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8
- 2
- 9
- 2
- 6
- 2
- 2
- 1
- 1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雷显德 赵征宇 《中国民间疗法》 2025年33卷6期 85-88页
【摘要】 产后癃闭为常见的产后并发症,临床治疗方法多样,但多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该文分享病案中,产妇产后癃闭病史短、病势急,治疗时应用经络诊察进行经脉辨证,选用脏腑图点穴法以调理任、督二脉,调节全身脏腑气机,运行全身气血,获得痊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刘小春 导师:赵娴 陕西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针灸推拿学(硕士) 2023年
【摘要】
研究目的:
通过传统经络诊察法结合压痛仪检测,观察CAG患者与健康受试者在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的阳性反应物及压痛情况,总结其分布规律和反应特性与CAG的相关性。
研究方法:
以66例CAG患者(CAG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张朴 导师:赵娴 陕西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针灸推拿学(硕士) 2023年
【摘要】
目的:
通过对经络诊察研究进展的整理和可视化分析,探讨经络诊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运用传统经络诊察法结合WAGNER电子压痛仪、FOTRIC红外热像仪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足太...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苏佳琦 杜旭 等 《针灸临床杂志》 2023年39卷7期 85-88页ISTIC
【摘要】 殷克敬教授对痉挛性斜颈等疑难杂症见解独特,善于运用经络诊察,并结合"经络体征反应点"以审证求因、辨证施针;殷教授撷古籍之精粹,悟关刺之真谛,临证得出"筋急发痉,关刺效佳";在《黄帝内经》六经之"开、阖、枢"理论的基础上,并结合自身50余载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白晓娟 李云波 等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23卷9期 135-139页ISTICCA
【摘要】 文章为总结经络诊察在临床疾病中的应用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查阅整理近现代有关经络诊察的文献.经络诊察发源于《内经》,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诊察的理论基础,经络、腧穴的"缝隙结构"是经络诊察的解剖基础.目前经络诊察应用与研究以王居易经络诊察法为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姚军 王居易 等 《中国针灸》 2000年20卷10期 607-610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以体表经络穴位病理反应、导电量值作为观察指标,对瘿病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分析,从中探讨中医瘿病的经络变化规律.结果:瘿病患者主要以心、肝二经变动异常最多见,其次也常表现为心包经、三焦经、小肠经、大肠经、胃经的异常.说明瘿病患者进行体表经络穴位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黄月莲 易光强 等 《针灸临床杂志》 2016年32卷3期 79-82页ISTIC
【摘要】 目的:探讨六阳经“根、溜、注、入”和十二经别“六合”理论指导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辨证和治疗方法,为针灸辨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传统经络诊察法中的循法和按法检查患者六阳经“根、溜、注、入”的“上入穴”即“六合穴”(天柱、下风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镇华 黄碧群 等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年29卷1期 9-10页ISTICCA
【摘要】 <篇首> 舌诊是中医诊察病情独具特色的诊法.舌象能较客观地反映疾病中机体的整体反应状态,是辨证的重要依据,各种舌象对各证素的判断具有不同的意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倩 王居易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年14卷9期 122-124页
【摘要】 经络是古代中国智者观察研究生命科学的重大发现,是在认识人体生理、病理、治疗实践过程中的理论总结,是对人类医学的独特贡献.《灵枢·经脉篇》云“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最精辟地概括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达瑞 万生芳 等 《光明中医》 2011年26卷11期 2213-2214页
【摘要】 中医诊断是判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前提.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与全身是紧密联系的.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至全身,从五官四肢体表多个方面反应出来.四诊是中医诊察病情、判断病种和辨别证候的基础,通过望、闻、问、切这4种诊断方法,诊察疾病表现在各个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