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59
- 2
- 8
- 8
- 5
- 3
- 2
- 12
- 11
- 6
- 5
- 5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11年09卷12期 1373-1379页SCIMEDLINEISTICCSCDCA
【摘要】 目的:研究扁桃斑鸠菊及非洲印楝叶的提取物对链脲佐菌素致糖尿病大鼠肝脏形态学、肝脏氧化性应激标志物及部分肝脏酶类的影响.方法: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致糖尿病.不同治疗组大鼠分别口服扁桃斑鸠菊及非洲印楝叶的提取物(500mg/kg)或二甲双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钟国华 水克娟 等 《昆虫学报》 2008年51卷4期 449-453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为了研究植物源物质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离体培养细胞系SL-1的凋亡诱导作用,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了印楝素、喜树碱等9种物质各自对SL-1凋亡小体的浓度效应及时序性.结果表明:印楝素0.1~5.0μg/mL和喜树碱0...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文吉辉 侯茂林 等 《昆虫知识》 2007年44卷4期 491-496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印楝素(azadirachtin)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植物源杀虫剂.文章主要介绍印楝素对昆虫的接触驱避、产卵驱避、拒食、毒杀、降低生殖力、生长调节等作用及其作用机理.同时也论述印楝素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陶晶 马景毅 等 《安徽农学通报》 2011年17卷7期 116-117页
【摘要】 植物源农药苦参碱经超声波处理,经电镜及粒度分析仪检测,所得粒子为单分散、均匀的球形纳米颗粒,平均粒径128.5±54.3nm.将苦参碱纳米制剂、苦参碱原剂、印楝素分别配成800倍液和1200倍液,以清水处理为对照,对九里香蚜虫进行药效试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顾海莎 《安徽农业科学》 2007年35卷24期 7520-7521页
【摘要】 综述了我国植物源农药的研究现状、应用情况、发展及其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冬香 高景林 等 《华东昆虫学报》 2004年13卷2期 110-114页
【摘要】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农药使用引起的害虫抗药性、农药残留和环境毒性等问题的认识,植物性杀虫剂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是传统农芭的理想替代品之一.本文以植物性杀虫剂印楝为研究对象,综述了其对同翅目叶蝉、蚜虫、飞虱和粉虱等主要类群中,农业重要害虫的防...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石丹妮 常静 等 《昆虫学报》 2025年68卷7期 935-946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目的]为阐明3种植物源化合物新狼毒素A、百里香酚和印楝素对杂拟谷盗Tribolium confusum成虫的驱避作用及其嗅觉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测定杂拟谷盗成虫对0.005,0.05,0.5,5和50 μg/μL新狼毒素A、百里香酚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彭亚琦 张悦怡 等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44卷6期 770-773页
【摘要】 为了更好地利用30%茶皂素水剂防治小贯小绿叶蝉,探讨不同的施药方法以提高30%茶皂素水剂对小贯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在2018-2020年间,以0.3%印楝素乳油为植物源农药对照、24%虫螨腈悬浮剂为化学农药对照,测定提前施药、二次施药以及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利民 黄俊 等 《环境昆虫学报》 2019年41卷4期 775-781页ISTICPKUCSCD
【摘要】 为了减缓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对化学农药抗性的增加,减少传统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草地贪夜蛾的防控效果.本研究测定了15种生物源、 矿物源和昆虫激素类等绿色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卵和2龄幼虫的室内毒杀效果.结果表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余豪 莫建初 等 《广西植物》 2018年38卷4期 420-42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为筛选出高效防治黑翅土白蚁的天然植物精油,减少有机合成农药的使用,该文研究了大蒜精油、肉桂油、丁香油和印楝素油四种植物精油对黑翅土白蚁的触杀效果和驱避作用.结果表明:大蒜精油、肉桂油和丁香油的浓度为5和10 mg·mL?1时,处理2 h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颜珣 林姻英 等 《环境昆虫学报》 2017年39卷5期 1015-1024页ISTICPKUCSCD
【摘要】 测定了两种植物源杀虫剂印楝素、 藜芦碱和对照杀虫剂高效氯氟氰菊酯在不同使用量下处理Heterorhabditis indica LN2,H.indica 212-2,Steinernema carpocapsae All和S.pakista...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巧 卢志兴 等 《生态学报》 2015年35卷18期 6199-620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为了查清地表蚂蚁在萨王纳地区人工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指示作用,采用陷阱法调查了云南省萨王纳地区人工林和自然植被地表蚂蚁多样性.(1)群落物种组成:采集蚂蚁40467头,隶属于5亚科19属47种.扁平虹臭蚁Iridomyrmes anceps是保...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田蜜 钟宝珠 等 《生物安全学报》 2014年1期 56-59页ISTICPKUCSCD
【摘要】 印楝素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源杀虫剂,已有研究表明其对红脉穗螟具有胃毒和触杀效果,但印楝素对红脉穗螟生长发育的影响还未见报道。采用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印楝素不同亚致死剂量水平下,对红脉穗螟幼虫和蛹发育历期的影响,并对药剂处理后成虫的寿命、产卵量和孵...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吕朝军 钟宝珠 等 《生物安全学报》 2013年22卷4期 253-256页ISTICPKUCSCD
【摘要】 [背景]红脉穗螟是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害虫,目前主要采用化学防治措施对其进行防控.[方法]采用药膜法和饲喂法研究了4种植物源杀虫剂对槟榔红脉穗螟幼虫的室内毒力.[结果]印楝素、烟碱、鱼藤酮和除虫菊素对红脉穗螟各龄幼虫均表现一定的杀虫活性.其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健明 凌冰 等 《生物安全学报》 2012年21卷2期 135-141页ISTICPKUCSCD
【摘要】 [背景]螺旋粉虱是新入侵海南省的严重为害经济作物及园林苗木的害虫.目前,植物源杀虫剂因具有高效和环境友好等特性而被广泛用于害虫防治中.[方法]采用喷雾法和药膜接触法分别测定了9种植物性杀虫剂对螺旋粉虱的毒力.[结果]在供试的9种植物性杀虫剂...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彭兴民 吴疆翀 等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2年13卷4期 583-58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印楝属(Azadirachta A.Juss.)属楝科(Meliaceae).印楝属植物由印度-马来亚(Indo-Malesian)特有成分组成,目前,世界分布(天然分布和栽培分布)约80个国家.现在得到公认并广泛使用的印楝属,传统上被归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向玉勇 吴江平 等 《四川动物》 2012年31卷3期 406-410页ISTICPKU
【摘要】 采用微量滴定法测定了10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金银花蚜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10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金银花蚜虫均有一定的驱避活性和毒杀作用.在10 mg/mL的浓度下,臭椿、曼陀罗和桂花的提取物对金银花蚜虫的驱避作用较强,其在12 h的驱避率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少华 陈有为 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9年21卷5期 731-73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从印楝植物内生真菌棘孢曲霉(Aspergillus aculeatus)YM 311498的发酵液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大黄酚(1)、大黄素(2)、琥珀酸(3)、柠檬酸二甲酯(4),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真菌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立东 吴少华 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9年21卷6期 916-91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从印楝植物内生真菌Epicoccum sp.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苔黑酚(1)、4-甲基苔黑酚(2)、苔色酸(3)、对羟基苯乙酸(4)、邻苯二甲酸正丁异丁酯(5)、乙基-β-D-葡萄糖苷(6).以上化合物均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少华 陈有为 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8年20卷6期 1014-1015,1030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从印楝植物内生真菌 Phomopsis sp.的菌丝体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水苏碱(1)、甲基-β-D.葡萄糖苷(2)、过氧化麦角甾醇(3)、腺嘌呤核苷(4),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邵士成 吴少华 等 《生物多样性》 2008年16卷1期 63-67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为了探悉内生真菌在植物体内的多样性,从中寻找新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生物资源,我们研究了云南元江4个不同地理种源印楝(Azadirachta indiea)生真菌的种类组成、数量及分布规律.从印楝植物茎和果实中共分离到372株内生真菌,分属于5...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邵士成 吴少华 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7年19卷5期 761-76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通过抗菌活性初步筛选,从采自云南元江县的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Juss)植物茎和果实中已分离到的372株内生真菌中筛选出80株作为复筛菌株,经显微形态特征观察鉴定为5目、6科、29个属.选择16种病原微生物作为指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月红 刘树生 《应用生态学报》 2007年18卷2期 395-399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植食性昆虫成虫对非寄主植物源驱避素的经历,可导致其对这类化合物产生习惯性反应或诱导嗜好性.让小菜蛾雌蛾对源于印楝的驱避剂--"保卫德"(BIOACT-TTM EC508)经历2~6次或2~6日后,测定它们对经过保卫德处理的白菜植株的产卵选择...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琼 梁广文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05年16卷7期 1317-1321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研究白蝴蝶(Syngonium podophyllum)乙醇提取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乙醇提取物、机油乳剂和0.3%印楝素乳油对桃蚜(Myzus persicae)和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的控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琼 梁广文 等 《生态学报》 2005年25卷6期 1357-136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天然源药剂由于具有与环境良好的相容性而日益受到重视.研究测试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etr. et Widd.和白蝴蝶Syngonium podophyllum Schott的提取物以及几种药剂在田间常用浓度下对蚜茧蜂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尹锋 雷心心 等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05年36卷1期 10-1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对植物印楝种子及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波谱和化学方法对印楝种子及叶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从印楝种子及叶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确定为印楝素(1),11-表印苦楝素H(2),Salannolide(3),槲皮素-3...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志祥 程东美 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5年17卷2期 199-20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印楝油对印楝素具有增效作用,印楝素A和印楝种子石油醚抽提物和印楝种子植物油分别按1:10(m/m)混用处理斜纹夜蛾3龄幼虫,共毒系数分别为150.17和226.87,印楝素B和两者混用后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66.00和242.18.印楝种子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琼 梁广文 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4年16卷6期 521-52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采用改进的蜜露色斑法,测试34种植物乙醇提取物(0.01 g干重·mL-1,0.01 g DW·mL-1)和几种天然源药剂对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和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Kaltenbach)取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琼 梁广文 等 《生态学报》 2003年23卷12期 2736-2740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为解决目前化学合成杀虫剂长期大量使用所带来的"3R"问题,有必要从对人畜无毒或低毒、对害虫天敌安全的植物和其它天然产物中筛选与环境相容性好的物质作为害虫控制的手段.已经从63种植物中筛选出两种对蔬菜蚜虫有较好控制作用的植物苍耳Xanthiu...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尹锋 雷心心 等 《中草药》 2003年34卷8期 687-68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篇首> 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 Juss.又名印度楝,为楝科楝属植物.该植物的种子、树皮和叶的提取物均已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含有很多在农业、医药及化妆品方面有经济价值的次生产物,如含有多种具杀虫活性的四环三萜类化合物,...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侯有明 庞雄飞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03年14卷6期 959-962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在生命表方法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害虫累积为害量指标,用以描述和比较某一时间段内害虫动态持续为害力大小.应用该指标分析印楝素乳油对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F.))种群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对成虫显著的忌避作用是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米力 石大兴 等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3年39卷6期 622-62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篇首> 1 植物名称印楝(Azadirachta indica).2 材料类别实生苗茎段.3 培养条件诱导培养基:(1)MS+6-BA 1.0 mg*L-1(单位下同)+NAA 0.01+3%蔗糖.增殖培养基:(2)MS+6-BA 0.5+N...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芳 陈子牛 等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3年39卷5期 471-47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篇首> 1 植物名称印楝(Azadirachta indica).2 材料类别茎尖和带腋芽的茎段.3 培养条件 (1)启动培养基:MS+6-BA 7.0 mg*L-1(单位下同)+IAA 0.01+ZT 0.1.(2)分化培养基和继代培养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庞雄飞 张茂新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00年11卷1期 108-110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在以作用因子组建的生命表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的基础上建立植物保护剂的研究方法和综合评价指标,以表示驱避成虫选择寄主,干扰成虫的产卵行为,对卵孵化的影响,以及干扰幼虫的行为,包括逃避、拒食、幼虫特别是初孵幼虫中毒死亡的作用.采用所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杨国荣 导师:陈阜 梁军 中国农业大学 作物学 种植业(硕士) 2005年
【摘要】 本论文主要进行了细胞工程开发印楝活性物质——印楝素的前期研究工作,研究发现,印楝叶片、茎段的愈伤组织诱导率都较高,放置半年以上的种仁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则较低。综合考虑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生长情况,以采用MS培养基为最好;固体培养最佳的因素组合是B...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江德洪 导师:刘世贵 四川大学 基础医学 遗传学(硕士) 2004年
【摘要】 鼠害是一种严重的生物灾害,已成为危害中国生态环境的一个主要问题.在目前的鼠害防治工作中,化学灭鼠剂被广泛使用,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但是许多化学灭鼠剂具有不易降解残留期长、污染环境、二次中毒等缺点,对人类的健康与生存带来巨大的危害.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董桂蕃 李承毅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1年7卷4期 5-8页ISTICCA
【摘要】 根据1998-2000年6月发表的文献,综述了国外驱避剂研究动向;①植物驱避剂的研究受到广泛重视,对有些植物驱避剂进行了全面研究,如印楝油,并达到实用阶段;②继续评价新合成化合物,有些化合物,尤其是AI3-37220、AI3-35765和K...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东升 张金桐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00年7卷2期 121-126页ISTICCABP
【摘要】 <篇首> 近代有机杀虫剂的问世,是人类同害虫斗争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由于不合理的使用和个别品种本质上存在的问题,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环境污染、人畜中毒、破坏生态平衡等问题,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近年来在开发研制新型生物合理性杀虫剂的工作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达旻 李庆凤 等 《世界农药》 2016年38卷1期 35-41页
【摘要】
1白蚁防治发展历史
1.1白蚁害虫
白蚁不是一个非常大的昆虫群体,已发现的物种不足3000种,但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意义。它们利用自身的消化酶以及在它们肠道内共生的原生生物、细菌以及古细菌,可以消化这个星球上最丰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津池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年10期 74-75页
【摘要】 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 Juss)是印度传统药用植物,具有抗寄生虫,抗氧化,抗癌,抗细菌,抗病毒,抗真菌,抗溃疡,杀精,抗着床,抗糖尿病,调节免疫,杀软体动物和杀虫等生物活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被研究用于蝗灾防治。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孙丽丽 曹传旺 等 《中国森林病虫》 2012年6卷6期 25-27页
【摘要】 测定了4种植物源杀虫剂对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superans (Butler)幼虫室内毒力,结果表明0.4%蛇麻子素、1%苦皮藤素、0.3%印楝素乳油稀释1000倍、1500倍、2000倍液对落叶松毛虫2龄幼虫72 h校正死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颖 杨光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37卷8期 80-85页
【摘要】 采用木本植物材料——印楝,通过组织培养建立快繁体系,然后对其进行冷驯化处理,并分析检测印楝植物体内抗冻蛋白.主要结果如下:①冷驯化处理后印楝的总蛋白一些表现为量的增加同时会有新的蛋白产生.但脱驯化或处理时间过长时,抗冻蛋白在量的表达上会有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钟平生 梁广文 等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1年27卷2期 202-206页
【摘要】 应用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了3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及其组合对稻田主要天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Kunth乙醇提取物2.0g·l00mL-1以下及其组合、香泽兰Chromolaena odorata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吕朝军 钟宝珠 等 《广东农业科学》 2011年38卷6期 80-81页
【摘要】 采用叶片浸渍法和药膜法测定了4种植物源杀虫剂对椰心叶甲和椰甲截脉姬小蜂的毒力,比较了药剂在二者之间的毒力选择性.结果表明,供试杀虫剂中以印楝素和苦参碱对椰心叶甲和椰甲截脉姬小蜂的选择性最高,其选择性比值(LC50椰甲截脉姬小蜂/LC50椰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钟平生 梁广文 等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1年33卷3期 465-468,475页
【摘要】 分别用31科47种非嗜食植物乙醇提取物处理的稻株饲养褐飞虱若虫,应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评价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若虫存活的干扰作用.结果表明,处理后24h,10种供试植物提取物对褐飞虱若虫均有明显的毒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钱晓澍 王晓萍 等 《吉林农业科学》 2010年35卷1期 34-35页
【摘要】 经筛选试验,3%的高渗苯氧威对沙里院褐球蚧(Phodococcus sariuoni Borchsenius)防治效果最好,为86.0%以上,吡虫啉1000倍防治效果次之,为77.0%~79.7%.植物性药剂苦皮腾、苦·烟碱、印楝素防治效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樊会丹 张从海 等 《有机化学》 2009年29卷1期 20-33页
【摘要】 自印楝素被分离鉴定以来,其广谱而独特的生物活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已成为一种近乎完美的植物源杀虫剂:且在医药、保健、日化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其复杂而独特的分子结构使得科研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全合成尝试、结构修饰及构效关系等研究.综述了印楝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瑛 张冬冬 等 《安徽农业科学》 2009年37卷8期 3611-3612页
【摘要】 [目的]筛选具有较好杀线虫效果的生物杀线虫剂.[方法]使用0.3%印楝素乳油和2.0%的阿维菌素乳油对供试线虫进行了生物测定. [结果]0.3%印楝素乳油的LC50为1.05 g/L,而2.0%的阿维菌素乳油的LC50为1.09 g/L.[...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淑英 盛永丽 等 《江苏农业科学》 2009年6期 398-399页
【摘要】 研究了印楝素分别经口服和皮肤接触对小白鼠的毒性.印楝素对小白鼠的半数致死剂量LD_(50)>10g/kg,属于微毒物质;蓄积系数K>5,属于弱蓄积毒性;对皮肤无毒性和过敏性,印楝素对哺乳动物低毒,是有前途的植物源农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