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39
- 5
- 4
- 19
- 12
- 8
- 7
- 1
- 19
- 6
- 6
- 5
- 4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白峥嵘 孙羽 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年28卷11期 1762-1766页ISTICPKUCA
【摘要】 背景:不习惯的运动使骨骼肌损伤,但可以产生一种减轻肌肉再损伤减轻疼痛的特定训练效果-肌肉记忆.目的:基于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病因,综述延迟性肌肉酸痛中骨骼肌记忆的存在及其可能机制,提出防治延迟性肌肉酸痛的新见解.方法:第一作者以"DOMS,Sk...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义义 傅博 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1年30卷11期 992-996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观察一次急性负重运动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16名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负重(30%体重)进行一次急性离心运动,包括5 min台阶试验和15次蹲起.分别于运动前,运动后即刻,运动后2h、4h、8h、12 h、24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夏义山 刘晓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年15卷11期 2055-2058页ISTICPKUCA
【摘要】 背景:不习惯强度的运动常导致运动性肌肉损伤,光生物调节治疗运动性肌肉损伤的研究存在不同的结果,且其治疗机制及其量效关系尚不清楚.目的:总结和分析光生物调节作用的机制以及光生物调节疗法治疗运动性肌肉损伤时的剂量、强度、波长等与效应之间的关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鹏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年15卷50期 9477-9480页ISTICPKUCA
【摘要】 背景:高水平快节奏的体育运动比赛中容易造成肌肉运动损伤,肌肉组织工程为其修复带来希望.目的:综述肌肉组织工程研究的现状,为运动性肌肉损伤组织工程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tissue engineering,anterior cruci...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许亚民 许嘉兴 等 《生命科学》 2025年37卷2期 170-185页ISTICCSCD
【摘要】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体育运动中,不适当的运动易引起损伤.其中,运动性肌肉损伤(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EIMD)是由于长时间或高强度的运动,导致肌肉收缩能力受损、出现氧化应激及炎症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海信 梁萍 《科技信息》 2009年11期 767-768页
【摘要】 运动性肌肉损伤是体育运动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运动性肌肉损伤的表现和机制进行了论逮,并提出了一些运动性肌肉损伤的治疗方法,为科学有效地治疗运动性肌肉损伤提供参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尚纬 董超 《当代体育科技》 2025年15卷4期 9-11,40页
【摘要】 目的:系统综述运动性肌肉损伤的治疗方法,旨在为运动性肌肉损伤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并基于此提出未来治疗方法研究的发展建议与展望.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在Web of Science、PubMed、PsycINFO、CNKI等数据库中,以关键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强 季煜钦 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年28卷35期 5732-5740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冷水浸泡恢复方法在浸泡水温、时长及深度等操作性指标上暂无统一方案,导致在骨骼肌运动性疲劳恢复疗效方面产生争议.文章以此分析不同因素下冷水浸泡对肌肉损伤、肌肉酸痛及肌力恢复的影响,以期探寻最佳的浸泡实施方案,从而为肌肉组织疲劳恢复提供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孟祥利 吕晓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年27卷32期 5132-5136页ISTICPKUCA
【摘要】 背景:运动性肌肉损伤在各种运动损伤类型中所占的比率最高,离心运动模式可能与其损伤程度相关,怎样有效利用骨骼肌离心收缩对全民健身和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不同的离心运动方式对运动性肌肉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将66只SD雄性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袁元 张国辉 等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年29卷3期 312-319页ISTICPKUCSCD
【摘要】 目的 对运动性肌肉损伤物理治疗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方法 检索从建库至2022年10月31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录的运动性肌肉损伤物理治疗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6.1.R3软件进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吕晓虹 高月 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年25卷14期 2280-2286页ISTICPKUCA
【摘要】 背景:运动性肌肉损伤是一般人群锻炼和专业人群体育训练中非常普遍的现象,轻者影响日常生活,重者制约运动技能的发展.目的:综述运动性肌肉损伤的核心机制,讨论基于损伤机制的磁共振影像学定量评价、治疗方法进展及尚未解决的问题.方法:第一作者以“ex...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丽 王亚茹 等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20年38卷6期 51-53页ISTICCA
【摘要】 近年来,国民对运动与健康的关注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体育锻炼.与此同时,过量运动与不良运动习惯导致的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也逐年升高.体内氧化应激和炎症水平升高与运动损伤的发生密切相关,运动期间适量补充抗氧化剂可以减轻氧化应激对身体的损害.樱...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华冰 董柔 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年13卷28期 5534-5538页ISTICPKUCA
【摘要】 背景:运动预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从而避免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发生.目前应用白细胞介素6和CK-MM评定骨骼肌微细损伤还较缺少实验性研究.目的:观察运动预处理对大鼠大强度离心运动后不同时相骨骼肌结构损伤及血液白细胞介素6、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苏全生 田野 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6年25卷2期 176-180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观察大鼠进行不同性质和强度的跑台运动后血液白细胞介素-6(IL-6)、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M)含量不同时相的变化,结合观察比目鱼肌超微结构的改变,探讨各指标与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关系.方法: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72只,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段立公 李国平 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1年20卷2期 167-170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采用重复跑跳运动模型,利用图像分析的方法对结蛋白和波形蛋白表达进行量化,并结合肌肉组织病理、超微结构的变化,对运动性肌肉损伤和再生的病理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实验中发现肌肉损伤和再生的病理周期约为3-4周,这种周期特点与肌肉本身性质有关.在重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彭朋 薄海 等 《武警医学》 2013年24卷2期 97-100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探讨肌红蛋白(myoglobin,Mb)基因第2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A79G)与运动性肌肉损伤的关系.方法 85名武警战士进行一次大强度负重运动,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活性的时程变化;聚合酶链反应-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莹 蔡航 等 《武警医学》 2011年22卷10期 836-838,841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对军训肌肉运动性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军训肌肉损伤6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PHILIPS公司生产HD1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高频变频探头L12-5,频率5~12 MHz,取合适体位,在病变部位行纵、横等多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邓文骞 王璐 等 《现代预防医学》 2014年41卷18期 3369-3372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 了解低氧预处理对离心跑台运动所致的大鼠比目鱼肌运动性肌肉损伤发生发展的作用.方法 将96只健康、体重(197±26)g的雌性SD大鼠按体重配对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离心跑台运动组(EE)、缺氧预处理+离心跑台运动组(HCP)3...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贾奇 《现代食品》 2025年16期 91-93页
【摘要】 排球运动作为典型的高强度间歇性竞技项目,其能量代谢特征表现为磷酸原系统与糖酵解系统的交替供能模式,导致运动员赛后普遍存在肌糖原耗竭、运动性肌肉损伤及氧化应激积累等生理挑战.在职业赛事密集化发展趋势下,传统被动恢复模式难以满足运动员连续竞赛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夏志 第四届(2016)全国运动生理与生物化学学术会议 2016年
【摘要】 研究目的:抗阻运动多同时包括骨骼肌向心与离心收缩两个时相,尽管以离心收缩为主的抗阻运动可对神经肌肉适应产生更显著的刺激,但亦更易导致运动性肌肉损伤的发生。此类微细损伤常表现为肌肉僵硬、关节ROM 下降、肿胀、DOMS 及肌酸激酶等某些血清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永峰 韩勇 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0年16卷6期 224-226,230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两种力竭运动大鼠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的影响,为减轻运动性肌肉损伤寻找有效的方法.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5组,各10只:安静对照组、一次性力竭运动组、多次力竭运动组、服药+一次性力竭运动组、服药+多次力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雷 汪黎明 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年13卷15期 2960-2964页ISTICPKUCA
【摘要】 初次进行离心运动容易引起运动性肌肉损伤,但是间隔一定时间重复相同的离心运动后肌肉损伤明显减轻的现象被认为是肌肉适应的结果,也被称作运动的重复效应或保护效应.很多因素可以影响到剑复效应的效果,其中初次训练损伤恢复期的训练,小负荷量与强度的预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大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年13卷24期 4750-4753页ISTICPKUCA
【摘要】 等速肌力测试和训练技术是一项用于肌肉功能评定和肌肉功能训练的新实用技术.研究已经证实通过等速肌力测试,可对肌肉功能进行定量和客观的评价,可用于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诊断和康复治疗.文章阐明等速技术的概念和特点,并通过文献查阅的方法分析国外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彭朋 薄海 等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1年06卷4期 355-357,360页ISTIC
【摘要】 <篇首> 肌酸激酶(CK)是血清中最重要的肌肉酶,是肌肉损伤特异性标志物,对于参训者机能状态评定、训练负荷监控、运动性肌肉损伤和运动性疲劳的防治以及潜在肌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CK在临床医学、运动医学和竞技体育中广泛应用,但在军事训练领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袁元 张宏 等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3年14卷6期 29-33页
【摘要】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在骨骼肌疾病中发病率较高,表现为运动后肌细胞的微细损伤,微结构的形态改变是肌肉损伤的直接证据.本文将通过骨骼肌微结构的形态学改变来探讨临床常用康复治疗方法对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治疗效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栋 王欣 等 《现代医药卫生》 2022年38卷15期 2588-2593页
【摘要】 人体在进行非习惯性运动后容易造成肌肉损伤,肌肉损伤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修复.在分子水平方面,肌纤维由成肌细胞(卫星细胞)增殖分化,融合成肌管而形成.有相关研究报道,Lrtm1基因可能参与膈肌的形成,而膈肌是典型的骨骼肌.因此,该文推测Lrtm...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于新凯 左群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2年31卷10期 923-925,91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尽管运动性骨骼肌损伤(Exercise-induced Skeletal Muscle Injury)和修复一直是运动医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骨骼肌损伤后再生修复过程中的许多机制性问题并未解决.卫星细胞的发现推动了骨骼肌再生研究的飞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慧娟 张林霞 《中国全科医学》 2012年15卷8期 915-916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 总结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1年8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确诊的17例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 17例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患者中同时存在感染者11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常辉 李文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年14卷50期 9417-9420页ISTICPKUCA
【摘要】 背景:在骨骼肌胞浆内,Ca2+是神经兴奋和肌肉收缩之间的重要偶联因子,控制着肌肉收缩的启动和舒张的终止,对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与细胞内钙稳态的变化紧密相关.目的:研究近年来骨骼肌细胞内钙调控机制的研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鑫 马建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8年27卷3期 386-38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篇首> 收集查阅了2000年~2006年国内外关于延迟性肌肉酸痛症(DOMS)(也有学者称其为运动性肌肉损伤,EIMD)的相关文献报道,依据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原理,对于运动性肌肉损伤或者延迟性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薛刚 黄昌林 等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5年30卷9期 850-85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探讨大鼠骨骼肌对中等负荷耐力训练的适应性变化.方法 40只雄性Wistar大鼠进行上坡跑中等负荷运动,观察不同训练阶段大鼠比目鱼肌的超微结构和IGF-1表达的变化.结果组织病理学观察示大鼠比目鱼肌发生了运动性肌肉损伤,且在第3周时损伤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刘晓光 导师:骆清铭 华中科技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博士) 2009年
【摘要】 运动性肌肉损伤是指由不习惯运动,特别是大强度离心运动所诱发的骨骼肌微损伤,人体发生运动性肌肉损伤时,会有延迟出现的肌肉酸痛,因此人体的运动性肌肉损伤也称为延迟性肌肉酸痛。延迟性肌肉酸痛是运动训练过程中常常发生的现象,目前还没有真正有效的治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何海燕 导师:赵斌 河北师范大学 临床医学 运动人体科学(硕士) 2002年
【摘要】 目的:该实验旨在研究中药创愈膏对于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效果,探讨用锐性不完全切割的方法建立损伤模型的可行性以及中医外治法的作用机理,对组织学病理改变及修复过程的影响.结论:该文所用锐性不完全切割的方法制作开放性损伤模型,损伤较重,模型制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彭朋 薄海 等 《武警医学》 2016年27卷3期 268-271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训练方式对武警战士血浆肌酸激酶(CK)和血浆游离DNA(cf-DNA)的影响,探寻军事训练过程中早期诊断运动性疲劳和运动性肌肉损伤的敏感标志物.方法 45名某部队武警战士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有氧训练组(5 krn跑)、向心力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熊群 闻五洲 等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3年8卷2期 176-178页ISTIC
【摘要】 <篇首> 军事训练伤是军事训练直接导致参训人员组织器官功能障碍或病理改变,简称"军训伤"[1] .运动性免疫抑制、过度训练综合征以及运动性肌肉损伤等训练相关病症是困扰战士军事体能训练的顽疾,也是运动医学界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军事训练伤直接影响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金娟 刘英杰 等 《体育科学研究》 2016年20卷3期 61-65页
【摘要】 为了探寻肌肉卫星细胞在运动性肌肉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对肌肉卫星细胞异质性、不对称分裂及卫星细胞信号通路等知识进行了综述。讨论了肌肉卫星细胞自我更新机制及功能调控过程,探讨了体育运动对卫星细胞增殖、分化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以干细胞技术为基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陶枫 曾伟 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4年23期 120-120,122页
【摘要】 目的:分析运动性肌肉软组织损伤各种类型的超声表现,总结和提高超声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肌肉损伤患者的超声表现,总结并归纳损伤的类型及其声像图特征。结果单纯肌肉损伤18例,单纯肌间血肿51例,肌肉部分撕裂合并血肿55例,肌肉完全撕裂...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甘桂芳 邵春海 等 《体育科研》 2013年34卷3期 61-66页
【摘要】 在了解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和诊断方法的基础上,从恢复糖原储备、修复肌肉损伤、维持内环境稳定以及改善氧化应激几方面对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营养学手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旨在为科学训练和疲劳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便帮助运动员更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立靖 李国平 等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年34卷4期 68-71页
【摘要】 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力竭运动组,后者又分为运动后即刻、2、6、12、24、48和72小时组,测定钙蛋白酶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运动后,CANP Ⅱ活性显著升高,与运动性肌肉损伤关系密切.而CANP Ⅰ活性的变化在肌肉损伤之前,可能与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穆雪梅 段立公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年17卷5期 39-42页
【摘要】 研究发现,剧烈运动可以引起血浆中IL-6浓度大幅升高,而这些增加的IL-6绝大部分来自运动着的骨骼肌,运动引起的IL6的增加与运动的强度及运动持续的时间有关[2][14][28].丹麦科学家曾认为血浆中的IL-6增加同运动性肌肉损伤有很大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