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67
- 9
- 38
- 4
- 2
- 2
- 1
- 12
- 6
- 6
- 5
- 5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孙达 陈烨文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42卷4期 45-49页
【摘要】 清代嘉庆中期的学术,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本朝的乾嘉之学进行总结和完善,并在乾嘉后期形成了一个高潮,出现了新一代学坛领袖阮元.在此期间,中医药学仍延续着此前的学术传统,并有了一定发展.同时文史学界开始有学者进一步关注中医药学,出现...
【中文期刊】 焦振廉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39卷3期 1-4页
【摘要】 对朱丹溪滋阴学说的内涵及相关因素进行探讨,认为朱丹溪以儒家经典理论,强调难养易伤,提出“五十养阴”;认为夏与长夏易见阴虚、心动相火易致伤阴、情欲无涯易致伤阴、过用温燥易致伤阴、烹饪厚味易致伤阴;收心养心、依时调摄、合理衣着、节慎饮食为养阴的...
【中文期刊】 王顺喜 牛蔚露 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4年30卷8期 176-186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托里消毒散是《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的第65首方剂,笔者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历史源流、方药组成与剂量、主治病证、煎法服法、药物炮制等方面将有关托里消毒散的古籍总结梳理和考证.据考证研究,托里消毒散具体成方年代未有定论,最早可追溯至...
【中文期刊】 徐英 王小文 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3年29卷10期 31-38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经典名方乌药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一百首中的第49首,出自金代李东垣《兰室秘藏》,由当归、甘草、木香、乌药、香附5味药物组成,功效行气调经止痛,主要用于治疗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证.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
【中文期刊】 刘成 王小芳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年32卷6期 2565-2569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中医医史文献学基本名词术语的英译呈现“不平衡”态势,有的几乎没被翻译过,有的英译版本较多,因而既需要加强,又需要规范.基于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规范基本原则和方法,认真研究其名词术语的中文内涵,参照国际、国内英译标准,给出了推荐的英译词,以期促...
【中文期刊】 张璐砾 戴铭 等 《中医药导报》 2020年26卷9期 158-160页 ISTIC
【摘要】 民国时期广西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和发展中医.将中医纳入广西医疗资源的全局考虑,先后两次颁发《广西省管理中医暂行办法》,制定符合广西实际的中医管理办法;严控中医准入机制,要求中医师必须经过广西中医考试,考试合格后方可执医,同时还定期对中医执业...
【中文期刊】 黄俊伟 王育林 《中医药导报》 2019年25卷9期 19-21页 ISTIC
【摘要】 采用传统训诂学方法,并结合中医医理学说,对《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治”“閒”“尸魔”“幸而举止”“下遂”“并”等词条加以考证,来帮助读者对此篇的学习.
【中文期刊】 王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23卷9期 1201-1202页 ISTICCSCDCA
【摘要】 医史可涵述中医经典文献延展的轴心轨迹,亦是中医发展历程中的关键基石.中医经典文献兼备多重特性且互为结构,是“神、心、体、技、觉”合一的学问.故以医者视角分析“固本”“筑梦”在中医经典文献中的内涵,通过解析医史语境下的问题进路、史家固本与医者...
【中文期刊】 杨克卫 李芃柳 等 《中医药文化》 2017年12卷1期 13-17页
【摘要】 民国时期的针灸文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丰富的形式与内容,除《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已载的书籍外,尚有大量散存于民间.通过对《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所载民国时期针灸文献进行初步普查,发现《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未载民国时期针灸文献6种,旨在对其进行梳理介...
【关键词】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 针灸史; 针灸文献;
【中文期刊】 邱浩 《中医药文化》 2016年11卷6期 51-56页
【摘要】 李茂如先生是现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文献目录学家,著有《历代史志书目著录医籍汇考》《医籍叙录集》.李老是京城老药铺鹤年堂“茂”字辈传人,汪逢春主办“北京中药讲习所”的高材生,萧龙友弟子赵树屏入室弟子,为新中国山西省中医药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先生...
【关键词】 李茂如; 中医文献目录学; 《历代史志书目著录医籍汇考》;
【学位论文】 作者: 庞境怡 导师:张如青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医史文献(硕士) 2015年
【摘要】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考古界陆续发掘出大批简帛文献,其中有数量可观的医学文献,涉及中医外科学、骨伤科学内容居多。这些涉医简帛时间跨度从战国下迄两汉,是中医外科、骨伤学的源头文献。虽然这些记载、描述尚未成熟定型,但是真实反映了两千多年前中国战国秦...
【学位论文】 作者: 于晓 导师:严季澜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医史文献(博士) 2008年
【摘要】 胃脘痛是指患者以脘腹疼痛为主要症状,多同时伴有脘腹痞满、嗳腐吞酸、不思饮食等症状的一种临床常见病证。起病之初,多由情志郁结、肝逆犯胃、饮食寒暖失调、劳损脾胃中气而致;病久则可气郁化火,或聚涎生痰,或留瘀伤络,或损其阴津,或伤其阳气,即成缠绵...
【学位论文】 作者: 温建恩 导师:刘德荣 福建中医学院 福建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医史文献(硕士) 2004年
【摘要】 福建南宋名医杨士瀛论治儿科病证有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儿科脾胃学术方面为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主要以杨士瀛的儿科专著《仁斋小儿方论》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和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认真研究和总结杨士瀛儿科脾胃学术思想和临证诊治特点,...
【学位论文】 作者: 王玉凤 导师:刘德荣 陈贻庭 福建中医学院 福建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医史文献(硕士) 2003年
【摘要】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气血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有许多医家对气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贡献,杨士瀛就是其中之一,但由于他是一位民间中医学家,因而很少有人提起他在气血理论形成中的贡献.该文主要以南宋福建著名医家杨士瀛的著...
【学位论文】 作者: 朱星 导师:谭学林 贵阳中医学院 中医学 中医医史文献(硕士) 2002年
【摘要】 目的:使中医食伤证治理论化、系统化、实用化和科学化,并验证张元素"养正积自除"的科学性.方法:对文献的整理、归纳和总结以及运用枳术不同配伍比例对食伤小鼠胃排空肠推进作用进行比较.结果:总结出了食伤的概念、致病特点、证候、病机及治疗和用药;枳...
【中文期刊】 何仙童 柳长华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年40卷1期 118-123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中国的医学,到了两汉始为之纂集.在中国传统文化繁荣融合背景下,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上古有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黄帝论经脉的传说.至西汉,《汉书·艺文志》将医学分为四类:医经、经方、房中、神仙.传世《素问·异法方宜论》按地域将医学...
【中文期刊】 刘立安 孟月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年40卷1期 49-54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文章基于文献学、历史学、考据学、中医针灸学等多学科方法,对处于中医史第二次总结期的唐代孙思邈之灸疗学术进行了系统考证,探析了相应成就.考察了孙思邈对唐以前医家灸疗经验的集录与保存,及其对灸疗在中医药体系中地位的刍议.梳理、重构、呈现了孙思邈...
【中文期刊】 谢洲 沈澍农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23卷9期 1194-1196页 ISTICCSCDCA
【摘要】 《脉法赞》为关于诊脉法的短篇韵文,收录于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进行中医脉学史整理、研究独诊寸口法的重要早期文本.故从文体风格、思想内容等角度时《脉法赞》的撰作年代、文本性质、学术源流各方面进行考证和探讨,认为其系汉末魏晋之际所撰对“脉法”...
【中文期刊】 刘娟 刘桂荣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361-362页 ISTIC
【摘要】 《揣摩有得集》初刻于清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年),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及1955年两种竖排铅印本分别面世。今见三个木刻本子,河南中医学院图书馆一本,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一本,皆为初刻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一本,是假冒本。各本目...
【中文期刊】 马祥 张丰聪 等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294-296页 ISTIC
【摘要】 近代中医药期刊动态地反映了当时的中医药发展状况,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史学价值和医学价值。近年来,对近代中医药期刊的研究渐成热点。对近年来国内有关近代中医药期刊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参考文献54篇。
【中文期刊】 田红兵 李亚军 《现代中医药》 2017年37卷6期 107-110页 CA
【摘要】 医学门户之分“鼎盛于金元”而不是“肇始于金元”,医学在金元时期分派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文章从中医医史文献学的角度,探讨了“医之门户分于金元”的原因,这对研究金元时期医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文期刊】 胡健 张至强 等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40卷6期 130-133页
【摘要】 三拗汤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名方之一.在中医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医籍都记载着运用该方加减治疗咳喘病,疗效颇丰.现代研究也认为三拗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有着重要作用,现通过检索近十年有关文献,从支气管哮喘的方论研究、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方面做一综述.意图揭...
【中文期刊】 胡健 张至强 等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40卷5期 123-126页
【摘要】 三拗汤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名方之一.在中医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医籍都记载着运用该方加减治疗咳喘病,疗效颇丰.现代研究也认为三拗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有着重要作用,现通过检索近十年有关文献,从支气管哮喘的方论研究、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方面做一综述.意图揭...
【中文期刊】 王育洁 《湖南中医杂志》 2025年41卷1期 68-73页
【摘要】 日本室町时代民间流行的饮料"煎物"是以陈皮等物为主熬制成保健药汤品,有祛痰止咳之功效.本文通过考察和分析日本中世的历史文献,认为"煎物"之诞生与东传日本的中医痰疗方密切相关.日本中世,宋金元医学知识随着禅僧传入日本并对日本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
【中文期刊】 邢玉瑞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39卷1期 1-4页
【摘要】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价值虽有争议,但现代中医学界对五行学说仍然十分关注,对五行学说从哲学、历史学、文献学、发生学、逻辑学、数学、物理学、系统科学(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自组织理论等)、认知科学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涉...
【中文期刊】 王妮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39卷2期 89-92页
【摘要】 陕西地方志作为医学外史,所记载的医药文献信息对中国医药史研究、陕西道地药材的开发利用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与价值;为研究陕西地区医疗卫生习俗、养生保健方法提供了史料;为挖掘和利用陕西地方中医药文化遗产、文化强省提供了参考;为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
【中文期刊】 李斌斌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39卷6期 131-133页
【摘要】 痒证是指以皮肤瘙痒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临床中较为常见,对其病因病机宋以前医家相关论述颇多.研读宋以前经典医籍,按照历史的发展脉络,将宋以前人为划分为春秋战国、秦汉和隋唐三个时期,归纳总结各个时期医家对痒证病因病机认识特点,以期为中医临床提...
【中文期刊】 韩伊潇 林晓蒙 等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24年41卷14期 1989-2001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系统性地评估"浙八味"及"新浙八味"药材在经典名方中的应用情况,并总结其在现代药理学中的研究进展.方法 通过综合分析历代本草典籍、近现代文献资料以及药理学研究,对"浙八味"药材在经典名方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梳理.结果 在《古代经典名方...
【中文期刊】 丁砚秋 马晓昌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年39卷9期 4581-4585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郁证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病因病理学概念,已充分渗透到各类疾病的诊治.中医对于郁证辨证论治认识体系的形成,是一个线性发展、渐进式的过程,现今已经灵活运用于各类现代疾病治疗.由于历代医家所处的时代与环境不同,故对郁证形成了独具特色且深刻的认识,同样...
【中文期刊】 刘志平 苏坤 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4年30卷18期 200-207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五虎汤是《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汉族医药方剂的第51首,来源于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由麻黄、苦杏仁、甘草、茶叶、石膏5味药物组成,主治喘急痰气.笔者遵从《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原则》,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搜集记载五虎汤的中医古籍...
【中文期刊】 唐杨 王皓月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年39卷10期 5120-5123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颇具特色的中医诊断方法之一.舌图作为舌诊的主要载体,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教学以及科研.目前舌图的命名及描述大多根据个人经验或教材体系,尚无客观化、科学化的标准,因此存在舌图信息的部分缺失、图文不符、命名混乱、舌...
【中文期刊】 马友诚 王德辰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年39卷4期 1796-1799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中医心质学将心质分为三个层次,即心灵质、心识质和心意质.这三个概念来源于中医理论的"三神学说".文章通过文献分析和整理的方法从心识质与"识神"的关系入手,阐明了"识神"的历史来源及内涵意义.心识质继承和发挥了"识神"的概念,将其转变为更加清...
【中文期刊】 牛林强 吴丽林 等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24年41卷12期 1682-1685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神农本草经》认为泽泻有补益之功,然而中国药典中并无此记载.通过查阅古籍中相关文献对泽泻的功效进行考证,结果发现宋代之前泽泻功效有补益、利水、泄热,而从宋代开始,部分医家对泽泻补益的观点提出质疑,明代医家则认为泽泻补益之功源自利水之效,并不...
【中文期刊】 刘争强 杜菁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年39卷4期 1715-1718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中医内证体察学是一门中医学与气功学相互交融的新兴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借助相关历史文献,论证了中医内证体察在中医理论产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同医起源于巫、医起源于哲学及劳动实践的经验积累等比较,说明了内证体察中医理论的合理性.文...
【中文期刊】 殷康力 曹烨民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年39卷7期 3349-3353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文章在中医外科学经典基础上,探讨糖尿病足的中医病名病类.根据疡科经典与病症特征,将消渴脚部疔疮细分为脱疽类与脚发类,旨在丰富糖尿病足的中医辨病论治理论.根据消渴脚部疔疮的文献描述,论证造成脱疽类与脚发类病症差异的核心原因,以脏腑蓄毒,筋膜受...
【中文期刊】 吴彤 王兴伊 《上海针灸杂志》 2024年43卷7期 799-803页 ISTICCSCD
【摘要】 放血疗法历史悠久,几乎见于世界所有传统医学中.其中,中医学和阿育吠陀都对刺脉放血有丰富的阐述.通过梳理《黄帝内经》《妙闻本集》刺血相关条文,发现两者对刺脉放血的部位、工具、操作和应用虽有类似,更各有千秋.《黄帝内经》之刺脉放血,其脉位深浅不...
【中文期刊】 武亚楠 李付平 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3年29卷9期 8-17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当归六黄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公布的百首经典名方中的第47方,被誉为"治盗汗之圣药".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记载当归六黄汤的古籍,筛选出有效数据269条,涉及中医古籍156部.从当归六黄汤的历史源流、主治病证与病机、药物组成与剂量...
【中文期刊】 曹灿 董肖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3年38卷1期 38-45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归经表征了中药的作用部位,对中医药疗效发挥的机理阐释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梳理了中药归经理论的历史沿革、对相关的现代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并进行了相关思考,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和建议...
【中文期刊】 王一花 张如青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3年41卷3期 159-162页 ISTICPKUCA
【摘要】 敦煌文化中所包含的医学内容在中医药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隋唐及以前中医药学的宝贵文献材料,并为现代中医药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总结了敦煌医学中理论基础及其指导的临床实践应用对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影响.敦煌医学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独有瑰宝...
【中文期刊】 王小文 白建英 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2年28卷19期 173-184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升阳益胃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公布的百首经典名方之一,最早来源于金代医家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中,是由黄芪、人参、甘草、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独活、防风、羌活、柴胡、白芍、泽泻及黄连14味药物组成,功效益气升阳、清热除湿,主治脾胃虚弱...
【中文期刊】 邓敦 雷磊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2年37卷6期 3080-3083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风药的应用历史源流已久,但在妇科疾病中的运用未受重视.文章通过中医古籍文献研究,考究风药的历史源流、种类特性,并从金水相生与肝肾同源理论角度寻找风药与妇科病间的联系.通过学习中医古籍当中的应用和见解,研究现代中医妇科常用方剂中风药的运用及配...
【中文期刊】 徐小港 董辛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2年37卷6期 3022-3025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不时御神"是中医药原创经典理论,目前学界对"时"的解读存在一定的争议,造成了整句语义理解效果的偏差.文章立足于古代文献,基于"不时御神"为研究视角,进一步考究其历史源流和发展脉络,揭示其蕴藏的时间医学养生内涵.并以"时"为线索,对中医精神...
【中文期刊】 赵可琢 杨欣欣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2年37卷8期 4352-4355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燕京地区地处华北平原,北有燕山,西邻太行,东临渤海,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便是多个朝代的都城所在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使燕京地区的医学蓬勃发展.文章用目录学的方法,借助《中国分省医籍考》《中医人物词典》《中医人名大辞典》《中国中医古籍总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