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31
- 2
- 1
- 20
- 6
- 5
- 2
- 2
- 15
- 11
- 8
- 7
- 5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徐曙东 陈弹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年34卷2期 191-192页ISTIC
【摘要】 [目的]比较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ITS)起搏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ITS)起搏组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ITS)起...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彭宇镇 龚浩 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2008年6卷6期 434-435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探索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需要置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加例,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58~81岁.21例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右室间隔部固定,19例采用被动固定电极心尖部固定.结果 主动电极与被动电极置入时起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继锋 王迎 等 《心电学杂志》 2009年28卷2期 81-83页
【摘要】 目的 观察右心室流出道主动固定电极和右心室心尖部被动电极体表起搏心电图的变化. 方法 比较右心室流出道主动固定电极(游离壁12例,间隔部16例)和右心室心尖部被动固定电极(20例)起搏心电图的QRS波群主波方向及时间,比较6个肢体导联上起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邢杨波 郭航远 等 《心电学杂志》 2009年28卷6期 403-405页
【摘要】 目的 比较心室主动固定电极(螺旋电极)与被动固定电极术后各参数的变化. 方法 将入选患者按植入电极分为螺旋电极组(n=50)和被动电极组(n=50).测定两组术中,术后1周.术后1、2、3、6个月在平静状态下起搏阈值、V波电压及阻抗. 结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贺翔 蒋靖波 等 《临床内科杂志》 2022年39卷10期 667-670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比较经股静脉植入主动固定电极与被动固定电极行临时心脏起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9年7月1日~2021年12月31日于我院经股静脉植入主动固定电极行临时心脏起搏的患者42例作为试验组,2012年9月1日~2019年6月30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蒋丽梦 戴振宇 等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1年35卷3期 201-205页ISTIC
【摘要】 起搏电极固定于心内膜时,对心肌产生局灶性损伤,在腔内电图上可记录到损伤电流,不同的起搏电极导线(主动、被动电极,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电极导线,无导线起搏器电极)、不同的植入部位(心房、心室肌、传导束)都有其特征性的损伤电流表现.根据其特征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菁 卢文杰 等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年44卷2期 389-392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RVA)和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和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原为心室起搏(VVI)心尖部起搏、现需更换起搏器的患者2例和心动过缓需安装起搏器的新患者33例,共35例.评估QRS波宽度、S-QR...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高洁 王晓群 等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7年44卷6期 360-364页ISTIC
【摘要】 目的:探讨心房起搏使用螺旋电极导线(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入选2015年11月至2016年6月在瑞金医院心脏科置入埋藏式人工心脏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共109例.根据心房电极导线的类型分为螺旋电极组(n=68)和被动固定电...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熊健 张燕一 等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8期 1008-1011,1015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的主动电极和右心室心尖部(RVA)的被动电极起搏的长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13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1001例。根据心室电极导线的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谢陈玲 宋晓蓉 等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3年10卷4期 101-102页ISTIC
【摘要】 目的 对比安置双腔起搏器患者植入右心房螺旋电极与翼状电极导线的起搏阈值.方法 60例安置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其中右心房植入Medtronic 5076-52螺旋电极导线30例(螺旋电极组),同期植入Medtronic IMK 49J...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秋菊 王冬梅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09年11卷3期 241-243页ISTIC
【摘要】 <篇首> 1958年世界上首例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用于临床,起搏器的发展经历了50多年的历程,起搏器的电极导线在材料、绝缘性能、形态、固定方式、起搏部位上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上由于被动固定电极导线有着到位容易,固定简单,价格较便宜等优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汪芳 张建军 等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6年20卷2期 151-152页ISTIC
【摘要】 目的比较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和被动电极导线应用结果,探索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59例,其中男20例、女39 例;年龄在 75.6 ±23.8(54~92) 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30...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罗汉秀 黄慧敏 等 《医疗装备》 2019年32卷2期 129-130页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电极连接方式对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医院接受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治疗的患者120例,按照选择连接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被动固定电极起搏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奕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4年4期 301-303页ISTIC
【摘要】 目的探讨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室电极植入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有症状的慢-快综合征需置入起搏器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45例,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B组45例,采用被动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江荣炎 吴桥 等 《安徽医学》 2013年34卷12期 1816-1818页ISTIC
【摘要】 目的 探讨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高位间隔部的定位方法及相关参数的变化.方法 将64例符合起搏器植入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施行主动固定电极右室高位室间隔部起搏(主动固定组)与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被动固定组),记录植入时间、曝光时间、QR...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傅春江 石伟彬 等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3年12卷3期 197-200页ISTIC
【摘要】 目的 探讨右室间隔部(Rvs)主动固定电极对植入永久起搏器的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入选78例植入永久起搏器的老年患者,分为RVS起搏组(实验组,植入主动固定电极,n=42)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对照组,植入被动固定电极,n=3...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文松海 李腾龙 等 《重庆医学》 2012年41卷34期 3639-3641页MEDLINEISTICCA
【摘要】 目的 探索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进行起搏的可行性和相关因素.方法 将70例符合起搏器植入Ⅰ类或Ⅱa 类适应证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施行主动固定电极右室流出道室间隔部起搏术(主动电极组)和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术(被动电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建军 李学文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2年12卷8期 1104-1106页ISTICCA
【摘要】 右心房因缺乏肌小梁结构,心肌平滑,故传统所使用的被动固定电极难以固定,而心耳部具有深凹的肌小梁,并呈囊袋状,有利于被动固定电极的放置与固定,且长时间起搏电极脱位率低;因此右心耳成为临床最常用的右心房起搏部位.但随着对生理性起搏追求的日渐深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覃兴航 周国庆 等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2年29卷4期 565-566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的急性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选择具有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25例,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0例,Ⅲ°房室传导阻滞15例,随机分为RVOT组(n=13)和RV...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俊 杨颖 等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年19卷5期 728-730页ISTIC
【摘要】 目的 分析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方法 将98例因房室传导阻滞需要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室间隔部起搏术简称主动电极组,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术简称被动电极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阿利 许岭平 等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年19卷2期 197-198页ISTIC
【摘要】 目的 评价主动固定电极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以及观察应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68例起搏适应证患者分为两组,第1组68例,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起搏(简称RVOT组),另1组100例,应用被动固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亮 李学文 等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年08卷12期 1513-1514页ISTIC
【摘要】 目的 比较主动固定电极(螺旋电极)与被动固定电极术后心室各参数的变化.方法 对30例接受被动固定电极及30例螺旋电极置入的病人,分别于置入时、术后1周、术后3个月在平静状态下测定起搏阈值及阻抗.结果 两组起搏阈值在置入后1周均较置入时升高(...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萍 石泉 等 《临床荟萃》 2009年24卷8期 683-685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评价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临床疗效和稳定性.方法 55例有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缓慢心律失常惠者随机分为2组,27例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主动固定电极组),28例采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卫玲 秦中胜 等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年7卷1期 100-101页ISTIC
【摘要】 <篇首> 于被动同定电极导线置人右室心尖部容易,且固定简单,价格较便宜,脱位率低,因此一直是目前国内起搏器置入时最常使用的导线.但少数患者因有其他的器质性心脏病或者有退行性病变,心肌纤维化的存在往往使心尖部位达不到理想的起搏阈值.常规右室心尖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应军 李雪山 等 《热带医学杂志》 2008年8卷7期 702-703,709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评价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 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一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另一组应用被动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观察电极置入时X线曝光时间和心电图QRS波宽度,电...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芦婷 李学文 等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年6卷2期 137-139页ISTIC
【摘要】 目的 探索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心脏起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将需要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6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30例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心房、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主动电极组),30例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房心耳部、右室心尖部起搏(被动电...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潘昌 胡作英 等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4年6期 7-8页
【摘要】 目的:评价主动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临床疗效和稳定性。方法110例有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随机分为主动电极组60例和被动电极组50例,主动电极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被动电极组采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心尖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炬 张鑫 等 《心电学杂志》 2010年29卷1期 22-23页
【摘要】 <篇首> 传统采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具有易操作、固定可靠、植入经验丰富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随着对心脏生理性起搏的深入研究和对心脏特殊部位起搏益处的认识,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主动同定螺旋电极行心脏特殊部位起搏.本文主要探讨应用主动固定电...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春霞 殷秋敏 等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 2008年5卷35期 88-89页
【摘要】 <篇首> 传统上采用被动固定电极右室心尖部起搏(RVA),其操作简单、容易固定.但其严重的缺点是改变了正常心脏的激动收缩顺序从而导致心脏组织、电学重塑及心脏收缩功能下降最终发生心力衰竭[1].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戴朝晖 刘启明 等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07年21卷6期 423-425页
【摘要】 目的:评价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心脏起搏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所采用的电极导线分为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组和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组,观察两组患者在植入术中及术后1个月、3个月起搏参数变化与并发症情况.结果:①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组(125例)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同祥 郝军强 等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10年32卷6期 448-450页
【摘要】 目的 观察主动电极在右心室起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65例,其中男29例,女36例,年龄41~85(69.6±18.8)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主动电极41例,其中,主动电极间隔组19例,电极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邢杨波 2009年全国疑难心律失常专题会议 2009年
【摘要】 目的:比较心室主动固定电极(螺旋电极)与被动固定电极术后各参数的变化. 方法:50例接受被动固定电极及50例螺旋电极置入的患者,分别于术中、术后1周、1,2、3、6个月在平静状态下测定起搏阈值、V波振幅及阻抗,两组对照分析. 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赖卫国 导师:方全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临床医学 内科学(硕士) 2008年
【摘要】 研究背景:起搏电极一直是起搏治疗最脆弱的环节,起搏器在其功能、大小以及寿命上的进展都是基于起搏电极的发展上的。目前起搏电极的主要问题仍围绕在优良的电学特性以及组织相容性上。高阻抗、小直径激素释放绝缘电极已经成为当前起搏电极的主流。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郝静 导师:毛家亮 上海交通大学 临床医学 临床医学(心血管内科)(硕士) 2008年
【摘要】 心脏起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是重要和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心脏起搏已不仅仅用于心动过缓的治疗,还能进一步改善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和生活质量,即提出了“生理性起搏”。生理性起搏使起搏节律及血流动力学效果最大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