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58
- 3
- 2
- 1
- 28
- 9
- 5
- 5
- 5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陈日升 康文星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18年42卷2期 173-184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为弄清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不同林龄的养分循环特征,为人工林丰产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湖南会同杉木林25年的定位连续测定数据,根据杉木生长规律和养分吸收动态对杉木林不同林龄的养分循环进行了研究.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文秋 房磊 等 《生态学杂志》 2018年37卷11期 3467-3479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本研究以湖南省会同县杉木人工林为例,利用1986—2016 年Landsat 历史存档数据构建了年度时间序列数据集,通过计算综合森林特征指数与时间序列分析逐像元检测森林变化动态,并获取相关干扰历史的时相信息; 通过与树芯年轮信息对比分析与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尹艳 刘岩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8年29卷5期 1389-1396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通过培养试验,利用13C标记技术研究不同热解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添加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为生物质资源有效利用和亚热带人工林固碳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生物质炭制备材料分别为木荷(阔叶树种)和杉木(针叶树种)凋落物,培养温度为25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沈芳芳 李燕燕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18年42卷9期 926-937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为了解森林养分内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基于长期模拟氮沉降试验,研究了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不同龄级(一年生、二年生和衰老)叶和枝的氮(N)、磷(P)养分分配及其再吸收特征,并分析了不同模拟N沉降处理时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晓杰 刘小飞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16年40卷5期 447-457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在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的背景下,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增加将促使森林土壤碳输入增多。凋落物是土壤碳库的重要来源,对土壤呼吸会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模拟植物净初级生产力提高、凋落物产量增加情景下凋落物对土壤呼吸和土壤碳库的影响,2013年1月到20...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汪娜 黄义雄 等 《生态学杂志》 2012年31卷10期 2461-2465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利用LI-8100土壤碳通量观测仪,测定福建省建阳范桥林场杉木人工林水热条件天气变化下土壤呼吸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但在不同天气下其峰值出现时间有所差异,正常天气情况下其峰值出现在13:00左右,当温...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媛良 汪思龙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1年22卷10期 2560-2566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通过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3个试验地点的林下植被去除试验,研究了林下植被剔除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未分解凋落层、半分解层和已分解层的凋落物现存量分别为(123.7±46.3)、(204.2±79.1)和(187.1±94.8)...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平 郑阿宝 等 《生态学杂志》 2011年30卷4期 778-783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对江苏苏南地区不同林龄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及其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龄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过熟林阶段最高、中龄林阶段最低,水溶性有机碳与易氧化碳含量总体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明 汪思龙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0年21卷7期 1674-1680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基于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30多年的定位观测数据,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了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养分积累及其分配格局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以及不同轮伐期和收获强度对养分输入/输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林龄是影响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养分积累的主要因子,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莹 王彦梅 等 《生态学杂志》 2010年29卷5期 905-909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研究了湖南省会同县森林植被从地带性植被天然常绿阔叶林到杉木人工林再到杉木火力楠混交林的转变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杉木纯林和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显著低于常绿阔叶林,分别仅为常绿阔叶林的76.8%和71...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余坦蔚 葛志强 等 《生态学杂志》 2021年40卷6期 1589-1598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养分循环的重要过程.叶凋落物包括自然衰老叶凋落物(SL)和绿色叶凋落物(GL),但针对自然衰老和绿色叶凋落物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对人工林间伐强度和施肥措施的响应是否存在差异性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亚热带13...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黄永珍 王晟强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20年31卷9期 2857-2865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探讨不同杉木林分表层土壤有机碳及养分在团聚体尺度下的微观表征,可为促进杉木人工林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奠定理论基础,从而保障和提升土壤健康及肥力.本研究以杉木-火力楠混交林(Ⅰ)、杉木-米老排混交林(Ⅱ)和杉木纯林(Ⅲ)的土壤为对象,在0~10...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康希睿 李晓刚 等 《生态学杂志》 2020年39卷9期 2912-2920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混交是人工林近自然经营的重要措施,探究混交度和树种配置对杉木人工林群落稳定性的影响可以为构建可持续经营的杉木混交林提供依据.本研究以3种不同混交度(纯林/低度0.051、中度0.297、高度0.598)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林内优势种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卢立华 农友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20年31卷3期 717-724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在广西凭祥市热带林业实验中心青山实验场的杉木中龄人工纯林(14年生)中,以不间伐为对照(密度1500株·hm-2),研究不同保留密度(500、750和1000株·hm-2)对杉木人工林胸径、树高、蓄积生长量和林分生物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吕中诚 康文星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19年43卷5期 458-470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为了清楚了解不同林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组织迁移养分(氮、磷、钾、钙、镁)再利用特征,为人工林丰产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该文利用湖南会同杉木林不同林龄段的活的枝叶与枯死枝叶养分浓度及其差异和枝叶枯死量,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雷学明 沈芳芳 等 《生物多样性》 2018年26卷9期 962-971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土壤微生物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分解者和地上-地下相互作用的纽带.本文以亚热带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eata)人工林为对象,通过模拟林冠层氮沉降和林下灌草去除,设置4种处理,包括:对照(CK)、灌草去除(UR)、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樊伟 许崇华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7年28卷9期 2831-2839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基于安徽省大别山区马鬃岭林场杉木人工林30块样地1087组数据,选用7个常用树高-胸径(H-D)模型(线性模型、Chapman-Richards模型、Logistic模型等),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并选出最优基础模型(式11,只含D变量的Cha...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梁萌杰 陈龙池 等 《生态学杂志》 2016年35卷4期 896-902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空间分配格局对全球陆地碳循环有重要的影响,但湖南省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分配格局并不清楚.本研究在湖南省样地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结果,计算出湖南省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辜翔 张仕吉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16年40卷10期 1064-1076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2011年12月至2012年9月,在湘中丘陵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石栎(Lithocarpus glaber)针阔混交林、南酸枣(Choerospondi...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建强 王懿祥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5年26卷2期 340-348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在浙江临安选择26年生杉木人工林进行干扰树间伐,以不间伐为对照,间伐3 a后,研究干扰树间伐对林分生长和林分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伐3 a后,间伐林分单木平均胸径和单株平均材积生长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分别是对照林分的1.30和1.25倍;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贺同鑫 李艳鹏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15年8期 797-806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以湖南会同地区26年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剔除林下植被对土壤呼吸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012年6月将林下植被剔除后,2012年7月–2014年7月每月测定一次土壤呼吸速率、5 cm...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韩世忠 高人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5年26卷7期 2151-2158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生物标记法分析了中亚热带地区罗浮栲天然林和相邻的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点.结果表明:两种植被类型的磷脂脂肪酸总量、细菌特征脂肪酸、真菌特征脂肪酸、放线菌特征脂肪酸、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特征脂肪酸含量均...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韩世忠 高人 等 《生态学杂志》 2015年34卷9期 2613-2620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利用PCR-DGGE分子指纹图谱技术分析了福建省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中相邻的罗浮栲(Castanopsis fabri)天然林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土壤真菌多样性.结果表明,该地区2种植被类型土壤真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圣洁 刘君昂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4年25卷6期 1661-1668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为探讨微型土壤动物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利用18SrDNA宏基因组比较了湖南省攸县不同发育阶段(3、13、26年)以及不同栽培代数(1、2、3代)杉木人工林微型土壤动物的群落多样性及结构.结果表明:焦磷酸测序共得到9...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辜翔 方晰 等 《生态学杂志》 2013年32卷10期 2687-2694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采用短期室内土壤培养法,比较研究了湘中丘陵区4种不同森林类型(杉木人工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可矿化有机碳的含量.结果表明,4种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可矿化有机碳含量以及可矿化有机碳的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俞月凤 宋同清 等 《生态学杂志》 2013年32卷7期 1660-1666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根据5个年龄(6、16、23、32和50年生)共15块1000 m2样地的调查资料,利用15株不同年龄和径阶的杉木样木数据,建立以胸径(D)为单变量的生物量回归方程.采用样木回归分析法(乔木层)和样方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地上凋落物)获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袁志忠 崔洋 等 《生物多样性》 2013年21卷2期 206-213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评估森林凋落物的管理效应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在亚热带湖南会同林区,通过2011年5月布置的野外控制实验,采用区组设计和巢式设计,通过添加凋落物与否来检查凋落物的数量效应,添加阔或针叶凋落物来检查凋落物的质量效应,研究了叶凋落物对土壤动物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晓峰 汪思龙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3年24卷9期 2393-2398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利用13C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杉木凋落物对杉木人工林表层(0~5 cm)和深层(40~45 cm)土壤有机碳分解、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可溶性碳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中深层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显著低于表层土壤,但其激发效应却显著高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夏志超 孔垂华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2年23卷8期 2135-2140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采用氯仿熏蒸法、稀释平板法和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方法,分析了常绿阔叶林转变成杉木人工林后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转变为杉木人工林后,林地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燕 张建国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0年21卷12期 3036-3046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采用11种形式的生物量模型,分别对杉木幼龄林(7年生)、中龄林(16年生)、成熟林(28年生)和不分林龄的单木各器官和全株生物量进行拟合,共得到生物量估算模型308个.结果表明:11种生物量模型均能较好地模拟杉木单木生物量,其中幂函数模型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宝 吴文峰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9年30卷6期 1901-1910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由其改造而来的闽楠、毛竹及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了4种林分类型表层(0~ 10 cm)和深层(40~60 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氮(MBN),并分析了其季节变化及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
【关键词】 森林转换;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土层;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石旭霞 宋沼鹏 等 《生态学杂志》 2019年38卷7期 1949-1961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温度的响应是全球变化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总初级生产力(GPP)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最适温下达到最大值(GPPmax),之后随温度的升高而保持不变甚至下降,因此GPPmax代表着最适温度下的植被光合潜力.然而,关于森...
【关键词】 气候变化;中国东部南北森林样带;最大总初级生产力;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姜琦 陈光水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9年30卷7期 2156-2164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在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站陈大观测点开展大气温度控制、土壤温度控制和土壤资源分布3因子试验,探讨土壤资源异质分布和增温对杉木幼苗地下和地上生长的影响,以及增温是否能改变杉木幼苗细根对土壤资源异质分布的识别度,以明确杉木人工林在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洪军 刘鹏 等 《云南植物研究》 2010年32卷2期 158-166页SCIMEDLINEISTICCSCDBP
【摘要】 以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公益林杉木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受灾区域,自海拔700 m至900 m设置样地,共10块样地,总面积4 000 m2.分析其受2008年初严重冰雪灾害破坏及灾后萌生情况与胸径、树高、尖削度、海拔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袁硕 杨智杰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8年29卷7期 2217-2223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土壤可溶性碳氮在森林土壤碳循环和养分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因其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且可被微生物直接利用.本研究通过在2年生杉木人工林内设置隔离50%降雨处理(P)、增温5 ℃+隔离50%降雨处理(WP),利用张力测渗计野外原位收集土壤溶液,研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宋涛涛 陈光水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8年29卷3期 705-712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在福建省三明市陈大国有林场开展杉木幼苗土壤增温试验,采用内生长环法研究土壤增温(+5℃)对杉木幼苗细根比呼吸速率和非结构性碳的影响,分析杉木人工林对全球变暖的地下响应及其适应性.结果表明:增温第二年,土壤增温引起细根组织内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晨曦 刘志刚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8年29卷5期 1515-1522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杉木人工林已成为亚热带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可持续的自然更新能力,是决定杉木林群落演替方向和维持杉木林大面积存在的基础.本文以杉阔混交林和杉木纯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种子雨的物种组成、数量大小和季节动态,以及林分优势物种种子雨数量特征和季...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俞有志 王清奎 等 《生态学杂志》 2018年37卷10期 3053-3060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为确定施氮、磷肥对中亚热带人工林土壤不同活性组分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在5年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中设置氮、磷施肥试验,包括对照(CK)、施氮肥(200 kg N·hm-2·a-1)、施磷肥(50 kg...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广杰 巢林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8年29卷7期 2139-2148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准确获取最佳取样量有助于提高土壤理化性质的测量精度.采用经典统计学方法,研究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杉木人工林2个林型土壤理化性质的异质性,运用传统法和自助法研究在90%精度下评估土壤养分含量的最佳取样量.结果表明:2个林型中土壤pH值和C/N...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雅敏 余再鹏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8年29卷5期 1635-1644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对福建南平峡阳林场19年生米老排和杉木人工林的细根进行为期12个月的分解试验,研究不同树种分解过程中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动态变化,为理解亚热带不同人工林树种地下养分循环过程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米老排细根养分磷(P)、钾(K)初始含量显...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奶寿 杨舟然 等 《生态学杂志》 2018年37卷4期 1071-1080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目前,国内尚无亚热带森林地区生物土壤结皮-土壤系统温室气体通量特征的研究,给区域尺度上温室气体通量的估算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本研究选择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林中地面广布的苔藓覆盖形成的结皮层及其下覆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气体排放速率影响较小的等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肖好燕 刘宝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7年28卷3期 730-738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以亚热带地区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为对象,采取PVC管原位培养连续取样法,对不同林分土壤净氨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及净氮矿化速率进行为期一年(2014年9月—2015年8月)的研究,分析林分类型和季节动态对土壤矿质氮库和净氮矿化速率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孔令仑 黄志群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7年28卷4期 1069-1076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以亚热带不同林龄(3、8、14、21、46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叶龄(当年生、1年生、2年生和3年生)叶片氮、磷养分状况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叶龄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总体趋势为当年生>1年生>2年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婵 王光军 等 《生态学报》 2016年36卷23期 7614-762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能够反映植物器官的内稳性及其相互关系.以湖南会同25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叶、枝、根的C、N、P及其化学计量季节动态,探讨了养分元素的变异性特征、变异来源,以及元素间的异速生长关系.结果表明:C、N、P含量的年平均...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伟峰 段玉玺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16年40卷7期 669-678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科学的经营管理是人工林碳汇提升的主要途径。合理轮伐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工林集约经营的理念,是实现森林结构调整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多代连栽出现立地生产力下降与轮伐期...
【关键词】 FORECAST模型;生态轮伐期;碳固存;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荣杰 吴亚丛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12年36卷5期 431-437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为了了解北亚热带东部地区天然次生林转变成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以浙江省富阳市庙山坞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杉木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对达到成熟林状态的两种林分类型0-60...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聪 项文化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11年35卷5期 539-550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细根在森林生态系统C分配和养分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地下细根与植物多样性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该研究选择中亚热带从单一树种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到多树种的常绿阔叶林(青(Cyclobalan...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彪 高人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0年21卷7期 1635-1640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对福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细柄阿丁枫天然林(ALG)、米槠天然林(CAC)和35年生杉木人工林(CUL)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SON)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林分中,ALG 0~5 cm、5~10 cm和10~20 cm层土壤SON含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智杰 陈光水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0年21卷9期 2235-2240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2005年5月-2007年4月,研究了福建省建瓯市水土保持科教园内19年生杉木人工林、木荷人工林和杉-荷混交林凋落物量和碳归还量.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的年均凋落物量分别为2470.85、4171.96和4285.99 kg·hm-2·a-1...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姝媛 刘月秀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0年21卷8期 1981-1985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研究了广东省粤北、粤东、粤西和珠江三角洲4个地区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以及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土壤A层和B层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3.94±2.97)g·kg-1和(9.68±1.05)g·kg-1,二者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