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220
- 25
- 21
- 1
- 26
- 25
- 20
- 18
- 10
- 30
- 29
- 20
- 18
- 17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段晓敏 《生物学教学》 2025年50卷6期 37-39页PKU
【摘要】 本节课围绕"情境—问题—任务"三线展开,循序渐进,指向深度学习.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聚焦核心问题和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引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引导课堂的动态生成,有助于学生把握遗传物质的本质,提高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炜雯 邹舒琪 等 《生物学通报》 2025年60卷3期 90-94页ISTICCA
【摘要】 厘清DNA的结构要点,梳理DNA双螺旋结构的平面和立体模型常见误区,从知识内容、建模环节、学科素养与关键能力4个层面由浅入深挖掘背后原因,并提出教学建议:教师需要完备知识系统并明确模型构建框架,从发展学生科学思维和关键能力出发对构建DNA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石秀芹 石鑫爱 《中学生物学》 2025年41卷9期 23-25,28页
【摘要】 本文在"遗传信息编码在 DNA分子上"的教学中,以物理模型——DNA双螺旋结构为主要教学工具,融入生物科学史资料,引导学生沿着"认识模型—解构模型—创构模型"的学习路径,主动构建和内化生物学概念,旨在全面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婷 刘映良 等 《中学生物学》 2025年41卷2期 3-5页
【摘要】 本文通过科研素材创设情境导入教学内容,采用科学史与模型构建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以此引领学生梳理DNA的结构探索历程并自主构建、修订和完善DNA的结构模型;借助模拟实验打破跨学科概念教学难点,最后回归课堂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期能...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蔡静 赵广宇 《中学生物教学》 2024年33期 74-75页
【摘要】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必修2第3章第2节"DNA的结构"一课为例,课前利用布置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做好活动准备,课上利用网络学习小组进行模型建构、讨论、修正和展示的形式帮助学生建构物理模型,课下通过全班评价的形式引导学生反思,帮助学生解决线...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会英 《中学生物学》 2024年11期 34-36页
【摘要】 本文以"DNA的结构"一节为例,将物理模型应用于高中生物学教学.笔者通过师生共同构建DNA双螺旋物理模型的教学实践,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及特性,进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本教学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增强其分析问题...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玉玲 《中学生物学》 2024年9期 17-19页
【摘要】 本文以"DNA的结构"一节内容为例,探讨了模型构建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及对物理模型的构建,促进学生对DNA的结构及其特性的深入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与生命观念,进而发展其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宏伟 沈垚 等 《中学生物教学》 2024年25期 64-67页
【摘要】 通过查阅文献、科学史书籍等,对DNA双螺旋结构的探究过程进行梳理,使学生通过学习此段科学史,了解科学探究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理解科学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究品质的重要性,了解技术的进步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以此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紫婧 王欧 《中学生物教学》 2024年12期 52-54页
【摘要】 以彩色卡纸为主要材料,通过折纸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该模型经过简单改造后可以应用于初高中生物学多种课型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微观结构以及动态过程,以便突破初高中遗传学部分相应的教学重难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欣仪 王蒙 等 《广西植物》 2023年43卷8期 1414-142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是决定物种适应性和生存能力的关键因素.生境片段化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植物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着重要影响.水角(Hydrocera triflora)作为一种濒危植物,其遗传多样性状况和濒危机制尚未有报道.该文...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丹 《中学生物教学》 2023年2期 56-59页
【摘要】 以DNA结构模型建构的科学史料为依托,按照"恒河一沙""聚沙成塔""生物爱成对""终极密码""博采众长,美丽几何"的模型建构路线步步推进,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激发其学习主动性,深化其对DNA结构的理解,帮助其理清科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璐阳 吕秀华 《生物学教学》 2021年46卷8期 28-30页PKU
【摘要】 以探究DNA分子的结构为主线,基于学生知识基础,采用小组合作体验式学习,结合科学史料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模型搭建,重现DNA结构解析的科学历程.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训练科学思维,提升科学探索能力,促进自主学习,激发创新热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盛莉 《中学生物教学》 2022年35期 72-75页
【摘要】 以沃森、克里克构建DNA模型的探索历程为主线,引导学生跟随科学家一起参与探索历程,通过循序渐进地搭建、修正、完善模型,感受科研过程的曲折以及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物理结构模型的构建方法,形成"DNA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以培养学生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田敏 《中学生物学》 2022年38卷3期 29-31页
【摘要】 以"DNA的结构"为例,采用论证式教学模式,对相关科学史资源进行论证,引导学生逐步构建并完善DNA的双螺旋结构,确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宇超 尹时华 等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21年28卷3期 139-143页ISTICCSCD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DNA甲基化状态的亚型在177例头颈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样本中的预后价值.方法 从TCGA数据库下载HNSCC的甲基化芯片数据、临床数据及转录组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左勤勇 陈欣 《生物学教学》 2020年45卷7期 22-25页PKU
【摘要】 根据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要求及人教社2019年版教材有关表观遗传的内容,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观察、比较分析及评价遗传实验图解模型、染色体结构模型及DNA甲基化模型等建模活动,促进学生建立、理解与应用表观遗传概念,全面认识中心法则,认同基因、环境...
【关键词】 表观遗传;染色体结构模型;DNA分子甲基化模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耿广琴 杨志军 等 《中成药》 2015年37卷12期 2753-275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研究黄芩水煎液对CCl4致肝损伤模型小鼠肝细胞DNA及肝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黄芩茎叶保肝作用的效果.方法 将72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联苯双酯对照组、7月份黄芩茎叶组、10月份黄芩茎叶组、黄芩根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每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魏伟 《生物学教学》 2017年42卷9期 12-14页PKU
【摘要】 本文主要以"深度学习"理论为指导,结合高中生物学必修2"DNA的分子结构"一节的教学实例,剖析科学史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前端分析、设计教学思路以及引导学生生成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学习者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思维方法的领悟和科学精神的内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许宝雁 郑香梅 《生物学教学》 2017年42卷5期 30-31页PKU
【摘要】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重现建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历程,通过观察分析、模型制作和DNA分子结构特点的归纳,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方福德 孟雁 《医学与哲学》 2003年24卷7期 6-9页ISTICPKU
【摘要】 DNA双螺旋模型的建立大大推进了生物医学的研究,基因工程技术的诞生和临床医学的发展,已经成为生命科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里程碑.
【关键词】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医学发展;基因工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艳 刘梦真 《中学生物学》 2020年36卷7期 22-25页
【摘要】 通过观察粗提取获得的DNA,感受DNA的实物形态,引发学生的兴趣;以科学史为探究主线,利用小组合作体验DNA分子结构模型的建构过程,归纳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提升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圣潘 《生物学教学》 2009年34卷5期 50-54页PKU
【摘要】 本文针对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实验的不足之处,应用塑料片、纸、绳子等材料进行了对比筛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文艺 张昊星 《生物学通报》 2016年51卷10期 28-31页ISTICCA
【摘要】 以探究DNA分子结构为课堂主线,分析科学史料,创设探究情境,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将史料分析与模型构建有机结合,重现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探究之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新知,实现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双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满员 《生物学通报》 2016年51卷11期 24-26页ISTICCA
【摘要】 依托DNA组件模型,设计8个学生活动,利用模型将DNA的结构、多样性与特异性教学及DNA复制机理的逻辑推测贯穿起来,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试错和猜测等系列活动,充分激发和展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认知和理解水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思元 范丽仙 等 《实验教学与仪器》 2019年36卷4期 56-58页
【摘要】 DNA双螺旋结构是分子生物学中的重要分子结构之一.运用常用的3D模型软件Autodesk 3ds MAX 2014可以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再运用Microsoft PowerPoint 2010、"爱剪辑"等常用软件可将模型制成全息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晓红 《中学生物学》 2019年35卷1期 23-25页
【摘要】 通过DNA的发现和DNA结构模型建立的科学史,引导学生探究DNA结构的奥秘;体验DNA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分析DNA的特点,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何志 《生物学通报》 2015年50卷11期 21-26页ISTICCA
【摘要】 主要阐述"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单元教学设计的依据、思路和目标表述,以及模型构建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本单元教学通过访谈法进行学情分析,准确了解学生行为、情感和行为倾向,通过呈现科学史料,引导学生从点、线、面、体4个基本步骤构建DNA模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玲 《生物学通报》 2013年48卷6期 54-55页ISTICCA
【摘要】 利用生活中的简易材料,师生共同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在亲身体验中理解DNA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等知识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动手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万明 《生物学通报》 2013年48卷1期 18-21页ISTICCA
【摘要】 通过发现式教学,结合自主性学习和体验式模型构建的教学模式,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莺 《生物学通报》 2012年47卷3期 60-61页ISTICCA
【摘要】 介绍一种以彩纸和纸盒等简易材料,制作教学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过程.该方法具有用材简单和制作方便的特点,便于在中学教学中推广.学生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可体验动手制作的过程,深入理解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并了解分工协作的重要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侍东升 《生物学通报》 2012年47卷5期 25-26页ISTICCA
【摘要】 介绍了一种简单制做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和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特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建霞 王飞 等 《中学生物学》 2018年34卷11期 27-29页
【摘要】 尝试运用STEM的理念建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力求突出科学性、技术性、工程性.同时弥补以往此模型制作过程中不便于进行教学展示和保存等不足之处,使制作出来的模型能更好地为生物教学实践服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小明 《中学生物学》 2017年33卷7期 18-20页
【摘要】 课堂是师生共同生长的平台,关注课堂生态,让学生的学习在生态课堂中自然发生,从兴趣出发,在探索中提升,这个过程既需要教师的引领,也为教师的课堂设计提供更多空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杲 施成良 等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17年10期 8页
【摘要】 在教学的过程中由教师采用演示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特点,然后用任务教学法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DNA模型的制作,用模型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制作的过程中学习掌握化学知识,同时培养学队协作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关键词】 模型构建;DNA分子结构化学教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树庸 《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 2003年20卷3期 33-36页ISTIC
【摘要】 <篇首> 1953年,美国遗传学家沃森(Wetson)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Crick)在英国<自然>(Natare)杂志上于4月25日发表论文,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个发现宣告了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在生命科学史上翻开了划时代的一页.给人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耿广琴 李能莲 等 《中医研究》 2015年28卷12期 63-66页
【摘要】 目的:研究党参水提物对衰老模型小鼠肝、肾DNA和肝、肾组织结构的影响,探讨党参保肝、护肾、抗衰老的机制,为中医药延缓衰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10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党参水提物低、中、高剂量组5组.模型对照组和党参水提物...
【关键词】 党参水提物/药效学;衰老/药物作用;D-半乳搪致衰老模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蔡露蓉 《中学教学参考》 2015年8期 105-106页
【摘要】 以DNA分子结构模型的科学探究史为背景,通过创设连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逐步构建DNA双螺旋结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概念模型;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模型方法的本质内涵,获得DNA分子结构的生物学概念。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安淑荣 《中学生物学》 2010年26卷6期 42-43页
【摘要】 阐述了教师如何成功地将沃森、克里克建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研究过程转化为学生边分析资料边构建模型的学习过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华凌 赖有方 等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24年44卷12期 991-99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构建适用于蒙特卡罗径迹结构模拟的简化DNA模型,探究数个碱基对尺度上的微观结构参数对于质子生物学效应物理模拟的影响,为优化质子放疗物理模拟的建模及运算效率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参考pBR322质粒的结构,构建一个由4 362个碱基对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