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23
- 3
- 1
- 17
- 1
- 1
- 1
- 1
- 7
- 2
- 2
- 2
- 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李吉武 彭万年 等 《辽宁中医杂志》 2015年42卷2期 281-283页ISTICPKUCA
【摘要】 “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为中医学的传统中医理论思维.气化理论是其核心内容,元气升降为基本表现形式.赜探隐索,见微知著.《伤寒论》袭承其学术思想,运筹帷幄之中,言六经之气化亦不离其宗,阐述其运动在六经辨证的具体应用.后世奉之为指导临床的经典,...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巍 林圣云 等 《中医杂志》 2015年56卷15期 1346-1348页ISTICPKUCSCD
【摘要】 厘清《伤寒论》中少阳病脉证在六经循经传变中的位置,通过理论分析说明少阳病脉证已现元气亏虚,结合相关条文加以佐证,并进一步探析条文、方药,阐述张仲景“少阳不可发汗”的真谛.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俞洋 《中医学报》 2019年34卷7期 1360-1362页ISTICCA
【摘要】 “轮脏相应”是古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眼与脏腑关系认知的理想体现,之所以出现“脏不平,轮必病”的原因在于:人们未能从眼与脏腑的生物学特性角度去认识“轮”与“脏”的关系.本文从胚眼发育、生物全息论、元气三个角度探讨“轮”与“脏”的关系,揭示了眼...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曾祺 陈琦辉 《新中医》 2015年47卷3期 287-289页ISTICCA
【摘要】 《内经》有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胃气为本”;胃气,是脾胃对饮食、水谷转输和消化吸收的功能,是“胃主受纳” “脾主运化” “脾升胃降”的生理活动的具体反映.《素问·厥论》曰:”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胃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津液,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崔应珉 刘明 等 《河南中医》 2009年29卷10期 944-950页ISTIC
【摘要】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题,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观"也是祖国医学的核心理念,其本质精神是"中和".元气论和阴阳五行学说都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谐观"在脏腑经络学说中有直接表现.中医学的整体价值取向即"和谐".本着上述认识,中医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吉武 彭万年 《国医论坛》 2014年29卷6期 9-11页
【摘要】 中医气机升降理论渊源于《内经》《难经》,后世医论不断使之完善,如近代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等.本文通过探究脉象的形成,认为气血、阴阳是脉之构成的媒介物质,基于元气之变动,脉也是元气升降的根本功能活动.认为脉象之变...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唐熙婷 甘爱萍 《国医论坛》 2014年29卷6期 44-45页
【摘要】 李东垣脾胃学说的中心内容是脾胃元气论,今探讨脾胃、元气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饮食、劳逸和情志与脾胃元气的关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桠 康健 等 《新中医》 2009年41卷1期 107-107页ISTICCA
【摘要】 <篇首> 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在元气论的发展中,各代医家均有贡献,而张锡纯的元气论与其他医家相比颇有其独特之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彭天忠 导师:刘锐 湖南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硕士) 2010年
【摘要】 中医外感病因是指从外界侵犯人体的一类致病因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及时疫邪气,对其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传统自然观起着直接、决定性的影响.中医外感病因是以中医传统自然观的元气本体论和"天人合一"宇宙观为指导,"审证求因"为其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韩佳桐 张青 《中医杂志》 2018年59卷7期 628-630页ISTICPKUCSCD
【摘要】 从脾肾亏虚元气不固、阴阳虚损兼有实邪、阴阳极虚格拒明显三个层次阐述引火归元治则的适应症.认为引火归元以脾肾虚损为基础,以外感实邪为病机发展的重要因素,以阴阳格拒为最终趋势.其各层次代表方药分别为第一层次为补中益气汤、薯蓣丸、六味丸、八味丸,...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冰 樊茂蓉 等 《中医杂志》 2017年58卷8期 647-650页ISTICPKUCSCD
【摘要】 介绍王书臣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经验.认为元气不足,阴火内生,气火关系失衡是本病的基本病机.临证主张标本兼顾,分期论治,早期、急性期清热痰利肺排痰,成脓者托毒排脓,急性咯血时清热凉血止血,兼喘时祛风解痉平喘;缓解期针对病本补益元气,健脾化痰为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桃云 石和元 等 《中医杂志》 2017年58卷8期 716-718页ISTICPKUCSCD
【摘要】 元气是中医学理论中重要却较为模糊的概念.从生理方面阐述中医学元气与甲状腺功能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如生理上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激发脏腑功能、温煦机体功能;从病理与治疗上阐述元气与甲状腺的相关性,思考以甲状腺功能观测中医学元气的可行性,为进一步开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吕爱平 《辽宁中医杂志》 2011年38卷2期 198-199页ISTICPKUCA
【摘要】 根据<黄帝内经>关于肾主"里""外"的理论,在以往学者探讨肾主"外"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肾精具有"司外主里"双重生理功效的观点.论述了肾精主外,与正气的防御和卫气的功能一致;肾精主里,与肾精化生元气,通过肾阴肾阳调节五脏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有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岚 刘春强 《中医杂志》 2011年52卷11期 982-984页ISTICPKUCSCD
【摘要】 中医诊断学在诊察方法上表现出鲜明的"司外揣内"的思维特征,在诊察疾病的过程中,注重搜集机体生命活动外在的表面征象,以推断机体内在的病理变化.它既具有与现代医学诊断思维不同的特点,诊断疾病时又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而建立在元气本体论思想和"天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谭德慧 陈家旭 《中医学报》 2017年32卷5期 762-765页ISTICCA
【摘要】 李东垣的“阴火”理论贯穿于慢性湿疹发生发展的始终.“阴火”的本质为一种致病性的内伤之火,其成因与饮食失节、劳倦过度、情志不调损伤脾胃,人体气机升降失常息息相关.脾胃元气亏虚,运化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阴火”内生,与湿热相搏结,流注脏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赖逸贵 《河南中医》 2009年29卷6期 611-612页ISTIC
【摘要】 1例查无任何阳性病灶的发热,经多家医院中、西医治疗近2月而不愈,最后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根据<内经>"劳则气耗"的理论.辨得发热病机是劳伤过度,气血耗散过甚,脾胃之气过虚,进而损及元气,致虚阳外泄而发热,热久而耗真阴,故立法益气健脾,滋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玉兰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4年5期 522-522页
【摘要】
口腔溃疡多数发生在20岁至50岁之间。发病时多伴有便秘、口臭等现象。一般人认为,口腔溃疡会在7至10天内自行痊愈。问题是许多病人的病情往往显得反反复复,时好时坏,影响饮食和起居,令人困扰。
一口腔溃疡的发病原因
口腔溃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西禹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年03卷5期 231页MEDLINE
【摘要】 <篇首> 中医关于衰老的论述主要有肾精亏耗.气血阳气衰惫,脾胃虚弱,元气不足,阴虚生热等学说,其中以肾虚、脾虚致衰为最.历代医家多从补肾健脾来调补.笔者在多年的临床中发现.无论健康或体弱多病的老人均存在肾虚的征象.其中大多数同时兼有"血瘀"征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肖宪法 刘宝恒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0年05卷7期 1807-1808页
【摘要】 <篇首> 胃脘痛、是指脾胃受损,升降失调所引起上腹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的疾病.脾胃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是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营养物质都要依靠脾胃供给,故有"人以胃气为本"之说.<素问·玉机真藏论篇>亦云:"五脏者,皆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忠良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2009年11卷24期 161页
【摘要】 <篇首> 金代著名医家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认为"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百病"不外乎外感时病及内伤杂病.以"从胃论治"为出发点,指导临床实践.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愿贵 《东方食疗与保健》 2009年3期 28-29页
【摘要】 <篇首> 健康长寿是每个人都关心的事,<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活到一百二十已算尽了天年.传统医学认为,人体的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必海 《东方食疗与保健》 2009年7期 15页
【摘要】 <篇首> 中暑是夏季常见的一种急性热病.中医治疗方法要求辨证论治.1 病因暑气当今,气候炎热,元气亏乏,暑热便乘虚侵入而发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姚春鹏 《中华医史杂志》 2007年37卷3期 137-141页MEDLINE
【摘要】 受理学太极思想影响,景岳提出了元气太极、心君太极和命门太极三说.三者是三位一体的关系,构成景岳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其中,元气太极说是其医学理论的自然观基础,命门太极说是其医学目的论,心君太极说作为认知手段,是其医学方法论.景岳的医学理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林春花 《工企医刊》 2002年15卷1期 58-59页
【摘要】 <篇首>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所著的<脾胃论>,用以治疗脾胃气衰,元气不足,阴火上冲所致的"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等症.现被广泛用于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系统及妇科等.治疗范围之广,疗效之佳,一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刘龙光 第三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 2004年
【摘要】 本文提出中医学三千年来三个创新观点.一是"微元气论",据中医元气论,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生命遗传工程的核心是人体微元气,微元气来源于人体全身各部位,是先天元气与后天之气相结合产生的新物质,是人体各部位最精华的缩影,微元气通过经络气机输送至睾丸...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周大勇 第二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 2002年
【摘要】 治疗未病思想源于内经和后代的中医经典著作.对比中医学和西医学,它们的特点被清楚地表达.西医的希波克拉底常常问为什么,原子论是西医的奠基之作,"结构-功能"是西医的理论基础,生命的结构保证了生命的功能是西医不可动摇的认识规律.中医相应的理论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林慧光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学术大会 2001年
【摘要】 在21世纪之初,中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中医药现代化已成为发展必然趋势.笔者认为,实现中医教育学科建设现代化是基础,简述如下.教学思维现代化当前,中医教育面临着改变其思维方式与教学模式的艰巨任务,只有完成这一任务,才能实现中医现代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