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26
- 2
- 1
- 6
- 5
- 3
- 3
- 3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陈玺洋 潘玉梅 等 《生态学报》 2023年43卷18期 7448-746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温性盐碱化草地土壤有机碳库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趋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作为温性盐碱性草地的典型分布区,山西右玉农牧交错带是探索相关研究的理想生境.基于山西农业大学野外观测研究站开顶式气室模拟增温实验平台,通过采集生长旺季土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光茹 王星宇 等 《生态学报》 2025年45卷16期 8243-825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围栏封育是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提升碳汇的有效措施,对草地生产力的自然恢复和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围封通过排除牲畜的啃食能有效地恢复植被生物量,增加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但围封效果也受到管理方式、气候因素、草地类型及土壤条件等的影响.通过...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宋明华 霍佳娟 等 《生态学报》 2025年45卷13期 6246-625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优化放牧假说提出,适度放牧能够通过促进土壤养分周转速率,提高草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但是对于适度放牧是否同时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形成与稳定,目前的认知仍然有限.特别是禁牧后通过外源性养分输入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并增强碳库的稳定性的研究仍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军刚 周晓兵 等 《生态学报》 2024年44卷17期 7760-776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藓结皮是荒漠生物土壤结皮的重要类型,在荒漠生态系统碳固定与碳排放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长期氮添加对藓结皮光合生理活性和土壤有机碳(SOC)组分的影响,有助于理解藓结皮光合生理活性特征与荒漠生态系统土壤碳固存之间的关系及其调控因子.为此,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芦怡芳 谢忠雷 等 《生态学报》 2024年44卷21期 9805-981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已成为提升黑土有机碳的有效措施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矿化增加,秸秆覆盖还田是否可以弥补因矿化而损失的有机碳量,对应的合理还田量也成为亟待回答的问题.已有研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韩娜 周双 等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3年34卷4期 47-53页ISTIC
【摘要】 目的 分析孕妇妊娠期细颗粒物(PM2.5)及其组分[有机碳(OC)、元素碳(EC)、铵盐(NH4+)、硝酸盐(NO3-)和硫酸盐(SO42-)]暴露对早产的影响.方法 基于在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建立的前瞻性出生队列,通过问卷收集2018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硕 刘景圣 等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3年14卷1期 17-24页
【摘要】 热处理作为淀粉类食品加工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熟化方式,可以为体系带来大量的热能及活跃的水分子,不仅对淀粉的结构产生影响,也可以促进淀粉与其他共存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变化可以更大程度地改变淀粉的结构、颗粒形貌以及理化性质,从而进一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东 张元勋 等 《环境科学研究》 2022年35卷8期 1986-1995页
【摘要】 为研究细颗粒物(PM2.5)中类腐殖质(humic-like substances,HULIS)的生物氧化应激效应,对北京市区和郊区不同季节大气PM2.5及其中碳质组分和金属元素浓度进行测定,并以大鼠肺泡巨噬细胞(NR8383)作为细胞模型...
【关键词】 PM2.5;类腐殖质(HULIS);活性氧(ROS);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苑亚茹 邹文秀 等 《生态学报》 2019年39卷9期 3235-324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以连续11年化肥配施不同剂量有机肥的黑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团聚体分组与闭蓄态微团聚体分离技术,研究土壤团聚体及其内部组分有机碳对不同有机肥施用量的响应,以期从团聚体尺度揭示黑土有机碳的物理稳定性机制.试验设置4个处理:OM0,仅施化肥;OM1...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苑亚茹 李娜 等 《生态学报》 2018年38卷17期 6025-603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基于团聚体分组和闭蓄态微团聚体分离技术,利用典型黑土区27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草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裸地生态系统下土壤团聚体及团聚体内部组分中有机碳的分布,以解析不同生态系统下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固持间的关系,揭示黑土有机碳的物理稳定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江淼华 吕茂奎 等 《生态学报》 2018年38卷13期 4861-486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为了研究红壤侵蚀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组成与动态变化,选择红壤侵蚀区生态恢复10 a和30 a的马尾松林为对象,以侵蚀裸地和次生林为对照,应用土壤有机碳物理分组方法,研究了侵蚀地植被恢复过程中表层土壤粗颗粒态有机碳(cPOC)、细颗粒...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景莎 田静 等 《生态学报》 2016年36卷20期 6445-6456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土壤有机质(SOM)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机质的组成、空间分布和空间关联性是影响和控制诸多生态系统过程的重要因素.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对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局部尺度内0---20 cm土壤有机质与活性有机质的空间异质性进...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孙忠林 王传宽 《生态学报》 2014年34卷15期 4133-414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可溶性碳(Dissolved carbon,DC)和颗粒碳(particulate carbon,PC)通量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的重要组分,在森林固碳功能的评价和模型预测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常因认识不足、测定困难等而在森林碳汇研究中被忽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商素云 姜培坤 等 《生态学报》 2013年33卷2期 416-42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在浙江临安玲珑山选取了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板栗林和雷竹林4种林分,采用传统的化学方法与固态13C核磁共振(NMR)技术研究其土壤有机碳在不同粒径土壤颗粒中的分布规律和结构特征,探讨林分类别和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结构的影响,为亚热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秦纪洪 王琴 等 《生态学报》 2013年33卷18期 5858-586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高山地带土壤碳被认为是我国重要的土壤碳库,作为高海拔低温生态系统,土壤碳对土壤暖化的响应可能也更加敏感.该区域亚高山森林一般分布在海拔3200 m以上,上缘接高山树线和灌丛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高.海拔梯度上变化的土壤环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娇娇 方华军 等 《生态学报》 2012年32卷17期 5363-537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土壤有机碳动态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的关键环节,有关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组成对大气氮沉降增加的响应研究至今尚未开展.基于中国科学院海北生态站的大气氮沉降模拟控制实验平台,于2010年5月、7月和9月中旬分别测定不同施氮处理下0-10...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万里 唐光木 等 《生态学报》 2010年30卷7期 1773-177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在土壤质量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采用有机碳分组技术,研究了干旱荒漠区自然土壤开垦对绿洲农田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有机碳含量的自然土壤垦殖后,有利于干旱荒漠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田佳倩 周志勇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08年32卷3期 601-610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以位于农牧交错带的内蒙古多伦县6种主要草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对0~30cm土层的土壤颗粒组分、植物地下根系生物量、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和土壤全氮(Total nitrogen, TN)含量进行了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长明 欧阳竹 等 《生态学报》 2006年26卷12期 4148-415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作为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在土壤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在华北平原具有代表性的禹城市作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和分析了该地区不同农业土地利用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小麦-玉米轮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长明 欧阳竹 等 《生态学杂志》 2005年24卷8期 887-892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作为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在土壤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田间条件下,通过对7种肥料结构组合处理下的土壤进行采样和分析,系统地研究和比较了不同养分模式对华北平原潮土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崔蓉 郭新彪 等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8年18卷8期 1505-1508页ISTIC
【摘要】 目的:了解北京市采暖期大气颗粒物PM2,与PM10.的污染特征.方法:在北京市城区设置采样点,采集了2006年3月3~5日、6~8日、8~10日和12~14日PM2.5与PM10,对其中的8种水溶性离子、17种"酸提"元素、12种"水提‘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静 吴琳 等 《中国环境科学》 2016年36卷9期 2561-2566页
【摘要】 在天津市内选取了4条不同等级的道路(次干道,主干道,快速路,外环线),于2015年4~5月分别在4条道路的路边进行了PM2.5和PM10样品和车流量信息的采集,并对其中的碳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天津路边PM2.5和PM10中OC、EC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彭杏 刘贵荣 等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6年38卷1期 36-40页
【摘要】 扬尘是颗粒物的一种重要污染源类,主要包括土壤扬尘、道路扬尘、建筑扬尘、采矿扬尘等,但是针对采矿扬尘源成分谱的分析较少见.以采矿扬尘为研究对象,进行源样品采集和化学组分分析,构建相应的源成分谱,同时还与其他典型的污染源类(土壤扬尘、建筑扬尘、...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刚 郎建垒 等 《中国环境科学》 2015年35卷12期 3581-3587页
【摘要】 采用车载排放试验对国Ⅱ、国Ⅲ、国Ⅳ重型柴油车尾气在实际道路排放的PM2s和碳氢化合物进行样品采集,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离子色谱仪和碳质分析仪对PM2.5各组分进行测试分析,采用五气分析仪对HC进行在线分析.结果表明,重型柴油车PM...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随心 曹军骥 等 《中国粉体技术》 2013年19卷5期 7-11页
【摘要】 选用元素分析仪测定大气气溶胶样品中的总氮含量,并使用总有机碳分析仪和离子色谱仪分别获得水溶性总氮和水溶性无机氮组分的含量;在此基础之上,通过相差法获得气溶胶中的水溶性有机氮和非水溶性氮组分含量;对本方法的精确度和准确度进行评估,及使用此方法...
【关键词】 大气气溶胶;细颗粒物(PM2.5);氮沉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江 杜开峰 等 《工业水处理》 2011年31卷5期 58-61页
【摘要】 以碳酸钙固体颗粒为致孔剂,采用热熔胶转化再生纤维素法制备了大孔纤维素微球,并用甘氨酸修饰成阳离子吸附剂,以Cr3+、Fe3+为模型组分考察了该新型吸附剂的吸附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吸附剂的结构性能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吸附时间、初始浓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