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56
- 4
- 3
- 9
- 4
- 2
- 2
- 1
- 38
- 8
- 6
- 5
- 4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凌斌 刘莺恺 《心理科学进展》 2025年33卷8期 1408-1424页
【摘要】 方言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方言的固有认知与看法,它无意识地影响人们对方言广告的态度与行为.本文构建了方言刻板印象效应的理论模型,该模型从语言特征、使用者形象和社会文化三个维度系统性地分析方言刻板印象的含义.文章结合标记理论、双加工理论、社会认同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文娟 姚昭彤 等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3年11卷12期 722-735页
【摘要】 采用元分析技术探讨分析思维与错误信息感知的关系.通过文献检索和筛选,共有28篇文献53个效应值符合元分析标准.分别统计了个体的分析思维与错误信息感知的三个结果指标——信念分数、真实性辨别力和分享意愿并探讨分析思维与它们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个...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昭红 孙令令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2年20卷2期 182-189页
【摘要】 双加工理论认为锻炼行为形成中自动加工(系统1)和熟虑加工(系统2)是两个相互作用但又截然不同的信息处理系统,其中自动评价通过触发系统1的自动加工过程激活运动记忆自发的心理联想,并对运动进行情感评价,从而影响锻炼行为.本研究的目的是检测锻炼相...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先良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1卷8期 116-119页
【摘要】 近年来,道德判断成为道德心理学研究的焦点。文章以道德判断模式为研究主线,对传统理性模式、直觉模式以及双加工理论进行了阐述,总结了道德判断的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瑞明 莫雷 等 《心理科学进展》 2006年14卷3期 346-353页
【摘要】 文本阅读心理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界广泛关注的课题.从20世纪30年代第一个严格的文本阅读实验至今,这一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模型不断进步,具体理论和实际应用不断成熟.到目前为止,文本阅读领域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体系.作者首先对文本阅读研究中常用的技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爱伦 郭志华 《心理科学》 2003年26卷3期 386-389页
【摘要】 本研究探讨记得与知道反应的特点及机制.两个实验分别以具体或抽象名词、情绪色彩不同的形容词作为测验材料,呈现不同时间.结果发现呈现时间与词的属性都引起记得和知道判断上的实验性分离,表明对信息源不同意识水平的监控受信息呈现时间和信息属性的影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孙嘉卿 顾璇 等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年20卷4期 580-584页ISTICPKUCSCD
【摘要】 道德伪善是一种认为自己比他人道德,但却无法达到自己声称的道德水准的倾向.使用双加工理论的解释框架对道德伪善的心理机制进行总结和归纳后发现,认知偏差、解释水平及道德推脱等认知加工机制和自我提升、自我欺骗及道德的心理许可等动机机制均起到重要作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姚志强 李亚非 《心理科学》 2016年39卷1期 36-42页
【摘要】 双加工理论框架下的平行竞争模型和默认干涉模型对推理过程中启发式和分析式加工的启动次序和相互作用的性质提出了不同假设.本研究通过考察被试在信念判断和逻辑判断两种指导语下解决不同难度和不同类型推理问题的正确率和反应时,对两个模型的预测进行了检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海军 徐富明 等 《心理科学》 2014年37卷5期 1238-1244页
【摘要】 情感启发式是指在判断与决策的过程中,个体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利用自己对任务选项的主观情感反应来做出决策.具体来说,个体头脑中物体和事件的表征会激起不同水平的情感体验,这种不同的体验会对所有的表征做出积极或消极的标记,人们根据这些被标记的体验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宋宜琪 张积家 《心理学报》 2014年2期 216-226页
【摘要】 通过2个实验,考察了空间隐喻和形状变化对物体内隐时间概念加工的影响。实验1通过对隐含时间关系的词对的语义相关判断发现,形状变化物体隐含的“先前/后来”的时间概念与“左/右”的空间概念存在着对应关系,断裂式变化(形状变化大)的物体比渐进式变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孔诗晓 徐富明 等 《应用心理学》 2013年19卷4期 356-363页
【摘要】 基线比例忽略是指个体进行决策和判断时不能充分利用或者忽略基线比例而偏好新信息的现象.该现象普遍存在于日常行为与决策的许多领域,尤其显著表现在临床医疗领域,因此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基线比例忽略的心理机制主要有双加工理论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罗寒冰 徐富明 等 《心理研究》 2013年6卷6期 51-56页
【摘要】 目标框架效应指说服信息的影响力会受到信息在陈述行为结果或目标时所采用框架影响的一种现象.目前,研究者主要运用预期理论、心理抗拒理论、双加工理论和调节定向理论来解释目标框架效应的心理机制.此外,研究者还发现,目标框架效应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信息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林晨 赵晨 等 《心理科学》 2024年47卷6期 1422-1432页
【摘要】 平衡式创新能有效规避单一行为模式的创新风险并引起学界重视,然而多元领导对平衡式创新的影响机制仍有待明晰.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分析53个团队301名员工的两阶段数据,探析愿景-忧患双元领导影响下属平衡式创新的心理过程.结果表明:愿景-忧患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栓蔚 林苹 等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4年12卷11期 641-654,667页
【摘要】 既往研究多从亲社会行为者角度回答什么情况下人们做好事却得不到好名声的问题.基于双加工过程理论,采用三个实验考察亲社会动机与受助者获益对亲社会名声的影响及思维方式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判断行为动机时,人们认为纯粹利他动机的行为者做出亲...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沈汪兵 刘昌 《心理科学进展》 2012年20卷5期 745-756页
【摘要】 道德伪善(moral hypocrisy)是对道德知行脱离进行反思的产物,反映了道德心理学和社会认知领域的最新进展.从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社会影响理论和双加工理论四个理论来对道德伪善产生缘由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产生机制进行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翟坤 张志杰 《心理科学进展》 2011年19卷4期 528-536页
【摘要】 表征动量是指由于诱导物理动量的作用,人们对先前运动刺激最终位移的记忆将沿着运动的方向向前发生偏移的现象.诱导物理重力、摩擦力、万有引力同样影响运动刺激最终位移的定位,扩展了表征动量的概念.相关的表征动量理论模型有:内化理论、朴素物理理论、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肖前国 罗乐 等 《心理科学进展》 2009年17卷2期 321-324页
【摘要】 决策与推理的双加工理论是一个颇有影响力的理论,通过对两个加工系统的基本特点,区别点以及基本关系、推理错误原因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发现目前在该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两个加工系统的关键区别点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珍芝 曾红 《心理科学进展》 2023年31卷2期 274-287页
【摘要】 正念是指对当下身心体验不带有评判地觉察.基于双加工理论,以正念为核心的训练对个体冲动性不同要素均具有明显干预效果.一方面,有助于降低因情感系统引发的冲动驱力:通过调整个体的奖赏评估与预期,缓和诱发冲动的压力与负性情绪反应,减弱自动化反应的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静 杨福义 等 《应用心理学》 2023年29卷1期 60-70页
【摘要】 分配平等性反映了孤独症儿童的公平意识和行为,是道德判断的重要内容.双加工理论认为,孤独症儿童对分配信息加工时,直觉推理和审慎推理相互竞争.作为回应者以直觉推理为主,作为提议者以审慎推理为主.个体信息处理能力和分配情境影响加工系统的使用.未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黎功润 邵丽娜 等 《心理学探新》 2022年42卷6期 536-545页
【摘要】 道德外语效应(Moral Foreign Language effect)是指人们的道德判断在外语条件下发生改变的现象,自该效应提出以来,其背后的机制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道德外语效应的解释机制主要有审慎加工增强、情绪反应减少和道德规范联结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靖实 胡悦 等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5年33卷3期 492-496,501页ISTICPKUCSCD
【摘要】 目的:考察中文版综合思维方式问卷(comprehensive thinking styles questionnaire,CTSQ)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对660名中国大学生被试施测中文版CTSQ,选择认知反思测验、科学知识测验作为效标量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贺汝婉 李斌 等 《心理科学进展》 2021年29卷9期 1684-1695页
【摘要】 时间与金钱是影响人们消费行为决策的两种不同的重要资源.消费者在进行产品购买时,常常会受到商家广告语和购物环境中所隐含的时间或金钱概念的影响,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具体而言,时间与金钱概念会对消费者的购前决策、购中决策及购后决策三个方面产生不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传军 谢忠桔 等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1年19卷5期 687-694页
【摘要】 前人研究发现诱发高兴情绪会显著降低人们的道德规范敏感度,但其使用的CNI模型法存在缺陷.为了重新检验该效应,本研究使用对CNI模型法修订后的CAN算法对该效应的原始数据进行了重新分析,并进行了概念性重复研究和跨研究元分析.研究结果均显示,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科朋 杨凌倩 等 《心理科学进展》 2020年28卷12期 2102-2113页
【摘要】 道德决策是指个体面临两种或两种以上道德观或道德需求之间的冲突时,对行为和行为结果进行利弊权衡并做出最终选择.道德两难困境是研究道德决策的经典范式,而传统道德两难困境范式受到诸多质疑,道德两难困境的不现实性及缺乏有效指标量化功利论和道义论倾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廖红玲 赵冬梅 《心理研究》 2020年13卷2期 121-129页
【摘要】 道德判断的双加工理论认为,道德伪善受到认知和情绪的共同作用而产生.权力感可通过解释水平理论促进道德伪善,羞耻作为道德情绪,也可能对道德伪善造成影响.为探讨权力感和羞耻感对道德伪善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角色扮演法来启动高低权力感,通过简单任务失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霄扬 张学新 等 《心理学探新》 2019年39卷5期 445-450页
【摘要】 刻板印象激活过程中意识干预与否的问题,催生了内隐与外显两种激活理论长久以来的争端.其根源在于现有研究的刻板激活操作不严谨、两类范式不可比等多个方面.社会认识双加工理论提供了独特的分阶段比较视角.在该理论视角下,文章从梳理内隐及外显理论争端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胡笑羽 胡竹菁 《心理学探新》 2019年39卷6期 501-507页
【摘要】 通过两个实验对中国学者提出的"推理题与推理者的推理知识双重结构模型"和Ev-ans提出的"双重加工理论"进行了实验比较研究.实验一通过两种评定方法对相应性质命题进行评定后所得实验结果表明Evans等(1983)有关"信念效应"研究中的"结论...
【关键词】 双重加工理论;信念效应;推理题与推理者的推理知识双重结构模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满娇 胡竹菁 《心理学探新》 2019年39卷6期 514-520页
【摘要】 本研究应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讨推理的双重加工理论中两个系统T1与T2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假设逻辑推理者(LR)的推理过程启动T2系统,而非逻辑推理者(IR)在推理过程中会启动T1系统,工作记忆的参与与否作为区分T1与T2系统的指标.研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书松 张一杰 等 《心理科学进展》 2018年26卷12期 2216-2229页
【摘要】 第三方组织公平是第三方在了解组织不当行为后,通过责任归因过程形成的组织公平感知,这为理解组织公平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文章在梳理和评价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归纳第三方组织公平的前因后果和作用机制,总结理论研究进展,提出未来研究的分析框架和重点方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梅宏玉 吴嵩 《心理科学进展》 2018年26卷11期 2035-2045页
【摘要】 在谎言识别研究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就是人们在意识层面上识别谎言的正确率仅仅略高于随机水平.于是,大量的研究转而考察无意识加工对谎言识别的影响.本文从测谎者的角度出发,考察测谎者的无意识加工是否可以提高其谎言识别的正确率.本文梳理了关于无意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邱俊杰 张锋 《应用心理学》 2015年21卷3期 271-280页
【摘要】 早期道德哲学家围绕道德困境中当事人通过牺牲少数人的权益以维护多数人权益的行为是否适当的道德判断问题,形成了道义论和结果论两种对立的道德判断观.为消解此种对立,道德双加工模型(dualprocess model)提出,道德判断中认知与情绪过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任晶晶 江琦 等 《教育生物学杂志》 2015年1期 43-47页
【摘要】 道德判断的研究一直存在情与理的争论。一段时间内,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模型,如Piaget的理性模型﹑ Haidt的社会直觉模型等。但是Greene的双加工理论模型则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此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Cushman发现道德...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冷英 莫雷 等 《心理学报》 2008年40卷7期 788-799页
【摘要】 探讨文本阅读中读者追随目标焦点信息建构情境模型的过程.实验1采用"目标启动+目标整合"的方式,探讨读者在显性焦点情况下的阅读是否会追随目标信息更新情境模型.实验2采用"目标启动+目标未整合"的方式,探讨显性焦点下对目标信息进行的追随建构,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莫雷 冷英 《心理学报》 2005年37卷1期 41-50页
【摘要】 探讨文本阅读过程目标焦点监控下读者对目标信息的建构与整合.采用移动窗口技术,要求被试阅读24篇含有主人公目标的记叙文,设计了子目标未实现、子目标曲折实现或子目标直接实现三种条件,对不同条件下目标启动句阅读时间进行分析.实验1对子目标曲折实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于肖楠 于旭 等 《心理学探新》 2003年23卷2期 55-58页
【摘要】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双重表征理论认为创伤引起了可回忆的言语记忆和可回忆的情境记忆两类记忆.这两类记忆能够解释PTSD,比如再现创伤和情绪加工.创伤的情绪加工可能会出现成功完成、慢性加工和过早抑制加工三个结果.最后本文讨论了该理论在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杜建政 马胜祥 等 《心理学动态》 2001年9卷2期 157-162页
【摘要】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少数具有相对明确病源的精神障碍之一,而且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如创伤事件的频繁闪现、过度警觉等。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存在多种理论解释,该文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认知理论作一简要介绍和评述。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社会认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陈宇 曾辰 等 《心理科学》 2022年45卷1期 171-177页
【摘要】 诚实是指无论是否存在诱惑,个体都能真实地表达信息,研究者对诚实的加工过程仍存在争议,分别提出了 Grace假说与Will假说.Grace假说认为诚实是一种不假思索的直觉化反应,Will假说认为诚实是个体主动进行认知控制的结果.文章根据社会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于明阳 姜英杰 《心理科学》 2021年44卷2期 302-308页
【摘要】 双加工理论认为熟悉性和回想是情景记忆的两个独立过程,其重要证据是ERP研究中FN400和LPC可以分别指示熟悉性和回想.但也有研究证明FN400是概念启动和熟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而LPC也不能准确的反映回想加工,因此,将其作为双加工理论证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斌 卫海英 等 《心理科学进展》 2018年26卷5期 761-769页
【摘要】 当前我国已进入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重要阶段,如何快乐消费——如何花钱“购买”幸福的问题引起了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相比实物性消费,消费者从体验性消费(如旅行)得到的快乐体验更好更持久.而且金钱启动与时间启动会激活“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林文毅 张静 等 《心理科学进展》 2018年26卷5期 789-795页
【摘要】 人们已有的先前信念会导致对于新文本信息认知加工的偏向.文本-信念一致效应显示,在文本基面中,信念不一致的文本信息加工优于信念一致的信息;而在情境模型中,信念一致的文本信息加工优于信念不一致的信息.可靠性评价理论和认知的双重加工模型相结合,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杜秀芳 刘娜娜 《心理科学》 2018年41卷3期 667-673页
【摘要】 以大学生为被试, 采用3 (金钱刺激:无金钱刺激、金钱奖励、金钱惩罚) ×2 (决策者角色:决策者、旁观者) 的被试间实验设计, 利用过程分离范式分别计算被试道德决策中的功利主义倾向和道义论倾向, 从而探讨金钱刺激和决策者角色对个体道德决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甄珍 秦绍正 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53卷3期 372-378页
【摘要】 系统地阐述了应激及其脑机制,并结合决策领域研究,梳理了应激对社会决策的影响.针对以往研究结论的不一致性,从多角度进行解释和分析,并指出未来研究应注重从应激源的类型和强度、个体差异以及时间效应等角度深入考察应激对脑功能和社会决策的影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贾磊 祝书荣 等 《心理科学进展》 2016年24卷10期 1519-1533页
【摘要】 刻板印象是人们有关群体的行为特征与特质属性信念化的认识,它多以语义图式形式存储于长时记忆中.依据激活过程中意识参与程度的不同,刻板印象具有内隐和外显两种表现型.不同于双加工理论“自动激活+认知控制”的研究视角,本项目计划从内隐/外显记忆的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广平 郭秀艳 《心理科学进展》 2014年22卷7期 1122-1128页
【摘要】 人们常常发现自己对某一情景有些熟悉,但又想不起以前有关的经历.对这种熟悉感的理论解释,一种观点认为熟悉感来自一种较弱的记忆形式,与有回忆情况下的再认属于同一加工过程(single-process models,SPM).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小晶 李红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年30卷3期 244-251页
【摘要】 成人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对意图和结果信息的利用存在不稳定的现象.Cushman提出道德判断双加工过程理论,认为当存在重大负性后果时,需要综合考虑意图和结果信息;而当不存在负性后果时,主要关注意图信息.本研究通过句式变化操控意图信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