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9
- 8
- 15
- 3
- 2
- 2
- 2
- 16
- 13
- 7
- 6
- 4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陈朴 方任华 等 《中国药学杂志》 2024年59卷12期 1135-1141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以药物酮洛芬为模型药物,研究并评价实心微针辅助透皮贴剂给药在体内、外的药物促透效果.方法 采用大鼠皮肤渗透实验,考察微针的长度、预处理压力、预处理时间以及针型对酮洛芬的体外促透效果的影响;并研究了大鼠在体皮肤经不同微针预处理后,酮洛芬...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仲崇瑶 王培刚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24年52卷3期 97-101页ISTICCA
【摘要】 微针(microneedles,MNs)由具有纳米级别针头的微型阵列组成,能够将疫苗输送至皮下,在诱导细胞产生强烈免疫应答的同时不损害神经和血管,避免产生疼痛,是有潜力的经皮免疫技术.MNs由针尖与基底组成,种类包括固体微针(solid m...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翰卿 陈明龙 等 《药学进展》 2024年48卷4期 244-253页ISTICCA
【摘要】 作为经皮给药系统中新兴和高效递送形式的微针,可以定向突破角质层对药物吸收的限制.微针具有微创、无痛、高适应性和控释药物的优点,在生物医学经皮给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主要总结近年来微针发展历程和研究进展,系统讨论了各种微针类型在应用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雪阳 陈嘉仪 等 《药学进展》 2024年48卷4期 280-288页ISTICCA
【摘要】 微针是由微米级的针头阵列组成的新型经皮给药方式,其能够以微创的方式穿透角质层屏障,将药物高效地递送至真皮层.目前微针大多数采用速释聚合物材料作为基质,当微针刺入皮肤后,微针基质材料迅速溶解释放药物,难以起到缓释作用,不适于长效给药或治疗慢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常瞵 高冬梅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3年38卷1期 274-27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可溶性微针是一种新型的药物经皮递送方式,具有安全、无痛、方便、高效的优点,在疫苗、激素等物质递送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已成为最有前途的经皮给药方式之一.可溶性微针的制备方法差异将会对其性能和应用产生重要的影响,多方面的性能评价方法是可溶性微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杜虹瑶 朱锦涛 等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22年51卷12期 766-76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前临床常用的银屑病治疗方法存在药物生物利用度低、皮肤中药物分布少以及全身不良反应大等局限性.微针技术因其高效、安全及便利等优势在众多的透皮给药系统中脱颖而出,利用微针递送银屑病治疗药物不仅可以明显提高递送效率,还能够减少与常规制剂相关的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黄颖聪 马凤森 等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17年44卷9期 757-768页SCI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生物大分子药物难以跨过皮肤的角质层屏障,而微针作为一种微创、无痛、高效的经皮给药方式,能有效破解大分子药物透皮速率和吸收量低下的难题.本文详细综述了微针阵列技术在各类生物大分子药物经皮递送中的应用进展,包括单独微针阵列(固体实心微针、空心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蓉蓉 王缘 等 《药学学报》 2021年56卷5期 1293-1300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微针作为一种微创、安全和高效的新型经皮给药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微针在皮肤表面形成的孔道是该技术递送药物的前提和关键,但目前缺少对皮肤孔道的系统性评价.本文综述了有关微针致皮肤孔道形成与闭合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涉及微针几何参数、制备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秋杏 邓洁 等 《中国药学杂志》 2021年56卷12期 949-956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皮肤角质层是经皮给药的主要屏障,微针可穿刺皮肤角质层,在表皮层和真皮层之间形成微米级的孔道,促进生物大分子类药物和难溶性药物分子的渗透,进而克服了传统药物经皮渗透率低的问题.水凝胶微针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可穿刺皮肤角质层,吸收皮肤间组织液,...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逸轩 金银秀 等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20年37卷17期 2170-2176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经皮给药系统具有给药方便、血药浓度稳定、无首过效应等优点,但皮肤的屏障作用使得药物难以透过皮肤.近年来,出现了很多新型经皮给药的药物载体,如脂质体、醇质体、囊泡等,这些能通过化学方法促进药物的经皮渗透.而微针能穿透皮肤角质层形成微孔通道,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廖朗坤 陈志伟 等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20年37卷22期 2689-2696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制备载有吲哚美辛包合物的可溶性微针,考察其体外透皮性能并进行药动学特性研究.方法 采用溶液搅拌-冷冻干燥法制备吲哚美辛/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正交试验筛选最佳制备处方.通过两步法将包合物负载于可溶性微针,用Parafilm模拟皮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锐婷 李丽云 等 《药学进展》 2021年45卷6期 460-466页ISTICCA
【摘要】 微针是一种新型经皮给药技术,具有无痛高效递送药物、良好的患者依从性以及便于自主给药等优势.较其他类型的微针而言,可溶性微针具有制备成本低、载药量大、应用范围广、无尖锐废弃物残留、易于控制药物释放等优点.综述可溶性微针的基质和制备方法、质量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蒙礼娟 乔建雄 等 《中国药学杂志》 2017年52卷6期 434-437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经皮给药方式有患者的依从性高、主药缓释、避免胃肠道刺激和肝脏的首关效应等独特优势,但皮肤的屏障作用阻止大分子药物渗透进入皮肤组织.阵列样排列的微针穿刺表皮层形成微米级孔道,可显著提高大分子物质透过皮肤的能力.近年来,微针的类型和使用方法有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路哲导师:陈西广 中国海洋大学 生物学 生物工程(硕士) 2020年
【摘要】 微针是一种微米级的针状阵列,它可以轻松刺破人类的皮肤屏障角质层,但不会刺到神经和血管,因此无痛无创,大大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微针可以在皮肤角质层上留下许多孔洞,突破了经皮给药对分子大小的限制,允许不同分子量的药物通过,提高药物经皮给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宋思雨导师:李中梁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硕士) 2018年
【摘要】 微针经皮给药是提高药物经皮吸收效率的给药方式之一,它使用微米尺度的针刺入皮肤,在皮肤上产生药物运输的通道。微针的穿刺深度不会接触到神经末梢和血管,无痛无血就可以使药物实现皮内释放,且针体尺寸较小,几乎不会对皮肤造成损害,是近年来经皮给药领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晏雨露导师:赵继会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 中药学(硕士) 2017年
【摘要】 本研究通过构建微针辅助离子导入系统,同时促进盐酸川芎嗪(TMP)和冰片(BN)经皮吸收,并对微针和离子导入法对不同性质药物(TMP和冰片包合物)经皮吸收的贡献进行比较,探究BN的磺丁基-β-环糊精包合物(BN-SBE-β-CD)经皮吸收的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程宁导师:冯年平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 中药学(博士) 2017年
【摘要】 乌头碱(Aconitine,ACO)是有毒中药成分的典型代表,在抗炎镇痛、强心等方面疗效确切,但服用过量极易引起中毒、甚至死亡。本研究将ACO包载于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NLC)中,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杨恒加导师:孔明 中国海洋大学 生物学 生物工程(硕士) 2017年
【摘要】 微针给药是一种新型的经皮给药方式,以其有效、安全、无痛感等诸多优势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微针是一种微米级的细小针状物,尺度微小,且非常的锋利,可以轻松刺破皮肤角质层,但不会触及真皮层的神经末梢,因此使用者无痛感,被誉为“无痛点滴”。微针可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郭腾导师:冯年平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 中药学(博士) 2016年
【摘要】
目的:制备高乌头生物碱纳米结构脂质载体(AAS-NLC)经皮给药系统,通过纳米脂质载体化学促渗作用与微针物理促透作用相结合有效提高药物的经皮吸收效率,并利用NLC的缓释性能降低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性及其他毒副作用。
方法:以高乌甲素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李春导师:高云华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化学 有机化学(博士) 2015年
【摘要】 蒿甲醚(Artemether,ARM)是天然产物青蒿素(Artemisinin,ART)的一种半合成衍生物,因具有比青蒿素更好的抗疟活性而广泛用于临床疟疾治疗。此外,青蒿素类药物具有很强的免疫抑制作用,是良好的免疫抑制剂。但蒿甲醚为难溶性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郭雷导师:徐百 高云华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化学 有机化学(博士) 2013年
【摘要】 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接种疫苗已经成为人类预防传染性疾病最成功的发明。由于皮肤中含有大量免疫细胞,已有研究证实经皮免疫(Transcutaneous immunization,TCI)可以引起机体系统和黏膜的免疫应答。作为一种新的疫苗接种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罗心怡 张子儒 等 《药学进展》 2024年48卷4期 269-279页ISTICCA
【摘要】 微针作为新型经皮给药技术,具有操作便捷、递送高效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小分子、核酸、多肽、蛋白质等药物的递送.近期研究表明,微针也可以用于递送治疗性细胞等新型生物药物,如干细胞、免疫细胞等,以改善细胞疗法的系统毒性和副作用、增效局部治疗、提升患...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莹 付燕平 等 《药学进展》 2024年48卷4期 289-300页ISTICCA
【摘要】 微针(microneedles,MNs)因其方便、微创、无痛等优点在经皮给药领域崭露头角.近年来,随着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的兴起,微针集成采样和即时生物标记物检测越来越受到科研和医疗相关领域的关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韩洋 孙良丹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45卷12期 1481-1485页ISTICCABP
【摘要】 黄褐斑是一类临床难治的色素增加性疾病,常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微针经皮给药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给药技术,能够无痛、可逆地穿透皮肤角质层并产生数个微通道,从而有效提高药物的渗透性,实现药物的可控、持续性靶向递送,继而获得药物较好的生物利用度.微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武文涛 周纯娴 等 《药学进展》 2024年48卷4期 254-268页ISTICCA
【摘要】 生物大分子药物已被公认为是21世纪药物研发中最具发展前景的领域,但其递药方式单一,难以满足临床的治疗需求.微针作为新型经皮给药系统,能直接穿透角质层,将药物递送到皮肤组织进行吸收,具有无痛给药、高效递药和安全性高等优势.近年来,微针经皮递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曹雅晶 王佩茹 等 《皮肤科学通报》 2022年39卷5期 435-440页ISTIC
【摘要】 黄褐斑是一种慢性、获得性面部色素增加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且复发率高,临床治疗棘手.美塑疗法治疗黄褐斑是利用注射或微针等微创方式将氨甲环酸、维生素C等药物或美塑制剂分布到局部皮损内,通过靶向色素、炎症、血管、光老化等机制改善黄褐斑,也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沈瑞雪 朱壮志 等 《世界临床药物》 2017年38卷9期 638-642页ISTICCA
【摘要】 可溶性微针作为一种新型经皮给药系统,可克服角质层屏障,扩大经皮传递药物的范围,实现无痛给药和自主给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可溶性微针的制备方法及其在亲水性小分子药物和生物大分子药物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开发进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