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5
- 6
- 2
- 12
- 7
- 1
- 1
- 4
- 3
- 2
- 2
- 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张月书 李锋 等 《人类学学报》 2021年40卷2期 181-193页ISTICPKUCSCD
【摘要】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理念的转变,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发掘和记录方法也发生着变化.20世纪30年代周口店遗址发掘方法的改革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史上的重大转折,奠定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记录方法的基础.90年代,中美联合考古在泥河湾地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晓凌 高星 《人类学学报》 2012年31卷1期 后插1页ISTICPKUCSCD
【摘要】 2011年9月10日-12日,洛南盆地旧石器考古发掘现场会在陕西省洛南县召开.1995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洛南县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大学、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和澳大利亚La Trobe大学等国内、外学术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迟畅 导师:汤卓炜 吉林大学 考古学 考古学(硕士) 2017年
【摘要】 针对牡丹江支流海浪河流域的旧石器专项考古调查,在2008年5月由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联合组织开展,此次调查收获颇丰,共发现了8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中,对海浪河流域的杨林西山、杨林南山、双峰、大龙头山、小龙头山、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王一如 导师:朱泓 吉林大学 考古学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 2015年
【摘要】 本文的研究材料为河南省淅川县上集镇张营村沟湾组村东,沟湾遗址中发现的仰韶时期墓葬中出土的人骨.本文通过人口学、人体测量学、人种学、古病理学等研究手段,对沟湾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仰韶文化墓葬出土的99例人骨标本进行了性别、年龄鉴定,疾病、创伤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左豪瑞 导师:陈全家 吉林大学 考古学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 2015年
【摘要】 后套木嘎遗址位于吉林省大安市红岗子乡永合村后套木嘎屯,考古发现了从新石器时代至辽金时期的多个古人类生活遗址,出土遗物丰富.本文以该遗址2011-2012年度发掘出土的战国至辽金时期哺乳动物遗存为研究对象.论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哺乳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安硕 导师:汤卓炜 吉林大学 考古学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 2014年
【摘要】 哈民忙哈史前聚落遗址,作为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的典型遗址,于2011年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该遗址是考古工作者在北纬43°以北区域内,首次大面积发掘保存完整的史前聚落遗址,遗址埋藏条件良好,出土遗物丰富.本文以植物考古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孙永刚 导师:塔拉 内蒙古师范大学 科学技术史 科学技术史(博士) 2014年
【摘要】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西辽河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与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不同考古学文化时期人类活动、植物遗存与生业方式的关系.本文涉及的年代范围是距今10000-3500年间,约相当于地学界的全新世初期至大暖期结束时期,或考古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肖晓鸣 导师:朱泓 吉林大学 考古学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 2014年
【摘要】 后套木嘎遗址位于吉林省大安市红岗子乡永合村西北,新荒泡东岸的漫岗上.地处松嫩平原南端,嫩江下游地区的河流交汇处.这里一直以来都是东北地区古代人群活动的密集区域.2011年到2014年,后套木嘎遗址已经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发掘,共揭示出包含了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李凤 导师:武仙竹 重庆师范大学 考古学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 2014年
【摘要】 2004年下半年,重庆市文物考古所两次对玉溪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大量的石器、陶器以及动物骨骼.考古工作人员将T0403探方的东、北隔梁的土样分别按地层进行采集,并于2014年对这批土样进行浮选,获得丰富的动物骨骼和植物碳屑,浮选出的骨骼正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赵春燕 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 2013年
【摘要】 人类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同时使大量污染物进入环境,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重金属铅就是常见的污染源之一.土壤中各种重金属元素对人体的影响虽然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但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与古代人文相结合而开展的研究工作做得更少.因而本文以河南省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孙洋 导师:蔡大伟 吉林大学 考古学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 2013年
【摘要】 陶寺遗址和二里头遗址是中原地区极其重要的大型遗址,是探讨夏文化和文明起源的两个重要地点.本研究将以15个陶寺遗址古代黄牛个体和15个二里头遗址古代黄牛个体的骨骼或牙齿样本为实验材料,用古DNA方法提取DNA,并对得到的mtDNA序列进行分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樊榕 导师:栾丰实 山东大学 考古学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 2013年
【摘要】 人类骨骼作为考古发掘出土的重要遗存之一,包含了丰富多样的信息.自上世纪下半叶以来,北美兴起了以人体遗存为研究对象和出发点的生物考古学研究.生物考古学本着"视死如生"的基本理念,以考古发掘出土的人体遗存为基础,着重探讨先民营养健康状况,生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李智涛 导师:武仙竹 重庆师范大学 考古学 文物与博物馆(硕士) 2013年
【摘要】 灰坑包含了很多古代人们有意或无意留下的物品,如陶器、动物骨骼、植物根茎等.正因它包含大量的遗物,使得对灰坑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灰坑的地位也从以前的可有可无的地位上升到高度重视.而且由于灰坑在田野考古中越来越常见,鉴于其复杂的特点和性质,考古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周金妵 导师:陈靓 西北大学 考古学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 2012年
【摘要】 五庄果墚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遗址中出土的龙山时代早期人骨的埋葬方式均具有特殊性。因此,对这批人骨的种族类型以及灰坑的性质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了解当时人们的体质特征和社会生活状况。本文运用体质人类学形态观察、测量技术的方法以及统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王菲 导师:孙满利 西北大学 考古学 文物保护学(硕士) 2012年
【摘要】 对于室外土遗址而言,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降雨,尤其是处于潮湿环境的土遗址,土的抗水性能较差,受降雨影响大量的土遗址被雨水冲蚀、消减甚至消失。潮湿环境下土遗址保护材料还不成熟,大都处于试验研究阶段,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调查发现降雨量较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贾鑫 导师:陈发虎 董广辉 兰州大学 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博士) 2012年
【摘要】 本文通过对青海省东北部地区黄河上游谷地、湟水流域、大通河流域、青海湖盆地和黑河上游地区5个地貌单元新石器-青铜时代136个遗址考古学调查和81个14C测年结果,结合相关的考古材料,研究青海省东北部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文化的时空演化过程:通过...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许清海 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八届一次学术年会 2009年
【摘要】 近年来,人类活动对环境和气候影响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孢粉学研究也已从主要关注自然植被开始更多地关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植被变化.但已有研究表明,孢粉学和考古学研究存在着明显的不和谐现象.如,考古学证据表明整个青铜器时期意大利中部都有人类活动,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罗传秀 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八届一次学术年会 2009年
【摘要】 当前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自然环境变化是古代文明演变的主要驱动力,重庆地区乌江等长江支流近十多年来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以来的考古遗址,而该地区又是环境敏感和灾害多发地带,人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该地区过去的环境变化研究对了解人地关系的历史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刘林敬 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八届一次学术年会 2009年
【摘要】 牛头岗遗址,位于南京市长江以北浦口区汤泉镇汤泉农场内,距南京市区约30km;地理坐标为N 32°06.4′,E 118°29.8′.是南京地区较大的古文化遗址.南京市博物馆先后3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众多的石器、陶器、骨器、玉器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李杰 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八届一次学术年会 2009年
【摘要】 通过重庆黔江涪碛口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商周和唐代以来的文化堆积,而商周和唐以及唐与明清之间,存在文化层缺失.本文对该遗址一区南壁样品的粒度、孢粉、炭屑等环境替代指标进行了综合研究.粒度分析结果揭示出商周以来发生过多次洪水事件,由于遗址点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赵春燕 第十三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4次年会 1899年
【摘要】 黑水国遗址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下崖村西北3 km处,是黑河流域中游发现的一处年代较早的铜冶炼遗址,年代为公元前2100年左右。本研究通过热电离质谱分析方法对黑水国遗址出土人骨与土壤的锶同位素比值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在以遗址出土婴幼儿牙釉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