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45
- 4
- 1
- 50
- 45
- 16
- 6
- 5
- 30
- 25
- 19
- 19
- 18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张健煜 唐逸 等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9年18卷2期 189-19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作为一个新的预测因子,可以为脑卒中防控、风险分层、高危人群筛查提供更加精准的监测指标,故深入探索其理想水平与调控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现围绕不稳定性斑块的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岳萍 马小董 等 《中国基层医药》 2021年28卷7期 965-968页ISTICCA
【摘要】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稳定性,探讨其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海盐县人民医院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常规超声检查诊断为颈动脉斑块患者100例为观察对象,根据卒中发生情况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6...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白 惠品晶 等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5年31卷1期 84-87页ISTICPKUCSCD
【摘要】 目的 研究CD40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颈动脉易损斑块及稳定斑块中的表达,探讨CD40与MMPs表达的相关性及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可能机制.方法 收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的粥样硬化斑块标本32例次,根据术前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龙涛 郑广娟 等 《中国中药杂志》 2014年39卷6期 1115-1119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观察具有解毒作用的中药虎杖提取物配伍活血化瘀中药山楂提取物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其斑块稳定性相关血清学指标的干预作用,并观察其安全性,为具有解毒活血作用的中药提取物配伍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杜爱玲 赵海港 等 《现代预防医学》 2014年41卷13期 2491-2494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不同性质颈动脉斑块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之间的关系,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MMP-9水平在脑梗死发生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113例急性脑梗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国华 王春光 等 《中医杂志》 2012年53卷20期 1753-1755页ISTICPKUCSCD
【摘要】 目的 探讨复方三七当归制剂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及其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将104例CAS患者随机分为复方组39例、他汀组34例及对照组31例,分别应用复方三七当归粉剂、阿托伐他汀片及安慰剂治疗1年;应用高分辨率超声观察治疗前后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乔锋利 刘美含 等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年38卷2期 356-359,封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通过超声造影技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血流灌注情况,分析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增强程度与临床症状的关系,全面评价斑块的稳定性.方法:选择于本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患者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58例,对67个斑块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俊山 姜建东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6年5卷1期 104-10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篇首>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常见病因.在西方国家,因颈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缺血性卒中占19%~35%[1].Rothwell等[2]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致颈动脉狭窄继发远端血流量减少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并不高,提示动脉狭窄程度不再是单一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建梅 王秋霜 等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7年17卷2期 280-282,330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技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临床价值,为动脉粥样硬化诊断准确性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实时超声造影检查的回声图像特点将该院53例(59个斑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分为软斑组(24个)、混合斑组(18个)、硬斑组(17个...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翁萍 任静 等 《中国临床研究》 2017年30卷4期 495-497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超声造影技术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进行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1月就诊并采用超声造影和核磁共振(MRI)行颈动脉斑块检测的17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评价超声造影在老年脑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洪娟 刘运海 等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7年44卷3期 261-265页ISTIC
【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常德市汉族居民颈动脉粥样硬化(GAS)斑块稳定性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部就诊和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符合入组标准的对象794例,将人组对象分为稳定斑块组(353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晶 赵武 等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6年16卷13期 2541-2543,2592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对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3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单纯急性脑梗死患者61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董亚贤 尧慧燕 等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5年23卷7期 717-721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牲的危险因素.方法 17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经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查确定有颈动脉斑块.根据斑块的磁共振成像影像学特征将病人分为稳定性斑块组和不稳定性斑块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武晓玲 于红霞 等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年15卷23期 4424-4426,4430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普罗布考治疗对兔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及血液流场改变.方法:选取清洁级日本大耳白兔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实验组、对照组,每组10只,复制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照组按照阿托伐他汀钙10 mg/(kg·d)...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荣伟 樊雪强 等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5年22卷4期 434-438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斑块特征并探讨内脏脂肪素(visfatin)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5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及发作时间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斑块的病理学特征,并根据纤维帽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叶富永 冯庆艺 等 《中国临床研究》 2014年27卷1期 92-93,封2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应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的评分法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方法 300例脑梗死患者常规超声检出颈动脉斑块后,用弹性成像进行5分评分法评分,同时设立对照组.结果 (1)脑梗死组发现斑块260例,阳性率为86.7%,对照组发现斑块77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詹琴 荆波 等 《医药论坛杂志》 2014年35卷8期 43-45页ISTIC
【摘要】 目的 观察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合并肠溶阿司匹林对颈动脉低回声、不均质及强回声粥样斑块的作用.方法 依据彩超将79例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1例,对照组38例,2组颈部彩超共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46个,按超声检查的回声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继远 李晓军 等 《中华全科医学》 2013年11卷2期 249-251页ISTIC
【摘要】 目的 观察应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 将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164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83例)和对照组(81例).研究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mg/晚,阿司匹林100 mg/晚治疗12...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信天游 杨欣 等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3年27卷6期 579-580页ISTIC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常规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40例,依据有无临床表现分为有症状组26例,无症状组14例,依据超声回声将40个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 media th...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高思山 韩培海 等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2年34卷11期 982-983页ISTIC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对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plaques,CAS)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及颈动脉B超检查,探讨CAS稳定性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关键词】 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颈部血管彩超;中医证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贾伟华 田桂玲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4年12卷2期 145-148页ISTIC
【摘要】 文章概述了颈动脉斑块形成、发展和破裂的病理机制,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有关的因素,诊断的现状以及增强斑块稳定性、防止斑块破裂和减少缺血性卒中发生的措施.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艳阳 唐小斌 等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17年2卷4期 209-217页
【摘要】 目的 探讨无创影像检查中,超声、CT与磁共振成像(MRI)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准确性,并对三种检查的准确性等进行对比性分析.方法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得到60个完整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标本处理后,完成斑块稳定性分析.收集术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楚 乔彤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17年2卷2期 85-91页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CAS)患者的钙化积分(CS)与其认知障碍关联性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通过对123例CAS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计算患者颈动脉斑块内CS,同时通过磁共振扫描采集患者脑灌注参数[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飞 孙羽东 等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17年2卷4期 218-222页
【摘要】 目的 研究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稳定性与内脏脂肪含量的相关性,并探讨改善体脂分布对颈动脉狭窄的预防与治疗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6年10月符合入组条件的136例行单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头颅CT...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武永丽 刘森 等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5年9卷5期 293-295页
【摘要】 目的 利用超声观察舒降之治疗心肌梗死及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评价舒降之对斑块稳定性的作用.方法 选取211例有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心肌梗死及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服药前、服药18个月后均利用高频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富忠 《求医问药(学术版)》 2013年5期 69-70页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2年7月间我院住院部收治的发生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TIA)的中老年患者2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不稳定组,同时选取同期颈动脉斑块较为稳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娜 《中国实用医刊》 2013年40卷19期 25-26页
【摘要】 目的 评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2月至2012年3月在驻马店市中心医院门诊及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00例,另选取同期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但无脑梗死的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王艳阳 导师:陈忠 首都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胸心外)(硕士) 2016年
【摘要】 脑卒中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人类的高致残率及致死率的疾病,有文献报道,19%-35%的脑卒中病因来源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所致的相应脑供血区血运障碍,因此,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意义重大,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研究显示,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方面,...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陈慧贞 导师:赵萍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临床医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学位)(硕士) 2015年
【摘要】 目的:应用超声弹性成像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获取斑块超声弹性成像图像,采用改良评分法对斑块软硬度进行评分及测量斑块的硬度比值(B/A值),并探讨超声弹性成像评价斑块稳定性的应用价值.方法:1、本研究共纳入45例患者45个斑块.血清超敏C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吴敏 2012·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第三次会议 2012年
【摘要】 目的观察具有解毒作用的中药虎杖提取物配伍活血化瘀中药山楂提取物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其斑块稳定性相关血清学指标的干预作用,并观察其安全性,为具有解毒活血作用的中药提取物配伍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乔锋利 导师:王辉 吉林大学 临床医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 2011年
【摘要】 心、脑血管意外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的重要病理学基础和危险因素.已有研究证实多数急性心、脑血管意外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易损斑块碎裂继发血栓所造成的.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损斑块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曾兰芬 导师:赵萍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学(硕士) 2011年
【摘要】 目的:通过VVI技术对不同证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定性分析及力学参数定量测定,对比分析不同证型斑块在血管腔内受力状态来评估斑块的稳定性,为易损斑块的检测提供了新方法,为临床中医认为痰瘀证斑块比血瘀证更为不稳定的辨证规律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磊 李义凯 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7年35卷5期 543-547,553页ISTICPKUCSCD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颈椎推拿手法对食蟹猴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模型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将18只食蟹猴建立轻度CAS模型,并以高脂饲料喂养8周,用彩超证实其造模成功.再将18只食蟹猴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分别是:颈椎旋转组、推桥弓组和模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田琴琴 杜田 等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7年32卷12期 1043-1046页ISTICPKUCSCD
【摘要】 目的 研究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浆含Ⅰ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4(ADAMTS4)的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探讨ADAMTS4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6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切除颈动脉斑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费丰敏 褚欢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7年25卷4期 286-28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外周血细胞自噬因子的表达意义.方法 选取浙江省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内科收治的96例ICV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斑块分级分为Ⅰ、Ⅱ、Ⅲ3组,同时以30例同期健康志愿者为对照,进行同步研究.取空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韩轶鹏 王大明 等 《中华外科杂志》 2012年50卷1期 70-73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炎性标志物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性,评估各血清炎性标志物对易损性颈动脉斑块的识别能力.方法 选取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65例存在颈动脉斑块的患者,根据斑块的MRI影像学特征分为稳定斑块组(2...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冯骏 肖新莉 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1年18期 1939-194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单核细胞趋化因子4、膜联蛋白A1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内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的1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男性73例,女性51例,年龄41 ~88(60.8±1...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惠珍 刘启 等 《现代预防医学》 2011年38卷14期 2896-2897,2900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探讨中青年与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溶血磷脂酸(LPA)及磷脂(AP)水平的关系,揭示LPA及AP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预警作用.[方法]对58例中青年(≤60岁)及57例老年(> 60岁)颈动脉超声提示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胡晓飞 金笑平 等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1年44卷6期 379-38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7(matrix metalloproteinase-7,MMP-7)血清水平及其基因启动子区-181 A/G多态性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503例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患者根据B型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冯骏 秦皓 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1年27卷6期 676-677,679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及其抑制剂TIMP-1的关系.方法:选择19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50例健康查体者,所有研究对象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采用ELISA法检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