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09
- 97
- 14
- 7
- 29
- 18
- 17
- 16
- 1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会议论文】张海澄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发病率的增加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肥胖的患病率逐年增加。有关资料显示肥胖是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近年来发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
【关键词】 心房颤动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鉴别诊断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王龙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常规12导联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已久,根据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推测梗死相关动脉(IRA)的研究较多,但aVR导联的作用常被忽略。ST段压低是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不良的强烈指标,但这些研究中通常也不包括aVR导联。随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张树龙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房性心动过速是指起源于心房但心房节律规整的心动过速,按照欧洲心脏病学会和北美起搏与电生理学会对其发生机制和解剖定位的分类,进一步分为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和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可能是自律性、触发和微折返机制所引起。通过体表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高连君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本文对心房颤动的遗传学进展做一综述,离子通道、细胞的信号转导和神经体液因素在房颤的发生发展和维持方面起重要作用。家族性房颤的基因突变和非家族性房颤的基因变异(SNPs),都是通过影响了离子通道和神经体液因素参与的细胞信号转导引起房颤。房颤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鲁端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早期复极变异(early repolarization variant,ERPV)系指外观健康和无症状人群出现ST段抬高的心电现象,其包括正常心电图变异,又与某些心脏疾患相关,故早期复极变异的临床意义、发生机制、与众多的ST段抬高心电图的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孙英贤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20世纪90年代随着导管消融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在旁路患者中尤其是在后间隔旁路及左室后旁路中,一部分患者在心内膜消融极难成功,而在位于心外膜的冠状静脉窦中可成功消融旁路,人们称这些旁路为心外膜旁路。心外膜旁路与普通旁路不同,是冠状静脉窦参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宋治远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近年来,随着先心病介入治疗器材的改进及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经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与安全性已得到认可。但随着经导管封堵治疗病例数的不断增加,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与心脏传导阻滞发生之间的相关性也日益受到关注。为探讨经导管封堵治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沈法荣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近十余年,ICD的置入量明显增加,除常规用于二级预防外,对于猝死的高危患者ICD已成为一级预防的首选方法,主要用于心肌梗死合并严重心功能衰竭的患者。随着应用的日趋广泛,有关ICD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ICD的误治疗。因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华伟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目前,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已成为伴有QRS波增宽的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CRT通过恢复心室收缩同步性,不仅可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症状,逆转心室重构,还能有效降低心力衰竭住院率和死亡率。然而,欧洲和美国最新公布的CRT指南都强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洪葵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自1992年提出Brugada综合征(BrS)以来,因其在局部地区有较高的发病率,及其与健康成人及婴幼儿猝死相关而备受关注。由于这类疾病高发心脏性猝死的特性,无论其发病率是否高低,只要疾病存在,医务工作者就有义务和责任去了解其临床表现和危害...
【关键词】 Brugada综合征 ; 临床表现 ; 发病机制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杨杰孚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频率适应性起搏器(rate adaptive pacemaker)是指起搏频率能随人体的代谢活动而自动改变,以满足人体活动时的需求。在置入起搏器的患者中,大约有50%以上的患者对运动、情绪改变等不能作出正常的心率反应,即患者的心率不能随机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张萍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大量临床证据表明心率是心血管疾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减慢心率可降低冠脉事件、减少猝死、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目前常用的减慢心率的药物主要是β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通道拮抗剂。由于这些药物的负性肌力作用和心脏外副作用,一些患者不能耐受。伊伐布雷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廖德宁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在服用治疗量或亚治疗量抗心律失常药物(AADs)治疗过程中,引起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或诱发新的心律失常称为AADs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自从1989年心律失常抑制实验(CAST)结果公布后,AADs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被认为是AADs引起死亡率增高的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杨广平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至今仍是困扰人类健康的一个难题。随着膜片钳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对房颤的认识已提高到离子通道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质编码的分子水平。随着新的离子通道的发现,治疗房颤的抗心律失常药的新靶点正在被提出,延迟整流钾通道(I...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严激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大量研究表明,虽然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临床疗效显著,但仍有约30%的患者在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后症状、超声指标、心力衰竭住院率和死亡率等无明显改善,即所谓的"无反应"。有关无反应的研究,是目前CRT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但无反应出现的原因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郭继鸿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心脏同步是保障良好心功能的重要因素,包括房室同步和心室同步,但以房室同步更重要,相关的研究更多。房室同步的心电图表现为心房P波与心室QRS波之间保持着良好的1:1传导关系及适宜的传导间期,房室之间这种电功能的良好同步性能转化为机械功能的良好...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陈琪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低血钾症是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病、心肌缺血、心力衰竭)或原发性心电疾病等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已存在异常的情况下,伴发低血钾症使患者更容易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本文介绍了参与心室肌细胞电活动的钾电流,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方丕华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不适宜窦性心动过速(inappropriate sinustachycardia,IST,)又称为慢性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chronic non-paroxysmal sinus tachycardia)或永久性窦性心动过速(perman...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刘书旺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常见的内科慢性疾病,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5年死亡率超过50%,约一半的患者死于心脏性猝死(SCD)。近10多年来大量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大大提升了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地位。CRT改善心功能Ⅲ-Ⅳ级、有QRS波增宽和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张海澄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由于心脏病发作而导致的突然死亡,ACC/AHA/ESC 2006指南定义为"死于不可预知的循环骤停,往往由于心律失常所致,症状发作1小时内死亡"。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
【关键词】 心脏性猝死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临床诊断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杨延宗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临床心电图中的QRS波是心室除极波,其时限反映了心室激动时间,时限增宽时是心室内或心室间传导延迟的简单明了的指标,其重复性好,变异系统<5%。本文提出可能与心脏性相关的另一个心电学指标:QRS波的时限变短,即心室内除极速度增加时,是否可预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刘元生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Andersen-Tawil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特征为周期性瘫痪、室性心律失常和QT间期延长、机体畸形三联征。本文介绍了Andersen-Tawil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心电图表现及诊断标准,现对其周期性瘫痪的治疗及室性心律失...
【关键词】 Andersen-Tawil综合征 ; 发病机制 ; 心电图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杨向军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国内外的学者认为利用基因和细胞构建生物学起搏可能会成为心脏起搏器最为理想的替代方法。本文介绍了HCN通道及特性,对HCN通道在心脏的分布进行了简述,并对分析HCN2敲除鼠、HCN4敲除鼠的相关内容进行说明,并就HCN与生物起搏进行了论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柳茵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aVR导联是心电图(ECG)六轴系统中唯一位于右上象限的导联,这一导联的设置在心电图设计之初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现代心电学的发展,人们更加关注于左胸导联,aVR导联的作用被逐渐忽略,许多心电学工作者认为aVR导联仅是Ⅰ、Ⅱ导联平均值的翻转...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郭成军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心脏的自主神经系统一方面通过改变心肌的不应期(变时)、传导速度(变速)、收缩力(变力),调节心脏的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舒缩性;另一方面通过改变冠状动、静脉的口径,调节心肌血流量(变流)和营养供应,对维系心脏正常的结构、节律和功能起着重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张萍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随着大量科学研究证明置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plantablecardioventer defibrilator,ICD)的临床疗效,全世界已置入了数以百万计的ICD。全面掌握ICD的基本功能、ICD的程控以及一般的临床管理方案,对于心脏电...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林治湖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决奈达隆是一种多通道阻滞剂,与胺碘酮一样,它表现出所有4种Vaughan-williams分类药物的抗心律失常特性。在药理学研究中显示,决奈达隆的电生理学和血液动力学特性与胺碘酮相似。在动物模型中显示,决奈达隆可以预防心房颤动或恢复窦性心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张媛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运动性晕厥(exercise related syncope)是指无外伤的前提下,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发生短暂的意识丧失,患者因肌张力消失而跌倒,且能迅速恢复。运动性晕厥的危险性除晕厥本身外,由于在运动所处的特殊环境(如水下运动、滑雪)、极高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许玉韵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Tako-Tsubo心肌病(Tako-Tsubo Cardiomyopathy,TTC),也称应激性心肌病(Stress-Induced Cardiomyopathy,SID),依照其急性期独特的左心室造影表现(左室收缩末期底部圆隆、颈部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郭继鸿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DC)检测技术是德国慕尼黑心脏中心GeorgSchmidt教授近年发现并提出的一种检测自主神经张力的新技术。Schmidt教授也是窦性心率震荡(Heart:Rate T...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王建安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生理性起搏是指人工心脏起搏器在保证患者基本心率的同时,尽可能近似地模拟心脏窦房结和房室结、希氏束的传导功能,从而获得各心腔之间最好的同步性,使起搏节律及血流动力学效果最大限度地接近心脏的生理状态。本文介绍了生理性起搏器的类型,对频率适应性起...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李易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心脏起搏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成功应用于临床,它的应用不但给患者带来新生,且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人工心脏起搏技术已成为心动过缓有效的治疗方法。双腔或单腔心室起搏通常采用右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ical,RVA)起...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郭继鸿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ICD的无痛性治疗又称ATP治疗,其通过ICD发放抗心动过速的快速起搏,即发放比心动过速心率更快的短阵快速起搏终止室速(包括快室速)的方法,是现代ICD终止室速的最重要治疗方法。本文介绍了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的基本程序与分类,简述了ATP终止...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戚文航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心房颤动已经成为新世纪心血管领域中的一大流行疾病,房颤可由不同病因或相关危险因素引起,但在房颤形成过程中都有一重要环节参与,即心房重构;这可能是导致房颤发生、反复发作或慢性维持的重要机制。相关的病理生理研究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心房重构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周胜华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心脏性猝死(SCD)迄今仍是威胁人类的重大健康问题,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SCD最常见的原因。T波电交替(TWA)是识别心肌梗死后和缺血或非缺血心肌病发生SCD高危患者的有效方法。本文结合最新研究,阐述了TWA对冠心病猝死、非缺血性心肌病猝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王冬梅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改善大多数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及通过远期生物学效应逆转心室重构的事实已不容置疑。近期研究结果还显示CRT可增加心力衰竭患者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血清尿素氮水平,进而改善肾功能。总之,随着研究深入,CRT适应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郭涛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显著降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死亡率和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使CRT成为抗击CHF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然而,高达30%的术后患者对CRT无应答。严格把握适应证、提高左室电极定位成功率和超声指导个体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鲁端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室性心律失常风暴(ventricular arrhythmia storms)系指24小时内自主性发生>12次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而需立即电复律或电除颤等治疗的症状群,简称电风暴(electrical storm...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吴书林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从1896年Engelmann提出的心房颤动(房颤)局灶起源学说到后来Lewis的单环折返学说、Moe的微折返学说以及Allessie等应用多极标测进行大量研究后证实多子波折返学说是促进房颤发生的原因,关于房颤机制的研究和争论持续了接近两个...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徐亚伟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近年来,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电生理学领域的热点。盐水灌注射频电能是目前房颤导管消融的主体能量方式,但冷冻、超声、激光、微波等能量方式也已先后应用于房颤的导管消融。本文介绍了冷冻在房颤导管消融治疗领域的应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郭继鸿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在一般人群中发生率为0.4%,在心血管病患者的发生率为4%,而严重的心血管病患者房颤的发生率高达40%。因此,有效治疗心房颤动是内科医生的基本功。本文重点讨论了房颤药物治疗中相关问题:转复和维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胡大一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俗称傻瓜除颤器,类似“傻瓜”照相机,于1979年初应用于临床。应用AED使在SCD发生现场早期电除颤成为可能。其最大特点是无需使用者具备高水平判读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吴永全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钙离子是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细胞信使。过去的20多年,众多研究者在肌肉细胞、神经细胞、卵细胞等可兴奋和非可兴奋细胞中对微区域钙信号进行了大量研究,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探测到钙信号的基本单元一"钙火花"(calcium sparks)及其相关钙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浦介麟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非离子通道阻滞剂将成为心律失常治疗的重要药物,主要包括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s)/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s)、他汀类药物、多聚不饱和脂肪酸类药物(PUFAs),加速细胞间电传导的药物以及5-羟色胺受体阻滞剂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郭成军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磁导航技术(magnetic navigation techniques,MNT)是通过计算机程序指令,变换胸廓两侧磁体的相对位置,计算与改变包绕心脏球形磁场的综合向量,预设和调整体内磁性器件的弯曲、旋转和进退方向,实现了对介入器械的遥控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李学斌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therapy,CRT)难治性心力衰竭,通过现有的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包括INSYNC、MLJSTIC、PATH-CHF-I、VENTAK-CHFMIRACLECOMPA...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杨新春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研究右室流出道和左心室乳头肌在心室颤动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明确心室颤动的发生机制、选择临床治疗方案尤其是导管消融治疗心室颤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右室流出道和左室乳头肌的组织学特点与电生理学特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郭继鸿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心电图的房室同步与房室分离是一个有近百年历史的经典概念,主要涉及心房(P波)和心室(QRS波)电活动的同步或分离。但是,心脏的电活动与机械活动前后依次发生,密切耦联而不可分割。此外,心脏在人体的泵功能最终体现在机械做功,因此,由此及彼,由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郑强荪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AFL)简称房扑,是相对常见的一种快速心律失常,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及部分无心脏病患者。不典型房扑为非峡部依赖型房扑,虽然低位折返、双波折返和峡部内折返是三尖瓣环峡部依赖的,但也属于不典型房扑。本文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朱俊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2009年
【摘要】 我国《胺碘酮抗心律失常应用指南》制定于2004年,公布后这一指南为临床正确使用胺碘酮起到了推进和规范的作用。但近年来,出现一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我国学者都感到有必要对我国的胺碘酮指南进行更新。这次指南更新的指导思想是以循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