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30
- 4
- 22
- 4
- 2
- 2
- 1
- 25
- 14
- 3
- 3
- 3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张煦庭 张维敏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25年36卷2期 341-352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陕西省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区域.本研究基于表征植被生长的卫星遥感数据,结合气象栅格数据、数字高程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变异系数、残差分析及相对作用分析方法,探讨了 2001-2020年黄河流域陕西段植被生长...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少元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9年36卷2期 181-189页ISTICPKUCSCDBP
【摘要】 本文提供了福建宁德市霞浦县沿海平原XPZK3钻孔的年代和孢粉记录用于研究中全新世以来福建东北地区的植被与环境变化.中全新世以来,研究区植被中亚热带木本成分逐步降低而落叶阔叶成分逐渐增多,反映气温逐步降低,与东亚季风和北半球温度变化的趋势相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洋 李强 等 《生态科学》 2015年34卷4期 64-70页ISTICPKUCSCD
【摘要】 近11年来在北京天坛公园进行鸟类调查,共记录鸟类166种,隶属14目47科.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天坛公园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春、秋季高于夏、冬季;(2)公园鸟类群落相似度与植物种类关系密切,植物多样,鸟类丰富;(3)公园环境对鸟类的分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焦珂伟 导师:吴绍洪 高江波 中国科学院大学 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博士) 2018年
【摘要】 气候变化对植被活动的影响反映出多要素、多过程耦合的交互作用,并呈现出随不同区域水热组合及下垫面类型与属性变化的差异性。基于此,本研究以地理学“过程—格局”耦合为理论基础,针对中国植被活动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非线性以及时空多维性,借助模型模拟、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倪雪波 导师:王世杰 刘荣高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地质学 地球化学(博士) 2010年
【摘要】 西南喀斯特地区包括黔、滇、桂、渝、川、湘、鄂、粤等八省(区、市),是受地质背景制约的脆弱生态环境。本文利用1982-2003年GIMMS NDVI数据和气象资料、碳酸盐岩分布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植被活动的特征,及其受气温、降雨、地质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刘宁 导师:彭守璋 中国科学院大学 生态学 生态学(硕士) 2022年
【摘要】 定量区分人类活动与气候对植被生长的影响是科学规划植被管理措施的关键,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植被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前的研究利用残差趋势法和遥感数据来解决这一问题。然而,由于气候因素对植被生长的时间效应影响,在残差趋势法下气候与遥感植被指数之间的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杨庆江 导师:李小强 中国科学院大学 生物学 地球生物学(博士) 2021年
【摘要】 青藏高原东南缘作为沟通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关键区域,是研究晚更新世以来是现代人迁徙和扩散的理想地区。该区域内喀斯特地貌广布,以洞穴沉积物为载体重建古植被有其现实意义。本文拟通过洞穴孢粉现代过程评估洞穴沉积物中孢粉组合重建植被的可靠性,并以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孙锐 导师:苏红波 陈少辉 中国科学院大学 地理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博士) 2021年
【摘要】 气候变化影响着土壤圈、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之间的相互作用,给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植被是连接土壤、大气、水文及其它生态要素的重要“纽带”,在调节碳平衡、减缓温室气体浓度、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植被的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康静静 导师:于瑞德 中国科学院大学 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硕士) 2020年
【摘要】 植被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是维持干旱区荒漠-绿洲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理论基础。论文以干旱区内陆河流域艾比湖流域为研究靶区,以该区域自然植被覆盖度变化为关键点,选取应用最广泛的NDVI植被指数,通过遥感影像提取、实验室分析和计算机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刘静 导师:温仲明 中国科学院大学 林学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硕士) 2019年
【摘要】 为探究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后的植被覆被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基于MODIS/NDVI植被遥感数据和ESA CCI-LC植被覆被分类数据,对黄土高原全区与不同植被覆被类型区NDVI的季节、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利用线性趋势分析、F检验、Pea...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李兰晖 导师:张镱锂 中国科学院大学 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博士) 2019年
【摘要】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也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地区。准确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变化的影响是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的重要前提。本研究借助遥感反演产品、气象观测资料和统计资料等数据,通过将全球尺度的模型区域化,辨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夏添 导师:陈一宁 高建华 南京大学 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硕士) 2019年
【摘要】 滨海盐沼位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互地带,是一种特殊的湿地类型,具有“源-汇”双重功能,在全球物质循环中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敏感区域。盐沼植被在盐沼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对盐沼物质循环有重大影响。盐沼植被演替过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臧雅琼 导师:葛全胜 戴君虎 中国科学院大学 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博士) 2019年
【摘要】 物候现象(展叶、开花、叶变色等)形成的自然景观是观赏旅游活动的重要驱动力。气候变化影响物候变化,同时也通过影响游客的体感状况从而对旅游活动产生影响。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植物物候和植被季相变化的影响,可为旅游地理学理论体系构建提供依据和素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陈秀妍 导师:付碧宏 时丕龙 中国科学院大学 地理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 2018年
【摘要】 天山作为连接中亚和我国新疆的一道重要生态屏障,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天山面临降雪率大幅度下降、冰川消融加快、草地退化显著等问题。因此,天山山脉植被年际尺度的动态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罗青红 导师:赵成义 中国科学院大学 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博士) 2018年
【摘要】 准噶尔盆地位于欧亚大陆腹地,气候和环境变化既具有全球的共性,又具区域特性。气候变化过程中,因其下垫面植被性质敏感,而首先得到响应。同时,区域内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落实等,促使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徐焕 导师:付碧宏 中国科学院大学 地理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 2017年
【摘要】 植被是一个地区承载水系、连接土壤、沟通大气的关键节点,植被覆盖度的高低往往直接关乎地表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否,是评价一个地区生态环境健康的重要指标。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植被覆盖稀疏、人类活动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该区域植被...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曾蒙秀 导师:朱诚 杨振京 马春梅 南京大学 地理学 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博士) 2017年
【摘要】 若尔盖高原是我国最大的高原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受季风影响明显,对气候环境变化敏感。湿地内广泛分布的泥炭具有沉积连续、受人类活动影响小等特点,是古气候研究的良好载体。目前对若尔盖高原泥炭开展了较多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分辨率有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马文勇 导师:王训明 中国科学院大学 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博士) 2017年
【摘要】 植被退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影响着发展中国家数十亿人,特别是农民和牧民的生计和粮食安全,是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明确典型区域植被退化与恢复状况,探讨其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而提出防治原理和对策是科学家长期关注的焦点和努力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毛德华 导师:王宗明 中国科学院大学 地理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博士) 2014年
【摘要】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参数,定量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NPP的影响,是全球变化背景下沼泽湿地保护、恢复与管理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东北地区是我国沼泽湿地的重要分布区,由于人类活动扰动,沼泽湿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郭敏杰 导师:张晓萍 中国科学院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工程(硕士) 2014年
【摘要】 本文主要采用1982-2006年的NOAA/AVHRR NDVI8 km数据和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82个气象站点的降水、气温数据,探讨了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主要气候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之间的响应规律,并通过残差分析法分析了人类活动及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赵琳 导师:马春梅 南京大学 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硕士) 2014年
【摘要】 泥炭是过去气候变化的良好载体,尤其是东南季风区的高分辨率的泥炭记录,对重建古气候、古环境有重要的意义。福建戴云山山地泥炭位于东南部季风区内,对气候变化敏感。本文选取了位于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山间盆地的泥炭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个剖面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李春杰 导师:王根绪 中国科学院大学 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博士) 2013年
【摘要】 植被退化及活动层变化对多年冻土区水循环过程的影响,是多年冻土区SPAC体系的十分关键的科学问题。本论文以位于青藏高原长江源多年冻土区的风火山小流域作为实验研究区域,观测实验过程中,针对高寒草甸和高寒沼泽两种草甸植被类型,以不同植被类型的植被...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孙楠 导师:李小强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博士) 2011年
【摘要】 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全球性环境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一个关键环节就是通过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深入研究,弥补现代环境和气候变化观察记录的不足,认识和理解全球表层环境系统动态演化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王娟 导师:李宝林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地理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 2011年
【摘要】 植被是生态环境变化的综合指示剂,对干旱半干旱区植被变化过程的研究,可有效反映其环境变化过程,对制订有针对性的环境管理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干旱半干旱区由于气候(尤其是降水)具有高度的时空变异性,植被也具有高度时空变异特征,只有通过长时间序列、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彭飞 导师:王涛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硕士) 2009年
【摘要】 沙漠化是当今世界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对生活在环境脆弱地区,如非洲撒哈拉以及中国北方地区的近10亿人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不同学者对于沙漠化的概念,驱动因素以及沙漠化的指标体系做了大量的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及其它们的综合影响被认为是沙漠化的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罗立辉 导师:张耀南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地理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 2009年
【摘要】 空间建模环境是建立时-空模型的一个平台,用来帮助人们理解过去并预测未来。其过程是在空间数据的基础上,集成空间分析手段和空间模型,输出空间模拟结果,其目的是在集成空间建模环境中进行模型的构建、配置、运行和模拟。空间建模环境集成了GIS的空间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王杰 导师:叶柏生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硕士) 2008年
【摘要】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绿洲的血液。我国西北河西走廊是典型的干旱区,光热资源充足,但水资源严重短缺。近年来,受中游人工绿洲用水影响,引发了上下游用水矛盾尖锐、河流断流、土壤沙化、植被退化、土壤盐渍化、下游尾闾湖干涸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孔维静 导师:韩兴国 孙建新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生态学 生态学(博士) 2007年
【摘要】
利用RS和GIS手段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塔里木河下游的植被和景观变化,并分析了由于历史时期塔里木河水流量的变化而导致的地下水位变化、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及景观格局的影响。
对环境因子与植被覆盖变化关系的分析结果发现: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舒军武 导师:王伟铭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地质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博士) 2007年
【摘要】 本文选取太湖西北部的武进卜弋桥自然沉积钻孔和苏州绰墩新石器考古遗址为例,主要基于孢粉分析方法,结合炭屑、磁化率和粒度证据,综合表土花粉资料等分别重建了研究区全新世以来自然植被—气候序列和新石器以来人类活动序列。最后将两者加以比较对比分析,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林毅 导师:王让会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生态学 生态学(硕士) 2007年
【摘要】 绿洲是干旱区特有的生态系统,是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的核心,尤其是通过灌溉发展起来的人工绿洲,已成为地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然而绿洲生态脆弱,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绿洲生态系统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探究绿洲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间的互馈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陈炜 导师:王伟铭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地质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硕士) 2005年
【摘要】
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安徽庐江县南灵钻孔剖面的孢粉记录,恢复了巢湖地区8700年以来古植被及古气候的变化。同时阐述了当时该地区植被、气候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及发展过程。
根据孢粉植物群中主要科属分子在钻孔中的变化情况,自下而上分别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常玉涛 导师:江源 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硕士) 2000年
【摘要】 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景观特征,可以知道,人类活动造成了研究区植被景观的破碎化,导致了植被景观的退化;通过比较1982年景观和1999年景观的特征,可以看出由于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研究区的森林斑块面积、平均斑块面积都有所增加;总体景观中斑块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宇萌 来全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24年48卷3期 306-316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研究其植被变化对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意义重大.该研究基于1982-2017年内蒙古地区的涡流协方差-光利用效率模型反演的植被总初级生产力(EC-LUE GPP)等多源遥感数据,利用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