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5647
- 456
- 204
- 8
- 3
- 4728
- 145
- 92
- 39
- 36
- 1361
- 1090
- 609
- 308
- 303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刘松林 周贤 等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41卷3期 288-29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通过研习陈亦人先生的论著,总结陈亦人先生勤求博采、思求经旨、探究理致、精究方术的治学思想,并阐述学习陈亦人先生"学、研、辨、用"《伤寒论》的体会.陈亦人先生提倡外感内伤合论说、"六经钤百病"说、"坏病即疑难杂病"说等,其治学思想体现在以下四...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家乐 赵鸣芳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41卷3期 293-29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宋爱人教授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亦是伤寒大家、温病泰斗.宋爱人教授热忱中医教育,主张中医教学应授以规矩,教以方圆,与时俱进,尊经学而崇实学,反对不切实际的空谈;反对伤寒温病门户之争,主张寒温一体;发扬伏暑证治,提倡透邪兼顾护正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卜瑞琪 韩宇 等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49卷1期 6-11,35页ISTIC
【摘要】 系统辨证脉学从位、数、形、动、质五个维度描述了脉体、脉管壁、血流和脉搏波方面的脉象信息,脉象要素耦合形成脉象系统,进而各系统间形成网络化的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逻辑,形成中医脉诊的"心智模型".《伤寒杂病论》强调"脉"在辨证识病中的重要性,将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津琦 林沛哲 等 《浙江中医杂志》 2025年60卷1期 14-17页ISTIC
【摘要】 张璐作为错简重订派的代表之一,著有的《伤寒缵论》《伤寒绪论》二书集中展现了对《伤寒论》的研究与探索,对江浙伤寒学术产生深远影响.借助诠释学理论与方法,探讨张璐《伤寒论》诠释思想,不仅是中医名家学术思想的整理挖掘,以及《伤寒论》理论研究的扩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袁茵 宋素花 等 《环球中医药》 2025年18卷9期 1823-1828页ISTICCA
【摘要】 太阴病为《伤寒论》六经病之一,《伤寒论》中所载太阴病以脾阳虚弱、寒湿阻滞为核心病机,为外感寒邪直中或传变所致,属狭义太阴病.李杲在《脾胃论》中突破此范畴,将凡导致太阴系统失常的病理状态均纳入其中,极大拓展了太阴病的辨治边界.本文将对比广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何俊朋 杨东方 等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49卷5期 683-687页ISTIC
【摘要】 《温疫论》于18世纪东传日本,很快引起日本医家关注,褒贬不一.源惟和《辨温疫论》持有明显的"古方派态度",既对《温疫论》中的膜原理论、达原饮展开批判,又补充了大青治疫、疫后治蛔之法.源惟和与我国医家对《温疫论》的态度迥异,这与中日两国的医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林益群 钟子劭 等 《新中医》 2025年57卷18期 222-226页ISTICCA
【摘要】 中医经典巨著《伤寒论》以言简意赅的条文形式呈现,对于临床经验不足的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其中深奥的内涵.在《伤寒论》的临床教学工作中,应用"物质与功能"的哲学思想与"减压祛邪"思维引导的教学方法,实现中医学与哲学之间的相互融合与渗透,引导学生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婉婷 林树元 等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49卷3期 376-381,390页ISTIC
【摘要】 [目的]运用肠道微生态理论探讨仲景胃气理论的科学内涵,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整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古籍中对脾胃及其功能的相关记载.基于肠道菌群及肠道微生态理论,分别从生理和病理角度探讨仲景胃气理论的科学内涵,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瑜 程传浩 《中医药导报》 2025年31卷7期 1-8页ISTIC
【摘要】 文化间性理论是解读探索不同主体文化流变、重组、演进、拓展和深化的理性工具."医学其物为文化之一部分",作为中医体系重要支柱的仲景学术自唐宋东传以来,形成日本"古方派医学"和朝鲜半岛"东医学(经方派)",体现了主体共在、差异观照、相互镜借的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荆杉 周宁轶 等 《四川中医》 2025年43卷3期 54-59页ISTIC
【摘要】 张仲景其人与其书《伤寒杂病论》在地缘、时间、学术背景方面皆与道家、方术、道教思想存在关联,而这些思想与《道德经》存在密切关系,故本文尝试分析《伤寒杂病论》与《道德经》思想相关性.《道德经》以"道"为本体,阐述了以"道"为最高指导的天地之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高原 杨潇雅 等 《西部中医药》 2025年38卷8期 15-19页ISTIC
【摘要】 孙思邈所著《千金方》中收载的《伤寒论》被称为唐本《伤寒论》.依据唐本《伤寒论》中所载《伤寒例》中的具体内容、目录体系、用词习惯以及与《千金方》中他卷内容的联系,分别对其写作特点及学术内容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伤寒例》起着著作绪论及阐述治疗伤寒...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殷鸣 任玉兰 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5年31卷9期 1507-1511页ISTICCSCDCA
【摘要】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被奉为"方书之祖",其在流传中分化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分,后世医家研究外感病时皆推尊《伤寒论》为宗.仲景学说并非无本之木,简帛文献反映了张仲景之前的伤寒诊疗经验.伤寒原为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病,流行于两汉西北边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丁元辰 殷忠勇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49卷6期 769-774页ISTIC
【摘要】 [目的]探讨主要方剂分类法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方法]根据各方剂分类法的分类思想与相应的时代背景,挖掘病证分类法、治法分类法、组成分类法、笔画分类法产生与发展的原因.[结果]病证分类法是历代方书使用的主要分类方法,其源于医家对于普及用药经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雷学庆 朱辉 《国医论坛》 2025年40卷5期 8-10页
【摘要】 白术药性升散,能促进人体气机和水液运行,用药指征是脾虚不运、气化不利,津液输布障碍,水液代谢异常.脐上筑是霍乱病剧烈吐泻引起的上腹部肌肉痉挛,其形成机理包含两点,一是剧烈吐泻损伤中、下二焦阳气,下焦寒气上冲,搏结于中焦肌肉筋脉,引发痉挛;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磊 曹灵勇 等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5年6期 63-65页
【摘要】 中医临床经典课程的教学目前仍以传统课堂讲授式为主,其以教师、书本和线下课堂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教学效果欠佳.以混合式教学为代表的网络化教学已是教学改革趋势.为提高教学质量,我校中医临床经典教研室开展了"线下主导型-讲授式"的混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宏 王科 等 《国医论坛》 2025年40卷3期 1-3页
【摘要】 《黄帝内经》认为"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导致阳不入阴是不寐的主要病机,张仲景通过六经辨证分别阐述了热郁、腑实、痰扰、湿阻、阴虚火旺等邪扰五脏六腑的不寐病机,以及相应的治法方药.仲景认为厥气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也可分为有形和无形.厥气客于六腑,三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心玥 王树鹏 《中西医结合慢性病杂志》 2025年2卷1期 37-40页
【摘要】 关于麻黄汤与还魂汤之名,皆首见于"医圣"张仲景之著作《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其方剂中的药物组成相近,均涉及有麻黄、杏仁、甘草三味中药,且原方中张仲景对此三味药的用量相同.但两方在治疗上却又各有侧重,分别治疗外感与内伤疾病,亦在书中分属于不同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威 张海涵 等 《国医论坛》 2025年40卷5期 5-7页
【摘要】 前庭性偏头痛主要症状为头晕伴或不伴头痛、恶心呕吐、畏声畏光、听力损害,与少阳病的症状相似.本文以《伤寒论》少阳病篇为基础,探析少阳病的病机特点,归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四逆散等柴胡类方在治疗前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柳青 方颖 等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5年37卷7期 1471-1478页
【摘要】 目的:分析课程思政在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中的研究趋势、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方法:检索CNKI数据库中以内经选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为主题的相关文献,运用Excel、CiteSpace软件对纳人文献的发表年份、研究机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LI Panfei ZHU Deming 《中医药文化(英文)》 2025年8卷3期 279-292页
【摘要】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modern-era conflict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and Western medicine,during whi...
【关键词】 Shang Han Lun(《伤寒论》Treatise on Cold Damage);Shang Han Lun Theory(伤寒论学);Scientification;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余嘉惠 郑国银 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5年23卷7期 10-13页
【摘要】 海军军医大学于2014年率先在全国医科院校中开办本博贯通的中医学八年制专业,为更好地优化中医长年制教学方法及更高效地培养中医学人才,文章以中医八年制本博专业伤寒论课程为例,从伤寒论课程前的临床实践教学、课程中的见习安排和课程后增设系列特色课...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黎鹤蕾 金杰 《国医论坛》 2025年40卷4期 1-3页
【摘要】 少阴为阴经之枢,少阴阳气充足,则能驱邪外出,推动全身气血运行.若少阴枢机不利,则卫外不固,湿浊不去,脉结不通,阳郁不伸,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痹阻经络而发生痹证,故痹证的治疗重在调节少阴枢机,以温阳为主,佐以祛邪通络.临证运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姚舜宇 楼倩文 等 《中医教育》 2025年44卷2期 117-121页
【摘要】 目的 化解伤寒论教学过程中遭遇的理、法、方、药不完整及特殊病证引发案例匮乏等难题.方法 系统梳理《伤寒论》中需进一步拓展应用并辅以临床医案的条文,初步甄选出10个最具典型性的教学难点.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涵盖古今名医应用《伤寒论》条文的案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勤军 薛倩 等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25年46卷1期 154-157页
【摘要】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经典著作,亦是沟通中医学相关专业学生中医理论到临床实践的必修桥梁课程,为解决伤寒论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内容与临床脱节等问题,运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泽桐 李欣霖 等 《国医论坛》 2025年40卷5期 1-4页
【摘要】 "扶阳气存津液"为六经病治法纲要,扶阳气以扶助阳气和宣通阳气为纲,存津液以固阳保津和化阳生津为要."扶阳气存津液"的相互作用贯穿六经病各阶段方证配伍,体现中医"阴平阳秘"稳态调控的深层机制.六经传变实为"津液-阳气"梯度失衡的递进过程.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潘海鸥 周方圆 等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4年42卷7期 44-4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由于中医典籍成书年代久远,其在翻译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大量的文化对应空缺词汇,因此,中医典籍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成了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一个难点.为了使中医文化更好、更广泛、更有效地传播,译者必须针对现实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基于译介学理论,从文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文康 邹和德 等 《世界中医药》 2024年19卷16期 2455-2458,2463页ISTICPKUCA
【摘要】 《神农本草经》记载干地黄"逐血痹",芍药"除血痹",吴茱萸"除湿血痹",厚朴主"气血痹".血痹之病,病在血分,病机为痹,本质为不通.本文以"血痹"为视角解析上述4味治疗血痹的药物(简称"血痹四药"),并梳理其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发现干...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任威铭 吴承玉 等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40卷10期 1044-104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吴考槃教授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文献学家、中医教育学家,该文对吴考槃教授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吴考槃教授不仅对《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典籍进行考证,还提出要理性认识五行学说的作用与价值;为医之道当通晓经络学说;要知常...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文 杜旭辉 等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26卷3期 168-173页ISTICCA
【摘要】 经方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由柴胡、黄芩、生姜、半夏、人参、大枣、炙甘草等7味药组成.《伤寒论》载小柴胡汤应用广泛,不仅适用于少阳病证,还可应用于太阳、阳明、厥阴等多种类似病证中.现代实验研究证明,小柴胡汤含有皂苷类等多种有效成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寅清 韩世盛 等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48卷3期 324-327,331页ISTIC
【摘要】 [目的]讨论《伤寒论》中阳虚阴盛证的病势、层次、治法及用药规律,探究并扩充阳虚阴盛证的辨治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结合后世医家的医论,明确阳虚阴盛证的病机及证候;从病理生理学角度,阐释阳虚阴盛证的机制;分析少阴篇中各版本条文的差异,论述病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姚枫亮 张沁园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48卷1期 32-36页ISTIC
【摘要】 梳理历代医家对"六经欲解时"的认识及现代临床研究,对其进行论述.提出以光变时空理论为基础,从时空医学角度剖析"六经欲解时"相关条文背后更加深层的含义;总结了光变时空理论渗透下日周期、月周期、年周期的应用,强调了多维度考虑问题,同时注重天人相...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姜婧 刘刚 等 《环球中医药》 2024年17卷3期 495-498页ISTICCA
【摘要】 易水学派代表医家李杲对仲景之学卓有建树,在其代表著作《内外伤辨惑论》中曾数次引用仲景之语与仲景方药.本研究以"回归易水学派、回到李杲"为初心,立足于《内外伤辨惑论》,以考据学的方法,系统、全面的梳理该书中所引仲景之语,所论仲景之方,以及对仲...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常锐博 王居义 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4年30卷5期 764-766页ISTICCSCDCA
【摘要】 《重订通俗伤寒论》为绍派医家代表性医著,该书自成书后历经多次修订,从清末至当代,先后有俞根初、何秀山、何廉臣、曹炳章和徐荣斋五位名医参与其中.该书以绍派医家"寒温统一"思想为基础,继承伤寒六经和温病三焦辨证,重构疫病辨证体系;阐发寒疫、大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姜婧 刘刚 等 《北京中医药》 2024年43卷12期 1339-1341页ISTIC
【摘要】 张仲景之《伤寒论》《金匮要略》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刊行后,在宋、金两朝广泛流行,并对以张元素为代表的易水学派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明言"仲景"10次,在"六气方治"一篇中详论仲景方11首,另在其余诸篇中论及仲景方29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盼飞 刘晨笑 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4年30卷4期 584-588页ISTICCSCDCA
【摘要】 在近代"中医科学化"浪潮中,中医学家欲以科学方法研究和阐释《伤寒论》作为"中医科学化"的突破口,科学化思想在《伤寒论》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和应用.谭次仲的《伤寒评注》是"中医科学化"重要代表著作之一.本研究以谭次仲《伤寒评注》全本为研究对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艺 杨凤 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4年30卷12期 2002-2006页ISTICCSCDCA
【摘要】 目的 利用知识元标引技术对《伤寒微旨论》内容进行解析,探析其中特色学术思想.方法 采用知识元标引方法对《伤寒微旨论》进行知识体、知识元、语义层级的抽取并建立语义关联,得到标引数据,利用微软结构化查询语言计算机(Microsoft Struc...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杰 《中医药通报》 2024年23卷5期 64-66页ISTIC
【摘要】 文中立足学情分析,坚持以中医思维引领《伤寒论》教学,将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等思维充分融入教学中,扎实学生六经辨证的功底,持续提升《伤寒论》教学质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仇梦婷 王乐鹏 《环球中医药》 2024年17卷11期 2342-2346页ISTICCA
【摘要】 中医药典籍中包含大量隐喻,处理其中的不可译性知识对于跨文化传播至关重要.本文以《伤寒论》魏迺杰英译本为例,基于知识翻译学理论,系统分析了中医隐喻中不可译性知识的英译过程.研究首先探讨了知识翻译学的核心概念与框架,包括知识转移、知识重构和知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薛含丽 熊益亮 等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48卷12期 1566-1574页ISTIC
【摘要】 [目的]分析《伤寒杂病论》治则治法相关研究进展、热点和前沿趋势,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参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从建库至2024年2月1日收录的相关文献,对文献进行筛选、统计、整理和归纳,确定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戚瑜清 郑洪 《中医药文化》 2024年19卷3期 215-224页
【摘要】 在清代仲景圣化的背景下,医家们尊奉《伤寒论》为经典,使得《伤寒论》研究呈现经学化特点,即对仲景原文的注释和回归.这一研究特点也引发了伤寒与温病知识的革新,形成清代医学寒温争鸣的现象.一方面,《伤寒论》虽以论治冬季伤寒为主,但其中的六经辨证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岱翰 《中医肿瘤学杂志》 2024年6卷1期 1-9页
【摘要】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诊疗技能的典范,奠定了中医临床各科(包括中医肿瘤学)的临床诊疗规范,其中所载方药被尊称为"经方".在癌症成为慢性病、多发病的今天,经方治癌在临床广泛展开并获得较好的疗效,成为中医肿瘤学"消癥散结、扶正补虚"的重要组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毅 杨长福 等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7卷18期 155-158,166页
【摘要】 目的 基于中医经典《伤寒论》教学,探索大数据背景下重视体验和参悟、提升学生专业思维和技能的"体悟式"教学方法.方法 通过集聚课程数字资源、建设专业实训场馆,开展线上、线下、体悟馆"三合一"教学;通过智慧课堂和线下教改任务驱动,让学生"惦记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千 易亚乔 等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47卷3期 43-47页
【摘要】 中医有关的时间医学理论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与自然界时间节律对应关系的学科.该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继承和发展于张仲景,重点体现在《伤寒论》六经病的"欲解时"等内容,阐述其中蕴含的时间医学理论.通过对相关医史文献的探索研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清楠 隋华 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22卷12期 7-10页
【摘要】 教学改革目的在于更新教授知识与知识内化顺序,翻转课堂是基于此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颠覆了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中直面传授知识的传统方式,对教学的课堂时间与内容重新进行规划,改变了知识传授者与接受者的角色内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教师结合伤寒论网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好 李乔 等 《中医文献杂志》 2024年42卷3期 5-8页
【摘要】 通过对《伤寒论》外感热病的相关论述进行归纳整理,研究其对外感热病、疫病分类、证治异同的论述,以及其对后世温病学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伤寒论·伤寒例》篇对疫病的分类简明而准确,但对疫病的证治略而不详,《伤寒论》后序提示了后人外感热病的证治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瓮恒 范真 等 《国医论坛》 2024年39卷6期 5-6页
【摘要】 从医圣故里南阳的地理、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分析《伤寒杂病论》中相关条文,解读其原意,为准确理解张仲景的学术思想提供借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亚琳 高连印 等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4年31卷11期 9-12页
【摘要】 中医经典理论课教学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推动课程思政教育的常态化.《伤寒论选读》是中医经典理论课程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该课程不仅充满了中医思辨的哲理与规矩准绳,而且富含德育内容,具有以德育人的丰富内涵.此文从大思政教育理念出发,探讨《伤寒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曼 李孝波 等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25卷6期 704-708页
【摘要】 《伤寒论》为中医本科教学之临床基础课,其成书久远,条文简约,学习难度较大.为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整体把握《伤寒论》知识结构,探讨了思维导图在《伤寒论》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应用.《伤寒论》教学过程中引入思维导图,通过师生协作,将《伤寒论》知识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杜鹏飞 赵鲲鹏 等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4年38卷10期 17-19页
【摘要】 "杂合以治"出自《素问·异法方宜论篇》,原指医者采用砭石、毒药、灸焫、九针、导引按跷5种方法相杂合来治疗疾病.该文通过系统整理和分析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关"杂合以治"思想的具体内容,旨在探讨该思想对仲景学术的影响并挖掘其蕴含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天源 叶茜文 等 《光明中医》 2024年39卷21期 4421-4424页
【摘要】 蓄血证首见于张仲景《伤寒论》中,分为太阳蓄血证和阳明蓄血证,后世明清温病学家再创温病蓄血证.古今医家对于蓄血证的认识及其临床应用各不相同.此文考究各家之言,整理得出蓄血部位可在膀胱、少腹、胃肠、胞宫.蓄血证症状中小便可自利也可不利,临床需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