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71
- 3
- 1
- 5
- 4
- 2
- 1
- 1
- 5
- 5
- 5
- 4
- 4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皮坤 张敏 等 《水生生物学报》 2014年5期 929-937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研究假定池塘中沉降颗粒有机质主要来自残饵、粪便和悬浮颗粒物三种的混合,利用碳氮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对主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主养黄颡鱼(Pelteobaggrus fulvidraco)池塘沉降颗粒中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维福 解宏图 等 《生态学杂志》 2007年26卷11期 1849-1856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土壤活性有机质及其组分作为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土壤化学、物理和生物性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颗粒有机质能够有效地反映有机质的特性,与微生物生长、营养供给及C、N的生物学调节密切相关.作为活性有机质的一个量度指标,颗粒有机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月琴 李守淳 等 《安徽农业科学》 2013年35期 13703-13705页
【摘要】 [目的]基于同位素质量平衡原理,揭示环湖河流对青海湖颗粒有机质的贡献.[方法]通过测定青海湖湖体以及主要入湖河流颗粒有机质的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分析各入湖河流对青海湖颗粒有机质的贡献.[结果]研究表明,布哈河中颗粒有机质的δ13C值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梁誉正 陶贞 等 《生态学报》 2025年45卷15期 7220-723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的稳定对于降低大气CO2浓度和减缓气候变化至关重要.目前关于SOC稳定和积累机制研究仍存在不确定性.选择位于我国南海之滨的莲花山北段气候、母质相似的不同植物群落表层(0-10 cm...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士维 钟斌 等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22年20卷1期 25-32页
【摘要】 为揭示鄂西地区小流域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影响,以下牢溪小流域内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分形理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粒径分布(PSD)及其分形特征的差异以及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相关关系,分析土地利用方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春宇 王岩 等 《生态学杂志》 2025年44卷2期 512-520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为探究珠江口及毗邻海域有机质来源、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于2015年6月(夏季)和12月(冬季)对珠江口及毗邻海域水体中的悬浮颗粒有机物(SPOM)进行了采集,并测定了 SPOM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δ13C和δ15N).结果发现,珠江三角洲...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娇娇 方华军 等 《生态学报》 2012年32卷17期 5363-537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土壤有机碳动态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的关键环节,有关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组成对大气氮沉降增加的响应研究至今尚未开展.基于中国科学院海北生态站的大气氮沉降模拟控制实验平台,于2010年5月、7月和9月中旬分别测定不同施氮处理下0-10...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章明奎 王丽平 《应用生态学报》 2007年18卷7期 1479-1483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采用田间采样分析与室内培养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有机质积累的差异及重金属污染强度对土壤有机质矿化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大量积累可减弱有机物质的矿化速率,增加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土壤中颗粒态有机质及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江周 何寻阳 等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46卷2期 198-205,252页
【摘要】 以广西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草丛、灌丛、原生林)生态系统表层(0~10 cm)及深层(70~10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热裂解-气相-质谱(Pyr-TMAH-GC/MS)技术,研究不同植被表层与深层土壤颗粒有机质(POM)的变化特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成旭 韩瑞泽 等 《中国科技纵横》 2018年24期 207-209页
【摘要】 厕所是反映人类文明的标杆,自人类历史记载以来,首次提出不冲水卫生厕所带动厕所革命,对个人是一小步,对全人类文明进步是一大步,文章分析了目前养殖场、农业用肥、城郊及乡村的厕所状况,提出采用家庭粪便快速生成有机肥的技术(获得国家专利:ZL201...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侯羿林 张森溪 等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 2018年11卷3期 292-300页
【摘要】 土壤团聚体影响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的循环和周转.团聚体内颗粒有机质(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组分更易受施肥的影响,可以用于更好地解释SOC变化的内在机制.本文研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胥娇 李强 《微生物学报》 2023年63卷6期 2153-2172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碳酸盐岩经风化作用并在地形、植被、气候、时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演替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黄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土.[目的]研究不同演替阶段石灰土颗粒态有机质(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和矿物结合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武运涛 杨森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21年45卷7期 790-798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土壤氮库对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至关重要.目前多数研究主要关注氮沉降对土壤总氮的影响,而对土壤不同有机质组分的氮库对氮沉降响应的研究较为缺乏.该研究基于内蒙古典型草地的长期多水平施氮(0、8、32、64g·m-2·a-1)实验平台,利用土壤密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红霞 杜章留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1年22卷11期 2930-2934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以华北平原高产农田3年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生物炭与矿质肥配施对土壤容重、阳离子交换量和颗粒有机质组分中碳、氮含量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单施氮磷钾肥(CK);氮磷钾肥+2250 kg·hm-2生物炭(C1);氮磷钾肥+4500 kg·h...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苑亚茹 邹文秀 等 《生态学报》 2019年39卷9期 3235-324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以连续11年化肥配施不同剂量有机肥的黑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团聚体分组与闭蓄态微团聚体分离技术,研究土壤团聚体及其内部组分有机碳对不同有机肥施用量的响应,以期从团聚体尺度揭示黑土有机碳的物理稳定性机制.试验设置4个处理:OM0,仅施化肥;OM1...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苑亚茹 李娜 等 《生态学报》 2018年38卷17期 6025-603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基于团聚体分组和闭蓄态微团聚体分离技术,利用典型黑土区27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草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裸地生态系统下土壤团聚体及团聚体内部组分中有机碳的分布,以解析不同生态系统下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固持间的关系,揭示黑土有机碳的物理稳定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孙云云 窦金刚 等 《生态学杂志》 2025年44卷4期 1144-1151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在秸秆还田技术大力推广的背景下,不同的秸秆还田方式在东北地区得到广泛的应用.本研究以盐碱性耕作土壤作为对象,采用田间试验,设置未施秸秆(CK)、免耕覆盖还田(NTS)、旋耕还田(RTS)、深翻还田(PTS)4个处理,调查盐碱性耕作土壤中秸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樊敏玲 黄小平 等 《生态学报》 2011年31卷1期 31-3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分析了海南岛新村湾海草床中主要鱼类及大型无脊椎动物的食物来源.结果显示,有机碳源δ13C值的变化范围为-16.9‰-6.8‰,以海草叶片及其碎屑最高(-7.8‰±0.2‰),悬浮颗粒有机质(POM)最低(-16.9±0...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龚伟 颜晓元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08年19卷11期 2375-2381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通过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18年田间施肥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耕层(0~20 cm)土壤颗粒有机碳和氮及矿质结合有机碳和氮的影响.施肥处理包括化肥NPK不同组合(NPK、NP、NK、PK)、全部施用有机肥(OM)、一半...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安婷婷 汪景宽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08年19卷2期 369-373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采用湿筛法对不同处理下的黑土进行分离, 得到4种不同大小(>2 000、2 000~250、250~53、<53 μm)的团聚体,利用密度分组法分离出游离的轻组(free LF)和团聚体内的颗粒有机质(iPOM),以评价有机肥对黑土团聚体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林凌 何剑锋 等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1年33卷2期 166-174页
【摘要】 <篇首> 1 引言作为海洋微食物环(microbial loop)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浮游细菌在海洋浮游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1-2].异养浮游细菌吸收溶解有机质(DOM)转化为自身颗粒有机质(POM),其次级生产可达到该海域海洋初级生产力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栋 郁红艳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8年29卷8期 2559-2565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研究大气CO2浓度升高对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SOC)稳定性的影响对深入理解高浓度CO2下SOC转化具有重要意义.以FACE (Free Air Carbon-dioxide Enrichment)平台长期定位试验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SOC...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庆珍 腾格尔 等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7年34卷1期 33-48页ISTICPKUCSCDBP
【摘要】 本文对现代海洋以及海洋沉积物中四种来源的有机质(海水的可溶有机质,海雪和颗粒有机质,底质表面的生物席以及陆源输入的有机质)的形成机理和沉积规律进行了解析与归纳;介绍了当前海洋学所流行的观念,列举烃源岩生烃母质研究的部分实例,展示了寒武、奥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涂天鸿 导师:吴兰 马燕天 南昌大学 生物学 微生物学(硕士) 2023年
【摘要】 随着湖泊碳循环在全球碳循环中作用和地位的日益突出,湖泊中有机碳的迁移转化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已成为全球碳循环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颗粒态有机质(POM)和溶解态有机质(DOM)作为湖泊水体中有机碳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湖泊碳循环研究的关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钟玉健 张晓超 等 《材料导报》 2022年36卷14期 150-158页
【摘要】 土地退化是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对土壤进行加固处理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通过强夯、纤维加筋、土工格构等物理加固措施可以实现土体加固.然而,与物理加固相比,利用土壤固化剂对土壤进行化学加固具有强度高、成本低、污染小等优点,受到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碧花 张雪梅 等 《草业学报》 2022年31卷11期 15-24页
【摘要】 针对高寒草甸公路护坡建设的实际技术需求,选择G248四川省红原县机场段,建成10年的5个坡度级(缓坡6°~15°、斜坡16°~25°、陡坡26°~35°、急坡36°~45°、峭坡>45°)公路护坡,通过测定土壤颗粒组成和理化指标、植被盖度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乔千洛 杨文权 等 《草业科学》 2022年39卷9期 1782-1792页
【摘要】 渣土改良是矿区植被恢复的主要方法之一,为掌握不同的渣土改良方法对高寒矿区植被恢复的影响,探究适宜高寒矿区植被恢复的基质.选用羊板粪、颗粒有机肥对木里矿区渣土进行改良,构建不同种草基质,定量分析植物群落和土壤肥力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渣土 +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卓凡 杨海峰 等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2年48卷1期 24-27页
【摘要】 本文以毛乌素沙地飞播杨柴林为研究对象,对4种平茬强度(预留盖度10%、20%、30%、40%)及未平茬杨柴林(对照)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及粒径组成进行研究,了解平茬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杨柴林分结构调控提供依据.结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华 孙志高 等 《生态学报》 2019年39卷13期 4921-493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选择闽江口鳝鱼滩的芦苇湿地、短叶茳芏湿地以及二者交错带湿地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类型湿地土壤无机硫赋存形态的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芦苇与短叶茳芏在空间扩展过程中形成的交错带湿地土壤的水溶性硫(H2O-S)、吸附性硫(Adsorb...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俊伟 胡瑞萍 等 《生态科学》 2019年38卷5期 8-14页ISTICPKUCSCD
【摘要】 通过测定养殖箱内(24 cm×17 cm×16 cm))的沉积物管道数量和水体氮磷指标,研究方格星虫生物扰动对沉积物氮磷物质释放和表层物质迁移的影响.养殖箱底部铺设粗沙(3200 g,有机质含量27.6 mg·g–1),上层为细沙(2200...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何芳兰 郭春秀 等 《生态学报》 2017年37卷18期 6064-607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为探明干旱沙区沙丘生物土壤结皮形成及发育对浅层土壤质地、养分含量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以民勤绿洲边缘结皮前期阶段(NCS)、物理-藻类结皮阶段(PACS)、藻类-地衣结皮阶段(ALCS)以及地衣-藓类结皮阶段(LMCS)的0-1 cm层土壤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景莎 田静 等 《生态学报》 2016年36卷20期 6445-6456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土壤有机质(SOM)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机质的组成、空间分布和空间关联性是影响和控制诸多生态系统过程的重要因素.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对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局部尺度内0---20 cm土壤有机质与活性有机质的空间异质性进...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肖伟 导师:焦念志 张瑶 厦门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博士) 2016年
【摘要】 海洋颗粒有机质(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POM)作为初级生产力的承担者,是链接生物泵和微型生物碳泵的重要桥梁,在海洋物质和能量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海洋颗粒附着(particle-attached,PA)细菌能...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谭慧娟 夏晓玲 等 《生态学报》 2014年34卷19期 5445-545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颗粒有机碳(Particle Organic Carbon,POC)在河流碳循环中占重要地位,并能提供流域内自然及人类活动的记录.通过采集和测定汉江上游金水河流域河岸带土壤和植物及河流中藻类和悬浮颗粒有机碳(POC)的季节性碳稳定同位素值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明丽 李叙勇 《生态学报》 2012年32卷22期 7202-721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光衰减对沉水植物的生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系统归纳总结了光衰减及其相关环境因子对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指出:光因子是沉水植物生长的第一环境要素,水体中的有色可溶性有机质、浮游植物叶片细胞中的叶绿素和悬浮颗粒物以及水体本身,对光穿透水体时光强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纯 宋春雷 等 《水生生物学报》 2012年36卷1期 119-125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浮游细菌胞外碱性磷酸酶在湖泊磷循环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但其与生物可利用性磷和颗粒态有机质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研究以从太湖沉积物分离的3株解有机磷细菌(OPB)和东湖水中OPB菌群为实验对象,以蓝藻干物质为颗粒态有机质,系统分析了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孔红梅 刘峰 等 《生态学报》 2010年30卷9期 2515-251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为探讨泸沽湖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泸沽湖流域内3种主要土地利用方式(农田、草地、林地)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肥力影响明显,农田含水率、全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叶协锋 刘国顺 等 《生态学报》 2009年29卷8期 4223-4230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烤烟巨豆三烯酮4种同分异构体含量与土壤理化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土壤pH值的提高(5.15~8.30),巨豆三烯酮2和巨豆三烯酮4含量呈现降低趋势;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0.54%~3.61%)的提高,巨豆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学峰 赵睿 等 《生态学报》 2009年29卷10期 5544-555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土壤粒径分布影响土壤水分、肥力等传输与保持,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性质.崇明东滩滩地围垦后,表层0~20cm及20~40cm土层土壤粒径分布受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年限的显著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平均粒径为高潮滩<稻田<菜地<林地.不同围垦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征 毛克亚 等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8年33卷9期 1136-113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制备主要成分为β-磷酸三钙(β-TCP)的多孔颗粒并探讨其修复骨缺损和作为骨组织T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健康牛松质骨经脱细胞、脱脂处理后在高温下经2次煅烧制备主要成分为β-TCP的脱有机质骨多孔颗粒,在兔股骨髁制作包容性骨缺损模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