运用了一些新辅料、新技术、新工艺与新设备,如逆流萃取、透析法、超滤技术、喷雾干燥、无菌分装、冷冻干燥、微波灭菌与干燥、超细粉碎、固体分散、包合物、微型包囊等新工艺;发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