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52
- 6
- 1
- 41
- 4
- 3
- 1
- 1
- 4
- 4
- 4
- 3
- 3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会议论文】万鹏 全国第二十五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 2017年
【摘要】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创立了较为完整的、独具特色的辨证论治体系,除内科、妇科等外,其论治范围也涵盖了中医外科疾病,并且还就与外科相关的发病、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调护和预后等内容进行了系统丰富的论述,对现代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徐慎庠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七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 2015年
【摘要】 陈实功(1555-1636)字毓仁,号若虚,倡导“内外治法并重”,创制外科手术器械;他勤读古书,手不释卷,以自创方为主,前贤良方也化裁活用;他崇尚医德,孝友好善,立“五戒十要”,为世人所称道,介绍了《外科正宗》中学术经验考核于次,“内主以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万鹏 导师:张琦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临床基础(金匮)(博士) 2014年
【摘要】
目的:
为了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只关注临床而不重视经典的医疗现象、保护中医经典著作的自身生命力、提高中医药临床工作的疗效,本研究以中医外科学为切入点,研究其与中医经典著作《金匮要略》之间的关联,以期帮助提高中医学科特别是中医外科学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周妍妍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次中医学术流派交流会 2012年
【摘要】 中医外科流派在明代达到成熟.以陈实功为代表的“正宗派”以调理脾胃为中心,内外并重,体现了中医外科的基本治法,占领着中医外科的主流思想.以王维德为代表的“全生派”创立了“阴阳”为主的辨证方法,擅治阴证,并贡献了阳和汤、犀黄丸、小金丹等家传验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王丽 第十四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 2012年
【摘要】 近33年来,中医外科学在继承中医优秀传统的同时,对疾病的病因病机提出了新的观点,在临床实践中创造性地采用一些方法进行治疗,开拓了新的治疗和科研领域,多种疾病的辩证客观化研究逐步推进;结合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对传统中医外科方药进行改进,新的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尹强 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25年会暨第四届学术大会 2011年
【摘要】 乔鸿儒先生(1934~),山东济南人。1948年承袭家传学习中医。1952年正式行医,曾任济南市中医医院外科主任中医师山东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中医药学会外科委员会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理事,外科分会副主任。其自拟神妙汤治疗湿热下注的外科疾...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陈凯 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六次学术年会暨赵炳南学术思想研讨会 2009年
【摘要】 赵炳南一生俭朴廉洁,勤勉好学,行医生涯六十载。50年代曾以《黑布药膏治疗瘢痕疙瘩》的论文在波兰第十五届皮肤科学会上宣读,还著有《赵炳南临床经验集》,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本文现对其临床治疗特色进行了简述,并介绍了相关经验方药与特色疗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鹏飞 陆金根 等 《世界中医药》 2024年19卷15期 2346-2351页ISTICPKUCA
【摘要】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方书之祖,开辨证论治的先河,在《素问·热论篇》的基础上,总结东汉以前医家著作,结合自身临证经验,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完成.本书不仅论述外感热病,同时也包括内伤杂病、妇科、外科疾病的诊治,所录外科病证如痈肿肠痈、浸淫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高振杰 张晓丽 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33卷20期 113-118页
【摘要】 目的:探讨中国古代明清时期三大著名外科代表医家对于治疗脱疽疾病的用药规律及配伍特点.方法:对明清时期中医三大医家代表著作《外科正宗》《外科证治全生集》《疡科心得集》中治疗脱疽疾病的方剂进行整理,经过标准化后.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网站对其数据进...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董巍巍 程宏斌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3年44卷4期 107-110页
【摘要】 目的 研究"紫癜风"的病名释义及用药规律,规范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探索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 利用《中华医典(5版)》检索系统,以"紫癜风"为关键词检索,分析其病名释义;同时,将检索出的相关方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建立数据库,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许梦白 刘雁峰 等 《世界中医药》 2019年14卷9期 2260-2262页ISTICPKUCA
【摘要】 小金丹出自王洪绪的《外科证治全生集》,是治疗寒湿痰瘀、气血凝结所致阴疽病症的有效名方.慢性盆腔炎发病与瘀阻胞宫,脉络不通密切相关,治疗以化瘀散结为核心.文章从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认识、小金丹方药分析、小金丹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等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夏纯 赵刚 等 《世界中医药》 2016年11卷12期 2580-2583页ISTICPKUCA
【摘要】 小金胶囊处方源于《外科证治全生集》,用于治疗阴疽初起之证。本文通过介绍小金胶囊所包含的理论思想、方药组成、适应证及现代临床运用等方面,探析其在疽证范畴内的理论关联,以期为中医外科疾病的诊疗提供借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可冀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年33卷1期 5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篇首> 建国以来,我国在中西医并重、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和促进中西医结合等一系列医疗卫生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中西医医疗研究人员长期密切合作和艰苦努力,点燃激情,诚心砺志,认真学习中医药学宝贵理论精华及丰富临床经验;坚持不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现代...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孙贻安 刘晓菲 《中医药学刊》 2005年23卷1期 180,18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篇首> 1古代对乳腺癌的认识古代医家有关乳腺癌的病因病机、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方药等方面的记载甚多,对现代中医治疗乳腺癌有很大影响.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对乳岩病因病机的认识是,"又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庞月明 刘明 等 《中医药学刊》 2005年23卷6期 973-97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篇首> 蔡炳勤教授为广东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外科医、教、研40余年,学验俱丰,在中医外科方面颇有建树,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尤其是疑难杂症的治疗,蔡老认为"善治常者,亦善治其变".笔者有幸侍诊于侧,聆听教...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爱玲 周光 《辽宁中医杂志》 2004年31卷2期 169-170页ISTICPKUCA
【摘要】 <篇首>中医美容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在相当多的典籍中记载了大量用于美容疾病治疗和驻颜的外用方药,这些方药近年来被医学界和美容界广泛关注,尤其是在面部祛斑、养颜护肤及化妆品的开发研制中被试验应用.本文根据中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何扬子 《中国针灸》 2000年20卷12期 752-754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通过对<采艾编翼>的考证,发现现存版本有相当篇幅为后人从<医宗金鉴>补入,特别是卷三的外科方药.剔除后人补辑的内容,<采艾编翼>是一部上、下两卷的灸法专著,上卷为灸法基础,主要论述经络、腧穴、灸法治则等;下卷为灸法治疗学,主要论述临床各科疾...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孙玉凤 姚希贤 《中国全科医学》 2000年3卷1期 13-15页ISTICPKUCA
【摘要】 <篇首>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在疗效、减少复发、提高愈合质量方面显示出较大优势.在辨证施治方面,对中医证型产生一些新的认识,出现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及方药;根据消化性溃疡形态变化与外科疮疡相似,又出现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配合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谷峰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38卷5期 1-3页ISTICCA
【摘要】 《疡医大全》为清代医家顾世澄所著.后世对其生平和著作研究成果较少,且错漏较多.顾世澄,一名澄,字练江,号静斋,安徽芜湖人,生活于康熙朝晚期至乾隆朝中后期.顾氏为中医世家,其祖父顾宁华、父亲顾青岩,均为当地名医.大约1721年前其侨居广陵(扬...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可彬 马莲 等 《中医药学报》 2018年46卷5期 5-7页ISTICCA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首因,其中易损斑块是关键,但目前缺少有效治疗手段.中医文献中没有动脉粥样硬化易损的概念,我们认为易损斑块属于中医毒邪败坏形质范畴,提出从"毒损脉络"论治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思路,将中医外科经典解毒...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董石 韩丹阳 等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8年33卷3期 29-31页ISTIC
【摘要】 源于民间的验方"疮疡三两三"方简而效彰, 具有益气养血、清热解毒及活血通络之功效, 其化裁应用对多种内外科疾病具有显著疗效.当代医家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药理相结合, 在临床的使用中扩大了它的治疗范围.笔者归纳文献中使用"疮疡三两三"的医案, 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解广东 白克运 等 《江苏中医药》 2018年50卷3期 69-71页ISTICCA
【摘要】 清代名医陈士铎编撰《洞天奥旨》是一部代表清代以前外科学成就的重要著作,论述外科疾病一百余种,收集奇方近三百首.书中首论疮疡,次述病症,后叙方药,对疮疡从标本、脉象、阴阳、肿溃、虚实、经络、内外、顺逆诸方面进行辨别,阐明贫富、肥瘦、孕产之疮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云志 张军平 《时珍国医国药》 2011年22卷5期 1200-1201页PKUCSCDCA
【摘要】 病毒性心肌炎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由于目前仍缺乏安全有效的特异治疗方案.文章从其病因病机与中医外科"痈疽"的相似性,就"痈疽"理论及相关方药探讨对病毒性心肌炎的防治及康复指导作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丽丽 李正钧 等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7年26卷8期 8-12页ISTICCA
【摘要】 基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古籍全文数据库,采集、整理历代典籍中芳香类方药对疾病防治的信息,并通过"理-法-方-药"之间的多维角度分析总结用药特点及处方规律,梳理影响疾病的相关因素及相关方药的作用机制,建立独具特色的芳香医药学科体系,不但能促进...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飞腾 柳越冬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41卷6期 496-498页ISTIC
【摘要】 [目的]总结明清及之前古代中医文献中关于瘤病的记载,对瘤的概念予以澄清,并且将瘿与瘤区分开.[方法]认真阅读古代中医文献中瘤的文献,结合中医诊疗体系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对瘤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诊疗系统理论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瘤是瘀血、痰浊日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许斌 俞渊 等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22卷2期 121-124页
【摘要】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阐述各种外科疾病诊治规律的医学临床主干学科,授课内容包括外科疾病的中医学名称、概念、病因病机和理法方药,内容丰富,但课时十分有限,授课老师在规定课时内只能将授课计划规定的内容匆匆讲授完毕,而不能将理论联系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政 秦红松 等 《河南医学研究》 2019年28卷22期 4139-4140页CA
【摘要】 周围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外科疾病,多为疑难病症.国医大师尚德俊教授首创中医外科血瘀症学,从瘀论治周围血管疾病,见解独到,提出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活血十法",即益气活血法、温通活血法、清热活血法、活血利湿法、滋阴活血法、行气活血法、通下活血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天怡 宋坪 《环球中医药》 2015年1期 69-72页ISTICCA
【摘要】 皮肤科各流派治疗湿疹的学术思想根植于外科流派的丰富内涵,当代皮肤科各家在传承与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对外科各流派思想各有侧重,借鉴有别,形成了皮肤科流派独特的学术思想与遣方施治风格。本文从流派这一视角,围绕皮肤科各流派名家对于湿疹这一常见病的理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敏 蔡念宁 等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2年19卷2期 88-88页ISTICCSCDCA
【摘要】 <篇首> 已故名老中医赵炳南先生是我国中医皮外科泰斗,是现代中医皮肤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在广泛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实践,在诊治皮外科疾病的理法方药中有许多创新,其中清热除湿汤就是赵老治疗急性湿热性皮肤病的基本经验方.现将赵老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冯健清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8年34卷1期 125页
【摘要】 燕京赵炳南先生乃我国中医皮肤科泰斗,现代中医皮肤外科奠基人和开拓者.赵老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享誉业界.他创制的方药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笔者有幸于农历丙申年在北京中医医院学习,对赵老凉血五花汤的组方和应用颇有感触,举例如...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小莎 刘翔 《中国医药导刊》 2009年11卷5期 855-856页ISTIC
【摘要】 <篇首> 欧阳恒教授是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中医皮肤科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临床教学四十余年,主要擅长外科、皮肤科等多种疑难杂症的辨证施治,医德高尚,学识渊博,经验丰富,临证思路独特,方药配伍精妙,用之临床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根艳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8年18卷4期 54-55页ISTICCSCDCA
【摘要】 <篇首> 明清以来,魏念庭、赵以德、尤怡等医家均认为<金匮要略·杂疗方>非仲景原著,其编写体例与前面部分差异较大,故多删去不释.但后来许多医家通过考证,<肘后方>、<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医著,认为该篇为仲景遗文无疑,近年出版的高等中医药院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灿玾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年30卷2期 158-162页ISTIC
【摘要】 通过例举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多个验案诊治经验,以此阐明辨证、施治是中医理法方药在临床治疗最重要的两个环节,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并认为中药治病,立法制方,至关重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延昌 田雪梅 等 《甘肃中医》 2005年18卷11期 13-14页ISTIC
【摘要】 <篇首> 祖国医学早在周代就有疾医、疡医、食医等区分.<汉书·艺文志>中可看到有关内科、外科、妇儿科、食疗等科目的内容.1972年11月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整理之系统,涉及范围之广是空前的,内容涉及多个医学学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施琴 《江苏中医药》 2004年25卷7期 48-49页ISTICCA
【摘要】 明末至近代形成的孟河医学流派,在医方、用药、诊病、外科、药性、脉学、喉痧诸方面造诣颇深,尤以食鉴、本草饮食、食养疗法更是著称于世.提倡理归醇正,方求和缓,用药轻灵,特别是在脾胃病诊治上,学术体系完整,辨治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方药简约醇正...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苑博 张虹玺 《中医外治杂志》 2017年26卷2期 55-56页
【摘要】 硝矾散是中医外治法之中中药熏洗的多种经典方药之一,广泛用于中医外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应用硝矾散在肛门部进行熏洗坐浴,使药物以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接触疾患部位达到治疗的目的,目前硝矾散在肛肠疾病治疗中应用较广,并且取得很好疗效.现就硝矾散的药物组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玉虹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15卷17期 76-78页
【摘要】 国家名老中医周玉朱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外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周教授认为乳腺增生症可以分为乳痛症和乳腺纤维囊性增生症.周教授认为乳腺增生症的主要病机是肝郁气滞、痰凝血瘀.治疗上以疏肝理气、化痰散结为基本治法.针对不同病因、不同症状的乳腺疾病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果 左冠超 等 《亚太传统医药》 2016年12卷4期 82-83页
【摘要】 “气血流通即是补”为传统中医外科基本治法之一.中医理论强调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历代文献及现代科学研究阐释气血流通不仅是外治之法,在内治法中同样适用.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指导下,通过各种理法方药调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游艳华 冉利 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6期 236-237页
【摘要】 本文对张安富主任中医师辨证治疗胆心综合征的经验做一总结,张主任认为胆心综合征治疗方法及原则应依据胆、心两脏所喜所恶所欲及生理特点,病理转化机制,病性的寒热虚实,明确标本缓急,分清胆心综合征内科和外科的治疗范畴,辨证施治,才能取得满意疗效。本...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高世超 眭蕴慧 等 《光明中医》 2014年7期 1506-1507页
【摘要】 阳和汤首载于《外科证治全生集》,是治疗阴疽的经典方剂。导师殷海波教授结合方药,依据“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的思想,审察病机,灵活化裁,标本兼治,临证取其温阳散寒通滞功效,治疗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凡辨证属阳虚寒...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玉生 黄江波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26期 56-57页
【摘要】 随着外科技术的日臻完善和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同种异基因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器官功能衰竭的最有效的手段。而从中医药中寻求解决器官移植的有效方药和治疗方法,成了许多学者的研究重点,中药的临床使用多是生药形式或粗制剂,其成分复杂,对人体的作用也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黄敏 金维捷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3年34卷6期 1-2页
【摘要】 已故顾伯华教授生前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外科教授、主任医师,上海市名老中医.顾老幼承其父顾筱岩之学,对中医外科有很高的造诣,尤其对乳腺疾病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读其著作,窥其博学之一斑,现就顾老自创方药乳癖灵Ⅰ号,Ⅱ号,Ⅲ号...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硕 《吉林医学》 2013年34卷28期 5828-5829页CA
【摘要】 目的:探讨医药外科方剂的多结构特点与用药规律.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方剂学>外科病证常用方剂56首,与其他56首方剂进行对比,回顾相关资料.结果:对照组方剂中四组结构显著少于外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略高于外科组,二组和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童德博 于丰收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35卷1期 57页
【摘要】 甲状腺囊肿、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等均属甲状腺良性肿块,是外科常见病,我院自2008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自拟方药"消症瘕饮"治疗甲状腺良性肿块32例,获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男性6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子博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21卷20期 38-38页
【摘要】 <篇首> 在中医医籍中,肝痈多列于外科疾病中,但以"外科内治法"而取得疗效者,屡屡皆见.本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在上腹(或见于左侧)疼痛,肝脏肿大压痛.全身兼见不同程度的消耗等症状.笔者长期临床观察,根据发病不同时期而拟定了清肝祛湿、活血排脓、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伟 《家庭医学(下)》 2012年6期 8-9页
【摘要】 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撰于3世纪初,是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载药方.后北宋医家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艳君 《中国疗养医学》 2012年21卷12期 1124-1125页
【摘要】 膏滋方是医生根据患者的体质类型、疾病性质,选择单味药或多味药配合组成方剂,并将方中饮片经2~3次煎煮,滤汁榨渣,加热浓缩,并加入一定的辅料浓缩制成的一种比较稠厚的半流质或半固体制剂.膏滋剂型容易储藏、保存,口味好,便于携带,免去了病人煎药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春娟 邹广珍 等 《现代医药卫生》 2011年27卷12期 1862-1862页
【摘要】 <篇首> 生肌玉红膏出自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医宗金鉴>称之为"生肌神药",历来被中医外科、伤科所推崇,为活血生肌的代表方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储亚庚 《中医文献杂志》 2011年29卷5期 37-39页
【摘要】 张梅舫(1878-1962年),出身世医之家,张氏第九代传人,近代上海浦东名医.张氏学术上以“内外兼治”著称,精内外科,尤长外科手术,治疗疽、疔、疮、流注、臁疮等疾患,应手取效,医名溢扬.张氏积数十年临床经验,创制多种疗效卓著之方药.如专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