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76
- 2
- 1
- 16
- 8
- 6
- 5
- 3
- 10
- 4
- 4
- 3
- 3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杨秀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7年22卷2期 67-7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其来源以植物药为主,其次是动物药、矿物药,还有小部分是化学药和生物制品.由于中药生物来源、生态环境、化学物质结构、炮制方法、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的多样性以及生物活性和临床应用的多样性,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复杂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森 徐蒙晨 等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22年37卷2期 194-197页ISTICCSCD
【摘要】 目的 为评价色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N,N-甲基异丙基-5-甲氧基色胺(N-methyl,N-isopropyl-5-methoxytryptamine,5-MeO-MiPT)的毒性效应及生物转化途径.方法 以斑马鱼为模式生物,进行自发活动行为...
【关键词】 色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N,N-甲基异丙基-5-甲氧基色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黄素 马丹炜 等 《生态学报》 2019年39卷5期 1517-152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选择两个环境条件差异明显的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入侵地(四川成都和贵州安顺)为对象,以其入侵农田中6种农作物为受体,分析了两地土荆芥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对叶表皮保卫细胞活性和核结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雪平 闵敏 等 《生态科学》 2017年36卷3期 15-22页ISTICPKUCSCD
【摘要】 由于饮用便捷、水质洁净、富含微量元素等优点,饮用矿泉水与纯净水深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饮用矿泉水与纯净水并非任何情况下都适宜饮用.例如,饮用时应以不加热、冷饮或稍加温为宜,不宜煮沸饮用;储存时应置于干燥阴凉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文章以两种市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夏继刚 牛翠娟 等 《水生生物学报》 2012年36卷6期 1142-1148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鱼类行为是检测和评价水体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EDCs)生态毒理效应重要而敏感的指标.壬基酚(NP)是水环境中广受世人关注的一种危险EDCs.为评估NP对鱼类求偶行为的毒性效应并探索NP污染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研究了不同浓度(0、0.1、1、1...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伟杰 段舜山 《生态科学》 2011年30卷3期 229-235页ISTICPKUCSCD
【摘要】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多刺裸腹溞的急性毒性和连续作用四个世代的慢性毒性.研究结果表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多刺裸腹溞的生长和繁殖具有显著的毒性效应;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多刺裸腹溞的24 h半致死浓度为8.44 mg·L-1;持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隋丽丽 梁文艳 等 《生态科学》 2011年30卷2期 122-127页ISTICPKUCSCD
【摘要】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方法,研究了实验室培养的铜绿微囊藻藻毒素MCLR粗提液、初步提取液和纯MCLR样品对小鼠淋巴细胞的毒性效应.结果显示,正己烷萃取粗提液后,其中的色素和脂类物质被大量去除.当粗提液MCLR浓度大于66.2μg·L...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ZHOU Qi-xing 安鑫龙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08年19卷8期 1848-1853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大型真菌是生物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生态资源,在自然界物质循环和维持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环境重金属污染对大型真菌的生态毒性效应、大型真菌对重金属的生物富集作用、大型真菌对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适应机制、大型真菌对重金属污染的指示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鹿金雁 李潇 等 《生态科学》 2007年26卷1期 55-58页ISTICPKUCSCD
【摘要】 采用急性毒性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Butylated hydroxyanisole,BHA)和诺氟沙星(Norfloxacin,NFLX)对水生生物斜生栅藻和大型泾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大型溞在BHA和NFLX暴露下48h的L...
【关键词】 急性毒性;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Butylated hydroxyanisole);诺氟沙星(Norfloxacin);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慧阳 孟紫强 等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6年12卷3期 363-366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为了探讨二氧化硫(SO2)的雄性生殖毒理效应,研究了SO2体内代谢衍生物--亚硫酸钠(Na2SO3)和亚硫酸氢钠(NaHSO3)混合液(物质的量比为3:1)对雄性昆明小鼠精子的毒性作用.采用腹腔注射(i.p.)染毒方法,每天注射一次,连续5...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孙敬艳 黄丽萍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05年16卷6期 1180-1182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篇首> 1引言我国是世界上染料及中间体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随着这些产品的制造和使用,该类物质也多途径地进入环境,污染水体及土壤[2].近年来,蒽醌类染料的总染料市场份额不断增加,2004年有望达50%[5].与量大面广的偶氮染料相比,人们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应用生态学报》 2005年16卷10期 1967-1971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采用斑马鱼胚胎发育技术,对环境激素类物质五氯酚的毒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五氯酚(PCP)对胚胎的特定作用时间段是卵产出至发育6 h之内;PCP对胚胎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会造成胚胎发育的畸形或死亡,不同时间染毒产生的可观察毒理学终点各异;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淑兰 刘凤莲 等 《中国临床康复》 2004年8卷22期 4553-4555页ISTICPKUCA
【摘要】 谷氨酸是脑内含量最为丰富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参与神经系统多种重要功能的调节.谷氨酸作为神经递质发挥作用,有离子型和促代谢型两类受体,其中离子型受体又可分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α-氨基-3...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世雄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03年9卷1期 37-37,39页ISTICPKUCA
【摘要】 <篇首> 感染性休克是临床危重症,病情复杂,病死率高.在其病理过程中,内源性吗啡样物质起着重要作用,而盐酸纳洛酮可有效地拮抗这类物质介导的毒性效应[1].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伟杰 李菁 《生殖与避孕》 2003年23卷3期 158-16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胞壁外膜表面的一种大分子物质,本文介绍了内毒素的结构特点,体外培养系统内毒素的可能来源,内毒素对配子和胚胎的毒性效应,内毒素检测及去除.辅助生育项目要尽可能减少内毒素污染,对内毒素进行控制有助于改善辅助生育的成功率.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方征 2008年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2008年
【摘要】 新化学物质风险评估体系中“三致”毒性效应的应用非常广泛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生殖毒性包括对生殖力、生育力和致畸等有害作用;长期致癌试验是鉴定哺乳动物致癌物的标准试验;诱变性指的是细胞或生物的遗传基因的材料结构或数量上可遗传突变的统称;鉴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张伟 导师:保庭毅 第四军医大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泌尿外科)(硕士) 2008年
【摘要】 研究背景及目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指一些可能影响负责机体自稳、生殖和/或行为的天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转运、结合、作用或消除的外源性物质,具有亲脂性、不易降解、残留期长等特点。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 Acid Esters,简称PA...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李天煜 导师:熊治廷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博士) 2003年
【摘要】 该论文利用中国浮萍科植物中分布最广的两个种类作为测试材料,从几个方面对自然来源的稀脉萍(Lemna aequinoctialis)和絮萍(Spirodela polyrrhize)的重金属生态毒理学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其目的是建立以本土浮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高问 武鹏鹏 等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2019年40卷1期 38-44页
【摘要】 为了明确土霉素废水的生物毒性效应,采用暴露实验方法,研究了土霉素废水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结果显示:对斑马鱼而言,土霉素废水属于低毒物质,斑马鱼暴露3~9 d时,其SOD活性和POD活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12 d时受到显著诱导(0.01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涛 《饮食保健》 2019年6卷44期 263-264页
【摘要】 母乳富含丰富的免疫物质和营养物质,也是婴幼儿天然的补品,故此临床提倡对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但较多药物能够经母乳所排出,虽然排出量较少,但仍可能对婴儿身体造成伤害,由于每日婴幼儿母乳喂养量大,且乳汁中药物浓度较高,在哺乳期,母体用药易对婴儿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学红 张瑞 等 《癌变·畸变·突变》 2013年4期 324-327页ISTICCA
【摘要】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因其能在体内大量蓄积,可引发生殖功能障碍及不育、性行为异常、子代生殖系统发育畸形等一系列生殖健康损害效应。本文就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对雄性生殖系统功能及发育的影响,及其在人群中所引发的生殖系统毒性效应进行综述,以期为邻苯二甲...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洁 夏振娜 等 《药学实践杂志》 2011年29卷4期 247-250页ISTIC
【摘要】 毒理学生物标志物是机体对化学物质毒性剂量暴露后的生物学变化,可特异性地反映毒性效应.对毒理学生物标志物进行全面评估,并尽快应用于临床,可以有效地减少药物研发风险.新近发现与消化系统毒理学研究有关的生物标志物有肠脂肪酸结合蛋白、二胺氧化酶、牛...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朝红 吴吉林 等 《中国病案》 2011年12卷10期 50-51页ISTIC
【摘要】 目的 了解损伤与中毒病例的构成及其外部原因.方法 对某院损伤与中毒病例及其外部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该院2003年-2010年损伤中毒病人5407例,男女之比为2.09∶1;以15岁~44岁组居多,占53.91%.骨折、颅内损伤、非药用物质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林挺 杨慧兰 等 《中国美容医学》 2009年18卷11期 1675-1676页ISTICCA
【摘要】 <篇首>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通过光敏剂进入体内受适当波长的激光产生一系列化学毒性效应,产生中活性物质,与相应靶组织结合,导致不可逆的组织损伤和细胞死亡的一种治疗方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肖桂芝 冯立新 等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7年41卷2期 64-66页ISTICCSCDCA
【摘要】 目的 探讨野罂粟提取物及总生物碱对人遗传物质的毒理效应.方法 用微核率和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率来评价野罂粟提取物及总生物碱对人淋巴细胞的遗传毒性作用.结果 低剂量野罂粟提取物(1 mg)组及总生物碱(2μg、4μg和8μg)组的SCE...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孙也之 闫心丽 等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7年24卷9期 734-736页ISTICCA
【摘要】 化学物质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更加便利、舒适的同时,也给大众健康和公共安全带来了隐患.如何预测化合物的毒性,从而最大程度减少和防治化学物质的危害,是直接关系到我国顺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建立和谐社会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因此,对越来越多的新化合物...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昆 乔永康 等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6年17卷3期 43-45页ISTIC
【摘要】 <篇首> 甲醛是一种常见的空气污染物,具有毒性大,毒性作用多样的特点.甲醛对机体不同组织和细胞均具有多种毒性效应,包括免疫毒性、遗传毒性、致癌效应等.另有研究表明甲醛也是一种可能的机体内源性物质,可以由多种途径产生,是机体内一种正常代谢产物,参...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何米雪 陈沃洪 等 《生命科学研究》 2006年10卷2期 156-161页ISTICCA
【摘要】 在室内条件下,采用单因子急性和慢性毒性实验法,分别研究了水环境中的pH、洗涤剂、除草剂、重金属离子(Pb2+、Cu2+、Hg+)对黑眶蟾蜍蝌蚪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这些水体污染物不但对蝌蚪的生存造成危害,还对蝌蚪的红细胞有致畸作用;而其慢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黄敏毅 张育辉 《毒理学杂志》 2005年19卷4期 300-302页ISTICCA
【摘要】 <篇首>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镉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镉(Cd)是动物体内的非必需元素,是一种具有毒性的生物异物质.两栖动物生活在水陆之间,水域和陆地的污染都可影响到它们的正常生存.一般认为,肝既是两栖动物体内镉的主要解毒器官,也是最重要的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庞新强 安薇薇 等 《山东医药工业》 2003年22卷4期 62-63页ISTICCA
【摘要】 <篇首> 脑梗塞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但至今尚无良好的治疗对策.最近研究发现在脑缺血的病理过程中, 内源性吗啡样物质起着主要作用.而盐酸纳洛酮(Naloxone Hydrochloride)可有效的拮抗这类物质介质的毒性效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肖桂芝 刘朝晖 等 《中医药学报》 2002年30卷3期 53-54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探讨野罂粟总生物碱(TAPN)及提取物对人遗传物质的毒理效应.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技术,检测TAPN及提取物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率.结果:TAPN0.003mg及0.005mg组与空白对照组无差异(P>0.05)...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施畅 廖明阳 等 《卫生毒理学杂志》 2001年15卷2期 114-114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探讨环磷酰胺(CP)与异环磷酰胺(Ifo)对混悬培养大鼠肝细胞的毒性效应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以两步灌流法消化成年大鼠肝细胞,并进行混悬培养.CP与Ifo分别以20mmol染毒,观察染毒后30、60、120和180 min肝细胞的存活率、胞...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施畅 廖明阳 等 《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1年17卷3期 128-131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探讨环磷酰胺(Cp)对混悬培养大鼠肝细胞的毒性效应及其可能机理.方法以两步灌流法消化成年大鼠肝细胞,并进行混悬培养.Cp以5、10、20mmol*L-1染毒,观察染毒后3h肝细胞的存活率、胞内酶泄漏情况以及肝细胞巯基状态、MDA含量的变...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亓凤丽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1年17卷6期 442-443页ISTICCA
【摘要】 <篇首>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约占地壳总重量的80%,仅次于氧和硅,在自然界和人类食物中普遍存在.长期以来铝被认为是安全无害的物质而被广泛地用于食品添加剂、药物、水处理剂和各种容器炊具.随着铝毒性特别是其神经毒性的研究进展,人们逐渐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施畅 廖明阳 等 《卫生毒理学杂志》 2001年15卷3期 144-148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探讨环磷酰胺(CP)与异环磷酰胺(Ifo)对混悬培养大鼠肝细胞的毒性效应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以两步灌流法消化成年大鼠肝细胞,并进行混悬培养.CP与Ifo分别以20 mmol/L染毒,观察染毒后30、60、120和180 min肝细胞的存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芳 陈文丽 等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1年4卷2期 55页ISTIC
【摘要】 <篇首> 近年来,脑血管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多发病,研究发现,在脑梗死的病理过程中,内源性吗啡样物质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盐酸纳络酮可有效拮抗这类物质介导的毒性效应,在治疗脑梗死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爱云 《中国急救医学》 2000年20卷12期 727页ISTICCSCDCA
【摘要】 <篇首> 脑梗死后的神经元损伤是造成神经功能缺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脑缺血的病理过程中,内源性吗啡样物质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盐酸纳洛酮可有效地拮抗这类物质介导的毒性效应[ 1],我们应用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报告如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瑗 周玫 《生命科学》 2000年12卷1期 44-46页ISTICCSCD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与低密度脂蛋白受到氧化修饰有关.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本室的工作进行了综述:(1)动脉粥样硬化机体受到脂质过氧化损伤;(2)Ox-LDL对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毒性效应;(3)Ox-LDL和MDA-LDL的比较...
【关键词】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动脉粥样硬化;泡沫细胞;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沈兆爽 张彦峰 等 《生态毒理学报》 2016年11卷2期 672-679页
【摘要】 积累在沉积物中的外源化合物会对底栖生物产生危害.本研究以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n)为受试生物,研究了沉积物中代表性多环芳烃类物质芘(pyren...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贺心然 逄勇 等 《中国环境监测》 2015年31卷3期 96-104页
【摘要】 2011年4月通过GC-MS检测和210Pb测年对灌河口海域沉积物(GHES)中的PAHs进行了分析,柱状沉积物中21种PAHs总浓度为21.0~ 209.0 ng/g,均值为88.1 ng/g,7种致癌PAHs浓度为7.0~90.0 ng...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方晶晶 刘虹 等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4年3期 11-15页
【摘要】 介绍了恶臭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分析了舰艇舱室内常见恶臭物质的分类、气味性质及来源,比对了国内外恶臭污染控制的相关标准。通过分析恶臭污染物的检出频次、毒性效应、气味安全级别、综合分值和艇内危害等级等指标,提出了舰艇舱室环境中24种恶臭物质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霞霞 李世森 等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5期 1398-1400页
【摘要】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含氮类物质的产生和分解基本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但是现今的养殖模式很容易将这种平衡打破,造成亚硝酸盐等含氮类物质的积累而引发一系列中毒效应.综述了亚硝酸盐对水产动物的致毒机理以及亚硝酸盐对几种典型水产动物毒性的影响.研究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范斌 余冰 等 《动物营养学报》 2014年2期 334-341页
【摘要】 赭曲霉毒素A( ochratoxin A,OTA)是一类主要由曲霉属和青霉属等产毒真菌产生的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各种粮食作物及其副产品中,是食品和饲料原料的重要污染物,其广泛的毒理病理学效应对动物生产和人类健康构成了极大的潜在危害,已引起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玲 赵莉 等 《植物保护》 2014年40卷3期 130-132,142页
【摘要】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和酶活性分析法分别研究了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意大利蝗成虫的杀虫活性及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剂量高效氯氟氰菊酯处理意大利蝗其死亡率依处理剂量呈现上升趋势,高浓度处理的死亡率可达到82.23%....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塔娜 房彦军 等 《生态毒理学报》 2013年8卷5期 757-762页
【摘要】 为研究新型阻燃剂磷酸三(2,3-二氯丙基)酯(TDCPP)的毒性效应,以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为实验生物,采用半静态实验方法,分别进行96 h和28 d的染毒,研究TDCPP对稀有鮈鲫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效应,并通过...
【关键词】 磷酸三(2,3-二氯丙基)酯;稀有鮈鲫;毒性效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曾秋凤 柏鹏 《动物营养学报》 2013年25卷5期 917-922页
【摘要】 棉酚是棉籽饼粕含有的主要毒性物质,其对畜禽存在蓄积性毒性,在畜产品中残留量高,除了直接影响到动物生长性能外,也间接影响到人类健康.同时,棉酚也限制了棉籽饼粕在动物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因此,本文拟对棉酚的结构与分类,棉酚对肉禽的毒性效应及其在禽...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祥庆 黎小正 等 《广东农业科学》 2013年40卷18期 115-116,126页
【摘要】 在不同水温条件下,采用静水式鱼类毒性试验法,研究镉对倒刺鲃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在12(±1)℃条件下,镉对倒刺鲃的24、48、72、96 h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4.38、7.18、4.11、3.16 mg/L;在25(±1)℃条件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健 王海雁 等 《海洋环境科学》 2011年30卷3期 451-456页
【摘要】 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FOS)是全球持久性有毒污染物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有毒物质之一,在水域环境中的环境效应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就PFOS对水环境的污染途径、PFOS对水体、水生生物及沉积物的污染情况进行了介绍,归纳分析了近几年PFOS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晓勇 骆永明 等 《土壤学报》 2011年48卷1期 197-201页
【摘要】 <篇首> 随着土壤环境重金属污染的加剧,有关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风险评估受到关注.对土壤质量评价的方法长期以来集中在检测重金属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浓度及化学形态等方面,而对于重金属、土壤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少考虑,因而难以全面评估重金属对土壤环境的...
【关键词】 白符跳(Folsomia candida);急性毒性;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方雪梅 张兴桃 等 《宿州学院学报》 2011年26卷2期 44-53页
【摘要】 综述了不同类型PFAAs在肝脏的蓄积性以及对不同种属动物肝脏的毒性效应,并结合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及分子水平的研究数据,分析解释了不同PFAAs肝脏毒性作用的内在机制,展望了PFAAs肝脏毒理学研究的方向,有助于了解该类化合物对人类健康的潜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