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23
- 3
- 20
- 2
- 1
- 7
- 7
- 3
- 2
- 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王肇炎 《中华肿瘤杂志》 2013年35卷2期 158-160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分子靶向治疗开启了肿瘤诊疗个体化时代,它是在生物信息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循证医学为规范化肿瘤治疗创造了前提条件,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率先提出规范化治疗指...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沈林 《中医学报》 2014年6期 695-696页ISTICCA
【摘要】 清代程钟龄提出积聚从“初、中、末”三期论治,对后世癌肿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一传统中医治疗原则,成为中、西医灵活施治的共同法则;补虚旺脾与化瘀解毒是胃肠肿瘤的重要治法。“积聚”并不完全等同于现代医学的恶性肿瘤,包括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琪 郑怀林 《中医学报》 2010年25卷6期 1044-1045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探讨分子靶向治疗与中医抗肿瘤机理.方法:通过对"辩靶论治"与"辨证论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个体化治疗"与"三因制宜"等理论分析.结果与结论:"分子靶向治疗契合了中医所蕴含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并与中医药抗肿瘤有异曲同工之妙.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胡福田 《河南中医》 2010年30卷5期 427-428页ISTIC
【摘要】 <金匮要略>每篇篇首都标明:"辨……病脉证并治".告诫我们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同等重要,辨证论治是核心,辨病论治是关键.全书分别以主证、病因、痛机或主药给疾病命名,并以病机相类.证候相似或病位相近等作为分篇论治的原则,强调了辨病论治概念.方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谢美雪(Hsieh Mei-Hsueh) 导师:王小平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博士) 2014年
【摘要】 为深入探讨中医学中病与证的辨证关系,对中医学"同病异证异治"及"异病同证同治"进行比较研究.在系统整理有关"异病同证","异病同治","同病异证","同病异治"理论及临床应用的文献基础上,从整体观念、精气、阴阳五行理论及体质探讨"同病异证异...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薛如诗 导师:吴玉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硕士) 2011年
【摘要】 目的:恶性肿瘤逐渐成为我国常见病、多发病,肿瘤防治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预计2020年,全世界癌症新发病例将达到1500万例,死亡100万例,其中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回顾10余年来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小细胞...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戴慧文 导师:何赛萍 浙江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临床基础(硕士) 2010年
【摘要】 《伤寒论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临床著作,更为后世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奠定了基础.《伤寒论》中仅仅只有113方,却能治理万病,并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其原因是由于仲景的《伤寒论》中非常重视变异思维模式,主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建生 《中医杂志》 2011年52卷7期 558-561页ISTICPKUCSCD
【摘要】 概述病证结合模式下以病统证和以证统病两种诊疗形式,讨论了以病统证与同病异治/同病类治、以证统病与异病同治/异病类治的关系.重点论述呼吸系统疾病的以病统证和以证统病的诊疗形式,强调以证统病诊疗中同证同治中的差异,即证同而病因不同、证同而病位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秦亚莉 郭少珍 等 《河南中医》 2019年39卷7期 981-984页ISTIC
【摘要】 《黄帝内经》是同病异证思想的起源,《伤寒杂病论》中贯穿着同病异治的思想.明清时期,随着温病学说的出现,同病异证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整体观念是同病异证的理论渊源,体质是同病异证的形成基础.“病”反映的是机体病变的全过程,具有共性意义;“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陶兴 《河南中医》 2019年39卷4期 527-530页ISTIC
【摘要】 龚丽娟教授辨证论治慢性肾功能衰竭时重视原发病的辨识, 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把握其病机特点, 同时结合现代实验室检查及肾穿刺病理, 以中医的宏观辨证为主, 辅以现代医学的微观辨病, 以更全面地认识疾病, 诊治患者时做到既统一规范又兼顾个体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健 许明 等 《河南中医》 2017年37卷3期 433-435页ISTIC
【摘要】 古今医者从气、痰、风、火、虚、瘀不同致病因素对中风急性期的病机进行阐述总结,采用辨证论治的治疗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的“同病异治”思想.然而这些病理因素在致病过程中并非是单一的,而是互相影响、密切关联.临床上常见痰火互结、风火相煽、瘀痰阻滞、...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璇 徐天成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6年38卷3期 197-199页ISTIC
【摘要】 《伤寒论》六经一度被认为等同于《黄帝内经》之六经,随着研究的深入两者之间的异同及关联被逐步挖掘。本文以太阳经为例,从临床症候、对同病异治的理解2个方面阐述两者的异同,从侧面重新理解伤寒六经与传统经络辨证体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凯维 徐世杰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6年2期 100-102页ISTIC
【摘要】 本文浅析了罗元恺教授等诸家从肾论治排卵障碍性不孕的诊疗思路,初步总结了诸家治肾、排障、助孕的临床经验。通过探讨名家治验、分析诸家同病异治的思路及特色方药,以期为提高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疗效提供参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连新宝 赵明月 等 《湖南中医杂志》 2019年35卷3期 107-108页
【摘要】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名方桂枝汤的加减方,主要应用于治疗喘证,近现代医家扩大了其临床应用范围,将其应用于心系疾病、汗证、痞证的治疗,且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了药理研究,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诊疗思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明馨 《湖南中医杂志》 2019年35卷10期 94-95页
【摘要】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异病同治就是在此原则指导下产生的.《素问·五常政大论》谓:“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后世医家根据这一思想提出了“异病同证”“异病同治”的理论.陈士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贺立娟 潘博 《湖南中医杂志》 2018年34卷5期 32-34页
【摘要】 介绍潘敏求教授治疗三阴乳腺癌的临床经验.潘教授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肝气郁结、瘀毒互结、肝脾肾虚损,临床治疗重肝肾、重脾胃、重冲任、重气血、重平衡攻邪与扶正、重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同时同病异治,重视个体治疗,并重视医患沟通与交流,其以疏肝...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欧阳晟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0年13卷2期 274-275页ISTIC
【摘要】 <篇首> 中医强调,对同一种疾病根据其临床表现进行一对一的"辨证",然后再论治,因而会出现同病异治,这种传统医学的思想是古人几千年来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借鉴.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以关节软骨退变为特征,其中,膝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智勇 王向前 《河南中医》 2009年29卷1期 90-91页ISTIC
【摘要】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中医特色,通过参苓白术散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精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何兴廷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8年30卷3期 236页ISTIC
【摘要】 <篇首> 笔者通过近30年的中医临床工作,使所学的中医学理论得到较好的实践.认为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辩证地看待病与证的关系,既要看到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要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出现同一种证,治疗时可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邵柳彬 林素财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8年30卷6期 428,430页ISTIC
【摘要】 古今医家通过实践,发现阳明腑实、阴血津液内亏、瘀血阻滞阴分、湿热阻遏气机、虚阳浮越均可引起潮热,但因病因病机不同,治疗亦有差异.临床应审证求因,把握本质病机,发挥"辨证论治、同病异治"等中医特色.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邵元欣 王兴臣 《湖南中医杂志》 2017年33卷7期 112-113页
【摘要】 吴茱萸汤见于仲景《伤寒杂病论》,由吴茱萸、生姜、人参、大枣4味药组成.为治疗阴寒内盛、浊阴不降之阳明寒呕、少阴吐利和厥阴头痛而设,具有暖肝和胃、温中散寒之功,临床上运用此方治疗多种内科杂病皆可取得良效.“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均为辨病与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宏伟 《大家健康(中旬版)》 2014年2期 2-2,4页
【摘要】 目前治疗疾病的方法众多,但简单归纳主要是中西医结合。多数是将西医确诊的疾病,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的观点,将疾病所表现出的证候加以辩证,然后提出不同证候的基本治疗方法。不论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都要求对病情作深入地分析,然后根据病、证不同制定相应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白文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2年20卷12期 13-14页
【摘要】 目的:观察清胆和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87例经胃镜检查确诊的慢性胃炎患者(萎缩性胃炎经病理检查确诊),给予清胆和胃汤随症加减治疗,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清胆和胃汤治疗浅表性胃炎总有效率95.1%,治疗浅表-萎缩性胃炎总有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雷秋慧 《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 2011年02卷1期 68-68页
【摘要】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中医学的两个治疗原则,所谓同病异治即同一疾病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异病同治即不同疾病用同一方法治疗.这一原则是以病机的异用为主要依据的,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谨守机病,各有其属"之意.同一种病必须辩证分型,用不同的方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洪宇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年03卷4期 243页MEDLINE
【摘要】 半夏泻心汤,出自于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的名著<伤寒论>.是他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反复验证的经典名方.最初始自于小柴胡汤证误下而导致的心下痞证.小柴胡汤证误用下法后,误伤中阳,外邪乘机而人,寒热互结于中焦,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大枣、炙甘...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马学华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年03卷9期 330页MEDLINE
【摘要】 中医十分重视饮食宜忌,本文从中医理论出发,对经断前后诸证肝肾阴虚,肾阳亏虚两个证型,在饮食方面做到了辩证施护,真正体现了同病异治,取得了良好效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