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573
- 151
- 24
- 565
- 38
- 10
- 5
- 4
- 252
- 206
- 62
- 57
- 53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纵艳平 王茎 等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42卷2期 409-414页 ISTICCA
【摘要】 汪机是新安医学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在针灸学术思想方面多有建树,主要包含"针主泻实""无病忌灸"以及"治病无定穴"等学术特色,历代学者对其"针主泻实"及"无病忌灸"理论的探讨颇多,而"治病无定穴"的研究内容却门可罗雀.该文探寻汪机生平及其代表著...
【中文期刊】 毕玉 贾学锋 等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43卷2期 7-10页 ISTICCA
【摘要】 郑重光认为中风以本虚为主,元气、阳气不足是中风的重要病机,重视情志在中风发病中的作用,辨证重视循因求证,辨有无风邪六经形证,善于合参色脉,类证鉴别.郑重光治疗中风多用温补之法,如益气健脾、温阳通脉,温里助表、祛风散寒,温脾暖肾、养血通脉等,...
【中文期刊】 姜钧柔 郜峦 《现代中医临床》 2024年31卷4期 105-108页 ISTIC
【摘要】 《素圃医案》为新安医家郑重光所撰,是其一生临床经验总结的医案合集.其卷四中胎产治效的辨治特色可总结为以下方面:重用参姜,长于扶阳;宗法仲景,补以温热;脉证合参,慎辨阴阳.并结合3 个医案对其产后病证治特色进行阐述.
【中文期刊】 张玉 胡建鹏 《吉林中医药》 2024年44卷9期 1002-1005页 ISTIC
【摘要】 整理分析《宝命真诠》《吴氏医验录》及相关文献,探讨吴楚治疗中风病的特色.吴楚主张将中风分为真中风和类中风两大类,认为内虚风中是真中风的基本病机特点,主张从脏腑、血脉、闭脱三方面进行辨别,并以汗、下、养血顺气三法进行论治.对于类中风的治疗,吴...
【中文期刊】 陶庆雪 常硕 等 《现代中医药》 2024年44卷4期 45-48页 CA
【摘要】 基于10位代表性新安医家对黄疸病辨治的论述,探讨新安医学关于黄疸病因机证治的特色.新安医家认为,黄疸病因繁杂,总以湿热为要,但不乏寒湿、饮食不节等因素,亦强调脾弱肾虚、气滞血瘀、木郁土壅是影响黄疸发展及预后的关键机制;治疗上强调分表里、消三...
【中文期刊】 郑志祥 程洋 等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47卷5期 72-74页
【摘要】 《医法心传》是清代嘉道年间新安医家程鉴的代表作之一,程鉴集唐宋各家之所长,融会贯通于一身,对疫病多有见解.现从气血、时行、虚实寒热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程氏治疫特色为:以气血为基,辨疫之异;以时行为常,重视时病;以虚实寒热为纲,详议虚损及痢疾...
【中文期刊】 欧晓红 潘赐明 等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48卷4期 206-209页
【摘要】 孙一奎和龚廷贤治疗臌胀均注重后天脾土、怒气伤肝及年老体虚患者.脾病及肝,肝病累脾,肝脾是臌胀的关键病位,治疗上,温脾提气是关键.龚廷贤认为,脾土之阴受伤是重中之重,故立足脾胃,多用健脾顺水宽中之法,方以四君子汤和平胃散为基础,同时注重药物剂...
【中文期刊】 董妍妍 姚祥 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22卷13期 80-83页
【摘要】 《三衢治验录》为民国新安医家王一仁所著,刊于1932年,是王氏在浙江衢州应诊两年半期间,治疗喘厥、经闭胞寒喘吼、温邪入营、疔毒、血崩等29种病证的医疗记录.该书体现了王氏治疗疾病时遣方用药的特点,其擅于内外合治,以保证治疗效果;学崇仲景,活...
【中文期刊】 侯阿美 黄日龙 等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36卷9期 1668-1671页
【摘要】 《杂症会心录》为清代医家汪文绮晚年所著,反映了汪文绮丰富的临证经验.全书共记载妇人杂症14个,涉及方剂36首,主要为落胎论、产后泄泻、产后血晕、产后等妇人杂症,其中以产后病为最多,遣方多为补益剂、化瘀剂等.文章对书中记载的妇人杂病深入研究,...
【中文期刊】 梁沛崧 黄辉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36卷2期 16-18页
【摘要】 探析新安医家程芝田《医法心传》中的治疫思想.基于对《医法心传》中温疫内容的阐发,与吴又可、叶天士等温病学家的治疫观点作横向对比,与雷少逸的治温病观点作纵向挖掘探讨.发现程芝田在温疫的病因、病机、治法、辨证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
【中文期刊】 肖雯 杨立红 等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47卷4期 426-429,449页 ISTIC
【摘要】 [[目的]]探析儒家孝文化对新安医学的影响.[[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以新安医家生平事迹及其相关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内在动力、传承方式、行医准则、经世致用四个方面,对儒家孝文化对新安医学的影响进行归纳与分析.[[结果]]儒家孝文化对新安...
【中文期刊】 王玲 王鹏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47卷1期 85-88页 ISTIC
【摘要】 清代新安医家程樑的代表著作《引经证医》是一部汇集医理和病案的综合性医书,其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理论上坚持溯本穷源,引经证医;诊病时强调审证周详,重视脉诊;临证主张责之脾胃,治以健运中州;治法别出心裁,常采用"内疾外治"之法;遣方用药...
【中文期刊】 王德银 朱慧志 等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24卷8期 889-892页
【摘要】 胡国俊承祖业,远溯张仲景,近效叶天士,旁及丹溪诸家,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是而卓然成家.在辨治哮病的过程中,论循《内经》,法效仲景,从春夏养阳理论出发,紧扣病机,循经典而不拘泥于古法,将经典治法灵活运用于临床.胡国俊认为寒痰伏肺是哮病之宿根,...
【中文期刊】 张若亭 罗梦曦 《中国医学人文》 2023年9卷10期 46-50页
【摘要】 "用药如用兵"是长久存在于中医理论中的一种思维方法,是古代医学思维与军事思维结合的产物.明代新安医家程仑受军医身份及战场经历的影响,展现出独特的"医兵互论"思想特色.通过探究程仑所著丛书《寸补》中"医兵互论"思想的来源、具体内容及独特之处,...
【中文期刊】 齐城成 张其成 《中医药通报》 2022年21卷7期 21-24页 ISTIC
【摘要】 吴澄以易学贯通医学,在其医学著作《不居集》中以八卦统括八种失血的病因,以六十四卦表征失血的兼证,展现了《周易》"简易"的思想;用八卦展现发热的不同症候,体现了《周易》"变易"的思想;以《河图》论说柴胡剂的五行用途,体现了《周易》"不易"的思...
【中文期刊】 邢赛伟 韩永升 等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2年34卷9期 1613-1616页
【摘要】 通过对孙一奎《赤水玄珠·颤振门》、《医旨绪余·颤振》中的颤证诊疗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孙一奎对颤证一病所提出的下虚上实,虚为肝肾亏虚,实为肝阳、肝风、痰火,木克脾土、肝脾失调,以及老年阴血亏虚等病因病机和补金平木、清痰调气,镇火平肝、消痰定...
【中文期刊】 郑宏杰 李赟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25卷3期 37-39页
【摘要】 孙一奎,安徽休宁县人,字文垣,号东宿,师从汪机弟子黄古谭,是明代著名新安医家,创"三焦相火说""命门动气说".其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收录于《赤水玄珠》三十卷、《医旨续余》两卷及《孙氏医案》五卷,其著作涉及内科、伤寒、妇科、儿科、外科等多个领域...
【中文期刊】 董妍妍 罗世旷 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20卷21期 56-58页
【摘要】 "寒入血室",即妇女时逢月经来潮或月经将净或产后气血大伤之际,血海空虚,风寒外邪乘虚而入与正气相搏,或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结于血室所致之证,首次由新安医家吴天士在《医验录》中记载.此文就吴氏"寒入血室"案1则从发病机制、...
【中文期刊】 周雯 刘兰林 等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35卷4期 255-260,封3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分析新安医家运用“固本培元”法防治疾病的相关证治规律.方法 选取12位新安医家的12本医籍,运用“固本培元”法共678条医案,建立数据库,运用SAS 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医案中出现的症状主要为:脾气虚(腹胀、腹痛、便溏),肾...
【中文期刊】 周雪梅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38卷3期 4-6页 ISTICCA
【摘要】 脉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医家在整理前人文献和临床实践中不断形成、发展、完善的诊断方法.新安医家余国珮在《医理》中提出以脉象刚柔辨燥湿病证,强调诊脉以圆遏神气为首要,以浮沉缓数大小为行度变化,对脉象的分类理论和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新...
【中文期刊】 何振中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37卷3期 11-12页 ISTICCA
【摘要】 汪启贤是清初新安医家代表人物之一,与其弟启圣及门生等所撰注的《济世全书》,内容涉及基础理论、临床各科以及养生等方面.其养生思想尚易简,并以内丹炼养结合服饵药物为特色,是宋明以来传统医学养生学的集大成者,颇有承前启后之功.
【中文期刊】 张若亭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42卷9期 711-714页 ISTIC
【摘要】 [目的]对《医学入门万病衡要》进行研究,考证其现存版本信息、作者生平,阐述其主要内容及学术思想.[方法]采用文献学的方法考证《医学入门万病衡要》的版本、作者、内容.通过比较《医学入门万病衡要》《苍生司命》《方症会要》等书中的医论及附方,推理...
【中文期刊】 章洁 刘兰林 等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36卷4期 90-92页 ISTICCA
【摘要】 新安医家治疗温病具有丰富经验,提出了"暑必兼湿""寒温融汇""新感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燥湿为纲"等学术思想,临床用药具有"辨四时温病论治""寒温并用""养阴润燥""轻清透邪"等特色.新安医家温病学术思想及其临床应用特色可为温病学研究提供...
【中文期刊】 付书璠 郭锦晨 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28卷10期 9-11页
【摘要】 孙一奎提出"命门动气学说"的学术思想, 其中, 道家学说对其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他将易学和医学相融合, 重视养生, 主张清心寡欲、恬淡虚无, 运用道家学说来充实自己的医学理论, 并对治未病的思想有所发挥.文章浅要分析命门动气学说的发展与道...
【中文期刊】 黄辉 万四妹 等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35卷1期 8-11页 ISTICCA
【摘要】 新安医学家徐春甫生于1513年,卒于1596年以后.徐春甫于1556年前开始编撰《古今医统大全》,该书于1557年开始出版,并于1564年编撰完成,直至1570全部出版.1558年,徐氏在北京长安街开设“保元堂”,1559年任太医院吏目(六...
【中文期刊】 熊益亮 陈丽 等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35卷5期 8-10页 ISTICCA
【摘要】 清代医家郑重光擅长方术,精于伤寒,对前人著述多有发挥,自成特色.郑重光生于公元1638年,卒于公元1716年,祖籍新安歙县,出生于江苏仪征,又寄居江都,后迁扬州府城.郑重光字在辛,号素圃,著有《伤寒论条辨续注》《素圃医案》《温疫论补注》《伤...
【中文期刊】 孟庆威 许霞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35卷5期 6-8页 ISTICCA
【摘要】 《证因方论集要》是清代新安医家汪汝麟的著作,该书秉持“证各有因,因各有方,方各有论”的主旨,以病统方,选方精简实用,并详加辨证,明正医理,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同时,该书的选方及论证清晰地体现了仲景学术思想及新安医学的思想传承,亦有较高的...
【中文期刊】 于宝明 谭果 等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34卷6期 12-14页 ISTICCA
【摘要】 新安医家对郁证治疗的论述较多,认为郁证的病因为情志不舒、气机郁滞、体质素虚、久病致郁.其发生机制主要为气机紊乱、阴阳失调、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等;分别采取精神调摄、清肝泻火、化痰散结、理气通郁、健脾养心、补虚安神、调气畅郁等方法进行...
【中文期刊】 张红梅 陈雪功 等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33卷6期 11-12页 ISTICCA
【摘要】 明清时期,丹溪学说盛行江南,滋阴降火曾有滥用之嫌,部分新安医家对因偏执苦寒误治坏证或迁延不愈者,善用温补之法,凭脉辨证,据脉用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临证“温补”,均“以脉为准”.这种“温补重脉诊”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对临床诊治危重证候,至...
【中文期刊】 李元琪 《中医药信息》 2014年31卷5期 105-106页 ISTIC
【摘要】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为妇科月经失调之重症.王仲奇系近代新安医家的杰出代表,善治妇科疾病.其治疗崩漏重视冲脉气血,以经络为依据,阐发脏腑气血的病变机理;治病不仅洞悉病候,还注意寻其人事精神之因;擅于使用镇潜之品,滋阴潜阳,固冲...
【中文期刊】 李东海 王键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3年32卷1期 18-20页 ISTICCA
【摘要】 <孙文垣医案>是新安医家孙一奎所著,分为<三吴治验>2卷、<新都治验>2卷、<宜兴治验>1卷.其中辨治痹证颇具特色:宗<内经>之旨析痹证之因,善凭脉辨痹证之病机,善用二陈化裁从痰瘀论治痹证,善用威灵仙、五加皮、海桐皮等治痹证之达药,善调情志...
【中文期刊】 赵黎 王胜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3年32卷5期 15-16页 ISTICCA
【摘要】 目的 探究新安医家辨治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用药规律.方法 以新安医家辨治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频数统计方法对其中的方药及其相关属性进行统计,并分析统计结果.结果 新安医家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主要用药类型为补虚药和理气药;常用...
【中文期刊】 柳伟婷 郑美凤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27卷6期 1-3页
【摘要】 《古今医统大全》 是明代新安医家徐春甫代表作.该书内容涉及广泛,其中卷六、 卷七主论针灸,理论、临床皆俱.徐氏在书中推崇 《内经》、 提倡经络养生,重取穴法、 定经长短,强调刺宜从时、 针有其法,倡导针药并用,尤尚灸法.该书所涉及的针灸学术...
【中文期刊】 张若亭 许仕海 等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2年31卷6期 11-13页 ISTICCA
【摘要】 新安医家戴葆元著有<本草纲目易知录>8卷和<家传课读>4卷.<本草纲目易知录>为戴氏以<本草纲目>和<本草备要>为基础,删补重订而成.该书成书于清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年),刊刻于清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年),现存有清光绪十三年丁亥思补...
【中文期刊】 储全根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1年30卷4期 11-13页 ISTICCA
【摘要】 新安医家中存在温补一派:汪机阐发营卫,主用参芪以补营气、胃气之不足;孙一奎阐发命门动气,以温补下元为重;吴楚私淑东垣,善用甘温益气之法;程杏轩兼收并蓄,撷前贤温补精华,受张景岳影响最深.温补派不能等同于温补培元派,汪机作为温补培元之代表人物...
【中文期刊】 张倩 牛淑平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1年30卷1期 19-20页 ISTICCA
【摘要】 中医治疗内障的特色方法为"金针拨内障"术,但明代以前的医学典籍中并未详细记载具体操作方法.明代著名新安医家吴崑在其针灸专著<针方六集>中,依据古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首次介绍了针刺睛中穴治疗内障的方法,并详细阐述了取穴、针刺手法、注意事项...
【中文期刊】 章健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年34卷1期 21-22页 ISTIC
【摘要】 新安地区名医辈出,著述众多,新安医家对方剂学的贡献颇大,主要表现在从治法、分类、方论等诸多方面影响方剂学的理论;不墨守成规,善于继承发展前人之方;提出新学术新思想,并创制出体现学术思想的新方剂;临床各科特色方剂丰富.
【中文期刊】 何静 王键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0年29卷6期 16-18页 ISTICCA
【摘要】 化湿法是治疗湿邪为患疾病的主要治法.新安医家对湿病的治疗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又颇具特色,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汪机巧用参芪,益气升阳健脾化湿;孙一奎温阳益气健脾化湿;王意庵化湿攻下巧妙结合,独树一帜;汪昂首提"暑必兼湿"、"治暑必兼利湿."
【中文期刊】 冯丽梅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年4卷4期 231-232,237页 ISTIC
【摘要】 吴中医派与新安医学是明清江南的两大地域性医学学派,涌现出不少医学名家.两地医家在学术方面相互交流、彼此交融,他们仿士人结社创办医学团体,明代新安名医徐春甫组织了"一体堂宅仁医会",清未俞世球创办了"槎溪会课",成为两地医家进行学术交流的场所...
【中文期刊】 张佩文 郭锦晨 等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40卷5期 103-104,115页
【摘要】 以叶熙钧《东山别墅医案》为依据,从行痹之因、治痹之法切入,分析叶氏行痹辨治特色.叶氏认为风血胶结易致痹,重视血病导致的营卫失调对疾病发生过程的影响,并提出治痹之法,养血活血以熄风,并兼以调和营卫助其祛风.
【中文期刊】 潘赐明 周丽红 等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7年34卷3期 48-49页
【摘要】 新安王氏医学流派为新安医学流派重要组成部分,王乐勾为王氏医学第五代传人,通过总结王老对经典“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临床体会,对于伤寒温病流派的认识,以及王老与新安医家汪机医案对比,提炼王老的新安学术特色.
【中文期刊】 张叶 李伟莉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7年29卷9期 1402-1403页
【摘要】 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新安医学代表医家,著有《赤水玄珠》《医旨续余》《孙文垣医案》.作者通过对孙一奎治疗滑胎验案进行分析,总结出孙一奎对滑胎的诊治特色包括病因多虚多热,用药以清热补虚为本,主张清心寡欲,不忘调养脾胃.
【中文期刊】 洪靖 张佳乐 等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29卷5期 1-2,9页
【摘要】 中国传统养生以整体论指导养生实践,重视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形与神的融合,人与社会相适应.新安医家徐春甫对养生尤为重视,将儒、道、释三教中的养生思想与中医传统文化中养生思路相互融合,体现在其顺应自然、啬神养形的调养之理,以及慎医忌药、情志养...
【中文期刊】 汪伟 黄进 等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40卷4期 123-125页
【摘要】 新安医家程从周所著《程茂先医案》中记载医案共90余则,包括内、外、妇、儿各科疾病,血证医案以妇科血证居多,亦有鼻衄、血虚等,程从周善用人参、黄芪温补培元,属新安医学中的固本培元派,其擅用温补药物治疗血证,多运用补中益气法,遣方用药以参芪益气...
【中文期刊】 丰丽媛 昝兴淳 等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7年18卷6期 1-3,7页
【摘要】 新安江畔,名医辈出,孕育了独具区域特色的医学流派——新安医学. 以针灸治未病的思想为主线, 选取了5位代表性新安医家并初步探讨其针灸治未病的学术特色,分别是:徐春甫、吴亦鼎、余懋、王君萃、吴谦.新安针灸医家博采众长,学术理论丰富,敢于开拓创...
【中文期刊】 洪靖 王鹏 等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7年18卷5期 4-5,8页
【摘要】 《诸证析疑》为新安医家余午亭所著,该书立方遣药独具一格.余氏融诸家之长,对血证有深刻的认识,书中有衄血、吐血、便血等诸多章节论述血证.临证注重四诊合参,尤重脉诊,在诊疗血证的过程中,主张先审何经,依经而治,遣方用药灵活多变.余氏从气血立论辨...
【中文期刊】 张玉才 李净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2年8卷8期 78-79页 ISTICCSCDCA
【摘要】 <篇首> 金元时期刘完素、李杲、张从正、朱震亨的学说,是中医药学继承、发展、创新性的里程碑,是明清时期产生其他流派及指导理论研讨、临床的主要学术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