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664
- 20
- 6
- 1009
- 227
- 91
- 49
- 37
- 197
- 191
- 140
- 134
- 130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付广威 桑希生 等 《中医药学报》 2025年53卷1期 1-6页ISTICCA
【摘要】 中医对黄疸的分类经历了辨病分类、辨病与辨症分类并行、辨证分类兴起并成为主体三个历史阶段.金元以前,中医辨治黄疸主要有以病为纲下的辨证论治以及单纯辨症两种方式;金元以后,黄疸的辨治逐渐脱离了疾病的主体,走向单纯的辨证论治.通过对黄疸辨治由辨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佳音 张振宇 等 《山东中医杂志》 2025年44卷3期 321-326页ISTIC
【摘要】 以下肢疼痛为切入点,系统地分析下肢疼痛的推拿诊疗要点,提出须辨识下肢疼痛的急危重症,严格排查下肢疼痛疾病的推拿禁忌证,施以精准推拿,兼顾安全性和有效性.将以辨病论治、辨证论治、病证结合为主的辨治原则和基于精准推拿理念的精点力学手法相结合,形...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俊壹 李柳 等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40卷10期 1136-1140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独立的医学体系和诊疗模式,在强调肿瘤综合治疗的现今,探索并构建一种中西医结合肿瘤诊疗新模式意义重大.传统中医治疗肿瘤重视整体观、治未病,具有整体调节机体、实现带瘤生存、预防复发转移等优势,但在现代医学背景下,其面临诊断不明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声 吴洁 等 《世界中医药》 2024年19卷9期 1307-1311页ISTICPKUCA
【摘要】 病证结合是孙桂芝教授治疗肿瘤病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辨证与辨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诊治,既照顾到整体,又注意到局部;辨证为先还是辨病为先在临床诊疗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二者互补.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弥补了中医诊疗方面的不足,辨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安 王汝佳 等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33卷6期 986-989页ISTIC
【摘要】 本文梳理辨证论治及辨病论证的源流脉络,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提出基于病证结合的支气管哮喘"辨病、辨期、辨证、辨体"防治体系,以哮喘核心病机为着眼点,以不同临床分期的阶段病机为落脚点,以达到缓解急性发作、改善疾病控制、调节禀赋体质、延缓疾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慕芝 谢志敏 等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48卷8期 942-947页ISTIC
【摘要】 [目的]构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e,pSS)中西医病证结合诊疗体系,为临床实践提供实用和规范的诊疗方案指导.[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归纳总结pSS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结合中西医诊治pSS现状及...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雪枫 康武林 等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40卷1期 224-229页ISTICCA
【摘要】 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是骨科临床常见且难治性疾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和体征,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四辨"即辨病(辨病因病机、发生、发展和预后)、辨证(辨中医证型)、辨位(辨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秀清 祁宝玉 等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3年33卷9期 834-836,863页ISTIC
【摘要】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古而有之,历年来是中医学论治疾病的有效途径.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古代眼科医家对外障眼病认识较多,侧重于辨病论治.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医眼科辨病辨证相结合的思维模式.祁宝玉教授指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主要体现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于泓洋 闫梓乔 等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18卷2期 260-263,294页ISTIC
【摘要】 脑瘤是常见肿瘤之一,发病率逐渐升高.由于其手术根治性低,血脑屏障限制了化疗或靶向药物的治疗作用,放疗疗效也受多重因素的限制,且存在严重不良反应,因而脑瘤的治疗是长期以来的临床难题.中医药方法在脑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中具有减毒增效、预防或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许博文 王贺平 等 《世界中医药》 2021年16卷20期 3078-3081页ISTICPKUCA
【摘要】 药对是中医药治疗肿瘤重要特色之一,以其组成精巧、加减灵活为著,同时可作为独立方药的运用,突显了中医专病专方的应用思维."先辨病、再辨证、佐以辨症,三位一体"是李杰教授的诊治特点,在病症结合的基础上,依据个体化病症的不同,善用药对治疗常见肿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郝爽 姚一博 等 《山东中医杂志》 2022年41卷10期 1092-1095页ISTIC
【摘要】 肛周坏死性筋膜炎若治疗不及时常常会引起脓毒血症、休克、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顾氏外科将其中医病名命名为"肛疽".总结陆金根团队运用顾氏外科特色的针对肛周坏死性筋膜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经验.从病机为本虚标实,亦即气阴不足为本、邪毒内蕴为标出发,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穆杰 冯全生 等 《环球中医药》 2022年15卷8期 1359-1362页ISTICCA
【摘要】 《伤寒论》作为中医四大经典,对中医诊断与治疗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六经辨证,根据《伤寒论》原文与体例分析其诊治体系,《伤寒论》并非独论辨证论治,而所论述的是一种由"辨病、辨证、辨症"三个层面内容的诊断体系及"类方、方、药"三个层面内容的论治体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泽 汪翔 等 《浙江中医杂志》 2022年57卷11期 827-828页ISTIC
【摘要】 目的:总结张仲景病证结合思想,以期更全面地掌握其诊断原则,拓展临床思维.方法:基于《伤寒杂病论》原文,从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两个方面对仲景病证结合思想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分析.结果:仲景在同病异证时以辨证为主,辨病因之外感内伤、病性之虚实寒热、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卢冬冬 陶晨凯 等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46卷4期 458-462页ISTIC
【摘要】 五脏气化是气血津液等基本生命物质生化、排泄的基础,人体组织器官正常运行赖于五脏气化对人体的调控.五脏气化对阴茎正常勃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五脏气化功能失调皆可致阳痿.具体而言,心气不足、心神失养、心阳不振可致阳痿,治宜益气养心,安养心神,振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苏珊珊 刘慧 等 《山东中医杂志》 2022年41卷7期 782-786页ISTIC
【摘要】 膜性肾病属中医学水肿范畴,米杰教授认为本病病因责之外邪袭表、饮食不节、久病劳倦及药物或毒物损伤;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瘀互结为标.临床治疗时注重辨病、辨证、辨体质合参,首辨标本,主张从虚、从湿、从瘀分型论治,同时配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冬妮 张秀丽 等 《世界中医药》 2020年15卷4期 617-622页ISTICPKUCA
【摘要】 乳腺癌为世界范围内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中国呈逐年升高的趋势,中医药在我国是乳腺癌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运用中医理论防治乳腺癌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临床实践运用辨证、辨病、辨体质相结合的“三辨”理论治疗乳腺癌,从多方位全面收集疾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檀倩倩 宋若会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2年34卷12期 2301-2305页
【摘要】 慢性咽干在临床常见且难治,西医常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中医则多"清热、养阴",但往往收效甚微.宋若会主任医师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安徽新安郑氏喉科流派工作室学术主要继承人、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及安徽省郑日新名老中医工作室学术主要继承人,长...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陶文娟 陈启亮 等 《天津中医药》 2021年38卷4期 409-413页ISTICCA
【摘要】 病证结合,因中、西医"病"的内涵不同,可分为传统病证结合及中西医病证结合.这两种病证结合模式虽有相同之处,但差异更为突出,体现在"病""辨病""辨病论治""辨证论治""疗效评价"和"应用范围"等若干个方面.通过梳理两者的"同"与"异",知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翘楚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6年4卷3期 221-224页SCIMEDLINEISTICCSCDCA
【摘要】 从中医临床科研思路与方法的角度,回顾历史,总结中医临床辨证与辨病结合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认为"证"的研究是中医临床研究中一项关键性的课题.近十几年来,西医学有关新发现疾病及其诊断方法的发展较快,而中医"证"的研究却进展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蒋健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5年3卷2期 85-87页SCIMEDLINEISTICCSCDCA
【摘要】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诊疗的核心,在现代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已逐渐暴露出许多不足.诸如临床存在无症可辨现象、缺乏客观标准与针对性、四诊手段存在局限性等等.而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不仅可弥补辨证论治的不足,还有利于扩大中医药治疗疾病的范畴,有利...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崔晨 耿琦 等 《世界中医药》 2017年12卷11期 2727-2730页ISTICPKUCA
【摘要】 从以芍药甘草汤为主治疗食管裂孔疝、胃黏膜脱垂症、肠鸣、反胃、帕金森病流涎案等脾胃病的临床验案出发,探讨基于现代医学疾病发病机制、基于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的辨病论治思维模式和方法的临床可行性.指出辨病论治是对辨证论治的补充;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许伟明 胡镜清 等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18卷5期 769-775页ISTICPKUCSCD
【摘要】 该文回顾、分析了当代西医病与中医证结合研究的主要进展及其相应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当代病证结合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辨证标准的研究,特定疾病的分型、分期、核心病机研究和证本质研究.其中,辨证标准的研究和疾病的分型、分期、核心病机研究多采用“以病统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罗超应 罗磐真 等 《医学争鸣》 2021年12卷1期 59-64页
【摘要】 有鉴于中医药学脏腑与病因学理论与现代认识的巨大差异与其辨证施治的有效性,从复杂性科学的角度对其认识方法的前因后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与探讨,认为中医药学认识方法始于“道法自然”与“取象比类”,通过“辨证施治”的“状态分析与处理”,建立了一套“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罗超应 罗磐真 等 《医学争鸣》 2021年12卷4期 5-12页
【摘要】 有鉴于美国《纽约时报》网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本该是中国的切尔诺贝利,却成了西方的滑铁卢"的观点与分析,在对COVID-19防治的有关事件,如特朗普对COVID-19防治的"独到解读"(宁可无药也反对用中医药,尽管有疫苗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潘雨婷 陈梦 等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31卷5期 397-399页
【摘要】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15%~25%的结直肠患者在确诊时即合并肝转移,另有15%~25%的患者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其中80%~90%的肝转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崔晨 耿琦 等 《世界中医药》 2015年7期 1037-1040页ISTICPKUCA
【摘要】 通过以救破汤为主治疗偏头痛验案举隅,分析救破汤方义、功效、剂量及其疗效特点、药物不良反应等,并介绍蒋健教授运用救破汤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经验、辨治思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会永 杨关林 《世界中医药》 2015年2期 223-226页ISTICPKUCA
【摘要】 崔尚志(1924—1989),辽宁名医,中西医结合的开拓者,活血化瘀研究的先驱者,毕生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的临床与研究。他参与研制了“冠心1号”等制剂,通过临床系列研究,总结其疗效规律,并率先开展动物实验研究,探讨中药制剂防治冠心病的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高斯 张小元 等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29卷11期 2044-2046页ISTIC
【摘要】 肛周脓肿是肛周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临床应紧扣其病因病机,综合考虑体质因素,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思想审病求因,突出分期个性化施治,重视饮食情志调摄,强调外治内服相结合,取得满意疗效,现将其加以整理总结,以飨同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钱静 于文娟 等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30卷3期 201-20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结合多年临床实践,探讨了该病的诊治思路:审因论证与辨病相结合,标本缓急、补虚泻实随证化裁,发挥中西二者所长、优势互补,以及重视心理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傅南琳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年25卷5期 905-907页ISTICPKUCA
【摘要】 孔昭遐教授、主任医师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全国名老中医、安徽省首届名中医,从事医疗、教学、科研50余载,学验俱丰.她善于接受新思想,应用新技术,主张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对疑难病证治疗常针药并用,内治与外治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范喜军 《中医药学刊》 2006年24卷2期 334-334页ISTICPKUCA
【摘要】 <篇首> 中医学本无病毒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记载,它属于中医黄疸、胁痛、鼓胀等范畴,传统中医肝病学的概念,包括了现代肝脏器官的疾病,更多地是指以中医藏象经络学说为基础的中医"肝"的机能失调所致的肝脏器官以外的全身性疾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戴淑青 苏莉 《中医药学刊》 2006年24卷10期 1902-1903页ISTICPKUCA
【摘要】 论述了血管性抑郁症的概念、诊断标准及发病机理,并提出血管性抑郁症属中医郁病的范畴,瘀血内积是郁病的重要病理环节,而血管性抑郁症与脑血管性疾病密切相关,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多有瘀血阻滞脑脉、经络,故瘀血积滞在血管性抑郁症发病过程中尤显重要,因而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丰哲 黄有荣 等 《医学与哲学》 2006年27卷4期 77-78页ISTICPKU
【摘要】 辨证与辨病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西医辨病又辨证,中医辨证又辨病,辨病与辨证是中医与西医都遵循的诊治过程,在临床中辩证运用中医与西医有利于中西医结合临床思路的建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牟慧琴 《医学与哲学》 2006年27卷1期 51,60页ISTICPKU
【摘要】 张仲景辩病结合辩证的辨证论治方法,与现代医学认识疾病的思想非常近似,通过比较现代医学认识疾病思想与张仲景疾病认识概念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的相似性,为研究<金匮要略>古代疾病与西医现代病的对应性结合、提高病证结合论治在临床的效验,有很大意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童舜华 《中医药学刊》 2005年23卷2期 321,329页ISTICPKUCA
【摘要】 对当代病证结合论治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内容包括:西医诊断疾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的结合;中西医辨病与辨证论治的结合;西医辨病论治与中医辨证论治的结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红 智荣 等 《中医药学刊》 2005年23卷3期 410-411页ISTICPKUCA
【摘要】 慢性肾脏疾病中医属"水肿"、"腰痛"、"虚劳"等不同范畴,证候总不外以虚为主,虚的基础上形成标实,病机属本虚标实、虚实错杂,关键为"虚、瘀、湿".然临床无症状者又不可拘泥于"症",此时应辨病与辨证相合、重视中药药理的作用,以弥补中医辨证之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丁跃玲 《辽宁中医杂志》 2005年32卷5期 412-413页ISTICPKUCA
【摘要】 祖国医学病证结合论治体系,渗透着极其丰富的现代科学内涵,它与现代前沿科学中个体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之间有极强的互补性和趋近特征.从辨病是医学个体化的前提,辨证是医学个体化的高度概括,病证的形成与个体易感性,辨证用药与个体化治疗等方面,探讨了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玮 《中医药学刊》 2005年23卷7期 1339-1340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观察辨证结合辨病治疗柯萨奇病毒性肝炎临床疗效和其病因病机特点,并与甲、戊型病毒性肝炎进行比较.方法:我们对30例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细胞损伤作了临床观察,并设30例甲型病毒性肝炎和30例戊型病毒性肝炎对照观察.结果:经辨证结合辨病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鲍平 孙立华 《中医药学刊》 2004年22卷7期 1317-1317页ISTICPKUCA
【摘要】 <篇首> 辨证的证,证据之意,是医者赖以作出正确诊断和治疗的各种证据,它不只是一个症状或一个综合征候群,而是概括了产生疾病的各方面因素和条件,这些因素结合着不同体质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证,虽然中医也有病的名称,如消渴、咳嗽等,但中医之认识疾病基本...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庆荣 赵世芬 《辽宁中医杂志》 2004年31卷9期 735-736页ISTICPKUCA
【摘要】 <篇首> 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大多数情况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辨病为纲,以辨证为目,以病统证,即一个西医病种以下分中医的若干个证型.这是目前为止绝大多数中西医结合专著或教课书所采用形式.临床实践运用则是在明确西医疾病诊断的基础上,根据每种病发生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