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64
- 31
- 110
- 19
- 14
- 12
- 10
- 82
- 41
- 37
- 21
- 1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盛漂 阳敏 等 《生态学杂志》 2025年44卷4期 1191-1201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为探究禁捕初期太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关键环境影响因子,于2020年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12月(冬季)对太湖18个采样点的水环境因子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共鉴定到太湖浮游植物7门67属130种,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睿馨 王若伊 等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25年42卷6期 497-503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剂量全氟辛酸(PFOA)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产毒的影响.方法 选取指数生长期铜绿微囊藻,分别暴露于PFOA浓度为0.00、0.10、0.20、0.50、1.00 mg/L的溶液中,培养0、3、6、9 d后,测定藻密度和细胞内活性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飞霞 夏亦雪 等 《生态学杂志》 2024年43卷5期 1341-1347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为探究光质对藻细胞大小及其生理活性的影响,以白色荧光灯为对照,将铜绿微囊藻置于LED红光、LED绿光、LED蓝光、LED白光下进行30次传代培养.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LED蓝光和LED绿光培养的藻细胞粒径显著变大(P<0.05),>3μ...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晓栋 臧纱纱 等 《生态学杂志》 2024年43卷7期 2166-2174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以铜绿微囊藻产毒株和非产毒株为材料,将其置于可见光PAR(400~700 nm)和全波长辐射PAR+UVR(295~700 nm)两种辐射处理下,设定辐射强度为PAR=40.8 W·m-2和UVR=5.0 W·m-2,每天辐射处理2 h(1...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军淋 韩见龙 等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2年32卷15期 1801-1806,1810页ISTIC
【摘要】 目的 建立自来水中12种微囊藻毒素(MCs)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快速检测法.方法 水样采集时,按80 mg/L加入硫代硫酸钠消除余氯对MCs的破坏,经玻璃纤维滤膜过滤后,直接进样分析.若MC低于定量限,则采用HLB柱富集,甲醇洗脱后加...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微囊藻毒素;固相萃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方晓丽 李瑞芬 等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2年32卷13期 1564-1566,1570页ISTIC
【摘要】 目的 建立全自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饮用水中2种微囊藻毒素和西维因的方法.方法 水样经全自动固相萃取仪净化富集,洗脱液经氮吹近干后用0.1%三氟乙酸甲醇定容,过0.45 μm聚醚砜滤膜,滤液上液相色谱检测.实验采用XBridgeBE...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肖瑶 田宝玉 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0年32卷5期 813-819,89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本文利用形态学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确定了放线菌JXJ 0170的分类学地位;根据溶藻圈、叶绿素a含量、藻细胞密度、藻细胞形态和光合作用强度等指标,研究了菌株溶藻活性成分的发酵时间、理化性质、溶藻效率和溶藻方式;并以彭泽鲫和田螺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袁瑞 邵国健 等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1年31卷9期 1113-1115页ISTIC
【摘要】 目的 了解南太湖野生水产品中微囊藻毒素(MCs)污染状况,并对其进行初步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2016年-2018年采集南太湖野生水产品74份,采用全自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其中微囊藻毒素含量,根据WHO提供的MC-LR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冯靓 王军淋 等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1年31卷23期 2853-2856页ISTIC
【摘要】 目的 优化水源水中2种微囊藻毒素(MC-LR和MC-RR)的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去除水源水中的干扰物质,减少原有方法检出的假阳性及假阴性的概率并用于水样的实际测定.方法 样品滤液和乙酸提取藻细胞液体合并后,经HLB固相萃取柱富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袁瑞 付云 等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1年31卷10期 1243-1245,1249页ISTIC
【摘要】 目的 了解南太湖水体及水产品中微囊藻毒素(MCs)污染状况,为当地MCs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8年9月-12月采集南太湖12份水体和53份水产品,用全自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其中的9种微囊...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付春雪 刘其根 等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7年36卷1期 176-18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本研究首先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克隆了鲢鱼血红素加氧酶1 (heme oxygenase 1,HO-1)和白细胞介素10受体1 (interleukin-10 receptor 1,IL-10R1)2个基因的eDNA片段,然后在腹腔注射微囊藻毒...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方婷轩 马增岭 《生态科学》 2016年35卷6期 14-23页ISTICPKUCSCD
【摘要】 近年来,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在世界各地经常发生微囊藻水华,并且因有些微囊藻品系能够产生毒素和异味物质,从而严重影响饮用水安全并威胁人类健康.自然水体中的微囊藻水华通常由产毒品系和非产毒品系微囊藻共同引发,并且很多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将使蓝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起超 赵爽 等 《生态科学》 2016年35卷5期 117-125页ISTICPKUCSCD
【摘要】 通过细胞分裂频率法对秋季太湖梅梁湾蓝藻(微囊藻)原位生长速率进行了测定,发现微囊藻白天的细胞分裂频率高于夜间,水柱表层微囊藻的原位生长速率最高;湖体微囊藻的原位生长速率为0.09-0.16 d-1,围隔微囊藻的原位生长速率为0.20-0.3...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晁爱敏 于海燕 等 《生态科学》 2016年35卷6期 136-139页ISTICPKUCSCD
【摘要】 目前微囊藻在全球范围内报道了约52种,中国记录报道的有22种.在对南太湖浮游植物调查中,发现我国微囊藻属的一个新记录种:放射微囊藻Microcystis botrys TEILING 1942).对该种的形态及判断特征作了详细描述,同时与国...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熊青山 潘秋玲 等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6年22卷6期 1140-1144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为探索行之有效的抑制藻类水华暴发的途径,采集重庆地区蓝藻爆发水域的环境水样,与铜绿微囊藻多次重复共培养富集出具有溶藻能力的高效溶藻液,显示出强而稳定的溶藻能力.通过离心、膜过滤、温度及抗生素因素分析溶藻活性物的主要特性.结果显示:离心处理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晋利 李晓亮 《植物生理学报》 2015年2期 178-18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利用浮游植物荧光仪(Photo-PAM)研究了不同Cu2+浓度处理不同时间(12、24、48、72、96 h)对铜锈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时间(96 h)内,低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许瑞 导师:黄开耀 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础医学 遗传学(硕士) 2021年
【摘要】 气囊是一种由蛋白质外壳包裹气体而形成的纳米级细胞结构,常见于蓝藻和嗜盐古菌中。其主要功能是通过改变胞内密度,使其在水体中垂直迁移到最佳区域来获取竞争优势(Walsby,1994;Larsen H and Omang S,1967)。由于气囊...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雪丽 王猛 等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0年30卷7期 805-807,816页ISTIC
【摘要】 目的 为提高实验室水质检测效率,建立直接进样-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LR(MC-LR)与微囊藻毒素-RR(MC-RR)的分析方法.方法 考察了不同滤膜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最终选取了聚丙烯滤膜(GHP)滤膜.水样...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叶冠琛 王一如 等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19年41卷6期 1193-1200页MEDLINEISTICCSCDCA
【摘要】 微囊藻毒素是一类主要由微囊藻产生的单环七肽毒素.近年来,大量文献与研究表明,微囊藻毒素具有胚胎发育和生殖毒性,可以导致胚胎死亡、畸形或发育迟缓,影响生殖激素水平,对生殖系统产生负面效应.此外,微囊藻毒素还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产生影响包括诱导...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文涛 邵国健 等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9年29卷2期 150-154页ISTIC
【摘要】 目的 建立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产品中9种微囊藻毒素的分析方法.方法 均质样品经乙酸-甲醇-0.1 mol/L EDTA-Mcllvaine缓冲溶液(2∶49∶49,V/V/V)溶液提取后,再经HLB固相萃取柱净化,氮吹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何岸檐 杨伟 等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9年29卷15期 1881-1883页ISTIC
【摘要】 目的 评价重庆部分区县及乡镇的集中式水源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健康风险,为合理利用当地水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集重庆13个区县及乡镇的水源水,水样于电热板上加热浓缩200倍后,用0.22 μm滤膜过滤,过滤后的样品用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其中8...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芳 邵国健 等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9年29卷15期 1793-1797,1801页ISTIC
【摘要】 目的 制备间氨基苯硼酸修饰磁性多壁碳纳米管复合纳米粒子,建立环境水样中9种微囊藻毒素的磁性固相萃取-HPLC-MS/MS检测方法.方法 通过水热合成方法制备磁性多壁碳纳米管(Fe3O4/MWCNTs)复合纳米粒子,再利用化学氧化法将间氨基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邵国健 张鹏 等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8年28卷18期 2193-2196页ISTIC
【摘要】 目的 建立自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太湖水和饮用水中9种微囊藻毒素的分析方法.方法 水样和藻细胞提取液经HLB固相萃取柱净化浓缩,氮吹挥去溶剂,用甲醇-水(0.04%甲酸)(1∶1,V/V)溶解,0.2 μrn微孔滤膜过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杜赛 汤佳良 等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8年28卷21期 2643-2645,2648页ISTIC
【摘要】 目的 了解绍兴市三大水域富营养化程度及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的污染水平.方法 2016年9月-2017年9月对绍兴萧绍河网、曹娥江、浦阳江三大流域设置15个点进行水样采集,共采集水样135份,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康 钱帮群 等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7年7卷4期 330-336页ISTIC
【摘要】 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蓝藻水华产生微囊藻毒素(MCs).MCs的肝毒性和促进肿瘤的潜力已被广泛研究,但动物模型和体外试验观察到MCs暴露对免疫系统的不良效应.MCs的免疫刺激改变免疫调节活性,产生免疫毒性,长期低水平暴露可能对人类和动物的免疫系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高艳芳 王伯超 等 《毒理学杂志》 2017年31卷2期 141-144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观察砷(As)和微囊藻毒素(MC)单独及联合染毒对小鼠血清及肝组织肝功能指标和氧化损伤指标的影响.方法 40只健康KM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染砷组(12.5 μg/L)、染MC组(0.25 μg/kg· dl)和联合染毒剂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珏 蒋志华 等 《华南预防医学》 2017年43卷5期 488-491页ISTIC
【摘要】 目的 建立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RR、LR)、莠去津、呋喃丹和甲萘成的固相萃取-超高液相色谱(SPE-UPLC)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Supelclean ENVI-Chrom P SPE小柱将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RR、LR)、莠去津、呋喃丹、...
【关键词】 固相萃取-超高液相色谱;微囊藻毒素(RR、LR);莠去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郁晞 姚新民 等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6年6卷1期 76-78,81页ISTIC
【摘要】 目的 了解淀山湖水体中的藻类毒素随季节和地点变化规律.方法 于2013年3-9月在淀山湖环湖5个监测点开展每月一次的连续监测,高效液相—质谱联合检测微囊藻毒素-LR,了解淀山湖藻细胞计数和藻毒素浓度变化规律.结果 淀山湖水中藻类细胞计数从3...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骆和东 谢钦铭 等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6年6卷1期 11-15页ISTIC
【摘要】 目的 研究厦门市汀溪水库水体中微囊藻毒素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为建立微囊藻毒素的预警监测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09-2010年对厦门市汀溪水库水质中MC-LR和MC-RR、叶绿素a(chla)、总氮、总磷、氨氮、硝酸盐氮、高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秋霞 刘辉 等 《华南预防医学》 2015年41卷6期 593-595页ISTIC
【摘要】 目的 建立检测生活饮用水中7种微囊藻毒素(MC)异构体MC-LR、MC-RR、MC-YR、MC-LA、MC-LF、MC-LY、MC-LW的方法.方法 生活饮用水无需任何处理,过滤后直接上机测定;水源水经煮沸处理30 min后,用C18固相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艺 黄飚 等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5年5卷5期 479-482页ISTIC
【摘要】 目的 评估微囊藻毒素-LR(MC-LR)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纳米均相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NH-TRFIA)和酶联免疫分析(ELISA)三种免疫检测方法.方法 通过比较包被板、反应步骤、信号系统和试剂用量,分析反应条件的差...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LR;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纳米均相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范琦 导师:李朋富 南京大学 生物学 植物学(硕士) 2017年
【摘要】 自诱导效应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生物保持群体平衡、适应多变环境等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研究了2株微囊藻的自诱导效应特性和机制,发现微囊藻在生长过程中能向培养基中分泌具有自诱导效应的化合物。2株微囊藻为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任明磊 导师:赵进东 李涛 中国科学院大学 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博士) 2016年
【摘要】 湖泊富营养化引起的蓝藻水华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还对整个淡水生态系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由于微囊藻(Microcystis)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及其代谢产物——微囊藻毒素的危害性,微囊藻水华也引起了学者们广泛地关注。越来越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陈毛珍 导师:李朋富 南京大学 生物学 植物学(硕士) 2016年
【摘要】 细菌聚集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细菌的聚集对细菌定植、生物膜形成、逆境抵御等有重要影响。我们发现一些微囊藻附生细菌也有聚集特性,本论文研究了6株微囊藻附生菌的自聚特性和机制,6株附生菌为山羊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capr...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巫伟 导师:李朋富 南京大学 生物学 动物学(硕士) 2015年
【摘要】 微囊藻是形成水华的常见蓝藻种类,存在群体和单细胞两种形态。微囊藻胞外多糖(EPS)主要包含两部分:与细胞表面相结合的荚膜多糖(CPS)以及被释放到周围环境中的多糖(RPS),CPS把细胞包裹在一起形成微囊藻群体。本文对16、50、69、12...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肖惠杰 导师:李朋富 南京大学 生物学 植物学(硕士) 2015年
【摘要】 为了研究群体和单细胞微囊藻附生菌的组成和特性,并探讨附生菌在微囊藻由群体变成单细胞过程中是否发挥作用,本实验从惠氏微囊藻(NJ-24)、水华微囊藻(NJ-159、NJ-72)、铜绿微囊藻(NJ-177)、坚实微囊藻(NJ-54)的群体和单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张金丽 导师:虞龙 南京工业大学 生物学 生物学;微生物学(硕士) 2015年
【摘要】 蓝藻不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大量繁殖聚集,而且还能在相同的条件下与其他藻类竞争形成优势种,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蓝藻自身所具有的生理生态特性以及外部环境因子的影响。目前,对引起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的营养因子、环境因子和生态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王兴雨 导师:罗兰 李朋富 南京大学 生物学 生物学(博士) 2013年
【摘要】
微囊藻是一种可以产生微囊藻毒素(MC)的蓝藻,而蓝藻水华暴发会给当地的工业、娱乐业、旅游业以及饮用水供应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夏季和秋季蓝藻水华暴发期间,太湖中MC污染严重,严重威胁人体健康。
太湖春季至秋季期间环境因子变化显著,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谭文华 导师:李仁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硕士) 2012年
【摘要】 湖泊富营养化及随之暴发的蓝藻水华成为当前最为突出的世界性水环境问题之一,且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扩大而日趋严重。蓝藻水华的大规模持续暴发不仅严重破坏了水体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影响和降低其生态功能,而且由于产生大量蓝藻毒素,给公共...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朱涛 导师:徐旭东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础医学 遗传学(博士) 2011年
【摘要】 微囊藻是一类常见的水华蓝藻,通常以群体形式存在,过度繁殖可形成大规模表面水华,破坏湖泊环境,并可能产生毒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对于蓝藻水华的研究主要是借助生态学的手段来认识宏观层次的表象,而对于微观机制的研究不够深入,尤其是在分子水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吴兴华 导师:宋立荣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博士) 2011年
【摘要】 我国富营养湖泊中蓝藻水华常年频繁暴发导致水生态结构和功能严重受损。微囊藻(Microcystis)是湖泊中最常见的水华蓝藻,在野外多以群体形态存在,而且随着季节的变化,微囊藻在水体中存在种群演替现象。作为蓝藻的一种,微囊藻具备其他浮游蓝藻适...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张民 导师:孔繁翔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博士) 2007年
【摘要】 蓝藻水华是在同其他藻类竞争生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而营养物质和光是藻类竞争生长的重要物质和能量来源,但是在许多水体中营养过量,在这种条件下不同藻对光的不同利用策略将可能决定藻类的生长、演替以及群落组成,进一步在富营养化水体中,这很可能是蓝藻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李阔宇 导师:宋立荣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硕士) 2004年
【摘要】 本研究以微囊藻(Microcystis)为材料,探讨了温度、光照及营养盐等环境因素对湖泊底泥中越冬微囊藻的复苏和迁移的影响,观察了浮游带微囊藻在其整个生活史中群体形态的变化.同时,研究了经低温黑暗处理的微囊藻在生理和细胞超微结构方面的变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潘卉 导师:宋立荣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硕士) 2000年
【摘要】 蓝藻水华及其产毒引起的环境问题,已经并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中国众多湖泊、水库、池塘面临的首要问题.该文旨在以PCR方法为基础,发展有效而实用的水华蓝藻种属的鉴定方法和产毒特性的早期检测技术,为监测、控制蓝藻水华以及制定水质的安全评估值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郑彦丽 导师:王强 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础医学 遗传学(博士) 2021年
【摘要】
微藻是含有叶绿素、进行放氧光合作用的具有单细胞或简单多细胞结构的生物类群。微藻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适应性强,在各种胁迫甚至极端环境条件下都可生存。
近年来,随着地球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工农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万翔 导师:谢丽强 中国科学院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博士) 2020年
【摘要】 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特别是化工、医药、农药等生产工业的迅速增长,导致生活用水量和工业用水量的迅速增加,同时造成的污染物的产量和种类不断增加,当这些携带多种污染物的水体进入湖泊等地表水后,造成了多种严峻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最终形成了水体复合污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叶倩 导师:徐虹 厦门大学 生物学 生物学(硕士) 2019年
【摘要】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温室气体CO2排放和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实现CO2的减排增汇和水体净化成为了环境保护的两大策略。水华藻类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环境问题,使得人们对水华产生作了较多的研究。但水华的发生过程也是减排增汇和净化水体的过程。水华藻类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韩瑞彤 导师:韩晓冬 李冬梅 南京大学 基础医学 生理学(硕士) 2019年
【摘要】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是由淡水蓝藻产生的一类单环七肽类化合物,在迄今发现的100余种MCs的异构体中,Microcystin-LR(MC-LR)毒性最强且分布最广。MC-LR的母体暴露会导致雄性子代小鼠前列腺发育异常...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潘春 导师:韩晓冬 南京大学 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 2019年
【摘要】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是由淡水蓝藻产生的一类单环七肽化合物,其中MC-LR是其众多异构体中毒性最强,分布最广和研究最多的一种。本实验室率先发现MC-LR具有雄性生殖毒性,可造成大鼠睾酮水平下降、精子质量和数量的降低及...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金海博 导师:韩晓冬 南京大学 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 2019年
【摘要】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是淡水蓝藻破裂后产生的一类单环七肽天然毒素,具有肝毒性、肾毒性、神经毒性和胃肠道毒性等。本实验室率先发现MC-LR(水体中分布最广、毒性最强的一种MCs异构体)具有雄性生殖毒性,能够引起血清中睾...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