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49
- 4
- 2
- 5
- 2
- 1
- 1
- 1
- 35
- 6
- 6
- 6
- 6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邢小莉 赵晨悦 等 《心理研究》 2025年18卷2期 129-138页
【摘要】 病原体厌恶作为一切厌恶的基础,其适应性功能是个体抵御病原体感染的第一道防线.疫情期间,病毒传染相关的线索或事件更容易引起人们的病原体厌恶情绪,进而影响其决策和行为,但病原体厌恶情绪对公平决策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借助经典的最后通牒博弈范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尹胜健 袁晓菲 等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23年23卷6期 420-426页ISTIC
【摘要】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社会决策行为的异常,比较其社会功能情况.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在北京安定医院门诊就诊或住院的49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以及在附近社区招募的25名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赟 崔少娟 等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9年33卷11期 801-806页ISTICPKUCSCD
【摘要】 目的:比较缓解或部分缓解期抑郁症患者在社会决策行为上和正常对照的差异.方法:纳入缓解或部分缓解期抑郁症患者26例,正常对照28例,采用最后通牒博弈的实验范式,考察患者和正常对照作为回应者对方案的接受率以及作为提议者提出给对手的分配比例.结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轶洁 徐佳琳 等 《磁共振成像》 2017年8卷8期 598-60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使用最后通牒博弈任务,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究功能连接对于提议者经济状况对回应者不公平感相关决策产生影响的预测作用.材料与方法 30名健康被试参与本研究.在任务中,被试首先会得知提议者的经济状况(好或差),之后会得知来自提议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芹 吴捷 等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年37卷9期 2286-2288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人的不公平厌恶情绪对社会经济决策行为的影响,并试图探查社会文化因素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以低龄健康老年人为被试,采用最后通牒博弈范式,分析老年人面对不公平分配时的决策行为特征.结果 老年人面对不公平提议分配时,倾向于做出拒绝...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红芳 陆兆甜 等 《应用心理学》 2018年24卷4期 344-354页
【摘要】 研究采用最后通牒博弈任务探讨了抑郁个体在获益和损失情境中对不公平决策方案反应模式的特点,结果发现:(1)抑郁和非抑郁被试对不公平决策的拒绝率随不公平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在损失情境中的拒绝率显著高于获益情境;(2)抑郁被试对获益情境的不公平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邵峰 齐春辉 等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8年16卷6期 834-840页
【摘要】 社会价值取向反映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分配结果的一种稳定偏好,影响着个体对提议公平性的认知及规范执行.同时,自我-他人决策差异也是影响规范执行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尚不清楚价值取向和社会距离如何影响公平规范执行.本研究选取了20名合作者和20名个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珍珍 蒋文明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6年14卷5期 600-604,646页
【摘要】 采用最后通牒博弈范式,考察利益水平及社会距离对个体公平加工的影响,探讨公平加工的情境依赖性。实验结果表明:(1)对分配提议的加工受到利益水平的调节,不利不公平条件下被试更加注重公平。(2)提议的不同水平影响被试的拒绝行为,提议越不公平,拒绝...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董圣鸿 郑海林 等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6年14卷3期 325-330页
【摘要】 公平行为是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采取博弈实验范式来考察学龄前儿童公平意图的发展情况.以往对儿童公平意图的博弈研究中,选取的儿童年龄跨度大且研究范式并不适应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点,而学龄前期可能正是公平意图开始发生及发展的时期.因此本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冯淑丹 江琦 《教育生物学杂志》 2015年3卷3期 118-12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面孔可信任度对最后通牒博弈中回应者决策的影响.方法 60名大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陌生人博弈实验和熟悉人博弈实验,每组30名.采用行为实验法,使用Facegen Modeller 3.3软件获得不同可信任度的面孔,采用2(社会距...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黄砾卉 张凤华 等 《心理学探新》 2014年6期 554-559页
【摘要】 通过操纵最后通牒博弈任务中的提议者方案类型的设计,探索了在连续重复的博弈任务中提议者印象对回应者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与同一提议者完成的多轮最后通牒博弈任务中,回应者会自发地对提议者印象进行调控,提议者印象影响了回应者的决策思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曦 马剑虹 等 《心理学报》 2007年39卷5期 901-908页
【摘要】 旨在探索基于组织分配公平的认知评价和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此提出了不公平阈限的概念,即在追求公平和谋求自我利益的动机权衡中,个体为了追求公平而愿意放弃的最高限度的个人利益.采用最后通牒博弈和独裁者博弈的二阶段实验范式,样本量为60.结果发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曾翠芳 郭曼茹 等 《心理月刊》 2022年3期 10-14,172页
【摘要】 目的 探究偶然情绪和群体认同对公平决策的交互影响.方法 招募79名心理学专业大学生为被试,用经典情绪视频材料分别诱发随机分配产生的3组人群的3种偶然情绪:开心组(n=20)、愤怒组(n=35)和悲伤组(n=24);用E-Prime 2.0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谭玲 夏天生 等 《心理科学》 2015年38卷4期 946-953页
【摘要】 本研究借助经典的最后通牒博弈范式(UG)和独裁者博弈范式(DG),将回应者/接受者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公平条件、平等条件下社会排斥对社会决策的影响作用.实验结果发现:(1)在面对高不公平性的分配方案时,被排斥组比被接纳组更倾向于拒绝接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燕 周晓林 《心理学报》 2012年44卷6期 797-806页
【摘要】 公平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概念.大量研究采用最后通牒博弈,发现人们具有不公平厌恶倾向,即宁愿牺牲个人的经济利益,也要拒绝不公平的分配提议.已有研究表明,损失情境会增强不公平厌恶,但其神经机制尚不清楚.本实验采用ERP技术,运用最后通牒博弈范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芹 白学军 等 《心理学报》 2012年44卷5期 690-697页
【摘要】 利用心理生理实验法,通过将情绪抑制操作引入最后通牒博弈实验范式,探讨负性情绪抑制的主观情绪体验、生理反应及其对社会决策行为的影响.以4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MP150型16导生理记录仪记录皮肤电反应和心率.实验为2(组别:情绪抑制组、自然观...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晶晶 杨奇伟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22年17卷3期 353-357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探究与当前决策无关的偶然情绪对公平决策的影响.方法 64名被试分别完成不同效价的情绪视频观看任务后,被安排完成最后通牒博弈任务(UG).结果 回应者在愤怒视频条件下比数字填充(非情绪诱发)条件下会拒绝更多的不公平提议(P<0.05);...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尚俊辰 刘智慧 等 《心理科学进展》 2021年29卷8期 1402-1409页
【摘要】 本研究用两人和三人最后通牒博弈任务探究男性嗓音吸引力对决策的影响.实验1发现,高吸引力的嗓音会提高被试对不公平分配方案的接受率.实验2发现,即使分配方案对第三方接受者公平,对被试不公平,第三方接受者的高吸引力嗓音仍然会提高被试对方案的接受率...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方平 刘蕾 等 《心理学探新》 2021年41卷3期 269-275页
【摘要】 为探讨提议者情绪预测偏差对公平决策的影响以及其中介机制,采用了两轮最后通牒博弈提议者实验任务,第一轮测量分配方案被接受和拒绝的情绪预测偏差,第二轮测量提议者的分配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提议者情绪预测偏差影响公平决策;(2)公平感知在提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宋志远 欧阳志云 等 《生态学报》 2009年29卷1期 240-250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以家庭承包管护模式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积极效果.这一成功无法用理性的经济行为动机来解释,而公平性社会规范在这一过程中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为验证这一理论推断,在当地组织了一次性的最后通牒博弈实验,藉此了解公平性社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振 齐春辉 等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0年18卷1期 100-106页
【摘要】 本研究使用单次匿名最后通牒博弈任务,采用2(性别:男性,女性)×3(社会距离:自我决策,替朋友决策,替他人决策)×5(提议类型:1/9,2/8,3/7,4/6,5/5)的混合实验设计,通过操作反应者的不同社会距离,考察资产分配情境下自我-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齐春辉 张振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0年18卷3期 419-425页
【摘要】 采用2(诚实?谦逊性:高分组、低分组)×3(人际亲密性:家人、朋友、路人)×2(提议不公性:高不公提议、低不公提议)的混合实验设计,考察人际冲突情境下诚实?谦逊性与公平规范执行中人情效应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随着人际亲密性的增强,人们对互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汪超 王程明 等 《心理研究》 2020年13卷4期 345-351页
【摘要】 大学生领导力的提升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和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重要需求,而准确有效的决策机制又与个体的领导战略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研究采用最后通牒博弈任务来探讨不同领导力水平的大学生在决策能力上的差异.通过发放大学生领导力实践量表在460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明圆 陈燕萍 等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8年13卷3期 350-352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探索积极情绪对被试作为提议者在最后通牒议价博弈中决策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成都医学院80名大学生为被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积极情绪组和中性情绪组,每组40人,男女各20人,两组被试分别观看不同的影片诱发情绪,考察其在最后通牒议价博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晓燕 莫秀锋 等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年15卷6期 774-780页
【摘要】 为考察同伴接纳与儿童公平分配行为之间的关系,以独裁者博弈和最后通牒博弈两种范式,对小学126名儿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同伴接纳对儿童公平分配行为的影响因博弈范式而不同,它主要影响了儿童在独裁者博弈中分配的公平性,在该范式中,同伴接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于泳红 徐蕾 等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年5卷11期 644-653页
【摘要】 本研究利用实验法,通过将情绪诱导操作引入简化版的最后通牒博弈实验范式,考察了不同情绪效价对决策公平性偏好的影响.研究以250名大学生为被试,共分为两项实验,分别采用国际情绪图片系统(IAPS)和相应的情绪视频作为情绪诱导材料.实验一为单因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芹 白学军 等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5年13卷2期 191-197页
【摘要】 采用最后通牒博弈范式,探讨不同情绪背景对社会经济决策中社会预期效应的影响.以90名大学生为被试,利用不同效价的电影片段(正性、负性和中性)诱发相应的目标情绪.通过操作社会规范性信息启动被试对分配方案公平性的不同预期.结果发现:在负性和中性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璟 孙昕怡 等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2年10卷2期 104-114页
【摘要】 考查了200名4-12岁儿童及40名成人完全信息最后通牒博弈决策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并对情绪在最后通牒博弈决策中的作用做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1)完全信息最后通牒任务中,作为分配者时4-6岁儿童更多提出小于半数的要约,而9-12岁儿童和成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宇杰 王逸博 等 《心理科学》 2021年44卷4期 912-917页
【摘要】 通过操纵提议方的贫富身份,实验1发现人们倾向于接受穷人提议方的非公平提议,进而证实贫富身份能够影响公平关注.实验2引入有利不公平转换和有利不公平转换任务,结果发现:在有利不公平条件下,人们更容易接受富人的提议,并且富人的有利不公平转换率显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韩小丽 田孟奇 等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0年28卷5期 891-896页ISTICPKUCSCD
【摘要】 最后通牒博弈是行为博弈中的经典范式,常被用于探讨人们在与他人互动决策中的公平倾向与公平敏感性,存在着诸多不同的研究范式.具体而言,提议的分配物上存在不同的分配物形态、数量以及获益/损失框架;在博弈的情境因素上包括个体与群体情境、自我与他人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慧 马红宇 等 《心理科学进展》 2018年26卷2期 319-330页
【摘要】 在最后通牒博弈中,自利动机与公平偏好的权衡决定着个体拒绝或者接受不公平分配.根据双系统理论,对于个体拒绝不公平分配是系统l中的自动反应还是系统2中的控制加工这一争议,从理论假说、影响因素和脑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自动消极互惠假说和社会启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书维 《心理学报》 2017年49卷6期 794-813页
【摘要】 社会公平从古至今都是人类追求的崇高社会理想.对社会公平的感知即社会公平感直接决定着个体的机构信任,并影响其公共合作参与.本研究将社会公平感分为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将机构信任度分为工具信任和动机信任,采用实验室情境设计的方法,引入最后通牒博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童 伍珍 《心理科学进展》 2017年25卷8期 1299-1309页
【摘要】 心理理论是影响儿童分配公平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多重动机”的理论假设认为心理理论能够帮助儿童在不同的动机中权衡利弊,找到满足自我利益和他人需求之间的平衡;其中,感知需求、推断意图、理解情绪是影响独裁者博弈、最后通牒博弈、第三方惩罚中分配公平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欧 徐富明 等 《心理科学》 2016年39卷3期 693-699页
【摘要】 最后通牒博弈是行为经济学中研究人类公平决策的常见范式之一.在最后通牒博弈中存在系统的个体差异和种族文化差异,其中个体差异还包括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和心理特征差异.对这些差异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检验和深化公平决策理论,还有益于相关理论的实...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曹智鹏 《心理学进展》 2015年5卷4期 216-220页
【关键词】
最后通牒博弈,独裁者博弈,经济分配,公平
Ultimatums Game;Dictator Game;Economic Distribution;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芹 白学军 《心理科学》 2010年33卷4期 844-847页
【摘要】 运用心理生理实验法,探讨自丰神经唤醒对最后通牒博弈中回应者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不公平提议引起被试更大的皮肤电活动变化,表明他们对不公平提议产生更强的情绪反应.(2)情绪唤醒状态可以预示决策行为,被试做出拒绝行为前的皮肤电变化显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温锦烽 导师:唐平 成都医学院 心理学 应用心理(硕士) 2023年
【摘要】
目的:
随着中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然而,老年人经常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这些印象可能导致他们做出不理智的决策。同时,不同年龄的个体在公平决策所考虑的问题也有所不同。本文探讨了老年刻板印象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戴建星 导师:贺明峰 大连理工大学 数学 应用数学(硕士) 2016年
【摘要】 最后通牒博弈是有两名博弈者的非零和动态博弈,重复进行该博弈类似于讨价还价。通过模型化该博弈,对博弈中个体产生的行为、策略以及公平的演化研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演化博弈动力学是对博弈论的种群进化动力学方法的应用,它被演化生物学家引入,通过古典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丁芳 黄霞 等 《心理学探新》 2023年43卷5期 425-432页
【摘要】 为了考察多重权力线索情境中儿童权力认知的发展特点,以66名7~9岁儿童和116名成人为被试,通过两个实验分别探讨在最后通牒博弈和三方博弈情境中,分配权、决定权和监督权的不同行权方式对儿童在获得物品和付出劳动时的权力认知的影响.结果发现:(1...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如倩 刘洁琼 等 《心理学报》 2019年51卷9期 1007-1017页
【摘要】 最后通牒博弈任务被广泛用以探究公平行为,以往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博弈中某一方决策行为和神经机制的探讨,但是人际公平可能是互动双方重复博弈的结果.因此只考察单个大脑活动,并不足以揭示由互动双方共同完成的社会认知活动的脑机制.因此,本研究结合修改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梁嘉峰 林慧妍 等 《心理学探新》 2015年4期 324-329页
【摘要】 公平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已有研究表明,个体在目睹他人遭受不公平对待时会谴责和惩罚违规者,但其神经机制尚不清楚。该研究运用第三方最后通牒博弈任务和ERP技术,在不涉及利益相关性和分配动机的情况下,考察第三方情境的结果公平效应。行为结果发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玉环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4年4期 19-22页
【摘要】 不公正厌恶(inequity aversion)是指人们反对或抵制不公正结果的行为,包括不利不公正厌恶和有利不公正厌恶.发展心理学主要以博弈范式为主研究不公正厌恶,即最后通牒博弈、独裁者博弈、第三方博弈和迫选式博弈.本文主要介绍了不公正厌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富明 史燕伟 《心理科学》 2020年43卷1期 180-186页
【摘要】 随着电生理技术的发展,研究者采用电生理技术对公平偏好进行深入探讨.电生理技术为研究个体的公平偏好及脑部活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本研究从脑电、皮肤电、心电等方面梳理有关公平偏好的电生理指标.脑电研究发现,不公平分配会诱发更大的反馈相关负波;...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文 李永强 等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3年31卷2期 261-266,273页ISTICPKUCSCD
【摘要】 目的:探究提议者的班级角色对中高年级小学生公平偏好的影响.方法:研究一采用改编的最后通牒博弈范式探究中高年级小学生提议者的班级角色对公平偏好的影响.研究二借助ERP技术,考察提议者的班级角色对公平偏好影响的神经机制.结果:①中高年级小学生具...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富明 黄龙 等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9年27卷5期 874-877页ISTICPKUCSCD
【摘要】 目的:探讨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和任务角色对公平判断的共同影响.方法:采用改编的最后通牒博弈范式探究被试在2(过程公平:有发言权/无发言权)×2(结果公平:奖金平分/奖金不平分)×2(任务角色:分配者/接收者)三因素被试间设计中的公平判断情况....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林潇 周宏丽 等 《心理科学》 2015年38卷2期 309-314页
【摘要】 大量研究采用最后通牒博弈发现人们愿意牺牲自身利益来维护公平,普遍具有不公平厌恶倾向.本文基于行为博弈任务对个体处于不同角色时的公平行为,从神经学层面做出新的解释,并对现存理论模型做了梳理.脑成像的研究发现,公平行为的相关脑区主要有负责情绪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于静 朱莉琪 《心理科学进展》 2010年18卷7期 1182-1188页
【摘要】 公平正义一直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目标,是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发展心理学常采用故事法对儿童的公平认知进行研究,博弈范式的引入则为研究儿童的公平行为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角度.该文主要介绍了独裁者博弈和最后通牒博弈中儿童公平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王光亚 第二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2023年
【摘要】 急性心理社会应激影响女性不公平感决策行为的结果尚未统一,在以往有限的研究中忽略了对其脑机制的探索和压力应对个体差异的影响.本研究招募44 名女性健康大学生被试(20.98 ± 2.89 岁),随机分配到应激组(n = 21)和控制组(n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