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55
- 41
- 2
- 1
- 45
- 22
- 1
- 1
- 1
- 28
- 18
- 18
- 14
- 14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郭治明 杨熙 等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23年42卷3期 469-478页
【摘要】 为探究华南沿海海草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地区差异及其与海草群落间的关系,2020 年在华南沿海12 个海草床区域开展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布设33 个调查断面99 个站位,在主要群落参数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nMDS排序、相...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褚梦迪 耿春晓 等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35卷2期 89-97页
【摘要】 2019年2月,采集了北部湾潮间带5个站位沉积物样品,对该区域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和生产量进行了分析,对自由生活线虫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潮间带5个站位共发现自由生活线虫、桡足类、多毛类等7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小型底栖动物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何蕾 华尔 等 《生态学报》 2019年39卷8期 2794-280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分别于2011年6月和11月,搭载“东方红2号”科学调查船在渤海海域(37.0°-40.0°N,118.0°-122.0°E)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的取样,对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清河 刘晓收 等 《生态学报》 2015年35卷24期 8062-807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对2011年6月南黄海冷水团及其周边海域23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和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出小型底栖动物20个类群,平均丰度为(1194 ±873)个/10 cm2,平均生物量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天文 郭文 等 《海洋科学》 2021年45卷3期 1-13页
【摘要】 为了解东营河口浅海贝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中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于2019年对保护区内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春、夏、秋、冬4个季度的详细调查,研究结果为: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73种,优势种类为: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贾素素 乔春艳 等 《海洋与湖沼》 2020年51卷3期 564-571页
【摘要】 采用现场调查和实验室分选的方法,对在南海东北部海域(2017年8月)采集的7个站位点的小型底栖生物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分选分析研究.通过对样品的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以及空间分布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南海东北部海域7个站位点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孙军 蔡立哲 等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9年41卷10期 81-98页
【摘要】 随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加快建设海洋类学科的发展成为历史必然,海洋生物是海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洋环境和生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海洋生物研究重要性日益凸显.为纪念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突出贡献,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国海洋生物相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蒋维军 高群 等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29卷2期 65-74页
【摘要】 对采自东海秋季(2012年10月)18个站位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空间分布等的研究.结果表明,东海海域18个站位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789±221)inds·10 cm-2和(914.4±...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玉红 王彦国 等 《台湾海峡》 2009年28卷3期 386-391页
【摘要】 2007年6月对厦门东海域5个站位和晋江安海湾4个站位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调查,分析了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密度和生物量.结果表明,从这两个海域样品中共鉴定出12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厦门东海域和安海湾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分别占总数量的84.56...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艳 张志南 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35卷5期 799-806页
【摘要】 2004年10~12月对青岛太平角潮间带2种海藻(鼠尾藻和羊栖菜)上附生的小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连续3个月的采样调查,并进行了附植小型底栖动物优势类群和线虫优势种类ATP含量的测定.2种海藻上共采得12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平均丰度为518.9n...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纯厚 林燕棠 等 《中国环境科学》 1999年19卷5期 450-453页
【摘要】 为了评价香港维多利亚港疏浚淤泥对倾倒海区海洋底栖动物的影响,进行了两种底栖贝类和一种底栖甲壳类的生物毒性累积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底栖贝类结蚶(Tegillarca nodifera)和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詹启鹏 董建宇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23年34卷3期 796-804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为评估人工鱼礁的生态修复效果和礁龄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性状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年5月、8月和10月对莱州湾芙蓉岛海域2种不同礁龄的人工鱼礁区开展了调查.3个季度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20种,其中,对照区72种,短礁龄(投放时间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海燕 傅世锋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8年29卷6期 2051-2058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将3个底栖生物指数AZTI海洋生物指数(AMBI)、多毛类机会种和端足目动物指数(BOPA)、底栖动物多毛类和端足目指数(BPA)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H)应用于福建省近岸海域4个典型海湾和1个河口的生态质量评价,评估这4个指数在研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蔡文倩 刘静 等 《生物多样性》 2016年24卷9期 1045-1055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基于2011年5月和9月2个航次获取的生物及环境数据,分析了渤海湾大型底栖动物的功能摄食群组成,并首次利用以生物量构建的摄食均匀度指数(the feeding evenness index,bjFD)和多元AZTI海洋生物指数(multiv...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许嫚 刘晓收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5年26卷2期 616-624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为研究黄海冷水团对小型底栖动物的影响,分别于2013年6和11月,搭载“东方红2号”科学考察船对南黄海冷水团海域8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个航次的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900...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廖一波 寿鹿 等 《生物多样性》 2013年21卷1期 3-10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为研究浙江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作者分别于2010年4月(春季)、11月(秋季),2011年8月(夏季)和2012年2月(冬季)进行了4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78种,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汪飞 黄小平 《生态学杂志》 2012年31卷1期 207-214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海洋沉积物是重金属的重要贮库,而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主要从沉积物中摄取重金属,这些被摄取的重金属能够通过食物链进行传递,进而影响到人类健康.本文总结了近些年来在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对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有效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焦海峰 彭小明 等 《生物多样性》 2011年19卷5期 511-518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为系统研究渔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生物多样性,作者于2009年3月至2010年1月在该岛潮间带布设5条断面进行了4个季节的取样,调查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生物量和丰度,并分析了多样性状况.结果显示: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00种;S...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孙悦 导师: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大学 生物学 海洋生物学(博士) 2018年
【摘要】 仙虫科Amphinomidae和锥头虫科Orbiniidae是环节动物门(Annelida)多毛纲(Polychaeta)中两个常见类群,其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栖息环境多样,是重要的海洋底栖动物。我国各海区都有仙虫科和锥头虫科分布,也有过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杨帆 导师:林厚文 Mark T.Hamann 第二军医大学 药学 药物化学(博士) 2012年
【摘要】 海洋环境是造就结构新颖奇特的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作为本课题组“中国南海海洋生物活性成分研究”的一部分,本文对四种海洋底栖动物(三种西沙海绵和一种海洋草苔虫)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及其生物活性进行了探究。采用多种层析色谱手段,从海绵Agela...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衣帆 导师:李宝泉 李学鹏 烟台大学 海洋科学 海洋科学(硕士) 2024年
【摘要】 海洋牧场是我国加快建设“蓝色粮仓”,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升级,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保障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长岛自2014年以来开始建设海洋牧场,10年来对长岛海域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还未开展深入研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梁静香 导师:周永东 王忠明 浙江海洋大学 水产 渔业资源(硕士) 2021年
【摘要】 三门湾是浙江省的重要海湾之一,大型底栖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本次研究分别于2015年11月(秋季)、2016年2月(冬季)、5月(春季)和8月(夏季),共4个航次在浙江三门湾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样品,还有海水和沉积物的样品及环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傅素晶 导师:蔡立哲 厦门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博士) 2021年
【摘要】 小型底栖动物(meiofauna)是许多经济鱼、虾和贝类幼体阶段的优质饵料,是底栖食物网中重要的一环,小型底栖动物对于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使这类生物成为海洋环境质量重要的指示生物。根据沉积物质量评价三元法,底栖群落生态是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王晓晓 导师:刘晓收 中国海洋大学 生态学 生态学(硕士) 2020年
【摘要】 本研究于2017年4-6月在西太平洋雅浦海沟邻近海域水深为2896-7837m之间的23个深海站位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和沉积物环境因子的样品采集,对该海域小型底栖动物特别是海洋线虫的类群组成、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刘清河 导师: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大学 生物学 海洋生物学(博士) 2019年
【摘要】 于2016年9月和12月对黄、东海交界海域共计20个站位进行小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采样调查。对调查海域内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和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底栖桡足类的群落结构和形态分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何蕾 导师:华尔 中国海洋大学 生物学 生物工程(硕士) 2019年
【摘要】 为研究小型底栖动物年际和季节变化,分别于2011年6月、11月和2014年5月、11月,搭载“东方红2号”科学调查船在渤海海域(37.0°—40.0°N,118.0°—122.0°E)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的取样,对其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黄冕 导师:黄勇 聊城大学 生物学 动物学(硕士) 2018年
【摘要】 利用2016年和2017年采自海南岛潮间带和潮下带的沉积物样品,对其中的自由生活线虫进行了分类研究,共分选出了1821个标本,初步鉴定出146种和分类实体,隶属于58属、25科、3目、1纲,其中鉴定描述新种10个,描述中国海分布新纪录14个...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宋肖跃 导师:杨红生 中国科学院大学 海洋科学 海洋生态学(博士) 2018年
【摘要】 绿潮是某些海洋大型绿藻类植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呈现爆发性增殖的一种异常生态现象,而这些能引发绿潮的植物通常被称为绿潮藻类。绿潮通常发生在富营养化程度较高的澙湖、河口、内湾及人类活动影响严重的海岸地区,常多年连续爆发。随着沿岸海域富营养化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高春子 导师:刘晓收 中国海洋大学 生态学 生态学(硕士) 2018年
【摘要】 为研究不同季节小型底栖动物特别是海洋线虫的动态变化,于2014年冬季(2月)、春季(5月)、夏季(8月)以及秋季(11月)在胶州湾海域14个站位采集了沉积物样品,探讨了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海洋线虫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多样...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刘梦迪 导师:郭玉清 集美大学 生物学 生物学(硕士) 2018年
【摘要】
对福建省红树林区域海洋线虫中的三个目,七个科,十四个属,二十个种进行了种类描述、测量、拍照等分类研究并对泉州洛阳江口红树林小型底栖动物的组成和丰度进行研究。结果如下:
1)对嘴刺目的Adoncholaimus,Viscosia,B...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黄文静 张敬 等 《生物资源》 2022年44卷4期 344-354页ISTICCA
【摘要】 海洋活化石——鲎(hòu)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在科研、经济、生态等方面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鲎作为古老的海洋底栖动物被过度捕捞,现已到了枯竭的程度,2021年2月,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正式更新和发布,我国海域的中国鲎和圆尾鲎被...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朱艳梅 导师:刘晓收 中国海洋大学 生物学 生物工程(硕士) 2017年
【摘要】 为评估半封闭海湾的海洋沉积物质量,于2011年5月对渤海湾海域35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特别是海洋线虫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和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35个站位沉积物重金属(Cd、Cr、Cu、Ni、Pb、Zn、Co和Mn)...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缪国培 导师:黄晖 中国科学院大学 水产 水产养殖(硕士) 2016年
【摘要】 珊瑚礁是一种独特的海洋旅游资源,而潜水运动深受人们的喜爱,三亚已成为全世界年接待旅游潜水者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为了研究三亚旅游潜水区的珊瑚礁造礁珊瑚、鱼类和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的现状和变化,本论文选取了西岛、大东海、亚龙湾和蜈支洲作为研究区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曾千慧 导师:林荣澄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生物学 海洋生物学(硕士) 2016年
【摘要】 楚科奇海和白令海位于北极海区的西部,是连接北冰洋和太平洋的重要通道。国际上对北极海区的小型底栖动物研究较少,在这两个海域甚至鲜见小型底栖动物研究。本文依托我国第五次和第六次北极科学考察航次于2012年和2014年在楚科奇海和白令海进行的调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李永翔 导师:郭玉清 集美大学 生物学 生物学(硕士) 2016年
【摘要】
本文于2014-2015年间在厦门湾不同生境(红树林湿地、白哈礁潮间带和白哈礁潮下带)按季度采集沉积物样品,对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丰度和分布,以及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以下简称线虫)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分类学等进行研究。结果如下: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毛硕乾 导师:朱艺峰 林霞 宁波大学 生物学 海洋生物学(硕士) 2016年
【摘要】 大型底栖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的变化能够反映栖息地环境质量的变动。本研究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8月,对象山港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周年调查。研究内容包括各种环境因子的测定、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大型底栖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刘清河 导师:刘晓收 中国海洋大学 生态学 生态学(硕士) 2016年
【摘要】 对2011年6月南黄海冷水团及其周边海域23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和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出小型底栖动物20个类群,平均丰度为(1194±873)ind./10cm2,平均生物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纪莹璐 导师:于子山 中国海洋大学 生态学 生态学(硕士) 2015年
【摘要】 本文以胶州湾西北部海域作为研究海域,于2011年3月(春季航次)、7月(夏季航次)、10月(秋季航次)和12月(冬季航次)对研究海域3个断面8个站位采集未被破坏、表层完整的泥样,以研究海域沉积环境,小型底栖动物基本参数,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许嫚 导师:刘晓收 中国海洋大学 生态学 生态学(硕士) 2015年
【摘要】 为研究南黄海冷水团形成、衰退对小型底栖动物特别是海洋线虫的影响,分别于2013年6月和11月,搭载“东方红2号”科学考察船对南黄海冷水团海域8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海洋线虫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李乃成 导师:刘晓收 中国海洋大学 生物学 生物工程(硕士) 2015年
【摘要】 本研究于2013年7月、11月以及2014年5月、11月设置4个航次,共计47个站位对渤海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对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丰度、生物多样性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讨论,并引入功能群的方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李想 导师:蔡立哲 厦门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硕士) 2015年
【摘要】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木本生物群落,是连接陆地和海洋的特殊森林。我国对红树林湿地的植物研究较多,对底栖动物研究较少;对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研究较多,对小型和微型底栖动物研究较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任哲 导师:尤仲杰 宁波大学 水产 渔业(硕士) 2015年
【摘要】 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成立以来,象山渔山管理局完善了列岛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强了自身能力建设。随着渔山列岛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国家级海洋公园)声誉度的逐年提高,近年来上岛从事垂钓、专业采捕和散客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势必会对渔山列岛潮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徐兆东 导师:刘晓收 中国海洋大学 生物学 生物工程(硕士) 2015年
【摘要】 为全面了解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特点特别是功能群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便为该海域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于2014年2月、5月、8月和11月四个航次在胶州湾14个站位获得大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样品,对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杨传平 导师:于子山 中国海洋大学 生态学 生态学(硕士) 2014年
【摘要】 本文根据2011年6月,2011年11月,2012年5月,2012年11月南黄海四个航次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资料,结合多种环境因子对南黄海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生物量、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进行了全面研究,并采用多样性指数、AB...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陈启鹏 浙江省动物学会第十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 2013年
【摘要】 小型底栖动物指分选时能通过500um(或1000um)孔径的网筛,但被42um孔径网筛(深海生态研究者建议31um为小型底栖动物下限)所阻留的一类底栖生物,是许多经济鱼类、虾类和贝类幼体阶段的优质饵料;是底栖食物网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在海洋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吴辰 导师:蔡立哲 厦门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硕士) 2013年
【摘要】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热带亚热带海岸带的生态关键区,不仅具有生物多样性高的特点,而且还具有高生产力、高归还率、高分解率的特性。作为海岸滩涂和河口海湾的一种湿地生态系统,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经济意义。作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型底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谢礼 导师:林霞 宁波大学 生物学 海洋生物学(硕士) 2012年
【摘要】 2008年6月(夏季)、9月(秋季)、12月(冬季)和2009年3月(春季)对象山港国华宁海电厂附近海域三个断面六个站位进行小型底栖动物的调查,分析了研究海域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的分布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探讨了小型底栖动物的时空变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张崇良 导师:任一平 徐宾铎 中国海洋大学 水产 渔业资源(硕士) 2012年
【摘要】 底栖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类群,属消费者亚系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重要作用。探索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以及群落结构特征,对于环境质量的评价和保护以及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2009年2月至2...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