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10
- 7
- 4
- 1
- 12
- 7
- 6
- 5
- 2
- 45
- 12
- 9
- 9
- 6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陈一宁 朱晓东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04年21卷1期 58-63页 ISTICPKUCSCDBP
【摘要】 本文通过对苏北海岸从北到南采样,统计有孔虫的个数,着重分析Ammonia beccarii(毕克卷转虫),并结合样品粒度分析、化学分析,试图寻找这单一属种的分布规律,发现Ammonia beccarii的丰度、活体百分含量、优势度沿海岸线变...
【中文期刊】 宋春雷 曹秀云 等 《水生生物学报》 2004年28卷1期 7-12页 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比较了武汉东郊相邻池塘间隙水、上覆水与沉积物中磷形态、水相中与不同大小颗粒相联系的碱性磷酸酶活性(APA)、溶解态与沉积物APA动力学参数及沉积物有机质的含量.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出现或繁盛的池塘上覆水...
【中文期刊】 李新正 王洪法 等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4年10卷5期 618-622页 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利用1998~2002年19个季度月胶州湾10个站的海洋调查资料, 对底栖棘皮动物的数量变化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胶州湾棘皮动物平均总生物量11.82 g/m2, 平均总栖息密度5.63个/m2.分布区主要在1、3、4、7号站,...
【中文期刊】 王约 《古生物学报》 2004年43卷4期 591-596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贵州独山中泥盆统产有丰富的遗迹化石Zoophycos,现从其产出的特征和古生态等方面对其生活习性进行探讨.认为分布于静水、贫氧、有机质丰富环境的Zoophycos为螺旋向上的内生觅食构造;边缘管一端通过中央通道与海水相通,呈"J"形;蹼状构...
【中文期刊】 安韶山 常庆瑞 等 《生态学报》 2003年23卷1期 106-111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通过对陕北农牧交错带不同类型沙化土地土体构型、土壤质地、元素组成和理化性质的分析,研究了土地沙化的本质.结果表明:受风沙作用影响,土壤中细粒物质逐渐减少,颗粒组成变粗;表层消失,最终被流沙所取代,原土壤剖面被覆盖在沙层之下;土壤有机质及养分...
【会议论文】曾钦辉 第三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 2016年
【摘要】 本文采用磷脂脂肪酸技术及对福建省漳江口红树林湿地三种红树植物秋茄、白骨壤、桐花树和入侵植物互花米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并探讨了其与生境重金属污染的内在联系。
【中文期刊】 郭玉清 张志南 等 《生态学报》 2002年22卷9期 1463-1469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在渤海的22个站位,分3个航次采集未受扰动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的丰度、分布格局及其与沉积环境因子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1997年航次,5个站位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2274±1039 ind./10cm2;1998年...
【学位论文】 作者: WANG JIANING 导师:ZHOU HONG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科学 Marine Biology(硕士) 2011年
【摘要】 在一年时间内,按四个季节研究青岛三个人为干扰砂质潮间带:青岛第一海水浴场(一浴),第二海水浴场(二浴)和第三海水浴场(三浴)的小型底栖生物和沉积环境。取样日期按照季节变化确定,分别是2010年3月(青岛的春季);2010年7月(夏季);20...
【会议论文】蔡雄飞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 2009年
【摘要】 从沉积学方面看,烃源岩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沉积岩系,在沉积过程中,需要高有机质的生产力来源,造成有机质不断生成,在适当部位堆积,再在合适条件下保持而形成。通常我们把它称为优质烃源岩“三部曲”,也就是需要有机质高生产、聚集、保存的3大环节。沉积...
【学位论文】 作者: 刘兵钦 导师:王万贤 周易勇 湖北大学 生态学 生态学(硕士) 2004年
【摘要】 本研究结果表明,武昌野芷湖湾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生物量较高位置的沉积物显示明显较高的磷吸附指数;并根据Langmuir方程:C/X=C/Xm+K×1/Xm,导出的最大吸附量与吸附强度,这些结果在不同时期与不同...
【关键词】 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 沉积物;
【中文期刊】 赵龙 黄爽兵 等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9年19卷27期 403-412页
【摘要】 通过多浓度盐溶液提取手段,三维荧光光谱技术与紫外吸收光谱技术,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方法,对江汉平原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DOM)的组成及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沉积物DOM与NH4-N及Fe2+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盐溶液可提取出DOM中不...
【中文期刊】 刘祖涛 顾金佳 等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10年17卷4期 18-24页 ISTICCA
【摘要】 对象山港不同站点的沉积物对重金属铁、锰的吸附特征进行了研究,考察了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含量对铁、锰的吸附能力的影响.吸附动力学实验表明,沉积物对铜和锌的吸附量随着铁、锰的初始含量增加而增大,但分别都在40 min和30 min左右达到吸附平...
【中文期刊】 伏传永 姜国良 等 《生物技术》 2008年18卷5期 48-51页 ISTICCA
【摘要】 目的:通过测定刺参养殖池表层沉积物的理化、生物指标含量,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及对刺参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标准养殖环境沉积物检测规范.结果:沉积物中总氮含量范围291~360μg·g-1,平均含量为300μg·g-1,均未超过生态毒性值(5...
【中文期刊】 蹇丽 刘洁 等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6年38卷7期 15-24页
【摘要】 研究了东寨港红树林湿地潮间带沉积物中汞(Hg)、砷(As)的化学形态组成、垂直分布及理化性质对其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有80%和25%的沉积物样品中Hg和As超过背景值;YF采样点沉积物中Hg和As相对较高,XB采样点沉积物样品中H...
【中文期刊】 邢鹏 胡万婷 等 《湖泊科学》 2015年27卷4期 567-574页
【摘要】 “湖泛”是指湖泊水体中(包括沉积物)富含大量藻源性(或草源性)的生物质,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大量消耗氧气,出现厌氧分解,微生物在还原条件下,促进许多“黑臭”物质的形成,进而影响水质和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乃至造成环境灾难.与湖泛发生时的环...
【中文期刊】 贺心然 逄勇 等 《中国环境监测》 2015年31卷3期 96-104页
【摘要】 2011年4月通过GC-MS检测和210Pb测年对灌河口海域沉积物(GHES)中的PAHs进行了分析,柱状沉积物中21种PAHs总浓度为21.0~ 209.0 ng/g,均值为88.1 ng/g,7种致癌PAHs浓度为7.0~90.0 ng...
【中文期刊】 罗光俊 何天容 等 《湖泊科学》 2014年26卷1期 101-106页
【摘要】 基于MPN法对贵阳市“两湖一库”——阿哈水库、红枫湖、百花湖不同季节沉积物中硫酸盐还原菌(SRB)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湖一库”SRB含量及分布季节差异显著,冬季SRB含量明显低于夏、秋季节.冬季,SRB含量峰值主要...
【中文期刊】 邹航 王立立 等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4年36卷3期 46-51页
【摘要】 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作用在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素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采用实验室模拟的方法对珠江河口红树林、芦苇和光滩区表层湿地沉积物吸附氨氮的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不同区域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量呈现明显差异;植物区(红树林...
【中文期刊】 王兰生 王小群 等 《第四纪研究》 2012年32卷5期 998-1010页
【摘要】 近年来,在岷江上游及其支流杂谷脑河中发现了多处滑坡古堰塞湖沉积物,并受到广泛关注,但也有不少学者质疑是否是堰塞湖相沉积物.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引发了几十个规模较大的滑坡堰塞湖,叠溪古堰塞湖展示的重大地质历史事件再次引起学术界广泛...
【中文期刊】 陈传红 汪敬忠 等 《湖泊科学》 2012年24卷5期 780-788页
【摘要】 近百年来云贵高原区域气候变暖明显.为探讨湖泊生态系统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本文采集泸沽湖沉积物柱,分析测定了近200 a来沉积物柱芯中叶绿素及其衍生物(CD)、总胡萝卜素(TC)、颤藻黄素(Osc)和蓝藻叶黄素(Myx)4类色素及烧失量( ...
【中文期刊】 高茜 王倩 等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11年31卷1期 37-41页
【摘要】 建立了镉-铜-阿特拉津三元复合体系中沉积物吸附阿特拉津的BP神经网络模型,模型训练集、验证集、预测集的均方差分别为0.070,0.094和0.110,模型输入数据与其模拟值相关系数为0.974,验证实验表明该三元复合体系中阿特拉津吸附模型预...
【中文期刊】 施淼苗 黄树辉 等 《海洋环境科学》 2011年30卷6期 771-773,779页
【摘要】 采用恒温培养法研究美国纽约Pelham Bay Park四种典型湿地沉积物中P的吸附与解吸行为,及其等温吸附曲线与拟合方程.结果表明:在溶液初始P浓度0~100 mg/L时,各沉积物的P吸附量跟初始浓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各沉积物的P释放...
【中文期刊】 赵伟 许秋瑾 等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11年28卷3期 1-5页
【摘要】 国内外学者在湖泊水环境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然而主要集中在各种形态氮、磷等营养盐上,对有机质的来源、循环及生态学效应的研究比较缺乏.近期研究表明:有机质是水体及沉积物中的重要组分,沉积物中有机质可经分解、矿化,释放到上覆水体,重新进入营养循...
【中文期刊】 王小群 王兰生 等 《工程地质学报》 2010年18卷5期 677-684页
【摘要】 利用古堰塞湖沉积物中连续的地质记录来研究区域过去气候变化规律,这一方法是继通过深海沉积、极地与高山冰芯、黄土、湖泊、洞穴石笋、珊瑚等沉积物中的地质记录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途径之后的又一新途径.反映沉积物中环境信息的代用指标有多种,其中粒度特征...
【中文期刊】 丁振华 刘金铃 等 《海洋环境科学》 2010年29卷5期 653-656页
【摘要】 为了认识红树林表层沉积物中Hg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采用改进的Tessier连续浸取法,对我国主要红树林沉积物中Hg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Hg的生物可利用性和迁移性.结果表明:(1)我国红树林沉积物中的Hg绝大部分以易挥发态为主,具有...
【中文期刊】 张娜 李红敬 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38卷3期 70-75页
【摘要】 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尕海、纳木错和羊卓雍错3个湖区的典型湖泊湖岸带采集表层沉积物,测定总有机碳、总氮、总磷含量,分析营养元素间的原子比.结果显示:7处湖岸带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介于1.19~46.84 g/kg之间,其中尕海糊区的果茫滩最高;总...
【中文期刊】 马晓磊 徐继荣 等 《环境科学研究》 2010年23卷12期 1499-1505页
【摘要】 2009年7-8月间选择浙江省宁波市4条污染程度不同的内河,采集沉积物和水质样品.采用自制的多管、多电极沉积物耗氧研究装置测得沉积物耗氧(SOD)值高达13.8~9.4×104 mg/(m2·h),其中张桂河路林市场段(ST2站)SOD为8...
【中文期刊】 李鱼 李娟 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0年40卷6期 1435-1440,1455页
【摘要】 采用选择性萃取分离技术对沉积物(生物膜)中非残渣态组分(铁、锰氧化物和有机质)进行分离,研究阿特拉津(atrazine,AT)-Cd-Cu系中共存重金属对选择性萃取前后沉积物(生物膜)吸附AT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共存体系中,沉积物(生物膜...
【中文期刊】 陈亮 刘春莲 等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49卷3期 122-126,145页
【摘要】 采用有机岩石学和全岩热解分析方法,对三水盆地SB-01孔的有机质类型进行了研究.根据有机质类型及分布特征,结合岩性变化和已有的其它古气候证据,分析了岩芯沉积时期的古气候演变过程.有机岩石学分析显示,SB-01孔岩芯沉积物中的有机质类型以II...
【中文期刊】 韩璐 黄岁樑 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年29卷5期 955-962页
【摘要】 采用欧洲标准测试委员会制定的SMT法(标准测试方法)对海河干流不同粒径级柱芯沉积物中各种形态的磷进行分级提取和测定,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不同深度、不同粒径沉积物中磷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邢家圈和张家嘴两采样点,海河沉积物颗粒组成以细砂、极细...
【中文期刊】 范顺利 田大勇 等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0年32卷5期 34-39页
【摘要】 以淮河沉积物上多环芳烃的吸附研究为主线,以黄河、卫河沉积物为比对,研究菲和芘在3种河流沉积物上的吸附和解吸行为,重点考察吸附剂有机质组分、环境温度、吸附时间和共存物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找出可以用来预测这3条河流沉积物对多环芳烃吸附作用的模式...
【中文期刊】 蒲晓强 钟少军 等 《地球化学》 2009年38卷4期 323-333页
【摘要】 在胶州湾李村河口,对多个短柱状岩芯沉积物中的有机质(有机碳和有机氮)、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黄铁矿及活性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样品的有机质含量较高,有机碳含量为0.16%~3.21%,有机氮含量为0.002%~0.2%;6个短柱状...
【中文期刊】 林慧娜 傅娇艳 等 《海洋科学》 2009年33卷12期 79-82页
【摘要】 以中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地区--海南、广东、广西、福建的13个红树林区为研究对象,对沉积物中硫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中国红树林地区沉积物中硫含量为0.009%~0.809%,平均含量为0.214%,远高于非红树林生长地区沉积物中硫...
【中文期刊】 乔永民 黄长江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9年31卷1期 106-116页
【摘要】 于2002年9月在汕头湾采集了1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了它们的细粒级组分、总有机质、铝、铁、锰、铜、锌、铅、镉、铬、镍、钴的含量,对其分布特征及其彼此之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以南海陆架区重金属含量为背景值计算了汕头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
【中文期刊】 于红 孙振亚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9年28卷2期 131-136页
【摘要】 铁矿物是环境水体、土壤、沉积物和岩石的主要组分,其变化对环境的地球化学性质影响极大,如对土壤肥力、有机质降解、重金属元素的吸附与释放等.研究以石英粉(SiO2)为基底,在其上组装磺酸根(-SO3H)为外侧功能团的自组装单层,并以此自组装单层...
【中文期刊】 林岿璇 韩洁 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44卷3期 314-318页
【摘要】 小头虫作为一种广分布的有机污染指示种而为人们所关注.本研究于2006-2007年对厦门鼓浪屿潮间带的小头虫种群进行了周年种群动态和次级生产力的观测,结果如下:其年平均丰度为3463 m-2,月最高丰度值出现在2006年11月,为8785 m...
【中文期刊】 李柳强 丁振华 等 《环境科学研究》 2008年21卷6期 171-175页
【摘要】 利用ICP-MS分析了我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区表层沉积物的As含量和形态,阐明As的分布及其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w(As)为3.14~19.16 mg/g,平均值为8.14 mg/g.表层沉积物中w(As)与w(Fe),w(Mn),...
【中文期刊】 王明义 张伟 等 《水资源保护》 2007年23卷3期 9-10,19页
【摘要】 采用MPN法分析了贵州阿哈湖和云南洱海春秋两个季节沉积物硫酸盐还原菌含量,结果表明淡水湖泊沉积物硫酸盐还原菌含量低于海洋沉积物;洱海沉积物硫酸盐还原菌含量低于阿哈湖沉积物,秋季沉积物硫酸盐还原菌含量高于春季,且有该类微生物栖息的沉积物深度增...
【中文期刊】 李江 金相灿 等 《环境科学研究》 2007年20卷4期 64-69页
【摘要】 利用SMT标准测试程序对太湖3个不同营养水平湖区表层10 cm柱状沉积物进行磷赋存形态的垂向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沉积物有机质总量(w(OM)),细颗粒组成与磷赋存形态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各采样点沉积物的w(TP)平均值为437...
【中文期刊】 黄勇 张志南 等 《海洋与湖沼》 2007年38卷3期 199-205页
【摘要】 采用现场调查和室内分析方法, 对2003年1月南黄海鳀鱼越冬场调查航次中22个站位所取得的小型底栖生物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是最优势类群, 占整个小型底栖生物总丰度的87.1%.不同站位线虫的丰度从每10cm...
【中文期刊】 薛博 严重玲 等 《海洋科学》 2007年31卷6期 87-91页
【摘要】 <篇首> 有机碳是指存在于沉积物总有机质(TOC)中的碳.由于同位素之间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生物在生存活动过程利用环境中碳的同时改变了其同位素的比值,即产生同位素效应(isotopic effect).
【中文期刊】 王琦 姜霞 等 《湖泊科学》 2006年18卷2期 120-126页
【摘要】 采用EDTA螯合剂法和不同的化学提取法,研究了太湖3个不同营养水平湖区中8个位点表层沉积物总磷、各组分磷及生物可利用磷的含量分布,探讨了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表层沉积物的释磷潜力和生物可利用磷的来源.结果表明,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表层沉积物总...
【中文期刊】 赵颖 王国秀 等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年15卷4期 490-494页
【摘要】 研究了武汉市繁华市中心典型过富营养湖泊沉积物-间隙水体系磷形态的相关性.对沉积物-间隙水中磷形态的连续提取分析发现,自然粒度下,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与沉积物中有机/细菌聚合磷存在很好的线性相关性,说明沉积物中有机质是有机/细菌聚合磷的源;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