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57
- 6
- 37
- 15
- 3
- 2
- 2
- 13
- 12
- 7
- 7
- 6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张玉人 林洪生 等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37卷9期 586-588,59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肿瘤干细胞存在于肿瘤组织中,其自我更新及分化等生物学特性使之在恶性肿瘤的形成与转移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由于恶性肿瘤在临床中含有起病隐匿,易转移,预后差等特点,具有伏而发病,病情深重和病势易变的“伏毒”特征,故将中医伏毒学说与恶性肿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红乔 李克雄 等 《亚太传统医药》 2025年21卷6期 68-72页
【摘要】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形成与"伏邪"深藏、"癌毒"内生密切相关,其中,"乙型肝炎病毒疫邪,伏而蕴毒"是发病前提条件,"痰瘀热结,癌毒内生"是病变的关键过程,"癌毒内损,络脉壅塞"是病机演变的主要结果.该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丁雨欣 徐英英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48卷1期 77-81,93页ISTIC
【摘要】 [目的]基于"伏气学说"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糖尿病进行中医理论探讨,为其防治拓宽思路.[方法]以"伏气学说"理论为基石,结合古今文献,从病因病机、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糖尿病进行分析论述.[结果]"伏气学说"是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要永卿 何宜恬 等 《四川中医》 2024年42卷8期 31-34页ISTIC
【摘要】 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以皮肤黏膜疣状增生性病变为主的性传播疾病.虽然临床治愈率高,但极易复发,极大影响患者身心健康,预防其复发是预后阶段的重要任务.中医学基于"伏邪"学说理论体系认为尖锐湿疣复发是基于正气亏虚,伏湿、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叶铭达 胡炜圣 等 《亚太传统医药》 2024年20卷2期 203-206页
【摘要】 伏邪理论是基于五运六气哲学思维框架发展而来的理论,"邪伏募原"的三焦传变规律是形成于伏邪理论基础上的临证思辨的方式和手段,也是丹毒辨证论治的重要思维逻辑.基于伏邪产生及其发展的"五运六气"背景,提出了邪伏募原是伏邪所伏位置的病理基础,三焦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彭思涵 谢子妍 等 《四川中医》 2023年41卷7期 1-5页ISTIC
【摘要】 现代医学之单钠尿酸盐(Monosodium urate,MSU)与中医之伏毒均为痛风的关键病理因素.谢春光教授基于伏毒学说,认为正气不足、脏腑失养是伏毒致痹的前提条件,伏而不显、发时急猛是伏毒致痹的发病特点,虚实错杂、杂合为病是伏毒致痹的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泳茵 吴皓萌 等 《世界中医药》 2022年17卷15期 2117-2120页ISTICPKUCA
【摘要】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和(或)食管黏膜病理改变的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患病率逐年增加,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食管内外均可表现刺激症状,症状隐匿多样,患者常伴有抑郁和(或)焦虑.目前现代医学多用质子泵抑制剂...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莉 刘加新 等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61卷20期 89-91,100页
【摘要】 目的 观察连理汤干预脾虚湿毒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率、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至 2021年 9 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湖州中医院收治的结直肠息肉术后患者 104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昱成 吴云虎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3年14卷2期 4-6页
【摘要】 吴云虎主任认为中风后遗症发病的关键在于正气亏虚,痰、瘀、湿等毒邪伏藏机体,闭阻络脉,互结成窠.伏毒既为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素,其性暗耗渐进、缠绵难愈.辨治从"伏毒"学说入手,着眼于中风后遗症"正气虚损,毒伏络脉"的根本病机,审因论治,从而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罗雅文 刘英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19卷3期 115-118页ISTICCA
【摘要】 干燥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风湿免疫疾病,除外分泌腺受损相关表现外,还可导致多系统损害,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现代医学针对本病无特效治疗药物,而中医治疗效果可靠.本病属于中医学"燥痹"范畴,其起病隐匿、发病严重的病理特性及迁延难愈、愈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言玉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20卷2期 365-367页ISTIC
【摘要】 从周仲瑛教授的"伏毒"学说出发,探讨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可能的中医病因病机,以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关键词】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伏毒"学说;中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段金坪 刘凯艳 等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2年43卷8期 14-18页
【摘要】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目前西医对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且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是带状疱疹的发病原因,该病毒具有隐性感染、潜伏性的特征.从中医"伏邪学说"出发,结合叶天士的"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络病理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悦 尚莉丽 《陕西中医》 2021年42卷3期 350-352页ISTICCA
【摘要】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高,迁延难治,中医证属"哮病""哮喘"的范畴.本病发病的关键为正气虚弱,风、痰、瘀三毒伏于体内,互结成窠.因哮喘在病因病机、证候特点等方面均与"伏毒"暴戾、暗耗、杂合、隐伏、缠绵的致病特性相合,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苏娜 齐英华 等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45卷6期 752-756页ISTIC
【摘要】 通过梳理伏邪学说的源流及发展,发现宫腔粘连的病因病机及发病特点与"伏邪致病"具有高度相似性.涉及的伏邪主要包括先天伏邪及伏瘀、伏痰、伏毒;病位在胞宫胞脉,主要责之脾肾等;正气亏虚为邪伏的前提条件,先天精毒及瘀痰毒等内伏邪气久滞不去为疾病缠绵...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选 刘勇 等 《中国民间疗法》 2021年29卷11期 17-20页
【摘要】 该文总结分析姚娓教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治疗经验,从五运六气的角度分析新冠肺炎"伏燥兼湿"的病机及燥湿共存、燥湿转化的主要病理特点,运用运气学说中"燥湿互济"理论指导新冠肺炎的辨治,以燥湿为纲提出新冠肺炎常见的6种证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何烜 马悦宁 等 《环球中医药》 2020年13卷9期 1503-1506页ISTICCA
【摘要】 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病机复杂.文章以“双毒学说”为切入点,阐释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双毒学说”的核心病因应归结于毒,根据不同发病特点,可分为“外感邪毒”和“内生伏毒”.文章阐述了“双毒学说”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修一萍 薛一涛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44卷6期 698-704页ISTIC
【摘要】 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CS)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血栓形成造成管腔狭窄或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循环功能异常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心脏病,为临床常见疾病.本文通过分析"伏毒学说"与CCS在病因病机、病理基础、病势特性方面的相关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蔡伟桐 吉训超 《中国中医急症》 2019年28卷6期 1103-1105页ISTIC
【摘要】 基于伏气学说理论,结合现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机制,探讨其中医病因病机及气血两燔证的治法与方药,认为感受邪气(EB病毒),久伏机体,日久化热,内生伏火,正气日久渐虚,感受时邪,内外合邪,热毒炽盛,热人营血,炼津成痰,痰热瘀互结是传染性...
【关键词】 伏气学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清瘟败毒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顾恪波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年11卷10期 34-35页ISTICCA
【摘要】 从传统伏邪学说归纳,伏邪致病大概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①伏邪本质上是自外侵入体内的外感邪气;②伏邪在体内有一定的蛰伏期,匿而不发;③发病时的病势为自内而发、向表里分传;④传变具有多元化.因此,类比而言,肝炎病毒长期蛰伏于体内并导致病情逐渐进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小军 田道法 等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年32卷1期 17-18页ISTIC
【摘要】 通过探讨中医伏邪理论及其发展规律,综合分析EB病毒感染者的发病病因、证候特征及免疫功能特点,提出"EB病毒感染乃中医伏邪致病"观点,及非特异性的系统干预原则即整体治疗用于指导EB病毒感染者的治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凝寒 田谧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年z1期 63-64页
【摘要】 本文在概述膜原学说源流及邪伏膜原现代应用的基础上,试从病位、病因病机和依法制方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邪伏膜原的临床意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秋英 刘亚敏 等 《湖南中医杂志》 2009年25卷2期 92-93页
【摘要】 <篇首> 慢性乙型肝炎(下称慢性乙肝)是指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超过6个月而未能消除者.我国是慢性乙肝的高发地区,约有1.25亿人为慢性HBV携带者,其中15%~40%的HBV感染者在一生中可能发生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性肝癌,我国每年由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叶吉晃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5年3卷12期 36页
【摘要】 <篇首> 现代医学中的肝炎、肿瘤、自身免疫系疾病等均属难辨、难治的疑难病症.其病理表现为病情重,病位深,病程长,不易察觉,难于治愈,且具有反复发作、正气多虚、脏腑多损等特点.其病因病机的多样化与临床症状的复杂性常使医者无法辨清疾病的主次与本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建 杨濛 《中医杂志》 2012年53卷24期 2085-2086页ISTICPKUCSCD
【摘要】 介绍丁樱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针对本病“伏毒”、“阴虚火旺”及“血虚、血瘀”等特点,采用清热解毒、养阴补血及活血的中医辨治方法,既要守法守方,也要灵活变通.
【关键词】 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伏毒学说;经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明月 《大健康》 2020年11期 92-93页
【摘要】 首届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发表《伏邪探微》,提出了肝叶硬为“邪毒深伏、肝络被害”理论。刘铁军教授根据自身临床经验,总结并发展了任继学教授的“伏邪”理论,他提出了肝癌“毒伏络损”理论及“扶正解毒通络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梦 王朝伟 等 《河南中医》 2011年31卷2期 145-147页ISTIC
【摘要】 中医对艾滋病的认识,归纳起来有外感疫毒学说、湿温学说、伏邪学说、正气亏虚学说等.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独特的优势在于强调以人为本,整体调节,辨证论活.其用药特点是毒性小,作用持久,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有效改善病人的症状体征,提高生存质量,减少机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刘中勇 2019广安国际中西医心脏康复高峰论坛 2019年
【摘要】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临床中常见危及人体健康的一种疾病.目前认为冠心病的发生是在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使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损伤,血脂、血栓沉积于血管壁导致冠脉硬化、狭窄,甚至堵塞,进而引起冠状动脉供应心脏的血夜减少,导致心肌缺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张玉人 第五届国际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交流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 2014年
【摘要】 肿瘤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分化、侵袭迁移及成瘤能力使其在恶性肿瘤的生成与转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中医药对干预肿瘤干细胞及其相关微环境具有一定优势,在抑制肿瘤生长,缓解症状同时改善微环境,提高免疫功能,从整体和根源上防治肿瘤转移.以伏毒学说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磊 甘淳 《中医药信息》 2019年36卷2期 100-102页ISTIC
【摘要】 慢性肝炎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后期易发生肝硬化和肝癌、预后差的特点.目前认为慢性肝炎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虚、湿(浊、痰)、瘀、热、毒".而正虚是慢性肝炎发生的根本原因,这些病理产物的存在又耗伤人体的正气,加重正虚,加速慢性肝炎的进展.通过伏毒...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韩尽斌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0年33卷4期 57-59页ISTIC
【摘要】 伏毒学说认为:内生伏毒是导致诸多内科疑难病的重要病因;内疫病机是根据杂气病因学提出的假说,这两个理论均源于中医温病学.针对内生伏毒的辨证原则和治法方药可以用于内疫病机导致疾病,以实现促邪归正治疗宗旨.通过对内疫病机的认识可以加深对伏毒学说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罗斌 中华中医药学会2021年全国中医肿瘤学术大会 2021年
【摘要】 阻断癌症转移(或复发)是提高恶性肿瘤临床疗效的关键环节.预防癌症转移的治疗手段已经从化疗、放疗向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转变,尤其是免疫与靶向治疗逐渐应用到早中期患者,提示现代医学正从杀伤肿瘤细胞向调控肿瘤微环境转变.肿瘤是机体"因虚致实"的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翟舒 杨文明 等 《时珍国医国药》 2025年36卷13期 2525-2530页PKUCSCDCA
【摘要】 "伏"者,匿藏也;"毒"者,苛毒也,伏毒理论来源于伏邪学说和毒邪学说,已有上千年历史,且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杨文明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创新性提出将伏毒分为"急性伏毒"与"慢性伏毒".文章从发病前提、发病模式、病理结果、相互关联、治疗总则五个...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侯天将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经方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 2015年
【摘要】 放射性肺损伤是肿瘤患者胸部放疗后常见的并发症,其病机主要为射线直中肺脏,然后热毒内伏,渐耗伤人体气阴,导致湿、痰、瘀等病理产物与热毒蓄积,最后发生放射性肺损伤.其发生、发展、传变、转归等多个环节均与"伏毒病证"之感邪、邪伏、发病相类似.故本...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张玉人 规范治疗与科学评价-第五届国际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交流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 2014年
【摘要】 肿瘤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分化、侵袭迁移及成瘤能力使其在恶性肿瘤的生成与转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中医药对干预肿瘤干细胞及其相关微环境具有一定优势,在抑制肿瘤生长,缓解症状同时改善微环境,提高免疫功能,从整体和根源上防治肿瘤转移.以伏毒学说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王志强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暨国际中医药管理局专科专病协作组(肝病组、传染病组)会议 2012年
【摘要】 无症状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Chronic asymptomatic HBVcarder,AsC)在临床上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然其在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后为何可以长期无症状携带?又在何种情况下导致其发病?发病的趋势会有怎样的不同?本文...
【关键词】 无症状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 发病机制 ; 伏邪学说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家豪 冷子妍 等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32卷2期 1-5页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属于中医"疫病"范畴,该病潜伏期特征与柳宝诒伏气温病一致.柳宝诒指出,伏气温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肾气不足,肾气强弱决定伏邪阶段的长短,鼓邪外达需"肾气未至大虚"或"阳气内动"两个条件.该文认为,可运用柳宝诒治疗伏气温病"助阴托邪...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易寒知 陈昌明 《大医生》 2024年9卷18期 91-94页
【摘要】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于育龄期女性,多以面部出现蝶形红斑为特征,并伴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皮肤损伤、关节肿痛等症状.目前临床多采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该病,但长期预后效果不理想,需联合其他治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玉娇 马秀琴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22卷22期 90-93页
【摘要】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病情极易迁延反复,并且西医治疗周期长、药物毒副作用等问题仍是当今医患双方关注的重点.针对此病,目前中医尚无系统的辨证论治体系,作者通过对伏邪学说进行梳理总结,发现抗...
【关键词】 血痹;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伏邪;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建秋 吉俊嵘 等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年26卷5期 912-91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回顾(近10年)中医各医家对肺癌病因病机的认识,从气阴两虚、阳虚、痰瘀论、癌毒论、伏气学说、络病学6个方面展开论述.认为气阴两虚为肺癌的主要病因病机,贯穿于肺癌发病的始终.阳虚是肺癌正虚的关键,又直接与邪实的产生和发展有关.痰瘀毒结是肺癌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毛绍芳 刘世恩 《辽宁中医杂志》 2004年31卷4期 284-285页ISTICPKUCA
【摘要】 2002年岁次壬午,木运太过,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冬季出现了应寒反暖的"暖冬"气象.2003年岁次癸未,火运不及,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春季出现了应暖反寒的"倒春寒"气象,使人体处在"寒包火"的异常生理状态之下,在主运主气恰逢...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文选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5年18卷5期 2-6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本文以温病学主要学派和不同的温病类型为主要依据,将温病学主要学说划分为温疫学说、伏气温病学说、伤寒法治温学说、四时温病学说、温毒学说五大学术体系.重点探讨了五个学术体系辨治温病的思路和临床用药规律.以期使温病学界在重视叶、薛、吴、王临床经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慧敏 胡旭 《环球中医药》 2019年12卷4期 539-541页ISTICCA
【摘要】 亚急性甲状腺炎是临床常见的甲状腺疾病,其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在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发病中,外感伏邪,内伤伏邪,正气是三个主要的影响因素.治疗上扶正以“调肝、健脾、滋肾”为主,祛邪以祛除风热毒邪,气郁、湿浊、瘀血为先.运用“伏邪学说”诠释其发病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卓 于河 等 《环球中医药》 2019年12卷4期 550-552页ISTICCA
【摘要】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伤寒例第三》毁誉参半,致其学术价值未被学界广泛重视及推广.伤寒是温病学说的基础,温病诸多理论和思想早在《伤寒例》中即有所论述.《伤寒例》对温病学形成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指导作用.《伤寒例》对温病病因学的贡献包括:扩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小琳 韩亚光 等 《环球中医药》 2018年11卷7期 1060-1062页ISTICCA
【摘要】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以不孕、痛经进行性加重以及性交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侵袭性、多态性、反复性、广泛性等特点,与伏邪致病的隐匿性、积聚性、渐进性具有高度相似性.涉及到的伏邪主要有伏寒、伏湿、伏瘀、伏毒,本文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秦松林 李绍林 等 《环球中医药》 2017年10卷7期 732-734页ISTICCA
【摘要】 本文从伏邪学说角度出发,探讨中医药治疗硬皮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笔者认为痰、瘀和毒是本病的内生伏邪,肺络是伏邪流窜的主要通路,阳虚寒凝是内生伏邪的主要机制,其与肺、脾及肾脏失调密切相关.治疗上以"化伏"为原则,通补肺络为先,佐以温肾健脾,...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曹云松 丁昕宇 等 《环球中医药》 2017年10卷5期 602-604页ISTICCA
【摘要】 肾性血尿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认为其发生、发展与"热""毒""瘀""虚"关系密切,常呈现胶结难分、缠绵不愈的状态.笔者参阅古今文献,结合临床实际观察,认为肾性血尿的核心病机应为"热毒伏邪",采用养阴清营凉血、宣散而透毒外达的治法,可提高...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侯天将 由凤鸣 等 《吉林中医药》 2016年1期 13-15,16页ISTIC
【摘要】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首次提出了伏邪的概念。伏邪临床特点表现为毒性猛烈,病情危重,或迁延反复难祛,称为伏毒。放射性肺损伤是肿瘤患者胸部放疗后常见的并发症,其病机主要为射线直中肺脏,然后热毒内伏,耗伤人体气阴,导致湿、...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蒋义芳 李蒙丽 等 《光明中医》 2019年34卷15期 2295-2297页
【摘要】 《重订广温热论》认为伏邪发于太阴肺经者为"太阴燥火",燥火致病见"过时而发""气营(血)两燔""热伤血络"等营热津伤、肺萎叶焦的特点与放射性肺损伤表征关联.故文章基于"太阴燥火"学说认识放射性肺损伤,并在"燥者濡之""火郁发之"的治则下探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顾植山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38卷9期 1041-1043页ISTIC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对当前西非埃博拉疫情的治疗方法.[方法]从中医的五运六气和伏气理论分析当前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的病因病机、治法治则和遣方用药特点.[结果]当前的西非埃博拉疫情与五运六气及伏气因素有关,其病机重点在伏寒伤阳;论治可以《伤寒论》少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志强 车念聪 等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3年36卷1期 15-18页ISTIC
【摘要】 无症状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AsC)在临床上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然其在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后患者可长期无症状携带,并伴随不同程度的肝损伤.因此从“伏邪”学说出发对不同体质AsC人群的邪气藏伏和发病机理进行理论探讨,对临床预防AsC人群...
【关键词】 无症状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伏邪;中医体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