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903
- 62
- 21
- 746
- 49
- 17
- 12
- 12
- 380
- 221
- 98
- 67
- 34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易荣 《中国针灸》 2010年30卷8期 657-659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管遵惠教授在继承家学及前人经验基础上,致力于针法灸法研究,开拓创新,发展了热针疗法等特殊针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管氏针灸流派.本文着重介绍管遵惠老师针灸学术思想,从经络辨证经验、管氏针灸处方原则及取穴精要、管氏针刺手法、学术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综...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程海波 《中医杂志》 2021年62卷7期 564-567页ISTICPKUCSCD
【摘要】 阐释周仲瑛教授的“疫毒”学术思想.周仲瑛提出“疫为戾气”的观点和“新感引动伏邪”理论,以“疫毒”为病机辨证核心,确立疫病的辨治方法.认为疫毒是外感而来,兼夹六淫之邪侵犯人体后引动内伏之邪,可在体内化湿、生痰、致瘀、伤阴,与湿、热、寒、痰、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许孟月 王子雯 等 《中医杂志》 2021年62卷11期 939-942页ISTICPKUCSCD
【摘要】 总结冯宪章教授治疗银屑病血热证的经验.认为银屑病血热证与温病病因相通,传变规律相似,具有血热内郁、血瘀津伤的病机特点和发病急、传变快的传变特点,提出"卫气营血截断法"辨证治疗银屑病血热证的思路,强调未病先防,先证而治,邪正合治,偏重而治.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冯淬灵 《中医杂志》 2020年61卷17期 1498-1502页ISTICPKUCSCD
【摘要】 王琦教授认为失眠总病机为阴阳失交、营卫失和,自拟交合安魂汤以交合阴阳,调和营卫.总结失眠常见痰热交阻、瘀血阻滞、阴血亏虚、心胆不宁、肝郁血虚、肝胃不和、心肾不交七种证型,并依此辨证遣方用药.失眠最常见的体质是气郁质和血瘀质,提出临证以体质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丁雪艳 赵松佳 《中国针灸》 2020年40卷6期 648-651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方剑乔教授在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的基础上辨治脑鸣,首辨病位,次辨虚实,再别脏腑,从整体观念出发,结合针灸经络辨证,提出了"理气和血,清窍安神"的治疗原则.治疗时,病证相宜,根据发病部位和经络循行关系进行针灸,局部与远端取穴相互配合;巧用电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晓丹 郭素香 等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2年11卷4期 171-173页
【摘要】 咳嗽是儿童时期常见症状,其中慢性咳嗽因病因多样、缠绵难愈,常需反复就诊,给患儿及家长带来较大的生活及经济困扰。程燕教授以中西医结合辨治慢性咳嗽为专长,倡导西医辨咳嗽病因,中医辨咳嗽证候,两者结合提高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自...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海彬 周红光 等 《中医杂志》 2018年59卷9期 797-799页ISTICPKUCSCD
【摘要】 历经数千年临床实践,中医药抗肿瘤已成为当今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伤寒论》开辨证论治之先河,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观”,其中六经辨证以独特的辨证体系,将脏腑经络生理病理有机地联系起来,用以反映病位之所在、病性之所属、正虚与邪实,...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扬 何清湖 等 《中医杂志》 2018年59卷22期 1906-1909页ISTICPKUCSCD
【摘要】 熊继柏教授认为,中医临证的常见误区主要包括:诊断误区,如四诊不全、问诊缺乏技巧、排斥西医的诊断方法、单纯依据西医诊断;辨证误区,如不辨病直接辨证、忽视相似证型的鉴别、未辨病势遣方用药、理论理解片面、忽视整体观念;施治误区,如据西医的诊断结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佩江 贾玉聪 等 《中医杂志》 2018年59卷22期 1910-1914页ISTICPKUCSCD
【摘要】 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方证辨证、据证以选方,运用特异性症状指导辨证三个方面介绍李发枝临证辨证思维.强调准确辨证和精确用方是中医辨证论治取得疗效的关键,主张方证辨证中抓准特异性症状,进而寻求方证的高度一致,使病证和方药快速、有效结合,进而准确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冯瑞雪 张紫微 等 《中医杂志》 2017年58卷17期 1450-1452页ISTICPKUCSCD
【摘要】 总结李士懋“溯本求源、平脉辨证”学术观点为6个方面.1)论诊断重脉诊:创立了脉诊辨证大纲说、虚实脉诊大纲说、气血脉理大纲说,提出了脉诊新说;2)论三法重汗法:将辛温发汗法既用于治疗实寒证,也用于治疗虚寒证;3)论伤寒重阳虚:认为内伤阳虚证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仁智 吴迪炯 等 《中医杂志》 2017年58卷23期 1997-2000页ISTICPKUCSCD
【摘要】 介绍周郁鸿辨证辨体质相结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临床辨证紧抓肾虚为本,痰瘀为变的主要病机,再根据患者的年龄、形体特征、心理特征、饮食偏嗜、发病倾向、以及对环境的适应等因素,将患者体质分为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血瘀质.临证针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韩晓清 白仲艳 等 《中医杂志》 2017年58卷21期 1815-1817页ISTICPKUCSCD
【摘要】 李士懋教授运用平脉辨证思辨体系治疗痿痹病疗效突出,在寒证痿痹的临证思辨过程中首分虚实,以脉解症,以脉解舌,进而分析病机、确立治法和方药.虚寒者,脉多弦拘而弱或少力,治以扶正补虚为主,滋养脏腑为辅,可加大寒痉汤温补之品的剂量;实寒者,脉多弦拘...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莹莹 陈虹 等 《中医杂志》 2017年58卷20期 1724-1726页ISTICPKUCSCD
【摘要】 介绍程莘农针灸临床归经辨证诊断的经验.根据病在不同经络,表现为不同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以及不同经脉所属脏腑的功能障碍,提出循经归经辨证思想,即依据经脉的循行分布及其所联系的脏腑,对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判断其为某经或某经所联系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贾林霞 杨阳 等 《中医杂志》 2017年58卷19期 1638-1640页ISTICPKUCSCD
【摘要】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五脏六腑之“火”邪影响到肺亦令人咳.李士懋教授的平脉辨证思辨体系以脉象为主要依据,以脉为主线,首分虚实后辨虚火、实火、虚实夹杂犯肺的病因病机,以及主脉、五脏六腑之“火”致咳的兼脉.临证采用清热透散、滋阴升阳的治法,并注重归...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姚海强 崔红生 等 《中医杂志》 2016年57卷5期 375-378页ISTICPKUCSCD
【摘要】 以“辨体-辨病-辨证”模式为指导,结合临床具体案例,探讨王琦运用血府逐瘀汤的临床经验,从体质、疾病、证候多层次综合分析,来治疗血瘀体质患者或血瘀病证的失眠、郁证、脱发、黄褐斑、足部溃裂及阳痿等疾病,探讨其对于病机的认识以及遣方用药思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巴元明 余昪昪 《辽宁中医杂志》 2015年42卷1期 40-41页ISTICPKUCA
【摘要】 邵朝弟教授认为肾性水肿中医病机关键在脾肾亏虚,气滞血瘀.邵老运用自拟多法行水汤以健脾益肾、行气活血、利尿消肿辨治肾性水肿,具有标本兼治,多方法、多层次、多位点的特点,临床疗效显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唐峰 叶新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年30卷9期 3180-318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四妙丸为经典古方,组方立意独特,古代医家用之治疗湿热流注之筋骨疼痛,或两足痿软,或足膝红肿,下部湿疮,带下,以及湿热成痿诸症.叶新苗教授灵活运用古方四妙丸随证加味治疗包括痛风性关节炎、慢性盆腔炎、网状淋巴管炎、湿疹、慢性前列腺炎等各种疾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夏永良 陈珺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年30卷4期 1115-111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陈意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50余载,善于运用调肝之法治疗内科杂病,自谓之“调气派”,故遣药组方,对调理气机尤为重视.在长期的临床基础之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及诊疗经验.今整理其学术经验,以飨同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丽萍 裘辉 《辽宁中医杂志》 2015年42卷3期 476-478页ISTICPKUCA
【摘要】 裘昌林教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学验俱丰,尤其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疑难疾病,如重症肌无力、癫痫、帕金森病等.经过多年的临证,裘师认为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治疗为中医很好的切入点,本文针对PD伴发频率较高的便秘、出汗、睡眠障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缨 何煜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年30卷4期 1110-111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恶性淋巴瘤是常见的免疫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史奎钧教授认为其是因虚、痰、火引起的正虚邪实、痰毒结聚之症.史教授在临床治疗中注重辨病与辨证结合,以扶正固本配合化痰散结、清火解毒为治疗原则,根据数十年临床经验组建振元抑瘤方,临床上常取得满意疗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党民卿 王道坤 《辽宁中医杂志》 2015年42卷6期 1209-1210页ISTICPKUCA
【摘要】 王道坤教授认为胃癌的病因主要为脾胃虚弱、痰湿内生、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行血无力,则致气滞、痰凝、血瘀、湿毒互结脘腑,形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痼疾.治疗当以健脾益气、和胃化湿、消痰散结、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等为主,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同时改善患...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董幼祺 董继业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年30卷7期 2383-238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文章总结了小儿病毒性腹泻中医治疗的临床经验,并根据病因病机分析,将该病分为三型治疗.初期多见湿热困脾,中期多见湿热滞留、阴津已伤,后期多见伤阴及阴损及阳,并分别提出了清热利湿,清热育阴,育阴扶阳等治疗法则.止泻效果明显,为小儿病毒性腹泻的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世鹰 王万春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年30卷5期 1628-163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外科疾病病虽发于体表,但与人体阴阳、气血、脏腑、表里、寒热等密切相关.外科杂病往往病因复杂甚至无任何原因或诱因,发病机制大多尚未阐明,病程缠绵难愈,西医疗效不显,治疗颇为棘手.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及精华.临床上,喻文球教授常将辨病与辨证相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冯倩 裴瑞霞 《湖南中医杂志》 2021年37卷2期 30-32页
【摘要】 介绍裴瑞霞教授辨治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经验.裴教授认为本病多因肝气郁结、气机郁滞导致全身各脏腑功能失常,气血阴阳失衡而成.其临证善用"和法",根据临床经验将本病辨证分为5型,即肝郁脾虚、痰气凝结证,肝郁气滞、痰瘀互结证,肝郁化火、肝火旺盛证,肝...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甜甜 林以 等 《湖南中医杂志》 2021年37卷4期 17-20页
【摘要】 介绍肖长江教授从肝脾肾论治微血管性心绞痛(MVA)的经验.肖教授认为,MVA多与情志相关,其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临床辨证应以“心”为中心,脏腑辨证为主体,气血津液辨证为补充.肖教授坚持采用“双心”医学治疗模式,建立“国学病房”,倡导学习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金珊 孙悦 等 《湖南中医杂志》 2021年37卷4期 23-24页
【摘要】 介绍李志教授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RHF)的临床经验.李教授认为RHF多为心病日久反复迁延不愈,导致以正气亏虚为本,同时夹杂气、水、痰、瘀等诸多病理因素,病机错综复杂,以致恶性循环.治疗上多以调补五脏为基础,兼以活血、化痰、利水、行气等法,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丁琳 祁双林 等 《湖南中医杂志》 2021年37卷5期 40-42页
【摘要】 介绍孙克伟教授辨治胁痛的临床经验.孙教授认为胁痛的病位主要在肝胆,与脾、胃密切相关;其根本病机为肝络失和;治疗当以疏肝理气为本,肝脾同调为纲,运用疏肝理气、调节肝脾之法;临床多辨为气郁化火、湿热内蕴、瘀血内阻、肝郁脾虚四证以论治,同时结合肝...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瞿声甜 陈娜 等 《湖南中医杂志》 2021年37卷4期 37-39页
【摘要】 介绍胡学军教授运用“多维辨证”思维方法治疗疑难病证的经验.胡教授认为疑难病证的病因病机复杂,主张采用以“病、证、症”为主的多维辨证方法,制定治疗大法,同时兼顾体质、病势、气候、环境等因素,因势利导,顺自然之变,多维辨证,精准用药,综合治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江澄 林胜友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年29卷6期 1893-189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裘昌林教授临床选方用药,阴阳合和,动静相配,升降互动,常常双药并书,寓意两药之配伍应用.裘老“对药”的临床经验,能有效地指导临证处方用药,甚为珍贵.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锋 田媛媛 等 《中医杂志》 2014年55卷2期 106-109页ISTICPKUCSCD
【摘要】 总结熊大经鼻部“五度辨证”的思想.将鼻部由内至外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髓度、枢度、气度、血度、肉度,借以说明鼻的解剖、生理、病理及其与脏腑的关系,并用以指导临床治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何宽其 奚胜艳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年29卷7期 2240-224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文章总结了厦门大学医学院王彦晖教授治疗癌症的临床经验,突出了其善用重剂治疗癌症的特色.王彦晖教授认为,癌症本质上是实证,痰浊和瘀血贯穿于癌症病程的全过程,在癌症的病理病机中,痰瘀是相对不变的,而气滞、寒热、肺虚、脾虚、肾虚等病理病机则是可变...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尧尧 侯丽辉 等 《辽宁中医杂志》 2014年41卷6期 1144-1145页ISTICPKUCA
【摘要】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病因复杂、病机多端、病情较顽固的多系统、多环节、多靶点的临床表现高度异质性的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多发病于青春期和育龄期妇女.导师侯丽辉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三十余载,长期潜心于本病的研究,创新性提出了多囊卵巢综合征...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辨病-辨体-辨证"诊疗思路;经验探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华南 刘胜 等 《辽宁中医杂志》 2014年41卷6期 1113-1115页ISTICPKUCA
【摘要】 疾病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演变过程,任何疾病都处于发生、发展、转归的动态变化中.而不同的发展阶段,疾病自身所具有的病位、病性、病机、证候特点及病势趋向等特征各不相同.骨伤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同样遵循此原则.腰椎间盘突出症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施展 花宝金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年29卷5期 1518-1520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恶性胸腔积液是晚期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期及生活质量,文献报道国内外治疗本病的方法不少,但临床疗效不理想,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的特色及优势.文章从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等方面人手,尤其通过辨证要点的阐述及典型病案的剖析,深入具体的介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万春 张世鹰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年29卷9期 2843-284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文章对喻文球教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经验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联合外治疗法、借鉴现代研究进展、善用祛风引经药,活用虫类化瘀药、心理疏导、饮食调护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黄褐斑提供借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磊 冯全生 等 《辽宁中医杂志》 2014年41卷6期 1087-1089页ISTICPKUCA
【摘要】 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候分型目前仍存在较大的分歧,未形成系统化、规范化、客观化、可量化的辨证分型标准.笔者从专家经验辨证、中医计量诊断、微观辨证、数理统计学等方面探讨该病的证候特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何泽民 何勇强 《中医杂志》 2014年55卷8期 640-641,644页ISTICPKUCSCD
【摘要】 中医辨证存在多种思维定势,表现出局部性思维、片面性思维、定向思维、惯性思维等局限性.因循守旧的思维惰性,制约辨证的客观性和创新思维,导致辨证误诊.坚持辨证论治的特色和独立性,培养综合辨证思维,奠定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加强临床辨证思维训练和实...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董筠 《辽宁中医杂志》 2014年41卷12期 2549-2551页ISTICPKUCA
【摘要】 分析及总结周仲瑛教授对食道癌术后的中医辨证及治疗用药特点.将食道癌术后分初期、中期、末期,扶正祛邪始终贯传治疗的全过程,根据病情不同分期及辨证分型,正确处理扶正与祛邪的关系.总结周老治疗食道癌术后用药经验、常用药对.并例举3例典型病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于海艳 严石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年29卷5期 1509-151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文章对严石林教授治疗“面红、唇红、口干、口臭、牙痛、情绪急躁、月经提前、淋漓不尽,尿黄、舌尖暗红夹瘀点、苔黄干”等一派热象表现的女性病案进行分析、讨论,从初始诊断为肝胃郁热,次后辨证为气不摄血,久治疗效不佳,后按肾阳虚“寒火”上浮和下迫辨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鲍玺 温成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年29卷11期 3460-346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温成平教授从中医角度认为,荨麻疹发病多由感受风邪,侵袭肌表,致水湿、瘀血内停,产生伏邪,郁于皮肤,瘙痒益甚.治疗上以固表祛风、运脾除湿、活血化瘀、凉血解毒为主.用药上活用虫类及花类药,多能获得显著疗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