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79
- 30
- 2
- 1
- 61
- 14
- 4
- 4
- 3
- 24
- 21
- 15
- 12
- 9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钟超慧 陈甲豪 等 《生态学报》 2025年45卷3期 1199-120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自然保护区作为中国西部四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青海省和甘肃省)生态系统的重要保护屏障,评估其保护成效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鲜有在不同保护级别和保护对象(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森林生态、内陆湿地以及荒漠生态)条件下综合评估中国...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核归一化植被指数(kNDVI);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继义 赵哈林 《生态学报》 2011年31卷20期 6060-607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利用对不同沙漠化程度的6个沙质草地群落样地的调查资料,并通过构建恢复力指数,尝试性地对沙漠化过程草地群落在经历约为0.5个生长季的短时间尺度极端干旱事件干扰后、在当年后0.5个生长季表现出的恢复力稳定性进行了定量测定与比较.结果表明:6个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继义 赵哈林 《生态学杂志》 2003年22卷4期 42-48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稳定性是植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一个综合特征.本文对影响植被稳定性的主要干扰因素、群落多样性(复杂性)与稳定性的关系、植被稳定性的判定与测度指标、稳定性的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指出应加强干扰对植被稳定性影响及提高干旱区人工植被稳定性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秀莲 张克斌 《林业调查规划》 2009年34卷6期 28-30页
【摘要】 以宁夏四儿滩湿地及其周围植被为研究对象,利用法国生态学专家M.Godron提出的方法测定植被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测定的3个样地的稳定比分别为34/66、38/62、37/63,其中样地1距离湿地最近,其土壤水分含量最高,样地稳定比最大,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谭许脉 孙立祥 等 《生态学报》 2025年45卷4期 1900-191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研究旨在分析铜矿废弃地生态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稳定性,以期为矿区受损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空间代时间"方法,分析铜矿废弃地不同恢复年限[1a(R1)、10a(R10)、30a(R30)和45a(R45)]及对照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阿合江·赛力克 孙琳 等 《生态学报》 2023年43卷24期 10065-10080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团聚体作为土壤基本结构单元,其各粒级全氮(TN)含量对土壤TN储量的贡献各不相同,而草地恢复过程中地上植被会影响土壤团聚体组成与各粒级TN的分布,这必然会对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氮素累积产生影响.因此,以恢复10a、20a、30a、40a和50...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鑫光 李希来 等 《生态学报》 2022年42卷19期 7740-775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煤矿开采过程伴随着大量煤矸石和废弃物的堆积,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危害,恢复受损煤矿区煤矸石山生态系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目前,许多研究者从煤矸石山土壤和植被恢复技术、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各有侧重地提出相应恢复措施,对于指导当地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卉 朱彤彤 等 《生态学报》 2022年42卷16期 6745-675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为探讨东南亚沿海与内陆地区植被对洪水事件的响应差异,基于东南亚2000-2018年MODIS卫星遥感数据和洪水数据,通过比较东南亚洪水发生区域,共确定自2000年来影响最大、破坏程度相近的2个沿海洪水事件、2个内陆洪水事件以及1个沿海内陆洪...
【关键词】 灾害植被破坏指数;洪水灾害;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帕力夏提·格明 王龙 等 《水土保持通报》 2023年43卷1期 24-31页
【摘要】 [目的]对比不同林草植被恢复类型下黄土团聚体稳定性和入渗特性的差异,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恢复模式的合理优化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黄土区撂荒地(C1,对照)、苜蓿地(C2)、天然草地(C3)、油松+侧柏混交林(L1)、刺槐+侧柏混交林(L2)...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琳 陆兆华 等 《生态学报》 2021年41卷14期 5764-577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研究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组成、结构及稳定性的变化,可进一步了解到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及规律.采用空间代时间的方法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北电胜利露天煤矿4个排土场边坡人工恢复植被进行群落调查,在此基础上采用多样性指数与优化后的M.Godron稳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媛媛 李霞 等 《生态学报》 2021年41卷7期 2537-254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中国-老挝交通走廊核心区干旱事件的频繁发生威胁着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基于Palmer干旱指数(PDSI)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数据量化了中老交通走廊核心区不同植被类型的稳定性(年均EVI与其标准差之比)及其对干旱的抵抗力(干旱期间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世林 曹文侠 等 《生态学报》 2020年40卷1期 284-29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干旱半干旱地区灌丛资源岛特征及形成机制多有报道,但资源岛土壤对群落稳定性与火烧迹地植被的自然恢复作用尚不明确.以酒泉盐碱地柽柳灌丛地火烧3年后,自然恢复的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及其冠下草本群落为研究对象,构建柽柳枯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倩 朱大运 等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22年42卷6期 631-639页
【摘要】 为探究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有机碳储量产生的影响,以高原山地喀斯特石漠化区3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草地、林草地和林灌草地)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用干筛法和湿筛法研究不同年份、不同处理方法下不同土层的土壤团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肖胜生 房焕英 等 《水土保持学报》 2022年36卷5期 1-8页
【摘要】 探究土壤有机碳(SOC)的组成、来源和稳定性机制是深入认识陆地碳汇功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增加土壤碳汇"与"稳定现存土壤碳汇"都是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碳固持能力的重要方面,地位同等重要.与"增汇"研究成果丰硕相比,"稳汇"研究相对薄弱.侵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乔麟 张曼 等 《生态科学》 2017年36卷4期 95-100页ISTICPKUCSCD
【摘要】 为研究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对饲料氮磷比(N:P比)的响应, 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集约化养殖池塘开展不同N:P比饲料投喂的观测试验.设置两个处理组进行对比试验, 分别投喂N:P比为4.74(A处理)和8.6...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潘秀雅 陈文 等 《生态科学》 2017年36卷1期 177-184页ISTICPKUCSCD
【摘要】 通过对比分析研究了二种不同生态护坡工法对边坡绿化效果的影响,得出应用型框喷播技术进行坡面绿化有更好的景观效果.二组试验坡面分别采用植生喷播技术(Hydromulching System)和型框喷播技术(Soil Create System)...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程曼 朱秋莲 等 《生态学报》 2013年33卷9期 2835-284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土壤团聚作用和土壤有机碳固定之间密切相关.对宁南山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和年限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稳定性、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及其组分分布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有机碳及其组分对植被恢复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表现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熊伟 王彦辉 等 《生态学杂志》 2005年24卷4期 417-421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如何高效地利用极为有限的水资源来合理构建和恢复森林植被,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多种功能,已经成为目前森林生态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而对于树木水分利用效率(WUE)的研究则是其核心和关键内容之一.本文从介绍和剖析树木WUE的概...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宁丽丹 石辉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05年16卷8期 1405-1410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以岷江上游卧龙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为对象,研究了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林窗下箭竹林、高山栎4种植被土壤的团聚体数量特征.结果表明,湿筛法得到的4种植被类型土壤团聚体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其几何平均直径与标准差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彭新华 张斌 等 《生态学报》 2003年23卷10期 2176-218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植被恢复后土壤有机质提高,可能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从而增强土壤抗蚀性,防止土壤退化.研究目的:(1) 模拟自然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破碎机制,研究不同恢复植被下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2)确定不同恢复植被下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于云江 林庆功 等 《生态学报》 2002年22卷3期 433-43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综合土壤、气候、植被等诸多因子,结合时间尺度上的环境变迁对植被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沙子水分随着人工植被建立时间延长而线性地减少,30a后人工植被的水分得以稳定,对降水量增加的响应也变弱.(2)虽然人工植被盖度有所下降,但以油蒿...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代智盛 王云琦 等 《水土保持学报》 2020年34卷5期 145-152,161页
【摘要】 植被能够有效提升浅层坡体的稳定性和抗蚀性.为了初步定量评估浅层滑坡易发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固坡作用在自然条件下的动态变化结果,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造林树种刺槐为例,考虑植被固坡的根系机械作用和水文作用在2017年全年自然条件下的动态变化.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韩海龙 李芝雯 等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0年50卷1期 22-26页
【摘要】 建植人工草地不仅是恢复极度退化高寒草地的主要措施,同时也是家畜重要的饲草来源,然而人工草地退化、使用年限较短也成为高寒地区建植人工草地的亟需注意的问题.本研究以5个草种的单播草地和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建植年限个草地植被特征及草场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进 刘子琦 等 《水土保持学报》 2019年33卷6期 249-256页
【摘要】 为研究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治理区林草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分布,土壤结构稳定性及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以期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土壤结构改善,植被重建,土壤碳库的维持与提高提供理论依据.以贵州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治理示范区5种常见林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兴菲 刘小芳 等 《水土保持通报》 2018年38卷6期 80-87页
【摘要】 [目的]阐明晋西黄土区典型人工植被类型对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RSP)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黄土高原地区人工植被建设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晋西三川河流域4种典型人工植被(苜蓿、刺槐、侧柏和核桃),以农地为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包若源 葛建军 《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 2017年7卷1期 31-34页
【摘要】 处于斜坡区域的绿化场地,由于其植被层的土壤密实度、含水量及土壤力学性质与地基岩土间存在较大差异,往往会发生沿某个抗剪强度薄弱面出现整体滑动、局部坍塌和剥落现象,严重影响绿化区域自然景观.本文对其失稳破坏的机理及模式进行了研究探讨,针对沿任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鲜鲜 张克斌 等 《生态环境学报》 2013年5期 743-747页
【摘要】 以宁夏盐池县四儿滩湿地-干草原为研究对象,根据四儿滩湿地植被特征,将其由湿地中心向外依次划分为湿生带、交错带、旱生带。通过2012年7—9月份的野外调查,利用改进的M.Godron稳定性测定方法,研究其植被群落的稳定性。结果表明:(1)3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钟军弟 李先琨 等 《中国岩溶》 2012年31卷1期 16-22页
【摘要】 选取群落本地种盖度和多样性等5个方面共9项具有表征群落稳定特性的主要指标构成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评价分析了广西弄岗喀斯特区域群落稳定性;并根据稳定性分级公式将群落划分为强、中、差三个等级.结果表明:肥牛树(Ce...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安云 丁国栋 等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2年30卷1期 12-17页
【摘要】 抚育间伐是森林经营的关键环节,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对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北沟林场3块间伐强度分别为47.65%(Ⅰ)、56.38%(Ⅱ)、66.44%(Ⅲ)的油松人工林样地和未间伐的对照样地进行植被群落和土壤调查,研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春荣 雷瑞德 等 《甘肃科技》 2007年23卷12期 229-232页
【摘要】 通过对河西人工固沙林植被群落和土壤生物结皮演替发育及稳定性的调查发现,在降雨量大于100mm的地区,其人工固沙林群落的植物种在不断增加, 向复杂、较稳定的方向演化;能固土保水,并能形成适宜的小气候环境,使沙丘面发育1cm~2cm厚的生物结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安韶山 胡洋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24年35卷9期 2413-2422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黄土高原土层深厚,蕴藏着大量的有机碳,近年来黄土高原开展的一系列生态恢复工程改变了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决定了土壤固定和储存有机碳的能力,然而,目前尚未系统综述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机制.鉴于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霞 朱万泽 等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1年27卷2期 325-333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为了解大渡河中游干暖河谷植物群落的稳定程度,促进川西干暖植被恢复与重建,采用方差比率法(VR)、x2检验统计、Person相关性分析、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与M.Godron稳定性测度方法,分析大渡河中游干暖河谷植被种间关系与群落稳定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惠君 杜虎 等 《生物多样性》 2019年27卷10期 1056-1068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加深对喀斯特顶极群落植物组成、群落结构和群落分布的认识可以为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管理提供参考.本文基于广西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5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地形、土壤和物种组成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树对该群落进行群丛分类,并分析各群丛...
【关键词】 植被分类;Godron稳定性分析;多元回归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程虎 许文年 等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9年25卷2期 232-238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为了解基材质量的变化,选择修复0、3、6、9、12和15年的基材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微生物量碳(MBC)、总有机碳(TOC)及其氧化有机碳组分(F1:极易氧化有机碳;F2:容易氧化有机碳;F3:较易氧化有机碳;F4:难氧化有机碳)含量随修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彩琴 张军 等 《生态学杂志》 2015年34卷4期 1143-1151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草地生物量动态是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综合体现,也是生态学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就影响草地生物量动态的主要干扰因素进行了阐述.从定性论述和定量证明两方面论证了个体动态与种群动态的关系.就生物量的测定指标与估算方法提出了复合生物量与复合生长动态的新概...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张继义 导师:赵哈林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博士) 2004年
【摘要】 本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通过对6个不同沙漠化程度群落的比较分析,针对沙漠化过程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变化,研究了沙漠化过程科尔沁沙地植被稳定性变化的特征及其维持机制。文中还通过土壤水分、群落结构、种群生长状况等多方面进行的大量调查对人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苟清平 朱清科 等 《生态学报》 2019年39卷19期 7161-716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加剧了区域土壤水分亏缺与土壤干燥化程度,同时制约着植被构建.选取陕西省吴起县金佛坪流域山杏、油松、刺槐、小叶杨和沙棘5种植被类型,对照荒草地.采用人工土钻法取样,分析不同植被类型0---10 m的土壤湿...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芸 贾荣亮 等 《生态学报》 2017年37卷18期 6138-614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生物土壤结皮(简称结皮)的形成与发展是沙区固沙植被建设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其盖度随固沙植被演替的变化趋势是表征该植被系统地表稳定性的一个直观性生态学指标.利用空间代时间的方法,以腾格里沙漠不同始植年代(1956、1973、1981和1987...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宋乃平 杜灵通 等 《生态学报》 2015年35卷22期 7377-7386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荒漠草原区的植被对防治荒漠化、维护生态屏障具有决定性作用,宁夏盐池县作为其典型代表,近13年的植被变化深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基于MODIS NDVI等数据,运用趋势分析、经验模态分解和空间叠置分析等方法,对盐池县2000-201...
【关键词】 植被变化;驱动力;MODIS NDVI;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睿 王辉 等 《生物多样性》 2006年14卷6期 470-478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作为全球生态保育的基石, 保护区管理和设计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旨在描述不同功能区在相应保护措施下植被的差异性变化.运用遥感和GIS技术以及景观分析手段, 利用两期Landsat 5 TM 影像提取出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7、2001...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中生 方炎明 《应用生态学报》 2003年14卷6期 882-886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为探讨石生藓类在森林植被稳定性、完整性维持中的作用,分析了浙江龙王山常绿阔叶林5种异质性生境缀块中石生藓藓丛维管植物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藓丛维管植物组成及分布受藓丛生长态势、蓄土持水能力及生境干扰程度等众多因子的综合影响.缀块1、5原生生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潘多锋 马玉寿 等 《草原与草坪》 2006年5期 49-51页
【摘要】 对高原鼠兔活动在"黑土型"退化草地上建植的人工草地上用堵洞法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高原鼠兔的有效洞口密度达到60个/hm2时,人工草地优良牧草的地上植物量只有未危害草地的12%,牧草高度、盖度、密度均有大幅度下降:当达到80个/hm2...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卢文雄 薛卫星 等 《生态学报》 2025年45卷1期 1-1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林火是中国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干扰之一,可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从而影响火后植物以及微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群动态.研究不同严重程度的林火对马尾松林土壤理化性质时空动态的影响,旨在为中国亚热带马尾松林火后森林恢复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邹慧 杨文斌 等 《生态学报》 2025年45卷3期 1070-1076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沙漠化是我国乃至全球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沙区水资源问题十分突出.低覆盖度治沙理论依据天然稀疏林密度,提出在降低固沙林覆盖度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分布格局能够保持防沙治沙的效益,为沙漠化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给出8 了低覆盖度治沙的原理和不同气候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志强 张衍 等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5年44卷6期 103-110,118页CSCD
【摘要】 目的:为了全面了解哀牢山南华片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元江锥林林分结构,掌握其中的变化规律性,保护植被类型完整性,为保护区元江锥林分科学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建立元江锥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林分监测样地,采用数学统计法和数量分析法对林分的非空间和空间...
【关键词】 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元江锥;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雷德芳 王志杰 《生态学报》 2024年44卷10期 4353-436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研究群落内主要物种的种间联结、生态位宽度与重叠及群落稳定性,能够了解群落结构及优势物种的资源利用习性,对森林经营管理和植被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黔中喀斯特山地贵阳市乌当区2021年7月的马尾松群落调查数据,采用方差比率法(VR)、x...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袁静芳 周海丽 等 《生态学报》 2024年44卷15期 6731-674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植被固碳能力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基础,可通过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这一重要指标来反映.估算植被固碳能力是生态学和地表生态系统研究领域的共同科学问题,揭示其变化特征及其因素影响对于区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区为研究区,估算...
【关键词】 植被固碳能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归因分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唐缘 孙晗 等 《生态学报》 2024年44卷18期 8258-826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阿尔泰山泰加林是西西伯利亚泰加林的南缘,受到全球变化的影响日益加剧,然而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影响泰加林生长稳定性的关键因子尚不明确.利用叶面积指数(LAI)遥感数据,采用LAI基尼系数作为表征生长稳定性的指标,分析了 1982-2018年间阿尔...
【关键词】 泰加林;气候变化;叶面积指数(LAI);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静宜 林育述 等 《生态科学》 2024年43卷6期 121-128页ISTICPKUCSCD
【摘要】 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亚热带地区重要的森林植被类型之一,但由于人为干扰,目前仅有少量存在,并且主要以次生常绿阔叶林的形式存在.因此了解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特征对于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非常重要.为了解东莞大屏嶂森林公园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种类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