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95
- 4
- 2
- 1
- 23
- 14
- 13
- 12
- 1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刘君恬 邹维娜 等 《生态学报》 2025年45卷9期 4213-422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受海岸圈围的影响,海岸带湿地土壤理化环境发生剧烈改变,进而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及其固碳功能.为了揭示海岸圈围及圈围历史对海岸带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上海崇明岛东部海岸带区域为典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肖纳 莫雪青 等 《广西植物》 2022年42卷4期 595-60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复层混交种植的近自然化经营是我国亚热带地区最常用的营林模式之一,但目前其对土壤有机碳(SOC)的积累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仍不明确.为探讨该营林模式对土壤碳组分及其转化的影响,该文选取南亚热带复层混交经营的马尾松近自然林(CP)作为研究对象,并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胡海清 罗斯生 等 《生态学报》 2020年40卷6期 1839-1850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林火干扰是森林生态系统特殊而重要的生态因子,可改变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与能量传递.研究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有助于理解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碳固持和碳循环过程,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旨在减缓全球变化的林火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从4个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海梅 周彦莉 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2年40卷1期 61-69页
【摘要】 为了探讨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不同剖面深度土壤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和易氧化态碳(EOC)的影响,于2017—2020年在甘肃省布设秸秆带状覆盖试验,设玉米整秆带状覆盖(TSM)处理,以黑膜双垄沟全膜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权玲 徐灵颖 等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2年9期 184-193页
【摘要】 为探讨稻田改为设施蔬菜地后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均衡供应的影响,于2021年收获后采集南京市郊区种植历史为13和18年的露天有机菜地土壤和设施有机菜地耕层(0~15?cm)和犁底层(15~30?cm)土壤,同时采集毗邻稻田作为基准,空间替...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萌 卢杰 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50卷12期 77-86页
【摘要】 [目的]测定色季拉山林线附近3种典型植被下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组分含量,并分析其相关性以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探讨色季拉山典型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特征,为该区域森林经营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西藏色季拉山林线3种典型植被类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旭军 程小琴 等 《生态学报》 2019年39卷20期 7686-7696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土壤磷在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间伐和凋落物处理下的土壤磷组分特征及转化机理,对森林生态系统磷素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Tiessen改良的Hedley分级方法,探究了不同间伐强度(未间伐、轻度间伐、中度间伐、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俊第 林威 等 《生态学报》 2018年38卷15期 5374-538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土壤酶参与土壤有机质矿化过程,林火能通过改变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等来改变土壤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动态过程.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火烧会使土壤有机碳组分发生变化,研究火烧后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对于土壤有机碳库的管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学东 陈林 等 《西北植物学报》 2016年36卷9期 1882-1890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以宁夏荒漠草原典型植物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沙蒿(A rtemisia ordosica)、短花针茅(Stipa brevi‐f lora)和蒙古冰草(A gropyron mongolicum)群落为研究对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鹏 田瑞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24年35卷11期 3031-3042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农田生态系统受气候变化影响强烈,但全球变暖和降水变化及其交互作用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和酶活性的影响及两者的关系仍缺乏认知.本研究依托开顶式气室(OTC)增温平台和降水控制平台,以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春小麦农田为研究对象,研究增温和降水变化及其耦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田圣陶 罗洋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24年35卷8期 2167-2175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土壤有机碳(SOC)对维持土壤肥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探究长期耕作对黑土区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SOCS)及其组分的影响,本研究基于39年的耕作试验,比较了不同耕作方式(旋耕起垄、免耕、深松、翻耕)对0~40 cm 土层SOC...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楚 盛茂银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21年32卷4期 1383-1392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以西南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贵州省花江峡谷地区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乔木林地、灌木林地、草地和撂荒地)土壤为对象,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方法探讨0~30 cm不同土层土壤有效氮、有效磷的分布规律以及土壤因子(土壤物理指标、有机碳组分、电...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魏夏新 熊俊芬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20年31卷7期 2373-2380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有机物料还田是提升农田土壤有机碳、培肥土壤的重要措施.为探讨不同有机物料的还田效果,采用室外培养方法,研究了在等碳输入条件下,施用水稻秸秆、紫云英、生物有机肥、猪粪和水稻秸秆生物炭对洞庭湖双季稻区潮土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钱虹宇 周宏鑫 等 《生态学杂志》 2020年39卷7期 2273-2282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探明高寒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变化与湿地退化的关系,对退化湿地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以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相对原生沼泽(RPM)、轻度退化沼泽(LDM)、中度退化沼泽(MDM)、重度退化沼泽(HDM)和极重度退化沼泽(SDM)湿...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崔东 闫俊杰 等 《生态学杂志》 2019年38卷7期 2087-2093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土壤活性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为探讨伊犁河谷不同类型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以伊犁河谷常年水淹的芦苇湿地、极少水淹的雀稗湿地以及季节性水淹的拂子茅湿地为对象,测定0-40 cm土层内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可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旭军 田慧霞 等 《生态学杂志》 2019年38卷10期 3024-3032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磷(P)是维持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营养元素.营造混交林能更好地维持人工林的生产力.了解混交林在不同发育阶段土壤磷组分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意义重大.本文采用Tiessen改良的Hedley磷分级方法,比较了不同林龄(幼龄林15...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曹培 徐莹 等 《生态学杂志》 2019年38卷9期 2788-2798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近年来,随着长江中游玉米和再生稻的快速发展,该地区出现了春玉米-晚稻和再生稻等新型的一年两熟制种植模式,为探明其对稻田不同土层(0~5、5~ 10、10~2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CPMI)和作物产量的短期影响,于2017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袁玉玉 王洋 等 《生态学报》 2025年45卷7期 3183-319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针对以秸秆覆盖还田等保护性耕作为主的不同耕作方式下东北黑土有机碳的赋存与变化尚不清楚,以休耕轮作(包含三个条带:种植带、休闲带、覆盖带)、常规耕作和免耕三种耕作措施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土壤有机碳(SOC)及溶解性有机碳(DOC)、易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翟淑君 列志旸 等 《生态学报》 2024年44卷13期 5508-551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全球变暖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现象,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森林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土壤有机碳及其不同组分的积累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许多研究普遍发现短期增温减少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碳组分,但尚不清楚这种负效应在长期增温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小花 陈宗铸 等 《生态学报》 2022年42卷11期 4572-458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滩涂海岸红树林生态系统通常具有较高的土壤养分,尤其是沉积物有机碳含量.海南岛红树林种类丰富且生长较好,通过对红树林沉积物有机碳组分的基础研究有利于提高对红树林湿地固碳能力的评估精度,加深对海洋蓝碳的认识.以清澜港红树林5种典型群落类型为对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章梦 王晨颖 等 《生态学报》 2025年45卷3期 1328-133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土壤有机氮组分和含量变化直接影响土壤供氮潜力,而氮肥施加如何影响土壤有机氮组分目前尚不清楚.以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施氮肥处理与土壤有机氮为主题,搜集了 1981-2023年国内外已发表的1792条田间试验数据,进行了整合分析(meta-a...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宇恬 张琳婧 等 《生态学报》 2025年45卷18期 9203-921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明晰不同森林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磷含量及组分的影响,以期为石质山地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以徐州市石质山地的五角枫纯林、五角枫小叶女贞混交林、黄连木纯林和黄连木火棘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 4种恢复方式0-10 cm和10-20 cm两个土层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马煦晗 黄菊莹 等 《生态学报》 2025年45卷18期 9216-922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在模拟试验可能会导致酸沉降效应估测偏差的背景下,开展实地分析是科学评估酸沉降效应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针对酸排放源周边的相关研究仍较为缺乏,尤其盐碱荒漠煤矿区.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3个燃煤电厂为采样点,测定了电厂周围0-70 cm 土壤有机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颜辰亦 龚吉蕊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24年48卷2期 229-241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日益加剧的氮沉降不断影响着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及碳汇功能,活性有机碳能够指示土壤碳库变化,探究氮添加对草地中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对正确认识碳循环过程并制定合理有效的生态系统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设...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胡一帆 刘宣 等 《生态学报》 2024年44卷2期 686-69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磷是限制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养分因子.当前尚不了解不同土壤磷组分随柳杉林龄增长如何变化,及其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关系.以华西雨屏区不同林龄(7年生幼龄林、13年生中龄林、24年生近熟林、33年生成熟林,53年生过熟林)柳杉(Cryptom...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张羽 方华军 等 《生态学报》 2024年44卷21期 9815-982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对土壤固碳与肥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东北典型黑土区土壤有机碳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13C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海伦、齐齐哈尔、长春和沈阳四个区域典型土壤有机碳的化学组成,分析了其与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及气候因子的关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芦怡芳 谢忠雷 等 《生态学报》 2024年44卷21期 9805-981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已成为提升黑土有机碳的有效措施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矿化增加,秸秆覆盖还田是否可以弥补因矿化而损失的有机碳量,对应的合理还田量也成为亟待回答的问题.已有研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穗粒 盛茂银 等 《生态学报》 2023年43卷20期 8476-849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揭示西南喀斯特土壤有机碳分布积累及其组分构成对长期植被修复的响应规律和内在机理,可为喀斯特石漠化科学治理和阐明喀斯特植被修复的土壤碳汇效应提供科学依据.以西南典型喀斯特石漠化植被恢复区实施了 28-31 年的 4 种植被修复工程内的 7 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淑琪 唐芬 等 《生态学报》 2023年43卷1期 290-30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经果林种植可改变土壤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合理的种植模式可通过物种间的互补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土壤碳库质量并提高综合效益.为探讨桃树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以云南省开远市不同桃树种植模式(桃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黄卫丽 海龙 等 《生态学报》 2023年43卷9期 3798-3806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土壤活性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SOC)的活性部分,是衡量土壤质量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环境的早期变化.但在SOC贫瘠的沙地,长期恢复演替如何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毛乌素沙地杨柴人工灌木林为研究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高钰 索奥丽 等 《生态学报》 2023年43卷22期 9281-929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林火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显著影响土壤固碳能力及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阐明不同火烈度对云南松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对于云南松林火后生态系统恢复及土壤碳库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火烧 2 年后四川泸山林场云南松林 0-5、5-10、10-15、15-...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珍 常顺利 等 《生态学报》 2023年43卷18期 7390-740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在高纬度高海拔区域气温增幅更大的背景下,高山亚高山森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组分分配比关系以及由于此差异导致对增温的反馈效应均有待深入阐释.天山森林是以雪岭云杉(Picea Schrenkiana)为单优树种的温带针叶林,在天山北坡中山带(海拔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茜莹 周庆 等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23年31卷6期 789-796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岭南垛基果林湿地是珠三角地区典型的湿地类型之一,其对土壤碳汇的贡献值得关注.为探讨果林种植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对广州垛基果林湿地内种植黄皮(Clausena lansium)(HP),龙眼(Dimocarpus longan)(LY)、...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龙启霞 蓝家程 等 《生态学报》 2022年42卷18期 7390-740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为从土壤碳组分对团聚体及其结合有机碳的影响的角度去解析生态恢复下土壤有机碳积累特征及其机制,以典型干热河谷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措施(次生林,15-20a;花椒林,15-20a)和对照耕地(>50 a)为研究对象,测定0-10 cm和10-20...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桦 彭小瑜 等 《生态学报》 2022年42卷17期 7105-711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因素,为探究喀斯特断陷盆地土壤有机碳库对土地利用方式及环境因素的响应,以滇南喀斯特地区5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耕地、草地、灌丛、人工林、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SOC)及活性有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丹 邓健 等 《草地学报》 2023年31卷7期 2031-2040页
【摘要】 研究基于黄土丘陵区草地氮添加长期定位试验,测定土壤团聚体碳组分、理化性质,分析养分化学计量比和碳库相关指数,探究团聚体水平土壤碳库对氮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氮添加显著影响了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β-1,4-葡萄糖苷酶及pH值等指标;与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郝翔翔 邹文秀 等 《土壤学报》 2022年59卷5期 1228-1237页
【摘要】 为了研究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土壤有机质(SOM)组成和稳定的影响.以典型黑土区29年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红外光谱和固体13C核磁共振技术,对农田、草地和林地三种利用方式下不同剖面深度(0~10、10~20、20~40、40~60、60~8...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闫美芳 王璐 等 《生态学报》 2019年39卷5期 1838-184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采煤使得植被和土壤遭到损毁破坏,导致原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急剧退化甚至完全丧失.采煤堆积的煤矸石可发生氧化自燃,是巨大的CO2排放源.生态修复对减少矿区碳排放及减缓大气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煤矿废弃地生态修复后的土壤有机碳动态特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富 臧淑英 等 《生态学报》 2019年39卷21期 7938-794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为了研究冻融作用对不同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选取三江平原未受干扰小叶章湿地(UDAW),干扰小叶章湿地(DDAW)和水稻田(RP)土壤(0-10 cm,10-20 cm和20-30 cm)进行室内冻融模拟实验.实验设置(-1...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奚晶阳 白炜 等 《生态科学》 2019年38卷1期 92-101页ISTICPKUCSCD
【摘要】 以高寒沼泽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开顶室增温小室进行增温模拟实验,设置CK(对照点)、T1(增温1.5—2.5℃)、T2(增温3—5℃)3种处理,研究了短期增温对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及生物量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T1增温显著促进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习丹 旷远文 《生态科学》 2019年38卷1期 226-232页ISTICPKUCSCD
【摘要】 为探讨森林公园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以广州城郊的石门国家森林公园和云髻山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采样方法(0—5、5—10、10—20、20—40和40—60 cm)对天然常绿阔叶林的土壤总有机碳、惰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慧玲 吴建平 等 《生态学报》 2018年38卷2期 657-66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通过对土壤总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ROC333、ROC167、ROC33)、颗粒有机碳(POC)、微生物量碳(SMBC)、溶解性有机碳(DOC)的测定,探讨模拟酸雨(pH 3.0、pH 3.5、pH 4.0、对照CK)对鼎湖山三个...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雨洁 王斌 等 《西北植物学报》 2018年38卷8期 1517-1525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该研究以浙江省诸暨市的香榧国家森林公园5个树龄段(0~50、50~100、100~300、300~500和500a以上)的香榧(Torreya grandis)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其0~20、20~40、40~60 cm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贺美 王立刚 等 《生态学报》 2017年37卷19期 6379-638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黑土作为承担我国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重要土壤资源,其碳排放特征与碳库组分变化一直是生态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施肥是影响黑土有机碳输入、输出的重要因素,而这需要长时间尺度的探究.为明确长期不同施肥下的土壤碳排放特征及其影响机制,以始于1990年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宫立 刘国华 等 《生态学报》 2017年37卷14期 4696-470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土壤碳氮沿海拔梯度变化及其耦合关系是山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为分析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及有机碳活性组分在海拔梯度上的分布规律及相互之间的耦合关系,选取亚高山物种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原始林为研究对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彭璞 贾剑波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25年36卷2期 504-512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探究不同生草栽培模式下油茶林土壤综合肥力和活性碳组分特征可为油茶优化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本研究基于连续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以清耕为对照,设置生草栽培大豆、白三叶、油葵、波斯菊处理,研究了不同生草栽培模式对表层土壤(0~20 cm)的理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玲慧 刘怡君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25年36卷8期 2361-2369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泥炭沼泽是陆地最重要的碳储存库之一,其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对环境条件变化的响应是反映泥炭沼泽土壤碳库稳定状况的重要指标.土壤酶是泥炭沼泽生物化学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影响泥炭沼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本研究以长白山区退化、恢复3、5、8年和天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温静 肖璐璐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25年36卷6期 1803-1810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形成与周转具有重要作用,但凋落物对不同退化程度黑土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在东北典型黑土区模拟不同退化程度(轻度、中度和重度)的黑土,通过田间原位控制试验,以不添加凋落物为对照(CK),对比分析了银中杨凋落物添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越汉 王瑞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25年36卷4期 1024-1034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土壤有机碳组分是衡量土壤肥力和土壤碳汇能力的重要指标,在维持全球碳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不同林龄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仍不清楚.本研究以华西雨屏区7、13、24、33和53年柳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0~15和15~30 cm 土壤有机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玺洋 于东升 等 《生态学报》 2016年36卷15期 4729-473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准确把握水稻土有机碳组分构成特征及其主控因子,对定量化评价土壤有机碳质量和未来演变趋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室内土壤呼吸培养实验结合有机碳三库一级动力学方程,模拟得到长三角地区典型水稻土剖面(0-100 cm)各土层有机碳组分含量及其分布特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